张洁清:与彭真相濡以沫的一生

姚贤玲

1912年8月,张洁清出生在河北霸县一个大家庭,家中兄弟姐妹十人,她排行老二。父亲是清末秀才,思想开明,张洁清和兄弟姐妹得以入学读书,接受教育。

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张洁清的姑姑张秀岩是李大钊的学生,受李大钊的影响,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她的影响下,这个家庭十几个人先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张洁清就是其中最早随姑姑投入革命洪流的一个。

对于少年时代就接受革命教育、参与革命活动的经历,张洁清老人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家里生着一个洋铁炉,每到晚上,孩子们便围坐在一起,听姑姑讲红军、讲打土豪分田地等新鲜事。有时候,姑姑会把窗户遮盖严实,教大家唱《国际歌》。从那时起,张洁清便知道有一种社会叫共产主义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有饭吃,大家都平等的社会,她向往那个社会,希望为那个美好世界的实现做一些事情。张洁清开始在姑姑的指导下参加一些送情报、文件的地下交通工作。有时,张洁清坐火车往返于京津传递情报,她会把一些漂亮衣物放在箱子上层,转移检查的女警察们的注意力,以确保情报的安全。深夜,张洁清还和兄弟姐妹们冒着危险,悄悄地将一些革命标语贴到大街小巷。张洁清的母亲与姥姥也很支持孩子们从事革命活动。每次送情报时,为了应付敌人的搜身,妈妈和姥姥就把情报缝到被子里。就这样,少女时代的张洁清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开始接受革命的锻炼和考验。

1930年,18岁的张洁清考取了北平女子师范学院,在那里,她参加了左联影响下的一个剧社—新兴剧社。剧社导演是当时还在国立剧专上学的崔嵬,他后来成为中国著名导演之一。每次排出新剧目,剧社便到清华、燕京等学校去演出。另外,他们还在学校成立了青年读书会,把一些进步青年组织起来,阅读、讨论、宣传进步书籍和刊物。张洁清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了充分锻炼,逐渐成长起来。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中国的土地。张洁清同许多爱国进步青年一样,怀着满腔的热血,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革命洪流中。

1933年5月的一天,在女师大一间宿舍里,张洁清和几个同学秘密召开会议,商讨如何利用演出来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突然,校园里传来一阵刺耳的警笛声,随后,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宪兵包围了学生宿舍,张洁清和正在开会的同学们全部被捕。张洁清被关进了南京国民党宪兵司令部的监狱里,与她关在一起的,还有帅孟奇、何宝珍、夏子胥等不少女共产党员。张洁清年龄最小,大家亲昵地称呼她“幺妹”。和这些有着丰富斗争经验的大姐们一起,张洁清学到了不少对付敌人的办法,也得到了锻炼。敌人没能从张洁清那里得到任何有用的材料和信息。后来,张洁清经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徐诵明营救出狱。出狱后,张洁清先到天津避了一段时期风声,后才回到女师大继续读书。

1934年,张洁清毕业了,她去往天津,住在姑姑张秀岩家,与姑姑一样,用教书做掩护,从事革命工作。她经常往来于天津和北平间,为党传送情报和宣传品。同时,她还参加了北平和天津等地妇救会的领导工作,并负责联系学生中的党员和民先队队员。除此之外,她通过社会关系,邀请进步的话剧团在中国大戏院演话剧,进行募捐,支援抗日;还在基督教女青年会开办的女工学校讲课,一边教文化,一边宣传抗日救亡,组织她们慰问前线抗日将士。张洁清一步步成长为一个坚强、成熟的革命者。1936年,张洁清由当时担任天津市委组织部部长的姚依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张洁清与彭真相识,是在1935年。那时彭真刚从国民党的监狱获释,暂住在北平的大义社。当时,张洁清的姑姑张秀岩与彭真有工作上的联系。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注意,张秀岩常常让张洁清担任交通员,从那时起,张洁清开始与彭真有了初步的接触。那时的彭真三十几岁,已经有着丰富对敌斗争经验。每次送信,张洁清很少与彭真说话,但她对这个长得瘦瘦高高、穿着一件大褂的魏先生(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彭真当时化名“魏先生”)印象很好,觉得他聪明、机敏,一张坚毅、朴实的脸不仅透着稳健和成熟,还有一种农民的淳朴和诚实。以后,张洁清又多次与彭真有工作上的接触,在她看来,彭真不仅仅是领导,更是兄长。1937年,彭真作为白区工作代表,去延安参加党代会。临行前,张秀岩请彭真到家里吃饭,在这次家宴上,张洁清与彭真有了一些近距离的接触。不久,彭真离开大义社,到了革命根据地延安,张洁清则继续在白区从事地下工作。

1939年,张洁清来到了晋察冀根据地。一向对自己要求严格并十分注意思想改造的张洁清,主动向领导表示,自己长期生活在大城市和白区,对党的方针、精神学习不够,对农村工作也不熟悉,希望能够学习一段时间再安排工作。于是,领导将她送到晋察冀党校进行学习。在那里,张洁清竟遇到了几年未见的“魏先生”,此时“魏先生”已改名为彭真,是中共中央北方分局书记和晋察冀分局书记,同时兼任晋察冀党校校长。再一次的相逢,让彭真感到十分意外。由于两人过去有过一些接触,加之彭真与张洁清的家人十分熟悉,很快彭真便被张洁清特有的魅力所吸引,并向她表明了自己的心思,原本就对彭真怀有敬慕之情的张洁清接受了这份真挚的感情。

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彭真与张洁清的爱情在平平淡淡的日子里越来越浓。后来,张洁清得了疟疾,发高烧,彭真到党校去看望她,看到被疾病折磨的张洁清,彭真心疼地说:“搬到我这儿来,咱们结婚吧,让我来照顾你。”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充满了深情厚意。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张洁清。于是,病中的张洁清做了新娘。彭真预支了两个月的津贴,从老乡那里买了一些瓜子、花生。贺龙、吕正操、黄敬、关向应等人都参加了婚礼。大家让彭真介绍恋爱经过,他对与爱妻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总结了三句话:一是在地下工作中认识;二是在战争年代里恋爱;三是在艰苦环境下结婚。

婚后,为了工作方便,组织上安排张洁清到晋察冀中央局机关秘书处工作。每天,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张洁清还要照顾丈夫的起居,帮丈夫整理文件、抄写材料等。

1940年冬天,敌人展开又一次大“扫荡”,此时张洁清正怀有身孕,而彭真又去了延安。晋察冀分局的同志把一些病人和女同志组织起来进行反“扫荡”,张洁清也参加了活动。一天,部队到了盂县,张洁清突然觉得一阵剧烈的腹痛,眼看就要生了,大家急忙就近找了一间教室,让产妇生产。孩子顺利出生,大家刚把孩子包起来,日本鬼子就来了。当地的老百姓和民兵扎起一副短小的担架,抬起张洁清就上了山。那一天是11月28日,天上下着雪,这也让她落下了病根,严重的关节炎伴随了她一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彭真任北京市市委书记。张洁清考虑到北京刚刚解放,一切秩序还未正常,人员的背景不太明了,好多情况还很复杂,选择了做机要秘书。她对自己的定位,就是辅助丈夫做好党的工作。

在张洁清老人家里,有许多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那是几十年来老人的工作日记。翻开笔记本,我们看到从彭真每日工作、活动的安排,到他体温、脉搏等身体情况,都有完整的记录,数十年如一日,从没间断过。这也让我们看到,一个扎扎实实的党务工作者对自己工作的倾心投入,及一个妻子对丈夫细致入微的关爱。

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彭真担任的职位也越来越高,工作、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张洁清仍像过去一样,踏踏实实做工作,平平凡凡过日子。不仅如此,她还教育子女不能因为父亲做了高官,就搞特殊、讲攀比。傅彦是家里唯一的女孩,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可张洁清和彭真对女儿的爱,从不体现在衣、食、住、行上,而是注意从小培养她自立自强的性格。在傅彦的记忆里,她几乎没有穿过花衣服,从小到大穿的都是哥哥穿过的旧衣服,直到上大学也没穿过皮鞋。傅彦五岁就被送去住校,从学校到家里,不管路有多远,傅彦都是骑自行车。有一次,在北大上学的傅彦发高烧,人昏昏沉沉的,重病的傅彦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希望母亲能派车接她回家。可是张洁清并没有因为爱女生病而放弃原则破坏规矩,她没有派车去接女儿,而是让傅彦自己花钱雇车回家。

在彭真、张洁清的家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彭真屋里的那张大办公桌,家里所有人都不能靠近,因为那上面放着许多党和国家的机密文件。彭真与张洁清这对做过地下工作的夫妻,深知纪律就是生命,哪怕是夫妻之间,也都自觉遵守这条纪律。1964年的一天,彭真回到家里,进门就嚷嚷着要酒喝,张洁清觉得奇怪,因为丈夫平日是不喝酒的,随后,彭真告诉妻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张洁清问,这么大的事怎么自己事先一点不知道。彭真说道,这是绝密,只有相关人员与领导知道,所以没有告诉她。像这样自觉遵守纪律的事,在他们生活中还有很多。

张洁清对自己、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但却给予了身边的工作人员许多关心与温情。1961年,张洁清陪同彭真回老家山西侯马,中央警卫局原副局长、时任彭真卫士的张文健也随同前往。当时,张文健的妻子从北京下放到山西蹲点,张洁清与彭真派人把张文健的妻子悄悄接到侯马。当张文健看到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的妻子时,一时激动地说不出话来。细心的张洁清发现张文健的妻子衣服太过单薄,就把自己的棉衣裤拿给她穿。在彭真与张洁清的关心下,张文健和妻子在远隔千里的他乡,度过了几天幸福时光。

“文革”开始后,张洁清被关进了秦城监狱,一关就是七年。七年里,“四人帮”对她进行了无数次的审问,想从她身上打开突破口,将彭真同志定为反革命,但张洁清对丈夫、对丈夫的事业充满了信心,毫不动摇。对方让她揭发彭真“反革命罪行”,她就从“魏先生”说起,从晋察冀党校说起,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彭真勤勤恳恳为党工作说起,直至最后,“四人帮”也没有从她那里捞到任何想要的口供。

1972年,张洁清子女接到有关部门的通知,允许去探监。在这之前,孩子们对父母的情况一无所知,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母亲,因为张洁清一直体弱多病,孩子们怕她熬不过来。当他们在监狱里见到母亲时,站在他们面前的母亲,头发虽然白了,但意志并没有消沉,脸上仍然带着像过去一样平静、从容的微笑,眼睛里更是多了几分坚定。张洁清告诉孩子们,要相信他们的父亲,相信党,相信他们的父亲没有罪,相信党一定会把事情查清楚。短暂的探监就要结束,当看到母亲往回走时,想到不知什么时候母女才能再相见,傅彦忍不住大哭起来,已经走到门口的张洁清听到女儿的哭声,停下脚步,回过头,用坚定的目光望着女儿。傅彦止住哭,擦干眼泪,她从母亲的目光中得到了一种特别的力量。

1975年,彭真、张洁清终于走出了秦城监狱,被送到陕西商洛。一间十平米的小屋里,两条长凳支着一张木板,就构成了他们的家。由于在战争年代造成的身体损伤,张洁清浑身的关节疼痛难忍,生活十分不便,彭真毅然担负起照顾妻子的责任,承揽了全部家务。

1978年,张洁清担任商洛地区副专员。于是,在家暂时赋闲的彭真,除了照顾妻子的生活,还主动承担起帮她起草讲话稿、看文件等工作,成了妻子的私人秘书。当张洁清双腿疼痛得不能走路时,彭真便是妻子的腿,推坐着轮椅的妻子到处走;当张洁清两手无力提不起东西时,彭真就是妻子的手,为她端茶倒水;当张洁清十指关节肿痛拿不起笔时,彭真又是妻子手中的笔,替她抄写文件。看过《彭真画册》的人,都会记得有这样一张照片:彭真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张洁清行走在绿色的草坪上,轮椅中的张洁清表情幸福而满足。几十年来,张洁清就是在丈夫这深切、细致的关爱与呵护中度过的,有了丈夫这份爱,还有什么沟沟坎坎走不过去呢?

尽管自己体弱多病,但当丈夫需要时,张洁清总是寸步不离,守护在他身边。1991年,彭真因中风卧病在床,看到丈夫那么刚强的一个人一下子起不来了,张洁清心中十分焦急,她一方面要照顾丈夫的生活,一方面还要宽慰丈夫的情绪。那时,彭真右半身不能动,而张洁清恰恰是个左撇子,于是,张洁清风趣地说:“你也成了左撇子。”一句话便把彭真逗笑了。几个月后,彭真在妻子的帮助和鼓励下,已经能够用左手拿筷子夹黄豆吃了。

张洁清喜欢兰花,她的衣襟上经常别着几朵白色的小花。那是彭真知道妻子的喜好,每天清晨在院中散步时,从自家花池里采摘下来,为腿脚不便的妻子送上的一缕清香。多少年后,张洁清老人回忆起这些往事,依然十分甜蜜。

1939年11月24日是彭真与张洁清的结婚纪念日。解放后每年的这一天,他们都自己悄悄喝一点酒,以示纪念。有一年又到了11月24日,彭真向女儿要酒喝,傅彦觉得很奇怪,平时父亲是不喝酒的。望着女儿不解的目光,彭真脸上浮现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后来还是张洁清憋不住了,这才将两人的小秘密告诉了女儿。

就这样,相依相爱相守,二人一起走过了近60个年头。在彭真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已是八十多岁高龄的张洁清,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仍然守护在丈夫身边,只要子女和工作人员不“赶”她,她就会一直坐在丈夫床前,拉着他的手轻轻抚摸。

2015年5月,张洁清与世长辞,享年103岁。■

(责任编辑 王双)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