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音乐家傅庚辰和他创作的红色旋律

慈爱民 刘文韬

导语:曾任总政歌舞团团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的傅庚辰,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曾创作了《雷锋,我们的战友》《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红星照我去战斗》等脍炙人口的佳作。近日,笔者拜访了这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艺术家,听他讲述了自己独特的创作经历。

 

两次穿军装 两次赴朝鲜

 

19483月,傅庚辰的家乡—黑龙江省双城县已经解放了,那时他还不到13周岁。

一天,从小爱好音乐的他在姐姐带领下,去报考四野的东北音乐工作团。面试时,考官席上一位年长些的考官问他:“你认识五线谱吗?”傅庚辰说:“不认识!”事实上,当时的傅庚辰连简谱也认不全。那人又问:“那你会唱歌吗?”“唱歌我会。”“好,你唱一首给我听听!”于是,傅庚辰就唱了一段《解放军天天打胜仗》。那人听了很高兴,问他:“你知道这个曲子是谁写的吗?”傅庚辰摇摇头说:“不知道。”那人指了一下自己,说:“我写的!”傅庚辰顿时眼睛一亮,很惊讶,暗自感叹真了不起,能写出这么好听的歌!他后来才知道,这位考官就是已经写出了很多好歌的大名鼎鼎的作曲家刘炽。刘炽看出了这个少年的音乐天赋,把傅庚辰引进了音乐的殿堂。

194811月,辽沈战役结束,小文工团员傅庚辰随部队来到沈阳,随后他脱去军装,加入了重新合并组建的东北鲁艺音乐工作团。1950年,他进入东北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团。

19533月,傅庚辰受命加入由17人组成的赴朝慰问小分队。在朝鲜,他们每到一支部队,总是先听这支部队的英勇事迹报告,听他们讲光荣历史。听报告时,有个问题一直在他心头萦绕: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样的人?在慰问过几个部队后,答案渐渐浮现出来,那就是要做像志愿军这样的人,做最可爱的人,为了祖国和人民,负伤、牺牲都在所不惜。在前线,傅庚辰向志愿军西海指挥部提出申请:要参加志愿军,要加入中国共产党。西海指挥部很快给了他答复:“你是祖国派来的慰问团,我们无权批准你参军。另外,你不满18岁,也不够入党年龄,但我们会把你在朝鲜的表现反映给你所在单位。”

在朝鲜战场,傅庚辰和同事们睡在坑道,非常潮湿。那一年他才17岁,已是团里的壮劳力,每次下连队除了背着乐器外,还要扛一个大箱子。慰问工作安排得很满,有时候一天就要演3场,他就一直背着箱子翻山越岭过河,腿关节也因此落下了毛病。朝鲜战争结束后,傅庚辰跟着小分队回国,直接进医院住了半年多。因为高强度的工作,傅庚辰的手脚都出了毛病,不能拉小提琴了。住院期间,歌舞团领导来看望他,问他以后想做什么,傅庚辰说,那就学作曲吧,以前写过《秧歌舞曲》,有点基础。

就这样,1954年出院后,傅庚辰来到东北音乐专科学校(现沈阳音乐学院前身)作曲系学习。在学校,他没有忘记自己在朝鲜战场上的请求,很快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加上他在朝鲜前线立过三等功,19569月,大学二年级时,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78月,在考虑毕业后的去向时,傅庚辰向组织上提出了参加志愿军的申请并终于如愿,他再一次穿上军装,来到志愿军文工团,并第二次赴朝鲜慰问。从此,这身绿军装伴他走过60多年风风雨雨,再也没有离过身。

 

初出茅庐写《雷锋》

大放异彩《地道战》

 

1961年,傅庚辰调进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

他参加电影音乐创作的第一部电影是《英雄坦克手》,这部影片影响不大。之后不久就担任了电影《雷锋》的音乐创作。当时他还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雷锋》的导演董兆琪年龄也不大,俩人都是初出茅庐。董兆琪说:“小傅,咱俩一起干,一定要把这部片子拍好!”

这部影片的主题曲原来叫《高岩之松》,高高的岩石上一棵松树破岩而出,在恶劣的环境下成长,自然意志顽强、立场坚定。当词作者把歌词拿给傅庚辰时,他感觉这个形象与雷锋很吻合,并很顺利地把曲谱写好了。

接着,傅庚辰揣着谱子来到位于辽宁营口的雷锋班,和雷锋生前的战友们同吃同住同训练。在连队里,他五次采访指导员高士祥,两次和雷锋的战友乔安山深谈,还到雷锋生前任校外辅导员的抚顺望花区小学现场采访……经过一个多月的实地采风,他对雷锋有了全新的了解:雷锋真的是这高高岩石上长出的松树吗?他在火车站背老大娘,一背就是几十里路,把她送回乡下;冒充战友给其家里寄钱,自己的袜子却是缝缝补补又三年……他认为,雷锋不同于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他的人格形象并不像高岩上的青松,他最大的特点是寓伟大于平凡,是和平年代平凡而伟大的英雄。

想法变了,《高岩之松》就得推倒重来,但原词作者此时又无暇修改,于是,傅庚辰只好“赶鸭子上架”,自己操刀。回到北京,他茶不思饭不想,一直苦苦思索如何表现“伟大寓于平凡”。一天,已是夜里12点多了,他还在想这首主题曲该怎么创作,身体已很疲惫,灯也熄了,可脑子却停不下来。辗转反侧中,大概到了1点多钟,“雷锋!我们的战友,我们亲爱的弟兄”这一句突然蹦了出来,而且紧接着,下一句“雷锋!我们的榜样,我们青年的标兵”也出来了。傅庚辰马上意识到这个主题找到了,他苦思冥想的“伟大寓于平凡”找到了!于是,他立马找来纸笔,一鼓作气,一气呵成,生怕拖到第二天这热乎乎的灵感凉下来。《雷锋》的主题曲《雷锋,我们的战友》就这样诞生了。

这次创作经历,让他得出一个结论:生活很重要,只有从生活中才能要来灵感、激情和艺术的真善美。艺术不是“高岩之松”,而是充满泥土味的;灵感不是偶得的,是深入生活的厚积薄发。

《雷锋》主题曲大获成功后,傅庚辰很快又接受了为故事片《地道战》谱曲的任务。在1965年上半年,傅庚辰拿到了《地道战》的分镜头剧本,当看到“高家庄遭到敌人偷袭,高传宝痛定思痛,深夜学习毛主席《论持久战》,思想豁然开朗”这个镜头时,在旁边音乐这一栏里有一个提示:“潮水般的音乐涌起,太行山上响起了抗日的歌声。”傅庚辰当时想,《地道战》影片表现的地理位置属太行山区,此处可以用抗战时期的名曲《太行山上》,里面的歌词有“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开始他觉得挺好,可是仔细一琢磨,又感觉不对劲,他想《太行山上》这首歌是颂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气势雄伟磅礴,而高传宝是中国农民,地道战是发生在华北农村的故事,跟“自由之神”扯不上,一听风格就不吻合。

既然《太行山上》不行,那就要重新写一首歌。写什么内容呢?傅庚辰把主题曲定为“红日出东方”,画面是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配以三段“潮水般”的合唱,在音乐厅演唱,气势非常宏大,大家都说好,只有故事片室主任冯毅夫持不同意见,他说虽然大家都认可这个,但我还是觉得高传宝是村里的民兵队长,他夜读毛主席著作后,心情愉悦,在这样的画面情景下,应该唱一首带民歌风的、甜美抒情的曲子。

傅庚辰觉得冯毅夫讲得很有道理,他就按照影片设定的情景氛围,苦苦地找一种感觉,一种甜美的音乐感觉。当时影片的情节是,高传宝受到挫折后,很苦闷,赵区长送给他一本毛主席的《论持久战》,高传宝彻夜苦读,边读边思考,此时东方欲晓,毛主席语录的旁白声响起:“消灭敌人才能最好地保存自己。”领悟了真理的高传宝脸上露出喜悦、激动的神色,他推开窗户,见东方霞光万道,一轮红日喷薄欲出。傅庚辰也像影片的主人公一样,心情格外激动,一曲优美、动听的乐曲随即从他的心底缓缓流淌出来:“太阳出来照四方,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太阳照得人身暖哎,毛主席思想的光辉照得咱心里亮,照得咱心里亮……”傅庚辰觉得这种抒情、醉人的感觉才是他要的,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情感。

从此,这首名为《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的电影歌曲,唱遍大江南北,受到广大观众和听众由衷的喜爱,成为新中国电影歌曲的名作。

《闪闪的红星》:呕心沥血谱经典

 

1974年,伴随着电影《闪闪的红星》的上映,因“文革”原因沉寂了近十年的傅庚辰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他为这部儿童片谱了三首家喻户晓的曲子:《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和《映山红》。

先说《红星歌》。197310月,傅庚辰拿到了《闪闪的红星》的剧本,当他把主题歌歌词带入剧本的情境时,发觉并不贴切。他很直白地跟两位写词的剧作家提出,这歌词太长了,电影的主人公是小孩,小孩的歌要短,让小听众们听完就喜欢,学一学就能唱。过了两天,编剧又送来一稿,他一看,还是不行,歌词里的“打土豪”“分田地”都不是孩子的语言。两位剧作家态度也很谦逊,说自己不擅长写歌词,建议还是找词作家来写。

几经辗转,傅庚辰联系上了沈阳军区词作家邬大为、魏宝贵,两人当时正好在北京。一见面,傅庚辰就开门见山地说了自己的想法:既然电影叫《闪闪的红星》,主题歌是不是可以叫《红星歌》,三个字精短易记。关于艺术风格,他提了三点建议,一是希望歌词不要长,要朗朗上口;二是影片主人公潘冬子是个孩子,歌词应该有儿歌的味道,同时电影属于军事题材,还要有进行曲风格;三是虽然这首歌是现在写的,但故事发生在30年代,所以听起来要有年代感。

很快,傅庚辰拿到了歌词:“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他看完很激动,说:“这个歌词行!”这时,他背后突然传来一个声音:“还应该加上两句。”他扭头一瞧,原来是词作家、后来写出《十五的月亮》歌词的王石祥:“这歌词写得好,但还应该加上‘跟着毛主席、跟着共产党’吧。”大家点头称是,主题曲的歌词就这样定稿了。

当天晚上,傅庚辰与《闪闪的红星》的摄影师曹进云一起踏上了由北京开往外景地江西的火车,先从上饶坐7小时汽车到景德镇,再搭一个半小时的大卡车才抵达了《闪闪的红星》摄制组驻地—鹅湖。一路上,颠簸、喧闹一直相随,汽车里,鸡笼、鸭笼甚至蛇笼在头顶上不停地晃悠,傅庚辰却无暇顾及这些,心中只想着一件事:《红星歌》该是怎样的旋律?到了鹅湖,他的曲子也“颠”出来了,一进房间,他就趴在小床上,把心中酝酿已久的音符尽情宣泄在纸上。

再来说《红星照我去战斗》。最初,电影设计了一首儿童歌曲叫《高山竹子青又青》,“高山竹子青又青,颗颗红星亮晶晶,流水送得八方去,五洲四海放光明……”歌本身很好,但傅庚辰思来想去,觉得既然主题曲已经是儿童歌曲,而且影片里也有了女声,现在就缺一个有气势的男高音。

有了这个想法,他又从头到尾把剧本捋了一遍,看哪个场景适合配一段男高音。经过仔细琢磨,他最终选定“竹排流水”这个过场戏:宋大爹划着小竹排,送潘冬子去姚湾镇做地下工作,画面中只有两岸青山夹一湾碧水的美景,没有台词,此处配一首抒发革命情怀的男声独唱比较理想。

在当晚的镜头讨论会上,傅庚辰的想法得到导演李俊和摄影师蔡继渭等主创人员的赞同。在导演建议下,他找到正在摄制组蹲点的八一厂故事片室政委、《闪闪的红星》创作组组长王汝俊,请他来写词。听完其来意后,王汝俊政委问:“你想怎么开头?”傅庚辰说:“‘小小竹排江中游’吧。”王政委说:“好!你明天来拿。”

第二天上午,歌词就到了傅庚辰手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天寒鸟高飞,水冷鱼潜游……”因为小冬子到姚湾镇是做地下工作的,所以,“天寒鸟高飞,水冷鱼潜游”这两句他感觉既贴合又顺畅,只可惜后来经过三改两改,这两句被改成了“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虽然后者也很好,但缺乏前者那样深沉的意蕴,这让傅庚辰至今引为憾事。

电影中的插曲《映山红》也很有故事。在剧组的半个月时间里,傅庚辰已把电影插曲的总谱基本写好了。在摄制现场,他每写出一首,就在剧组人员吃饭时唱上一首,包括医生、炊事员在内,大家边听边提意见。他回北京前,总谱已经在剧组通过并走完了程序。

回到北京后,就在傅庚辰准备交出总谱开始录音时,赶上故事片室音乐组开会。在会议室,他顺手拉开办公桌的抽屉,看见里面放着《闪闪的红星》第三稿剧本,他很好奇,因为自己拿到的就是第四稿,前面三稿从没看到过,便随手翻翻。没想到,这一翻,一首歌词一下子吸引了他的目光:“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亲人回,岭上开遍哟映山红。”傅庚辰说:“这个歌词不错。”在场的两位同行巩志伟和李伟才问他为啥不写这首歌,他说给他的剧本第四稿上没有这首。三个人都觉得这首歌好,可傅庚辰犯难了:总谱已经写好并通过了,马上就要进棚录音,总谱里这首歌的位置上已经有三首歌备选,分别是《手捧红星盼红军1》《手捧红星盼红军2》《热血迎来红旗飘》,如果这时推翻重写,不仅工作程序上不合要求,而且也没有把握写出来就一定比之前的好。这个决心很难下。

经过两天两夜激烈的思想斗争,傅庚辰终于下决心放弃之前写的三首,改写《映山红》。他仔细揣摩电影中冬子妈妈的思想状态:红军走了,白军来了,母子俩躲在山里,盼着红军回来,这时冬子看着爸爸留给他的红星问妈妈,爸爸和红军什么时候回来,其实她也说不清,但她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如果此时冬子妈妈唱起《映山红》,不是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她的心声吗?

只用了两个小时,傅庚辰就把女声独唱《映山红》写出来了,为配合电影情节,还把歌词“亲人回”改成了“红军来”。因为时间紧迫,又是改总谱又是录音,他没有来得及征求李俊导演的意见,就这样做了。但后来导演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给了他热情的鼓励。至今傅庚辰都很感激李俊导演,是他的信任让《映山红》成为经典名作。■

(作者单位:《党建》杂志社)

(责任编辑 王双)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