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地空导弹部队的高空搏击

田在津

一、我们终于有了导弹部队兵种

 

朝鲜战争结束不久,1956年3月,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作出了发展我国导弹、火箭事业的重大决定。同年8月,中国政府又作出了从苏联引进导弹技术的决定。10月,国际形势发生变化,苏联对我方技术援助出现松动,我方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向苏联提出引进导弹技术和装备的要求。1957年7月,苏方答复支持我方,同意我方派团赴苏谈判。同年9月,聂荣臻、陈赓、宋任穷等同志率中国代表团去苏联谈判,历时35天,双方于10月15日在莫斯科签订了苏联在火箭和航空等新技术方面援助中国的协定。

此前,副总参谋长杨成武曾率团参观苏军在远东军区的军事演习,被苏联防空军的一种最先进的萨姆—2型地空导弹所吸引,这种导弹可以射击24000米以下的目标。于是,我方在协定中明确,苏联援助中国萨姆—2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我国称之为“543”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苏方派来专家组帮助中国组建地空导弹部队,由一个“543”建制营的官兵前来培训中国空军一个地空导弹营使用、维修武器系统。1958年6月,苏联专家组抵达北京。10月6日,北京原空军高级防空学校小礼堂,举行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地空导弹第一营成立典礼。空军司令刘亚楼到会讲话,宣布“中国空军地空导弹第一营正式成立”。之后,我国又从苏联进口了几套地空导弹,并相继成立了二营、三营。

空军领导组建地空导弹部队,坚持选拔优秀干部,建成“种子”部队。同时注意专业继承性:地空导弹营的营长,由高炮团或雷达团的团长担任,其常年执行防空作战任务,对空中敌情的活动规律比较了解,改用地空导弹装备的训练,这些老团级干部能很快适应;制导雷达从雷达部队和高炮部队挑选雷达专业人员;导弹发射从高炮专业选干部。因专业技术基本对口,官兵在训练中很快掌握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原理构造和维护方法。经4个月训练,全体官兵在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中获得了平均优秀的成绩。

1959年4月19日,为检验学习、训练成果,在苏联专家帮助下,中国空军地空导弹第一营进行实弹射击演习,命中靶标。引导技师是莫西林。打靶完毕,以斯廖斯基营长为首的苏联防空军某“543”导弹营全体官兵撤回苏联。

为加强对地空导弹部队的组织领导,1959年4月中旬,空军首长指示,成立地空导弹系统临时办公室,办公室有空军高射炮兵指挥部副司令员杨文安、作战处副处长申解民、秘书李志顺、空军司令部装备计划处处长陈宇星、空军训练部防空训练处处长牛德山和第15航校翻译邢万金6位同志,在空军副司令员成钧直接领导下集中办公。

1959年5月3日,空军党委决定成立空军技术部,负责统一研究和领导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的组建、装备计划、技术训练、战斗使用和技术保障等工作。经报总参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技术部于7月1日正式成立。空军技术部部长由成钧副司令员兼任,朱虚之任政委,杨文安、吴恺、王定烈任副部长。

 

二、世界上第一次

用地空导弹武器击落飞机

 

1959年10月7日,天气久阴初晴。二营营长岳振华担任正常战备值班。虽然国庆期间,北京太平无事,但他丝毫不敢怠慢,恐发生意外敌情。

果然,9时41分,我军某雷达连报告:发现台北市以北50公里海面上空有1架大型飞机,初判是桃园机场起飞的RB—57D高空侦察机。10时03分,值班报务员收到敌情通报。不久,北空地空导弹群指挥员张伯华向各营下达作战命令:“敌机可能到北京地区,注意做好战斗准备。”敌机飞过南京,高度上升到19500米,然后越徐州过济南,向北京临近。沿线机场,我机频频起飞拦截,敌机不予理会。11时15分,敌机距离首都700公里,导弹营指挥所全部都进入了一等战斗准备。距离480公里,全部地空导弹部队进入一等战备。11时30分,二营406目标指示雷达发现敌机距离380公里,高度19000米,时速750公里。

二营作战参谋陈辉亭通过扬声器大声报告敌机的距离、高度、速度。敌机距离180公里时,陈辉亭建议营长岳振华上显示车指挥。岳振华上车后,手持麦克风向全营各岗位上的战勤人员,进行了简短有力的动员。这时敌机航线正对准一营火力范围。飞过沧县后,敌机改变了航向,对准二营火力范围。群指挥所下达了“二营消灭目标,五营作好接替射击准备”的命令。敌机在135公里时,营长岳振华下达了开天线捕捉目标的命令。115公里时,制导雷达发现目标。RB—57D距二营阵地100公里时,岳振华下达了“3发导弹接电准备”的命令,同时命令发射阵地上一切人员立即进入掩蔽部防护,以防发射导弹时烧伤。敌机距阵地70公里时,岳振华发出“接通发射架同步”命令。这时,3个发射架上的导弹从发射架翘起,和制导雷达天线同指一个方向,随天线同步转动。银灰色的导弹瞄准了空中飞行的RB—57D。这时,近方作战参谋和指挥车的射击标图员,测得敌机航路捷径是6公里,完全符合射击条件。

敌机距阵地60公里时,岳振华下了歼灭敌机的最后决心:“三点法,导弹3发,消灭目标!”12时04分,岳振华下达发射命令。引导技师徐培信按下了发射按钮。发射阵地上,3发导弹以间隔6秒的时间依次起飞,直指RB—57D飞机。

显示车上,岳振华眼看3发导弹的信号迅速靠近敌机回波信号,依次在敌机信号处起爆,闪出一团团回波。敌机迅速下降坠落。他立即指示营指挥所上报战果:“二营消耗导弹3发,击落台湾国民党空军RB—57D高空侦察机一架。”

这是世界上有地空导弹以来,第一次在实战中击落敌机。中国空军年轻的地空导弹部队组建不久,第一次指挥、操作复杂先进的尖端武器投入作战,就打了一个漂亮仗。

 

三、首次击落U—2侦察机

 

美国的U—2飞机试飞工作进行得隐秘且迅速。1956年1月,美国第一支U—2飞行中队成立,对外称“第一临时气象实验中队”。当时它有3架U—2飞机,停放在内华达州的一个空军基地内。1956年3月,已经能爬升到2.3万米的高度。

1956年6月11日,U—2首飞先后进入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刺探情报,大获成功。因其先进的性能,一时间被国外媒体称赞为“航空技术的奇迹”。这种飞行高度达两万多米的高空喷气式飞机,无法使用普通喷气式飞机的燃油,便由一家公司为它紧急研制了添加稳定剂的航空煤油,成分之一为一种杀虫剂,由于需求量大,竟然导致了这种杀虫剂脱销,使全美国的消费者都感到莫名其妙。U—2最大时速为920—1000千米,巡航时速为750—800千米,最大航程7000千米,续航时间达8.5—9小时。为满足间谍任务的需要,U—2的侦察设备分为照相侦察和电子侦察两类。

照相侦察,用于拍摄对方地面目标,它装有德国制造的73—B巨型航空摄影机,在两万米高空拍摄的照片,供判读的横向范围达150公里,可在防区外执行拍摄任务。胶卷容量大,每卷软片长2000米。若以飞行时速800公里计算,续航时间为8小时,每起飞一架次可侦察9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其照相清晰度,在18000米高度,地面人员的活动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来,如果在9000米以下,地面人员所看报纸的标题字,经过放大可以看到。

U—2间谍飞机入侵中国大陆,为美国刺探核武器和洲际导弹的试验情况,是美国和台湾当局的战略机密。美国由肯尼迪授权中央情报局主管此事,台湾则由时任国民党国防会议秘书长蒋经国和国民党空军情报署署长衣复恩具体负责。经一番筹划准备,1961年2月1日,“黑猫中队”成立,专飞U—2,选定台湾桃园基地为活动基地。桃园基地一直是国民党空军侦察大队的大本营。U—2飞机使用桃园基地后,两架全黑色U—2飞机就常驻桃园,对外称“气象侦察中队”。“黑猫中队”队徽是红色打底加一个黑猫头,首任队长卢锡良,真正负责日常训练的是上校杨世驹。公开的说法是,U—2飞机归属国民党空军35侦察中队,是台湾方面向洛克希德公司采购的。但实际上,它由美国中央情报局提供飞机和相关勤务支持,由台湾国民党空军飞行员执行侦察任务。

“黑猫中队”经过一年多的改装训练,于1962年1月,进入大陆侦察,至6月底出动11架次。

1962年8月29日夜,我军二营秘密进入江西南昌向塘阵地。1962年8月30日,二营进入阵地的第二天,美国一架U—2飞机入侵苏联远东南萨哈林斯克市以东上空。苏防空军地空导弹部队未能将其击落,苏联政府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严正抗议。

而我方部队正在酷热的向塘阵地等待着U—2。副司令员成钧带领有关战勤人员对U—2进入大陆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第一,U—2进入大陆侦察,11次中有8次经过南昌,这里似乎是U—2飞行的一个检查点,把二营摆在这里,阵地选择是对的;第二,福建方面,我航空兵一有调动,U—2就很有可能要来侦察。根据第二点,我们可抛出一个诱饵。

于是,9月7日,南京起飞一个大队的轰炸机群,飞到南昌某机场。9月8日,南京又起飞一架大型轰炸机,以10000米的高度,直飞南昌以南的某机场。以上这一切,都是做给台湾国民党空军看的。

9月9日,远方情报得知,一架U—2从台湾桃园机场起飞。6时13分,我远方雷达在距桃园40公里处发现其踪迹。7时32分,U—2从平潭岛上空20000米入陆,然后经福州,沿鹰厦线,过顺昌、光泽入江西境内。7时37分,营指挥所进入一等战备。岳振华接到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打来的电话,询问是否看到U—2出来,下令“把它揍下来”。7时59分,敌机侧飞临近75公里,我方打开制导雷达天线,当即抓住目标。但U—2并不直飞南昌,而是在南昌以东70公里改变航向飞往余干,朝鄱阳湖方向临远而去,离二营射击范围越来越远。岳振华下令,关闭制导雷达天线,解除导弹接电准备,目标指示雷达继续跟踪目标。他同时提醒大家不可松懈,敌机很可能回窜南昌。果然,U—2飞过九江市,到湖北省境内,突然转弯180度,从黄梅、广济直逼南昌。

8时30分,岳振华命令:导弹再次进行接电准备;78公里时,命令打开天线,引导技师王觉民立即发现目标,3个跟踪员及时抓住敌机回波。目标临近至55公里时,引导技师转换重复频率,敌机回波更加清晰,岳振华下射击决心,转入自动跟踪,命令29公里消灭目标。至29公里时,王觉民按下发射按钮,连续发射3发导弹。3枚导弹离架飞起,直奔U—2。第1发导弹飞越目标自毁,第2、3发导弹击中目标,U—2残骸坠落于南昌东南的罗家集,国民党空军少校飞行员陈怀身中弹片,抢救无效死亡。

这是中国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第一次打下U—2飞机,是一次巨大的胜利!周恩来总理闻讯打来电话表示祝贺,刘亚楼司令员也打来电话,要求“火速赶到飞机残骸现场;如飞行员受伤,速送医院抢救;如死亡,则用棺材好好埋,在墓碑上刻上死者姓名”。

 

四、“近快战法”

击落第二架U—2飞机

 

1963年3月28日,又一架U—2飞机窜入我军某基地上空。我地空导弹四营及时发现并捕捉到目标,跟踪10分钟后,敌机突然改变航向,航路捷径变大,远离我四营杀伤区,四营只得关掉制导雷达天线,停止辐射电磁波。此时,敌机又复朝四营阵地方向进入,四营再次开天线跟踪。几秒钟后,敌机又转弯机动远离,逃出四营的杀伤区。如此连续两次,U—2飞了个“∞”形航线。

为弄清上述情况,空军司令部派高炮指挥部处长文绶,空军技术部参谋王笃敬、田绍玉,随同总参作战部参谋杨慰溪, 兰空副参谋长杨怀年等人组成联合工作组,到现场了解情况。工作组与部队共同研究后认为,指挥和操作上没有什么问题,但3月28日敌机飞的“∞”形航线是以前少见的情况,推测这可能是由于U—2装上了某种无线电侦察设备,由于我方两次开制导雷达天线,被U—2飞机上的电子侦察系统发现,从而作了机动飞行。不仅如此,U—2飞机上的第6系统还窃取了我制导雷达频率。如此,我地空导弹部队今后在抗击U—2时,将会遇到更多困难。必须从射击指挥、战斗操作程序、技术、情报保障等方面研究出新的对策。

回到北京后,文绶立即召集三处部分同志研究3月28日四营对U—2的作战情况。

因去四营带的两个参谋都是本处的技术部参谋(王笃敬是哈军工的研究生,技术专业是导弹控制;田绍玉是导弹仪器专业),没有带作战参谋,也没有带雷达专业参谋,为从各技术专业和作战方面研判敌情,文绶处长又把雷达技术专业、在地空导弹一营搞反干扰试验的田在津找来开会。

研究会上,文绶介绍了战斗经过,把在现场了解回来的敌机进入情况,及我制导雷达开天线后U—2两次机动情况,详细作了介绍。他判断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敌机安装了能对我方制导雷达测向的仪器,敌飞行员可根据它的指示,拐弯机动逃离我地空导弹阵地。当时无线电和雷达测向技术已经很成熟。文绶回忆,抗日战争期间,他们部队的一个无线电台,曾被日军测向定位,遭到破坏。1952年9月17日,抗美援朝战场上,我志愿军雷达七连(田在津所在连)遭到美机轰炸,就是由于美国飞机对该连侦察定位,发现了雷达阵地。另一种可能是,敌机对当地进行照相,事先计划好在该地飞一段机动航线。文绶分析第一种可能性大,但没有确切证据,所以对上报告是有两种可能。但要按第一种可能做准备,积极研究抗击U—2的新对策。

缩短开制导雷达天线的距离,把敌机放得很近,再开制导雷达天线捕捉它,使它来不及转弯机动。这是大家想到的第一个办法。为验证其正确性,空军高炮指挥部的文绶、王路处长及田在津、周忠本等同志,与空军司令部和部队协调,组织了以我航空兵的轰—5飞机携带雷达信号接收、指示系统进行逃避机动,地空导弹部队进行模拟射击对抗的试验,反复飞了多次,记录了每一个动作的时间,然后将飞行试验所得数据换算成U—2飞机的情况,进行比较、计算。结果证明,对U—2飞机,41公里以内打开天线最佳。同时,还请航天二院用模拟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再用我们对抗所得的数据,进行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抗击U—2飞机机动飞行的战斗模拟试验。结果证明,新对策可行,制导雷达开天线距离最好在38公里左右,这样U—2飞机很难逃脱地空导弹的射击。

这套“近快战法”,要求制导雷达在41公里,甚至在38公里开天线,那么在20000米高度的40公里以内,513雷达是顶空盲区,另外513雷达在近距离40至50公里一段测角不准,测高也不准。当然用П—20或П—30雷达最好,但П—20或П—30只有重要的飞行基地才配置,不能跟着地空导弹部队打游击。高炮指挥部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周忠本同志提出一个方案:

用松9炮瞄雷达为513和制导雷达在中间接力;65公里以外用513雷达指示目标,将目标的方位和距离连续报给制导雷达,显示车标图员可以测定目标诸元,引导技师和手控跟踪员可依513报的数据跟准目标;当目标进入65公里以内时,松9炮瞄雷达根据513目标指示雷达对目标进行跟踪,将所测的目标方位角、距离、高低角报给制导雷达的3个跟踪员,为制导雷达指示目标,直到制导雷达开天线。由于松9炮瞄雷达的测角精度和测距精度高于制导雷达,只要在跟踪时显示车能跟准目标,开天线就能保证目标回波出现在3个跟踪显示器的中心。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把513目标指示雷达、松9炮瞄雷达、制导雷达等3种雷达组成了一个武器链。

1963年,U—2先后17次入窜大陆,其中6次经过江西上饶、弋阳,浙江江山、衢州一带。据此,1963年10月23日,空军司令部遵照空军首长指示,命令地空导弹部队第二、三、一、四营分别于26日至29日进驻江西上饶、弋阳,浙江江山、衢州一线集团部署,由南京军区空军和第三训练基地组成群指挥所统一指挥。部队于11月1日0时做好了战斗准备。

11月1日7时23分,敌一架U—2飞机由台湾桃园机场起飞,经温州入大陆,航线偏于地空导弹群战斗队形东侧。8时,敌机经驻衢州的四营东侧35公里处向西北酒泉入窜。此时,空军副司令员成钧正在同地空导弹群指挥班子和各营营长、政委召开作战会议。根据敌情,成钧副司令员作了关于打回窜敌机的指示。

果然,敌机经吴忠、潼关、信阳、九江,直向驻上饶东南赵家凹村的二营阵地飞来,我基地及营领导立即进入指挥位置。13时52分,敌机距离二营阵地350公里,二营进入一等战斗准备。14时05分,二营513目标指示雷达于180公里处发现敌机,高度20500米,时速750公里。成钧副司令员指示全体指战员“要沉着应战,不要慌”。14时11分,群指挥所命令:二营负责消灭敌机,开天线距离压缩至37公里以内,其他各营做好佯动和射击准备。敌机距离二营阵地90公里时,3发导弹接电准备;距离70公里时,二营营长下达射击决心,“前置法,导弹三发,28公里消灭目标”,并令松9雷达接替513雷达指示目标。距离39公里时,松9雷达突然丢失目标,在此关系战斗成败的关键时刻,二营营长岳振华果断下令改用513雷达的情报测定射击诸元;敌机距离阵地35公里时,航路捷径5公里,营长下令开天线,制导雷达没有当即发现目标,经搜索5个荧光屏,在高低角显示器右下边缘,半个米粒大的信号露出来。岳振华指着它兴奋地说:“就是它!”操纵员一打手轮,跟准敌机,立即转入自动跟踪,这时敌机又前进了一公里。营长大喊:“发射!”“射”字还未出口,排长王觉民的指尖已压向按钮。从开天线到发射导弹,共用8秒钟时间。第一发导弹迎头劈向敌机,眼看就要命中,敌机猛然向右大转弯,导弹也向右猛转,不幸折断;第二发导弹及时追上敌机,一声巨响后,飞机解体。敌机残骸坠落在阵地东北27公里处的舟丰县东山人民公社万罗山地区,敌飞行员叶常棣少校被当地民兵生俘。

地空导弹二营首次使用“近快战法”获得成功,为地空导弹部队创造了新的经验,新战法得到检验。为此,二营获得了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授予的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次战斗从敌U—2残骸中缴获了雷达告警设备—12系统,证明“3·28”战斗后,对U—2上装有发现和定位我地空导弹制导雷达的仪器的判断是正确的。

 

五、再战漳州,击落第三架U—2飞机

 

此后,二营又用“近快战法”加技术谋略击落了第三架U—2。

1964年7月7日8时19分,我方雷达发现一架敌U—2自台湾东北向北飞行,9时34分由上海入陆;9时03分,另一架U—2出现在广州东南,9时54分,由广州西南的阳江入陆;10时53分,上级指挥所通报:敌RF—101,可能于11时10分至15分起入窜漳州地区上空侦察。

两种机型、三架飞机同时在天上飞,且都有进入二营伏击范围的可能。考虑到RF—101入陆的突然性,岳振华命令全营进入一等战备,11时08分,部队做好一等战斗准备。11时33分,当敌两架U—2从南北分别窜到新城、上饶附近上空时,我方得到通报:台湾国民党空军RF—101将出动。经推算,RF—101可能先于U—2窜入我阵地。上级指挥所命令:RF—101先到先打,但不忽视打高的。低空的先来,打3发;高的来了,剩1发也打(二营此次设伏只带了4部发射架和4发导弹)。11时45分,虽未发现RF—101,但为防止敌机突然入窜,二营命令将4发导弹接电准备。7分钟后,因未发现RF—101,且两架U—2距阵地尚远,又将4发导弹解除准备。用两部目标指示雷达(警—11雷达)分别注意监视RF—101和U—2的活动。12时05分,北面的敌U—2距我阵地110公里时,突然改航临近,部队便集中精力掌握该架U—2动向,且将3发导弹再次接电准备。两分钟后,因这架U—2侧飞远离,导弹再次解除准备。12时08分,警—11雷达在方位200度、108公里处发现敌RF—101一架。据此情况,指挥员拟首先消灭该机,第三次下令3发导弹接电准备。但敌RF—101飞机入陆不久又经东山岛出海返航,12时13分第3次解除导弹接电准备。12时15分,当北面的敌U—2距二营阵地160公里时,又通报RF—101有出动征候。根据计算,该敌RF—101有可能与北窜的U—2同时到达漳州。从兵器性能和政治军事因素考虑,决定舍低打高,专打U—2。两分钟后,南面的U—2又从汕头出海。我方分析,U—2飞机虽然均先后出陆,貌似归巢,但还有福州、漳州等目标没有侦察,估计尚有重新入陆之可能,故仍坚持原决心,严阵以待,准备歼敌。

12时25分,南面的U—2飞机果然又由东山岛再次入陆。两部警—11雷达分别于169公里和92公里发现敌机。12时30分,U—2向二营阵地直飞临近,松9雷达于73公里处发现目标,71公里时,营指挥员第4次下达导弹接电准备的命令,并定下射击决心。12时36分,当敌机距二营32.5公里时,航路捷径6公里,我方突然打开制导雷达天线,在荧光屏中心发现目标,当即转入自动跟踪。在敌U—2距离32公里时,按3、2、1波道顺序发射3发导弹,在发射第1发导弹3秒钟后,改用2500周重复频率,第1发穿越目标后自毁,第2发起飞后折断坠毁,第3发在24.5公里处与目标遭遇,将敌机击落。敌机残骸坠于漳州东南7公里处的红板村,飞行员李南屏当即毙命。

这次战斗的指挥员是副师长岳振华,引导技师是张宝林,距离跟踪员是毛景堂。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英雄部队,再一次“击落美制蒋匪帮U—2型高空侦察机一架”。

(文中关于“首次击落U—2侦察机”的部分内容,

参考了傅振国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昨天的秘密》,在此致谢。)

(责任编辑 王双)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