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与变态——精神现象拾零之一

陈四益 文 丁 聪 画


编者按:
  陈四益先生和丁聪先生是当代文坛上的著名搭档。陈先生的文笔与丁先生的画笔联合作战,堪称天配。从本期起,我们将设置专栏,为读者奉上二位先生的新作。


  尊敬权威是常态,迷信权威是变态(网络语言叫做BT)。尊敬与迷信的分界,在于前者保持独立的判断而后者丧失独立的判断。
  周扬曾是理论权威。读大学的时候,他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是当作“经典性结论”要我们“认真学习”多少天的。谁要表示怀疑——哪怕是对个别结论的怀疑——都会被当作思想不纯。于是,常态被迫趋于变态。周文一出,群起响应,再听不到一点不同的声音。“文革”中他忽然成了“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害得相信他观点的、引用他文章的、传达他讲话的,统统倒了霉。这是对变态的惩罚,又是以变态对付变态。
  “文革”后,周扬复出,虽照旧还是权威,但没有了权势,不再有当年的迷信。对他的观点,有赞成的、有商榷的、有批评的。我想,这是从变态复归于常态。
  1983年,马克思百岁诞辰,他在中央党校作了一个报告,讲了“异化”。次年的“春王正月”,便有×××也在中央党校发表了长篇讲话,题目叫《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内容是批驳周扬的。某文之出,如果是正常的讨论,应当视为常态。正如他在文章之前所说,他的文章“也献给一切曾经抱有或继续抱有不同观点的同志们,他们的观点使作者获得了写作本文的动机和展开论证的条件,如果本文对他们提出了某些批评意见,这也完全属于正常的同志态度。”何况在文章后面某氏还大度地说,“恳切地希望大家指正”。
  但是,这种人们希望的常态并没有出现。由于某氏当时的地位,“指正”的文章即或有,也没有报刊敢登——因此,常态仍旧复归于变态。权威一出,万马齐喑,再没有别的声音。
  直到近年,变态才回归于常态。譬如,×××为了论证“异化”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划了一条时间线,说从《共产党宣言》之后,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系列重要著作中”都没有使用“异化”这个概念。而吴江先生——一位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家——却在《异化思想述评》一文(收入《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大史学》一书)中,证明异化是一个马克思反复讨论的重要概念,即使在《共产党宣言》之后,马克思不但没有放弃异化理论,而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与应用。吴江先生说:“一个概念,一个范畴,或者一种思想,如果它所反映的现实状况存在或确实存在过或并未最终消失,那么,概念本身自然也会存在。”吴江先生的文章能够刊出,是因为胡氏已经作古,失去了一言九鼎的条件。
  常态与变态的这种反复,尚不能看作学术讨论已经有了良好的环境,因为它并非因为理论的权威而是系于作者的权势。而变态的出现,常常因为权威者利用了权势或非权威者慑于权势。学术讨论中不能排除权势的介入,常态总是不能持久的。诗曰:
玉叶雪芽莫漫夸,还须慢火煮新茶。
欲知色味亲口品,只拜招牌是傻瓜。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