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来了两位“洋教授”

梅兴无

1942年2月25日,在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河北平山吊儿村,司令员聂荣臻推掉所有工作,专门接待从北平来的两位“洋教授”。他们都来自英国,一位是燕京大学经济系的林迈可,一位是物理系教授班威廉。聂荣臻给予两位“洋教授”以极高的尊重和礼遇,并恳请他们留在晋察冀边区。那么,这两位“洋教授”为什么来晋察冀?他们在晋察冀做了什么?

林迈可,英文名迈克尔·林赛,1909年出生于英国一个贵族家庭。他从牛津大学毕业后,接受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之聘任经济学导师。1938年1月8日,林迈可于加拿大温哥华登上“亚洲女王”号轮船前往中国。在船上,他结识了白求恩。在漫长的航程中,他们成为好朋友,并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再次相见。

在燕京大学,迈克尔·林赛接受了同事、女作家冰心的建议,起了个中文译名“林迈可”。1938年4月,美联社驻北平记者霍尔多·汉森的一篇题为《冀中有个有趣的抗日组织在发展》的报道,激起了林迈可去冀中平原看看的冲动。复活节假期,他邀约燕大两名青年教师乘火车前往保定,再骑车到游击区,接触了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对这支队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年夏天,他买了一部德国产蔡司伊康相机,与同事戴德华来到冀中根据地,随后被护送越过平汉铁路,进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带。

林迈可目睹了八路军在长期供给不足、武器装备低劣、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敌后抗战的事实,称“这是一支让人尊敬的伟大军队”。后来,他还亲身参加了游击队破袭平汉铁路的战斗。

到山西五台山区后,林迈可受到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热情接待。不久,在山西武乡县砖壁村的八路军总部,他又见到朱德总司令,并利用自学的无线电技术为八路军总部检修了无线电通信设备。

让他喜出望外的是,在五台山与白求恩重逢。白求恩工作很忙,腾不出更多的时间单独陪他,只能带他参观简陋的医院和手术现场。为了不让伤兵长途跋涉,白求恩用两匹骡子驮着医药器材,巡回到前线替伤兵动手术,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林迈可。他随手用相机记录了白求恩牵着骡子到前线抢救伤员的珍贵镜头。

临别时,林迈可掏出为数有限的美金塞给了白求恩,邀约他到北平去休养些时日。白求恩答应等有空闲一定去。可这次分别竟成永别。1939年11月,白求恩不幸以身殉职。白求恩在遗嘱中写道:“东西都装在一个箱子里,用林赛(林迈可)先生送给我的那18美金作寄费(寄回加拿大)。”

林迈可像白求恩那样,投入到抗战的行动中去,尽其所能帮助八路军。他利用欧美等外籍人士享有治外法权的特殊身份,为八路军购买日本人严格控制的药品等紧缺物资。药品大都是进口的,为方便八路军使用,他找到自己的女学生李效黎帮忙把药品说明书翻译成中文,并将实情告之,她表示愿意跟随林迈可去冒任何风险,后来二人结为终身伴侣。

他们还为八路军采购手术器械、通信器材、机油等紧缺物资,林迈可以周末旅游为名,骑着摩托车载着物资,一次次地通过日军哨卡,交给设在北平西郊的游击队地下联络站,再输送到晋察冀根据地。他还借用司徒雷登的汽车,把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留给八路军的6皮箱短枪、地雷及军用收发报机等军用物资,分三次送到西山普照寺附近的联络点,交给八路军接头人。每次出发前,他都备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在万不得已时,就和接收物资的游击队员一起逃入山中。

班威廉1906年出生于英国柴郡,1927年获得利物浦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29年,班威廉放弃了攻读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的机会,应聘到燕京大学物理系任教,主讲理论物理学大纲、向量分析、相对论、热力学、量子理论等课程。

1931年,班威廉在回英国期间,与克莱尔结婚。同年8月,班威廉偕新婚妻子回到燕京大学。1932年,年仅26岁的班威廉被任命为燕大物理学系系主任,任此职达10年之久。他对物理系的课程进行大胆改革,在本科课程中增设原子物理、天体物理和气象物理等课程,对研究生的课程进行了完善,开设了张量与矢量分析、相对论、量子力学、气体动力论、光谱学等课程。他亲自讲授相对论、量子力学、张量与矢量分析这3门重要课程,使燕大物理系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步入正轨。在他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学生有几十人,其中包括张文裕、冯秉铨、徐允贵、毕德显、陈仁烈、徐献瑜等,他们后来都成为中国著名的科学家。

班威廉对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七七事变后,他曾利用物理实验室的设备,秘密收听国外和大后方的抗日广播,在燕大师生中传播反对日本侵略中国的言论,引起大家的共鸣。

林迈可来燕大任教后,来自于同一国家使他们很快成为好朋友。林迈可虽然任教于经济系,却是一个无线电“发烧友”,经常与物理学教授班威廉一起切磋无线电技术问题。林迈可还向他讲述八路军抗战的情况,使其对八路军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充满了敬佩。

林迈可和班威廉联手,利用从国外买回的通信零部件,为八路军组装无线电发报机。林迈可负责线路设计,班威廉秘密地在物理学实验车间焊接底板,不到一个月就组装了十几部发报机,然后通过妙峰山秘密交通线输送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1941年12月8日早上,林迈可夫妇收听到广播,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对日本宣战。林迈可预感,以他和八路军的关系,日本人不会不知道,肯定会上门找麻烦,而且班威廉也有危险,必须马上走,“越快越好,走得越远越好”。他驾驶司徒雷登提供的小汽车,带着妻子和班威廉夫妇火速驶出燕大东校门。不到10分钟,日本宪兵便气势汹汹地从西校门开进燕大,大肆抓捕抗日师生,封锁了校园。

林迈可驾车出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去找八路军。驻晋察冀平西根据地的八路军挺进军司令员萧克,从北平西山地下电台发出的电报中获悉林迈可一行的信息后,立即委派精干人员前往接应。在游击队的精心护送下,林迈可等于1942年元旦抵达河北涞水县小峰口挺进军司令部。

萧克对林迈可的无线电技术早有所闻,就请他帮助检修挺进军的无线电台。林迈可穿上八路军军服,与班威廉一道,在挺进军无线电中队机务主任王士光的协助下,将收发报机系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维修改造,还组装了一批便携式军用小电台,使平西电台收发报能力大大提高。

聂荣臻司令员得知林迈可、班威廉到达平西后,盛邀他们一行到晋察冀司令部。于是,1942年春节后,林迈可和班威廉夫妇在王士光的陪同下,来到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吊儿村。

聂荣臻对林迈可、班威廉这两位新老“洋朋友”视作“宝贝”一般。为他们举行了欢迎大会,专辟一个院落作为“国际饭店”供他们居住,还根据他们的生活习惯,专门配置了木床、木桌,安排曾给白求恩当过炊事员的冯志华给他们当厨师,做一些简单的西餐,使两位“洋教授”感觉到宾至如归。

聂荣臻诚恳地对他们说,燕京大学他们一时回不去了,晋察冀边区就是他们新的用武之地,抗战急切需要他们这些大教授的帮助和支持。聂荣臻亲自带着他们参观晋察冀各方面的建设,参加一些军民举办的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边区的勃勃生机。

几天后,聂荣臻带着他们走进一间屋子,里面有十几个人,正在捣鼓无线电设备。聂荣臻介绍说,他们都是军区无线电台技术人员,是指挥作战和侦测敌情的“千里眼”“顺风耳”,但目前的技术水平还不高,他们成立了一个研究组,现在最缺的就是导师。接着,他郑重邀请林迈可、班威廉担任研究组的导师。林迈可、班威廉一商量,认为留在晋察冀边区,也是为中国抗战出力,而且自己的专业也能发挥作用,于是欣然应允。聂荣臻还把王士光留下来,任军区三科(通信)教育股长,为两位“洋教授”当助手和翻译。

“洋教授”上任后,研究组改称无线电高级研究班,学员分成甲、乙两个班。甲班由林迈可、班威廉直接用英语授课,林迈可讲授无线电技术原理,班威廉担任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必修课有高等数学、高等物理、电工原理和无线电工程学4门;选修课有高等电磁学、光学、无线理论、量子论、相对论等。王士光是甲班学员,他把课堂笔记整理好,译成中文,再刻印成讲义发给乙班学员学习,既当学生又当“先生”,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助理教授”。

为给“洋教授”的教学研究创造条件,聂荣臻派人去北平、保定、天津购买有关书籍,并搜集到一些大学教科书。1942年6月,晋察冀边区第一次自然科学大会召开,时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的萧克到会祝贺,林迈可、班威廉当选为边区自然科学界协会协会理事,班威廉在大会上宣读了一篇在无线电高研班修改完成的论文《液体氦气在摄氏零点以下二百七十一度的特性》。

高研班的课程教学持续了近两年时间,即使在反“扫荡”的频繁转移中也没有中断,若遇敌机空袭,就在村外树林里挂上小黑板继续上课。以物理学理论见长的班威廉,在教学中完全按正规大学的教学规程严格要求学员,对每个人均写出评语,一丝不苟。甲班学员林爽一直保存着当时学习的教材、班威廉的讲稿、对学员的评语、考试成绩等珍贵资料。

“洋教授”的精心教授下,学员们勤奋刻苦,一年学完全部高等物理学和大学微积分课程。班威廉认为他们“可以比较任何第一流大学成绩毫无愧色”“完全达到最高级大学的水准”。他甚至诧异地发问:“我在国统区教学很久,为什么没有遇到这样多好的学生?怎么好的学生都到八路军里来了?”聂荣臻曾说:“班威廉、林迈可等人是搞物理学和无线电的,他们在晋察冀办过无线电训练班,为我们培训过无线电技术人才。我国老一辈无线电技术人员和领导干部,有些就是这个训练班的学生。”钟夫翔、林爽、王士光、梁骥等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的奠基者和领军人就是他们培养出来的。

在提高学员的理论素养的同时,两位“洋教授”还带领学员研究组装了一台当时急需的超外差式接收机,改装了大功率通信电台,既解决了战时需要,又培养了学员实践能力。

林迈可除担任高研班的教学任务外,还受聘担任军区无线电通信技术顾问。他利用上无线电实习课的机会,带领高研班学员对晋察冀军区总部和各军分区上百部无线电通信设备普遍进行了一次维护保养、升级改造。从一个军分区到另一个军分区,需要穿越日军所控制的铁路、公路封锁线和碉堡据点。有一次他们与日军遭遇,为了掩护林迈可他们安全转移,一个班的战士全部牺牲。战地文工团还编了一首悲壮动人的歌曲《保护国际友人林迈可》,在晋察冀根据地传唱。

在林迈可等的不懈努力下,晋察冀边区无线电通信指挥系统始终保持在最佳运行状态,为边区反“扫荡”斗争的胜利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在晋察冀,林迈可还迎来了宝贝女儿的降生。李效黎在生产时,正遇日军空袭,她在林迈可和医护人员的帮助下,翻过一道唤作阎王鼻的山脊,转移到一个偏僻小村子,一位曾在北平协和医院工作过的产科大夫为她女儿平安接生。夫妇俩为这个混血女孩起了一个英文名“艾丽佳”,一个中文名“林海文”。聂荣臻称艾丽佳是晋察冀的“战地之花”,不止一次地抱过她。

1943年8月,高级研究班的基础理论课程几近完成。迫于身体的原因,班威廉夫妇离开晋察冀。聂荣臻派部队护送他俩去了延安。他们在延安生活了3个多月,毛泽东、朱德、贺龙、林伯渠等领导会见了班威廉夫妇。班威廉感慨地说:“我们不禁想到这些窑洞对于中国的将来,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有着多么重大的影响。”

1945年,班威廉夫妇返回英国。班威廉根据自己的日记,将这段经历写成《新西行漫记》,与斯诺的《西行漫记》、尼姆·威尔斯的《续西行漫记》一起成为外国人描写中国共产党抗战事迹的著名作品。班威廉后移居美国,在华盛顿州立大学任物理学教授,1994年在美国去世,享年87岁。

1944年春节,是林迈可夫妇到晋察冀的第3个年头。晋察冀军区所有电台均已改造升级完毕,高研班学员也已结业。林迈可想再帮助共产党、八路军在国际沟通方面作些尝试,便决定到延安去,聂荣臻支持了他的想法。1944年3月,林迈可一家随返回延安的一个八路军骑兵营前往延安。临行前,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举行了欢送会,聂荣臻再三嘱咐骑兵营营长要确保林迈可一家的安全。

1944年5月,林迈可夫妇到达延安,毛泽东、周恩来会见了林迈可一家。朱德聘请林迈可任八路军总司令部无线电通讯顾问,他的任务就是用无线电让世界听到延安的声音。他设计建造了600瓦的大型发报机和定向天线,并准确地架设完成。9月1日,新华社英文部用这套设备首次对外试播。美国西部可以收到延安发出的新闻,中共领导的军队在华北抗日的消息开始在美国、欧洲传播,印度加尔各答也收到了延安的新闻。

抗战胜利后,林迈可夫妇带着在晋察冀、延安出生的一双儿女回到英国。他出版了《抗战中的中共》《八路军抗日根据地见闻录》等多部关于中国的著作。新中国成立后,林迈可多次访华,1994年2月,在美国病逝,享年85岁。

 

 

参考资料:

1.林迈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见闻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版。

2.班威廉夫妇:《新西行漫记》,新华出版社1988版。

3.林爽:《关于晋察冀军区无线电研究组的回忆》,http://ltb.xidian.edu.cn/info/1031/3068.htm。

4.《国防五局为导弹和航天事业建设功不可没》,http://blog.people.com.cn/u/16045352.html。

5.王士光纪念文集编委会编《王士光纪念文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版。■

(责任编辑 樊燕)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