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镇将军和他的长征文艺作品

范中汇

多才多艺,

成为红五军团文宣骨干

 

黄镇出身贫寒。青少年时期,他立志报国,救民于水火。他在“上海美专”和“新华艺大”就读期间,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曾经被捕入狱。学成归乡后,黄镇本欲从事教育事业,因不满反动当局对教育的腐败,愤而投笔从戎。1930年,黄镇到冯玉祥部队当兵,军衔为中尉参谋。然而令他失望的是,国民党的军队不事救国,却大肆欺压百姓、反共剿共,于是1931年,他毅然参加了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走上了革命道路。

宁都起义后,黄镇所在的起义部队改编为红五军团。黄镇奉命担任军团政治部宣传干事兼猛进剧社社长,不久又被任命为文化科科长。黄镇是美术科班出身,曾拜师欧阳予倩学习戏剧。他充分运用所学,发挥聪明才智,带领猛进剧社的战友们,编剧、演出、写歌、画画、刷标语,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鼓动工作和战勤工作,成绩卓著。

黄镇不仅会编剧、演出,而且享有“红色画家”的名声,这很快在红五军团和其他红军部队中传扬开来,受到了领导的重视。他在成功地编导和演出了《优待红军家属》和《粉碎敌人的乌龟壳》等反映红军战斗生活的活报剧和话剧后,又创作演出了歌剧《英勇上前线》,受到了干部、战士的热烈欢迎。瞿秋白对此剧十分欣赏,曾计划出版。黄镇还与刘伯承、聂荣臻、罗瑞卿、李克农等红军高级指挥员一同上台,演出了李卓然和张际春合编的话剧《庐山之雪》,执导了由李伯钊、李克农、钱壮飞、胡底合编的话剧《杀上庐山》。黄镇在剧中饰演蒋介石。演出时,周恩来、朱德和许多中央首长都来观看。

1934年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时,黄镇特地创作了巨幅油漆画《粉碎敌人的进攻》,以红五军团的名义献给大会。此画高3米多、长十几米,挂在会场中央,很有气势,增强了会议的热烈气氛。毛泽东看后称赞说:“这是黄镇画的啊!画得很不错。”代表们也都纷纷赞扬他画得好。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后,黄镇奉命调到军委总政治部工作,担任军委纵队政治部宣传科长。1935年4月中央红军进入云南后,他又被调回红五军团,同年7月再调回军委纵队。长征途中,黄镇经常与邓小平、陆定一、李一氓等在一起。

长征开始时,中央纵队机构庞大,行动迟缓。由于国民党十几万大军紧追不舍,白天打了仗,晚上还要急行军,部队有耗无补,十分疲惫。因此,政治思想工作和宣传工作越发显得重要。黄镇率领宣传科和剧社的同志们,奔忙在队伍前后,没有固定的行军位置,哪里紧张就到哪里去,常常部队还未出发,他们便早早赶到前面,沿途刷写标语,搭好宣传棚。等部队经过时,黄镇就和大家一起喊口号,说快板,吹拉弹唱一起来。他们鼓动大部队行军,把充满艰难险阻的长征之路,变得热火朝天。当部队到达宿营地休息时,黄镇他们还往往在后面三四十里,收容伤病员和掉队战士,设法把他们送回部队。有时,他们还要担负教育和押解俘虏的任务,并在行军中负责布置宣传员教战士学文化。这样,行军一次就能识几个字。如果休息时间稍长些,黄镇就给大家讲时势。他文化水平高,讲道理深入浅出,很受大家欢迎。他为了讲解时势,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在长征路上作了大量笔记,都用蝇头小字书写,工工整整,足有二三十万字,精心用牛皮夹保存。解放后,黄镇将这两大本笔记上交党和国家,现由国家博物馆收藏。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黄镇用锅灰或白灰制成颜料,用自制的大刷子作笔,沿途刷写大标语、画壁画。有时,他一边行军,一边构思剧本。晚上宿营时,就抓紧片刻时间,凑着松明子的亮光写下来。剧社的同志们,则一边行军,一边背台词。遇有休息时,他们就搭个简陋的台子,或干脆就在一个高坡上,给战士们演出,气氛热烈,效果很好。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举行。会前,前敌总指挥部发电报,要黄镇迅速赶赴遵义,组织宣传工作和布置会场。黄镇赶到后,带领宣传队员们把会场布置得庄重而严肃,并在全城张贴了许多斑斓多彩的横幅和漫画,使红军占领的这一黔北重镇到处洋溢着欢庆热烈的气氛,给部队和当地劳苦大众以很大的鼓舞。

部队到达扎西后,总政治部召开了科长以上干部会议,由张闻天传达遵义会议精神。黄镇听了传达并参加学习后,非常兴奋,回到宣传科,热情地向同志们宣讲、解释,并组织部队战士做宣传,衷心拥护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

在黄镇的亲密战友姬鹏飞、王幼平、莫文华、孙毅、苏进联合撰写的《缅怀黄镇在红五军团的光辉业绩》一文中,他们回忆说:“在长征途中,黄镇编导了《破草鞋》、《赛克特的梦》等独幕话剧和活报剧。此外,他还创作歌曲,都很受大家欢迎。”他们清楚地记得红军长征到达毛尔盖时,部队因遭到马步芳骑兵的袭击,损失很大,上级要求总结与敌骑兵作战的经验教训,为此,黄镇与陆定一合编了《打骑兵歌》,曾在红军中广泛传唱:

敌人的骑兵不须怕,沉着敏捷来打它。

目标又大又好打,排子枪快放易射杀。

我们瞄准它,我们打垮它,我们消灭它。

我们是无敌的红军,打垮了蒋贼的百万兵。

我们再学打骑兵,我们百战要百胜。

这些朗朗上口的革命歌曲,与黄镇创作的话剧、歌剧和漫画一样,在当时极大地鼓舞了同志们的斗志,也是千千万万红军英勇将士的真实写照,成为我军文化宣传工作的珍贵遗产。

 

创演话剧《破草鞋》,

轰动全军

 

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在云南、贵州一带甩开了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经过急行军后,开始渡金沙江。5月9日,已于上月调回红五军团的黄镇与战友们最后一批渡过金沙江,黄镇松了一口气。

在通往四川会理的路上,黄镇遇到了殿后的红五军团剧社主任潘望峰、政治部宣传干事黄士彦、破坏部干事张青云等,都是黄镇的老熟人,大家边走边谈。刚刚巧渡金沙江,一路上散落着一些红军战士丢弃的破草鞋。黄士彦说了一句:“敌人尾追我们,什么也捞不到,仅能捡几双破草鞋。”这句话引起了黄镇的注意,他马上来了灵感,说:“好,那我们就编一出戏,名叫《破草鞋》吧!”大家听后都说“好”。于是在黄镇的启发下,几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凑起来,构思了剧中人物、场景、台词。一台独幕话剧的框架基本形成了。红军在会理休息了3天,黄镇抓紧时间写出了剧本,并由他导演、赶排此剧,还预演了一次,准备开大会时正式演出。

1935年6月,中央红军进入大雪山地区,先头部队翻过了第一座大山—夹金山,在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了。此时,黄镇接到指示,奉命为会师庆祝大会做准备,便赶上中央纵队提前到了懋功。

到懋功后,黄镇向中央纵队政治部汇报了《破草鞋》的编排情况。政治部认为该节目很好,决定作为主剧在庆祝大会上演出。于是,黄镇立即拍电报通知红五军团猛进剧社几个排演过此剧的宣传队员速来懋功,准备为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庆祝大会表演节目。

1935年6月16日,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率领下到达懋功地区,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21日晚上,两军部队举行联欢庆祝大会。会场设在一个天主教堂里,里面点着松油灯,灯火通明,中共中央领导人和一万多红军指战员出席,大家像过年一样高兴。会前,有人在教唱《胜利会师歌》。

会上,朱德总司令等人讲完话后,演出开始。由黄镇编导的独幕话剧《破草鞋》,作为庆祝大会的主剧演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以及两大主力红军官兵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节目。这出戏热情歌颂了毛泽东的指挥艺术和红军的胜利,辛辣地讽刺了国民党大军围追堵截的破产。演出获得极大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士气,增强了对长征胜利的信心。

当时看过《破草鞋》演出的一些领导同志,如邓小平、陈云、康克清、傅钟、姬鹏飞、王幼平、苏进、莫文华等,都对此剧印象深刻,直到解放后,他们还曾在不同场合谈起过这出戏。

独幕讽刺话剧《破草鞋》剧本在军团机关报刊登后,各部队宣传队纷纷排演,成为长征中最受欢迎的一出保留剧目,在红军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35年秋,陈云同志在其撰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中说到此剧:“形容蒋介石自江西起追剿红军几省历时半年以上,对红军追剿毫无所获,只在红军后尾随到金沙江边,拾得红军穿烂而抛弃的破草鞋而已。当时红军傲慢之精神,亦可见一斑矣。”该文于1936年发表在巴黎《全民月刊》上,故当时海外人士都知道此事。

新中国成立后,在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在《关于部队的文艺工作的报告》中说:“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常处在敌人包围进攻之中,斗争十分残酷,物质条件极坏,文化人太少……当时红军的各方面军,在文艺方面也出现了许多好的作品……长征中的《破草鞋》等,具有很大的鼓动性。”后来,解放军总政治部编排话剧《万水千山》时,邓小平还记得当年看《破草鞋》的情景,建议编剧安排这一情节。

红军懋功会师进入丹坝后,红一、四方面军分路北上,约定在班右地区会合。7月初,中央红军到达芦花(今四川黑水县)地区。黄镇又奉调再回军委纵队政治部,任宣传科长,随毛泽东、周恩来领导的右路军长征。此后,他每日随前站部队行动。

黄镇调走后,吴彪任红五军团政治部文化干事,不久,又被任命为猛进剧社社长。当时剧社已有40多人,多数是十几岁的红小鬼。在观音河驻扎时,黄镇还为剧社编导了一出名为《赛克特的梦》的小话剧,讽刺蒋介石接受德国顾问赛克特步步为营的战术,结果屡屡失败。文娱干事孔繁斌扮演赛克特,吴彪扮演赛克特的通信兵。这个戏演出后也受到了部队官兵的欢迎。

 

画笔不辍,

留下长征珍贵史料

 

在长征途中,黄镇除了参加战斗,开展战地鼓动工作之外,还常常画宣传画、漫画,走到哪里画到哪里,沿途作了大量感人至深、鼓舞士气的写生画和漫画。十分可惜的是,在那天天行军打仗、东征西战的条件下,只有26幅幸存下来。据黄镇在《“长征画集”的回忆及其他》一文中说:他在长征途中的画稿原用一个布书包装着,常被雨水打湿而损坏。幸亏战友王幼平慷慨相赠一个皮包,才得以完好保存。现在留存下来的这26张,能与今天的读者见面,经历了曲折的过程,颇有一些传奇色彩。以前的史料记载是24幅,因为阿英(钱杏)于1938年10月在上海出版的《西行漫画》中只有24幅。现已查明,实际有26幅,其中有2幅内容重复,似为草稿,可能是黄镇不满意而重画的。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