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公郑家溉

王德充

我的外公郑家溉(1873—1944),字从耘,自号筠园老人,湖南长沙人,前清翰林,著名书法家,抗日烈士。我儿时曾与外公在农村共同生活数年,对外公的一些事迹记忆犹新。今年是外公殉难73周年,有关外公的回忆总是一件件萦回于我的脑海,尘封数年的往事又把我拉回到那段动荡和痛苦的岁月。

 

逃难中泪别湘江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为打通去南亚的大陆交通线,屯聚数十万兵力,从1938年至1945年的八年间,在湖南省境内发动了六次大战役。其中,1944年5月至8月的长沙会战最为惨烈,我的外公就是在这期间被日寇杀害的。记得是年6月下旬,我们全家为避难而逃离长沙那天晚上,满街都是逃难的百姓,运货的板车在石路上滚动发出的声响在漆黑的夜晚中显得更加悲凉,战争的恐怖气氛笼罩全城。父母原准备让外公和我们一同逃难,但外公见我父母身边子女众多,怕增加麻烦而拒绝同行。虽多方劝说,但外公执意不变。

我记得很清楚,分别的那天,在傍晚的湘江上,我们坐在一条船上,外公坐在另一条船上,我们呼喊着外公让他一起走,可他老人家却端坐在船头,不断向我们挥手,示意我们快点离去。船渐渐驶远,外公身影逐渐模糊。那时谁也没料到,这次再见,竟是诀别。

在逃难中,有关外公的信息全无。半年后,历经千辛万苦,我们全家总算逃到了重庆。初到那里,除去身上所着破旧衣物,可谓一无所有,一家人挤在曾家崖半山腰的破茅草棚内。一日父亲辗转得知在重庆召开了外公的追悼会,外公被日寇杀害而殉难的消息被证实。听到这一消息,母亲当时就昏倒在地,我们再也见不到外公他老人家了。

 

怒斥日寇壮烈殉难

 

我们急切想了解外公遇难的详情,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几十年来,这个问题也一直压在我的心头,退休后,我根据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分析,才得出了较为确切的结果。

1944年6月18日,日本侵略者攻陷长沙,外公仓促带全家避难湘江。21日,日军再攻湘乡,外公已来不及避开。日寇急于组织维持会,多方物色人选,从汉奸口中得知,知名人士郑家溉定居于此,决定借助外公名望,让其出任维持会会长。在汉奸的指引下,日寇很快找到外公住所,对他威逼利诱。但外公坚拒伪职。敌人将他押解到日军司令部,以便进一步逼迫。外公知道敌人不会轻易放过自己,而自己也绝不会屈节于敌充当汉奸,与其被敌人杀害不如自戕守节。抱定以死相拼的决心,当走到离县城不远的檀树塘时,外公乘着敌人不备,跳入路旁水塘,因塘水不深,又被日寇拖上岸。外公求死未成,便大骂敌人无道,凶残的日寇便用刺刀将外公乱刺而亡,并将外公遗体抛入水塘,直到第二天才被当地农民打捞上来草草掩埋。

我的外公就这样被日本强盗杀害了,他以自己的牺牲,践行了自己的庄严誓言:“决不当汉奸!决不当民族千古罪人!”

外公殉难后,当地墙报以“节义可风”大字标题报道了这一消息。1945年2月24日,国民政府颁发了褒扬令,盛赞外公的爱国精神。同年5月18日,国民政府湘籍高官程潜、章士钊等在渝为外公举行隆重公祭仪式。同年9月9日,《新华日报》对外公的爱国精神予以高度颂扬。12月6日,革命老人徐特立在延安所写的《学习朱总司令》一文中,也高度赞扬了外公的民族气节。1978年4月5日,李维汉同志在致外公在湘亲属信函中,称外公是永垂不朽的先烈。国家没有忘记他!人民没有忘记他!

 

爱国情操坚贞不渝

 

外公在敌人面前的大无畏精神和坚强意志与他爱国忧民情操密不可分。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家庭,青年时屡试不第,直到1902年乡试中举人,1903年会试中进士、点翰林,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在此期间,他先后为父母丁忧,在家守制。此后,外公就定居在北京,每日在翰林院博览群书,批点、勘校、摘抄,潜心做学问和研习书法。

1911年辛亥革命,清朝倾覆后,外公完全依靠鬻字维持生计。许多前清遗老遗少,或沉沦诗酒,或沉迷利禄,而外公认为清室灭亡并不冤枉,决心绝意仕途,杜门潜心钻研书法。然而,国内时局动乱,从袁世凯称帝到张勋复辟,军阀混乱,民不聊生。特别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东三省,成立了以末代皇帝溥仪为傀儡的伪“满洲国”,为了充实这个组织,日军四处网罗清廷旧吏,外公也成为他们物色的对象,先后有数批人登门游说,并许以高官厚禄,但均被外公严词拒绝。他厉言正色表明:“我堂堂正一个中国人,岂能当汉奸作千古罪人!”鉴于日伪频频骚扰,外公于1937年率全家回归湖南故里。

面对国家如此情景,外公感到无比忧伤和愤慨,心中产生极为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这从他在这一时期在各地所撰写的一系列楹联和题字中,可以得到充分反映。如1933年在杭州岳王庙书写的楹联,表明他对岳飞精忠报国高尚品德的颂扬,欲以此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

王气已消重睹湖山新庙宇

人心未泯犹因忠孝拜英豪

同年,外公登岳阳楼时把美丽湖景和当时衰败的祖国联系一起,感慨万千,写下了他热切的期盼:

湖景依然谁为长醉吕仙理乱不闻惟把酒

昔人往矣安得忧时范相疮痍满目一登楼

回到故乡长沙登天心阁时,也有题联:

此阁巍然为全省观瞻所系

乱世极矣是了阳来复之机

1941年长沙进行第二次抗日会战,湘阴军民经过殊死奋战,终于取得胜利。外公为用自己鲜血和身躯保卫了这座城市的英烈们撰写了动人的挽联:

率孤军以守孤城湘水竟无情波涛不尽英雄血

摧敌锋而寒敌胆楚疆今再捷千古长留节烈名

上述墨迹,充分显示出外公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怀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热切期盼,以及为保持民族气节而献身的决心。他这种思想基础已牢固铸成,正如他多次表露:“万一我落入敌手,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其奄奄而毙,不如烈烈而亡。”他用行动践行了他的诺言。

潜心书法终成大家

 

外公自幼酷爱学习,由于家境贫寒,经常借书手抄笔录,细心研读,少年时就能写出行文流畅、结构缜密的好文章。他对书法尤为执着,每日悉心练习从不间断,常以沙盘为纸、以树枝为笔,既练字的间架和笔法,又练笔力,练就了扎实的书法基础功。外公最钟爱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经常临摹,掌握了颜体之神韵。在翰林院期间,他专心致志博览群书,广泛采摭晋唐以来历代书法家们的真迹和碑帖,达到总括万殊、包容千有的兼容并蓄之境界,创造出他自成一家、雄浑中见秀丽、刚健中显灵巧的书法风格。他擅长楷、行、草书,尤喜他擘窠大字。记得儿时,我在书房亲眼看见他老人家在大书桌上书写一平米的大字,每写完一字,由二人将大字平移至地面。由于字大墨迹多难以很快挥发,常倒上些经过筛分的干煤渣粉来吸附。尽管时局不宁,四方来求外公写字的人仍不少。但因战乱,这些墨宝存世量有限。

对怎样才能写好字,外公在1931年给我母亲题写的扇面中有如下阐述:“作书须提得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转束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来尝运笔。书法以黄庭怀素为宗,否则宗女史箴。行书以米元章为宗,颜鲁公亦当效法;草以二王为宗。用墨须使润,最忌枯燥、忌秾肥,学书人宜随时留意。”

外公书法具醇厚凝重、笔墨饱满、结字紧凑和书卷之气扑人眉宇之特征,晚年运笔更趋苍劲老辣、古雅绝俗。1943年,为我父母收藏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一封书信所写的题跋,更显雄浑古雅,神采奕奕,笔力遒劲、浑然天成,是外公晚年精品之作。

抚今追昔,缅怀外公在国家内忧外患动乱之时代下的奋斗人生,特别是他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操,值得我们后辈永远效法。今天,可以告慰外公的是,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正在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进,贫穷落后、受人欺凌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外公当可含笑九泉。

(责任编辑 王双)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