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奇迹,更是典范——纪念人民大会堂落成60周年

张宏喜

导语:1958年的夏天,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决定,要大规模庆祝国庆十周年,建设一批国庆工程,目的是“检验社会主义中国已经达到的生产力水平”。从1958年开工到竣工,仅仅10个月间,北京冒出了十座标志性建筑,其中人民大会堂居首。这十大建筑,总建筑面积达到了64万平方米,到今天仍是北京的重要地标。《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赞它们是“大跃进的产儿”。本文作者曾在外交部工作近四十年,多次走进人民大会堂见证共和国的重大外交活动,对人民大会堂有深厚的情感。在纪念人民大会堂落成60周年之际,让我们透过大使的视角一起回顾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历史。

 

 

1964年8月我分配到外交部,走进大会堂的机会越来越多。每次到大会堂,我都抓紧机会品味这座建筑的绝妙所在,从整体建筑到各个细节无不令我惊叹,她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她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出于对大会堂的关注,退休后我收集了一些关于她的资料,这些资料越发使我感到凝聚在这座宏伟建筑的深厚底蕴,值得我们后人记忆与深思,她不仅是一个建筑奇迹,更是一个建筑典范。

 

特殊年代的伟大奇迹

 

兴建首都十大建筑是1958年在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上决定的,目的是为展现新中国成立十年来的建设成就。众所周知,1958年正是大跃进的年代,“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重大损失。而也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以举国之力兴建了十大建筑。60年过去了,除华侨饭店撤除重建外,其他建筑仍在发挥作用,特别是人民大会堂,依旧大气恢宏。

新中国建立后的头十年里,国力有限,讨论国家大事和进行国务活动只能用中南海里的怀仁堂、中山公园的中山堂、劳动人民文化宫等场所。因此,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作出这样的重要决定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不是有人不相信我们能自己建设现代化国家吗?老认为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吗?我们一定要争这口气,用行动和事实作出回答。”这是1958年9月北京市国庆工程动员大会上,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万里的讲话。

能在一年之内建成如此规模的建筑,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在当时,甚至赫鲁晓夫也不相信。据了解,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前后修建了200多年,最大厅堂能容纳6000人;英国议会大厦历时20年建成,最大厅堂不过2000平方米;而美国国会大厦历经23年的两次建造,最大厅室只能容纳3000人。还有,修建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用了7年,日内瓦的万国宫用了6年,而在大会堂动工后开始建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则足足用了14年。比较起来我们的确是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世界建筑奇迹。

这么快建好,质量能不能得到保证?安全、质量是一开始就一再强调的,周恩来要求一是不能垮,二是要好看,使用期起码要比故宫、中山堂长,不能少于350年。他曾把在延安时礼堂眺台坍塌的教训讲给设计者听,他说:“大会堂的安全应该放在第一位,不要在大会堂里试验新结构。要考虑眺台上的观众拥到前排欢呼的场面。另外,万人大礼堂、5000人宴会厅的紧急疏散,必须认真计算,保证在短时间内清场。要门多,路畅。”万人大礼堂是他最关注的,上大梁时他亲自到工地现场观察。60年来,已经证明大会堂的基本构架没有质量问题,是经得起考验的。只是当年的一些内部装饰、设备、高悬东大门上的木制国徽等等老化了,需要重修、更新、添加。此外,令人钦佩的是其内部功能可以一加再加,先后增添了香港厅、澳门厅、重庆厅。当初并没有在里面检阅仪仗队的考虑,因为那时都在机场检阅,现在遇到恶劣天气可以实现在室内举行检阅活动。这不能不归功于周恩来的远见,是他拍案确定将大会堂原计划的7万平方米扩大到17万平方米,为后来增加功能提供了很大余地。

建成后的大会堂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平方米(超过了故宫15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最高处46.5米;外墙下部是5米高的浅红色花岗岩须弥座,上部为浅黄色的剁斧石墙,四周共134根廊柱围绕,四面四组大铜门,外观雄伟辉煌。万人大礼堂的容积可以装下整个天安门。除了中央大厅、万人大礼堂、迎宾厅、国家接待厅、金色大厅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他们自己的代表开会讨论的会议厅,大小会见厅、新闻发布厅、宴会厅、休息厅、办公室,可供5000人参加宴会的厨房等等应有尽有。

 

奇迹是如何实现的

 

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非常重视这项伟大工程,都参加审阅计划、方案,观看模型,到工地视察,其中周恩来总理付出的心血最多。经查部分资料,周恩来先后召开会议、找人商谈、到工地视察等有16次之多,还有未记载的不知凡几,从宏观到细节,凡要害之处,皆不放过。他一再强调质量,指出要把住三关:“工程材料要保证质量,千万不要迁就,钢材不好就不要使用,日后出乱子一定是在将就凑合上。设计、材料、施工这三关一关过不好就会垮。”同时,他也实事求是地说:可以“一年建成,五年修嘛。”

人民大会堂是边设计边建设,并非全部设计完成后才开始施工的,而是设计好一部分就动工,接着再设计后面的部分。这是违背建筑规则的,对此周恩来是清醒的。他广泛深入听取专家意见,请专家严格把关,而且让持不同意见的专家充分展开讨论,还特别指示让优秀青年专家参加进来。他格外注意请大家解放思想,可以争论,形成最好的方案来。大会堂的外壁所用大理石、廊柱柱头都是周恩来看了石料样品后,与建筑师等人一起商量决定的。有时他在纸上画出令人吃惊的准确图案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在场的人感到他很钻研、并不外行。他说:“大礼堂墙面和顶棚相交处,不要折角,可做成天水一色,看看效果如何?人站在地上,并不觉得天有多高;站在海边,也不觉得很远,‘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是对水连天、天连水的环境描写,应该是一种启发,为什么不从水天一色和满天星斗的方面去作抽象的处理?”专家们一致同意按他的意见办,现在的大礼堂就是这样。难怪大会堂总建筑师张镈说:“在大会堂建设中,我的一个突出感受是,周恩来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还是一个很专业的建筑设计师,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建造,如果没有周恩来的神来构想,拍板定案,是不可想象的。”不能忽略,1958年到1959年是多么特殊的时期。共和国的大管家周恩来国内国外都要管,是何等忙碌。与此同时,另一项大工程密云水库也是他极为关注的,还亲自到水库工地劳动。他却未因这些而放松对大会堂建设的操劳。

值得注意的是,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马祥林编著的《人民大会堂往事追踪报告》一书第22页有一张图片,文字说明是:“1958年7月,周恩来在北京与设计者畅谈关于人民大会堂的选址和设计规划。”中央是在之后8月份的北戴河会议上决定在北京建设一批重要建筑的,看来周恩来在中央正式决定之前就已经在谋划此事了,有文章说就是他在中央会议上提出此建议的。

在决定建十大工程时,中央没有忽略搬迁户的安置问题。以人民大会堂为例,为腾地皮,拆迁了67个单位、684户居民,拆除房屋3993间。为解决涉及十大建筑的搬迁户住房,1959年2月28日周恩来召集陈毅、李富春、薄一波等26人开会,商谈压缩原计划的建筑项目,或砍掉或推迟或缩小,以腾出力量解决搬迁户安置住房问题。他说:“我们修建国庆工程,必须同时注意解决人民的居住问题。不能像旧社会那样,只顾追求表面上的繁华,而不顾人民的实际困难。我们推迟一些建筑,把材料和劳动力省下来,解决人民的居住问题是完全必要的。”虽然尽了力,短时间内抢建的宿舍不可能都很理想,所以周恩来仍感亏欠了这些搬迁户。但搬迁户理解政府,不讲价钱,建大会堂的区域一个月之内全部搬迁完毕。上下一心,是那时社会风气的一个突出优点。

负责设计、施工的技术人员和工人是工程成败的关键。当时的物质条件是没法和现在比的,设计者主要靠尺子和铅笔手画,土方主要靠人工手挖车推,工程需要60吨起重机,我们却只有30吨的。建筑工程队伍借鉴指挥打仗的经验,展开大兵团作战,集中优势兵力攻重点,兼顾其他环节,分成若干战役,有的白天干,有的夜里干,涌现出了20多个青年突击队。据统计,当时在工地干活的人员共3万,加上先后有30万义务劳动者,运走了土方43万立方米,用12.7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3600吨钢材、17万立方米石料、2.3万平方米琉璃瓦等等建材,在天安门广场西侧,神话般竖立起一座恢弘殿堂。毛泽东到工地视察时说,应该给建设者们立碑。

大家都知道,万人大礼堂没有一根柱子,那个如同苍穹的大圆弧屋顶是如何弄上去的?笔者收集到的材料说:先在东西两侧大墙上安装12榀大钢架(一个屋架称一榀),然后把12根跨度60.9米、每根55吨重的大钢架吊起来,一根一根分别与两边墙上的钢架接好。在场的苏联专家主张等60吨大型起重机从国外买回来再干,为了抢时间,我们的工程人员等不及。一位有经验的老工人提出采用老祖宗传下来的土办法,那就是龙门吊,也有人称它“桅杆式起重机”(因为一支支铁臂伸向空中如同桅杆),用卷扬机做动力往上拉。这个土办法被采用。先从南侧的第一根大梁吊起,从两头往上吊,不承想第一次失败了,再试两次,弄到深夜也未成功。仔细分析原因,原来是大梁一吊到空中有点变形。随后,工程人员一起想办法,找出使钢梁不变形的办法,第四次操作终于成功了,钢梁被顺利提升到45米的高度稳稳就位。

顶棚的钢架架好后,就可以做顶棚,可大礼堂里面事情多着呢,不能都等顶棚完工后再干。于是指挥部走群众路线,要负责各个方面的工作人员一起讨论怎么办?结果找到了窍门,顶棚上有“满天星”灯孔,通过灯孔从钢梁上垂下一根一根杉槁,又在这些杉槁的顶端绑扎横的杉槁,使架子稳定牢固。接着一层一层往下搭,这样就搭成了悬空的脚手架,上面可以干,地面也可以同时干。大礼堂上下四周的空间被分割成8层,6000多人在各自的平台上立体作业,上上下下齐头并进,分5个阶段、12次战役,既快又好地往前推进。大礼堂里要安装上万个座椅,不能等大礼堂内部的地面都做完了再去制作座椅。大家想出了办法,先在故宫的大院子里划出大礼堂的地面面积和图形,精确计算出每个、每排、每行座椅的位置,按设计尺寸,提前把座椅编号做好。等大会堂内部的基建完工后,立即把所有座椅搬进去,按图纸“对号入座”。就这样,几乎是建成的同时,大会堂就可以使用了。

不得不提到的是,十大建筑得到了全国的大力支援。据资料显示,3天之内从17个省市请来了33位顶级建筑师。这些专家们用不到5天的时间便拿出了第一稿方案,接着是第二稿、第三稿方案,都是手工绘出来的数百张图纸。开工时,有18个省市自治区选了7000多名优秀工人和技术人员来京参加建设。有23个省市的200家工厂赶制出5000多项建设设备与配件。钢梁是在沈阳制作的,樟木是从贵州运来的。吊大梁时从东北富拉尔基、内蒙古包头、山西太原、甘肃兰州调来了大批有经验的吊装工和技术员。

为检验建成后的效果,1959年9月10日晚在大礼堂举行了一场活动。先是由市建筑工程局副局长、十大建筑总指挥张鸿舜作关于工程的总结报告,随后万里、赵鹏飞简短讲话,最后看梅兰芳的《贵妃醉酒》。就在这个晚上,周恩来没有惊动众人也来到大礼堂,他不是来看戏的,而是先视察后台与前台设施,然后到二层眺台坐了一会儿,询问在场人员对音响效果的感受,亲自体察了眺台的安全和整体效果。他放心了。

1959年9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庆祝大会在大会堂召开,80多个国家的来宾参加。自此大会堂开始发挥她的重要作用。

 

人民大会堂永葆青春

 

1959年大会堂建成后,每周都有一两天的开放日,让普通老百姓可以走进这个庄严的殿堂一饱眼福,特别是组织搬迁户都去看看。“文革”中,大会堂的开放日被取消。1979年1月27日晚,中断了15年的首都群众春节联欢会在大会堂举行。中央政治局委员邓颖超代表党中央宣布:“人民大会堂将向各界群众开放。”从此,每周都有几天允许游客进入大会堂参观。改革开放后大会堂进一步开放,除了可以参观外,很多社会、经济、文化、联欢、庆祝、演出等等活动都可以在里面举行,利用率大为提高。

我第一次到大会堂是1959年4月参加全国民兵代表大会。我的母校开封二中是民兵工作模范单位,上级指派学校选一名学生代表出席省和全国民兵代表大会,我荣幸地被选中。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在大会堂会见了我们。大学毕业后到外交部工作,我到大会堂的机会就多了,参加过欢迎古巴领导人格瓦拉的文艺晚会。1998年作为大使我参加了国家领导人与坦桑尼亚总统的会谈。2003年至2008年作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我每年都在这里参加全国政协会议。而在大会堂参加落实香港回归有关事宜的会议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我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150名委员之一,1996年至1997年在大会堂出席了10次全体筹委会委员会议。1997年7月1日参加了香港回归仪式,当奏起国歌和升起国旗时,我们都留下了热泪。

60年过去了,大会堂与共和国一起,经历了曲折而辉煌的历史,许多重大事件在这里留下难忘的记忆。几十年里我每次到大会堂都不能不赞叹这座建筑之雄伟和精致。随着这些年我国实力的不断提升,大会堂内部也换了新装,处处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体现了改革开放后的巨大进步。

每每从东门拾阶而上,迎面的十二根壮观柱子顶天立地好不气派,进了大厅上下一体显得是那么天宽地阔,真让人为我们的祖国和民族感到前途光明,充满自豪。大文豪谢冰心说得好:“走进人民大会堂,使你突然地敬虔下来,好像一滴水投进了海洋,感到一滴水的细小,感到海洋的无边壮阔。”

大会堂将随着祖国的步伐继续大步向前,永葆青春。

(作者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责任编辑 樊燕)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