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不求名 退不避罪——四野名将邓华

刘波

说起开国上将,大家耳熟能详的有萧克、许世友、杨成武、洪学智等名将,对邓华将军却知之甚少。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57位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时任副总长兼沈阳军区司令的邓华在开国上将中位列第七,在四野开国上将中排位第一。翻开我军军史便知,邓华将军戎马一涯,可谓战功赫赫。他曾被外军战史列为“韩战四杰”之一,台湾方面也称他为“四野三大战将之一”,对他进行过专门研究。彭德怀元帅曾评价他:“知识丰富,很有头脑,考虑问题有眼光,也比较周到。邓华作战勇敢,细心,出了好主意,是个好帮手。”

1949428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后,第四野战军边打边整编,成立十五兵团,邓华被任命为兵团司令员。他为何能从成千上万的指挥员中迅速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指挥数十万部队的兵团司令员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回到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回顾那段铁马冰河的岁月。

 

四平作战崭露锋芒

 

四战四平,是第四野战军在经略东北过程中标志性的作战,这四战恰好见证了东北我军与国民党军此消彼长的过程。

四平市位于东北平原中部,辽吉两省交界处,是沈哈、平齐铁路的交点,也是东北军事战略要冲。邓华率部参加了对四平四次攻防的作战,除了第一战,后面打得都不轻松。

19463月中旬,苏军撤离四平时,伪满靖安军“铁石部队”等3000余人乘机袭占四平,等待国民党大批援军北上“接收”。时任辽吉军区司令员的邓华派出一个团另两个营的部队配合,长途奔袭,与兄弟部队一起打了个通宵,胜利攻克四平,全歼守敌,缴获步枪千余支、机枪四、五十挺。一战四平,邓华纵队旗开得胜。

蒋介石不甘心四平的失败,急调新一军、新六军及七十一军一部从多个方向轮番围攻四平。

4月初,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到达四平,直接指挥四平保卫战。林彪调集14个师(旅)的重兵,以部分兵力守城,主力集结待机。

此战中,邓华派保一旅坚守四平市区,任命旅长马仁兴为卫戍司令。他则率部在四平市外围布防,阻击北犯之敌。邓华对邓东哲和马仁兴两位部将说:“毛主席在重庆谈判,我们要狠狠打击敌人。战争打好了,毛主席在重庆更安全,同蒋介石谈判更有利。……坚守四平,是个战役任务,也有战略意义。要大量杀伤敌人,制止敌人前进。坚持越长,对开展北满根据地越有利。”

国民党组织大部队连续进攻,飞机日夜不停地轰炸,东北民主联军各参战部队打得异常顽强。在长达1个月的时间内,抗击敌军达十个师。邓华率部一次又一次地组织反击,敌人始终没有攻进四平市区,便绕开四平向北进犯长春。邓华才率部主动撤出四平。孙立人的新一军和陈明仁的七十一军乘机侵入四平这座空城。二战四平,东北民主联军付出很大的牺牲,但大挫蒋介石王牌军的锐气,迟滞了蒋军北犯的进度,为东北民主自治军创建巩固的东北根据地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9476月,东北民主联军决定“三战四平”。经过东北民主联军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和夏季攻势第一阶段,四平已成为孤悬于中长路的孤立据点。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夺取四平,作为东北转入战略反攻的一个重要战役。62日,林彪命令李天佑纵队和邓华纵队围歼驻守四平的国民党第七十一军。国民党第七十一军军长陈明仁是黄埔军校出身,抗战时期曾是赴缅甸远征军中的一员著名战将,所率部队由远征缅甸归国,装备精良。邓华凭借自己对陈明仁的了解,以及对四平城防的调研,向林彪发去电报,建议再增加1个纵队的兵力围歼四平。其时,林彪估计四平守敌“有战斗力之团只有4个”。邓华到四平地区后逐点计算四平守敌兵力,认为约有3万余人。可惜林彪没有采纳这一建议,只增加了一个师的兵力。

三战四平激战了13个昼夜,枪林弹雨中,邓华坚持到一线指挥作战。时任一师师长马仁兴担心他的安全,劝他离开前线指挥所。邓华不顾危险,坚持听完汇报,迅速下达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大红楼!”马仁兴奉命组成攻楼突击队,经一夜激战,炸毁了大红楼这个敌人顽守的堡垒,并在地下室活捉了七十一军军长陈明仁之弟陈明信。经激烈争夺,除三道岭子及几个工厂的制高点外,四平已基本上控制在民主联军手中,歼敌千余人。然而,由于攻击四平时间过长,沈阳敌人大批援兵接近,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后简称“东总”)抽出第一和第七纵队增援,只留下第六纵队攻城。攻城力量薄弱了,致使蒋军增援部队与守军汇合,民主联军最终不得不放弃夺取四平的计划。东北民主联军没能拿下四平,自己反而伤亡了8000多人。

据时任七纵政委的吴富善回忆:“四平之敌陷入恐慌状态,仓促收缩兵力,集中于四平企图固守。四平之敌的外围机动防御被粉碎。”“我们纵队几位主要领导一致认为,我军已具备攻打四平这个战略要点的条件。部队进占八面城和牛哨一带后,由纵队参谋长高体乾同志起草,邓华、我和高体乾同志共同署名,向东总发电,陈述部队情绪和攻打四平的有利条件,积极向东总首长建议攻打四平。”后来,东北野战军老战士每每谈起三战四平时,都不无遗憾地说:“如果林彪听取邓华的建议,‘三战四平’就不会那么残酷! ”

战后总结会上,林彪三次站起来检讨:“这个城市没有打下来,不要你们负责任,完全由我负责。”

19483月,邓华再次率部四打四平。当时国民党为挽救其失败战局,已只能“分区防御”,国民党军队由于接连受创,损失惨重,其七十一军虽在四平,士气已很低落。邓华指示部队:“先打三道岭子等敌制高点,再配合兄弟部队进攻四平街。夺取三道岭子后,护送陈明信回四平街内,进行政治攻势,以支援和瓦解。”

128时开始,东北野战军部队从五个方向实施突击。1130分,七纵与一纵于中山大街会师。14时,铁道以西市区之敌被肃清;两个纵队立即挥戈东向,会同从东面突入铁道以东市区之三纵和一纵第一师,猛烈穿插分割。到l37时,仅仅23个小时,全歼守敌一万九千余人,攻占全市,胜利的旗帜在四平升起,四平又回到了人民手中。

原邓华纵队第一师政委李化民回忆:1948年,我们纵队参加了最后一次四平攻坚战。这次战役集中了优势兵力兵器,三个纵队主攻,四个纵队打援整个战役从总攻开始到结束战斗,只用了20多个小时,全歼了四平守敌。”

 

审时度势出奇制胜

 

19478月,辽吉纵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辖第十九师、第二十师和第二十一师,邓华仍任司令员,陶铸任政治委员。

914日,东北民主联军发起了秋季攻势。9月底,七纵奉命向辽西地区挺进,担负破坏北宁铁路,并阻敌新六军北返的任务。

林(彪)刘(亚楼)2517时电:

七纵应即准备出发,歼灭彰武、新立屯、阜新、黑山、北镇、义县地区之敌,扩大地区并调动新六军南下,以便我歼灭五十三军及占领四平、沈阳间地区,同时配合热河作战,以快为好。法库之敌正少,开始不必打,以免耽误时间。

26日东总发出秋季攻势命令。林(彪)二刘(亚楼)电:

新六军两个主力师25日确已调赴锦州,我军决利用目前书利时机立即发动攻势。

“作战方针是轻装奔袭手段,分兵同时包围,一面准备攻城,一面准备打援。四平与开原周围之敌,有收缩阵地动向,故我军决迅速行动”。

东总给七纵的电报命令:

七纵应于28日白天出发,向新民、黑山之线前进,担任翻烧新民黑山间之铁路,阻止新六军北返,应力求101日赶到,立即大胆实行翻路。

林(彪)刘(亚楼)十时电:

辽吉骑兵、地方部队应注意配合七纵行动,具体配属由七纵规定。七纵第一步任务应以破路为主,打仗为辅;第二步以打中小规模仗为上,翻烧(铁路)为辅。

但邓华却不愿只是停留在非战斗性的任务上,他要在完成破路任务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打胜仗。据时任七纵十九师政委邓东哲回忆:“邓华同志对我们说,为了配合主力在松花江以南歼灭更多的敌人,我们七纵要在辽西地区牵制敌人,牵制得越多越好。我们虽是作战的次要方向,但思想准备和作战行动上,要变次要方向为主要方向,即一切为了多歼敌军,积极主动作战,使敌捉摸不定。”

七纵接到命令后,立即从集结地区郑家屯出发。部队前进地域的敌情是:法库有敌暂编第一七七师,彰武有敌暂编第五十七师1个团,新立屯有敌暂编第五十七师两个团。邓华赶到康平,分析了法库、彰武、新邱等地敌情,感到这三地的敌人力量都不强,七纵都可将其“吃”掉。

邓华召开会议,研究方案时,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不主张打,认为总部给予七纵的任务是破击北宁路,阻敌新编第六军北返,配合主力作战,若先歼灭法库之敌,就不能按时完成破路和截击任务,影响主力的行动,因此主张绕道而行。另一种意见支持打,先歼灭法库之敌,消除破路的后顾之忧。邓华综合了大家意见,派一部兵力前出北宁路执行破路任务,而以纵队的主力歼灭法库、彰武之敌。具体部署是以二十师前出北宁路,十九师包围彰武之敌,二十一师对法库之敌采取远距离奔袭,兼程前进,攻其无备,各个歼敌。这样既消灭了敌人,又不妨碍破路。

邓华把这次作战任务叫作“顺手牵羊”。从康平以北奔袭法库,近的要走160多华里,远的要走180多华里,部队士气异常高昂,竟然奔袭成功。930日,二十一师经过一昼夜的强行军,走了180华里,于101日拂晓前突然包围法库,当时敌人毫无察觉,正吹起床号。二十一师则迅猛地向敌发起进攻,全歼守敌暂编第一七七师。

邓华指挥七纵灵活机动,勇打命令之外的仗,得到了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肯定。东总改变了最初给七纵只执行破路任务的指示,连续致电七纵继续寻机歼敌。翻开四野的《阵中日记》,可以看到:

5日(东总)18时电:七纵全部应在黑山新立屯之线,寻歼小敌并破路,必要时可用一个师在黑山以南破路和籍制敌人,以两个师歼新立屯之敌。

8日(东总)830电:七纵除指派一部完全翻烧铁路任务外,其余主力应继打法(库)彰(武)一类的仗。

10日(东总)1030电:七纵除将北宁路黑山至新民段彻底毁掉外,望继续以主力围歼北镇之敌,准备歼沟帮子之敌。

(东总)1840电:七纵目前应以全力或主力消灭分散之敌,目标自选。以小部破路,使敌火车不通。目前你们以打仗为主,准备半月后再以全力进行破路。法库战斗结束后,鉴于国民党军尚未反应过来,邓华又指挥部队分别围歼彰武、新立屯之敌,敌猝不及全部被歼。接着赶赴北宁路,完成了破坏新民至大虎山一段铁路的任务。

秋季攻势开始后,仅半个多月时间,邓华指挥整个纵队除按时完成了上级赋予的破路截击任务外,还攻克了法库、彰武、新立屯、新邱、阜新等51镇,全歼敌人3个师。调动了大批敌军,达到了他预想的变次要方向为主要方向的作战目的,为东野主力在松花江以南战役的胜利起到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两次发出嘉奖令,表彰第七纵队机动灵活,积极求战,主动出击的果敢英勇精神。既打了没有命令而有把握的胜仗,又完成了规定的破击任务,充分显示了邓华善于审时度势、大胆果断的指挥才能。

 

攻锦州变助攻为主攻

 

19489月,辽沈战役拉开序幕。邓华奉命指挥七纵和九纵,会同三纵队和八纵队,担负攻打锦州的任务。守在锦州城内的是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副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他指挥着城内新编第八军3个师、第九十三军2个师、第六兵团直属部队2个师,以及各种野战炮营、榴弹炮连等,有10万之众的兵力。

最初,林彪只准备用4个纵队攻锦州,其余4个纵队分别到塔山、黑山打东、西增援之敌。邓华站在战役全局来思考攻锦之策,他认为,以4个纵队攻打锦州7个师,没有形成优势兵力,何况东北解放军有7个纵队的兵力部署在打援上,不是没有兵力。辽沈战役,能不能实现“关门打狗”的战略意图,拿下锦州是关键,不能再吃“四战四平”的亏。

攻夺锦州是辽沈决战的第一阶段的重点,应以东北野战军的二分之一的兵力,即集中6个纵队的兵力,才能形成优势兵力,迅速打下锦州。如果攻锦兵力不够,久攻不下,反而给东、西增援之敌会师锦州提供了机会,那对东野将非常不利。

经过慎重思考,邓华决定向东总首长林彪建议将攻锦州兵力增加2个纵队。林彪虽然没有直接复电邓华,但之后增加了2个纵队用于攻打锦州,外加炮兵纵队和坦克营。

1014日,锦州攻坚战打响。邓华负责统一指挥七纵和九纵由南向北进攻锦州。

第一步是攻克罕王殿山,这是锦州南面的屏障,山高坡陡、地形险要、工整坚固。攻占罕王殿山后,二十一师在女儿河建立临时指挥所,正当李化民等人在看地形时,邓华突然来到阵前。李化民急切地对他说:“司令员同志,这个地方在敌人轻重机枪的有效射程之内,前天,毛团长就是在这里负伤的,你到这里来,如果出事谁能负得起责任?请你赶快回去吧!我们研究好部署后立即向你汇报,请你放心。”邓华笑了一下说:“难道你们不怕危险吗?”李化民见说服不了他,只好抓紧时间汇报情况,提出要先将女儿河和凌河之间的敌人消灭了,才好攻城。邓华继而指导他们:“对,把敌人消灭后,要摸清小河从那里徒涉好,在两河之间的开阔地应构筑工整,以减少部队运动时的伤亡。指挥所选择一个较隐蔽的位置,做好工事,盖上顶。”

邓华深入一线,靠前指挥,调度有方,将所部拧成一股锐不可当的突击力量,势如破竹,最终变助攻为主攻,与兄弟部队一起,经过31个小时激战,全歼锦州城内范汉杰以下10万余人。

攻占锦州之后,1020日至28日,邓华率领第七纵队急行军北上,参加在黑山、大虎山地区围歼国民党第九兵团廖耀湘兵团之战。此役,七纵歼灭廖兵团1万余人,生俘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军中将军长郑庭笈等高级将领多人。1029日至112日,攻克沈阳、营口,东北全境解放。

回顾锦州战役,邓华的老部下高体乾由衷地感慨:

邓华同志当时只是一个战役方面的指挥员(城南方向两个纵队),按照一般想法,坚决执行上级命令,完成自己战役方向的任务也就行了。可是邓华同志是一个胸中装着全局的人,他不怕林彪对他经常提建议有反感,不怕给他戴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为夺取会战的胜利,提出自己深思熟虑的建议,这在战争的年代里,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天津战役果敢建言

 

辽沈战役结束后,邓华和吴富善率七纵,随东野大军挥师进入山海关。途中,于1117日再接命令,七纵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四军,邓华任军长,与华北野战军共同进行平津战役。

对于平津战役东面的津、塘方向,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原计划是先攻塘沽、后打天津,力争先歼灭塘沽之敌控制海口。“只要塘沽(最重要)、新保安两点攻克,就全局皆活了”。“攻击次序大约是:第一塘芦区,第二新保安,第三唐山区,第四天津、张家口两区,最后北平区”。

东野首长给了邓华高度的信任,决定由邓华统一指挥第二、第七、第九纵队并附第十纵队第二十九师,首先攻击塘沽、大沽之敌,截断平津之敌海上的逃路。邓华受此重任后,即前往塘沽地区对地形、敌情进行实地侦察。

在战场勘察中,他发现塘沽阵地是一马平川的盐滩地,敌军层层设防,工事密布。我进攻部队进入盐滩地区,没有任何物体可作掩蔽,将完全暴露在敌炮兵和海上舰炮组成的密集火网之中,伤亡势必极其惨重。

当天下午,担任主攻任务的一三一师以一个营作试探性的进攻。冲击信号发出后,战士们如箭离弦,以最快的速度勇猛前冲,十分钟后,虽然占领了一小段盐滩地,但伤亡过半。邓华当机立断命令停止攻击。

晚上,邓华反复思考战略战术。攻克塘沽是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在整个平津战役中布下的一着要棋,这着棋该怎么下?塘沽地形很不利于进攻,强攻则伤亡过大,还歼灭不了敌人,敌人军舰又摆在海上,无法绕到敌后包围敌人;如果平推,只会把敌人逼上军舰,从海上逃走。这一役到底怎样打,才能避免很大的伤亡,以较小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最终,一个绝好的主意冒了出来:不打塘沽,而去夺取天津,这样可以封锁平津之敌向海上逃跑,达到中央军委和毛主席规定的战略目标。拿下天津,北平之敌便陷入完全孤立之境,也更有利于解放北平;攻下天津,塘沽之敌失去依凭,孤悬一隅,问题就好解决了。

第二天,邓华邀集三个纵队的首长再次开会,谈了自己的想法。经过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赞同邓华的意见。邓华将自己的想法向东总发出汇报:攻塘沽不如打天津对我有利,拿下了天津,也就封锁了平津敌人的海上逃路。塘沽东为渤海,南为海河,我们无法实行迂回,达成四面包围,炮火也很难封锁海口,敌人背海顽抗,实难断敌后路,全歼敌人。除渤海、海河外,周围河沟很多,宽仅3公尺左右,但水深及胸,海潮来时更深。除铁路与路东一条小路有桥外,其余不易通过,而敌人则可凭河沟坐守。西南和北面直到海边,均为盐田和草地,广阔平坦,草地潮湿泥泞,挖沟有水,盐田冬不结冰,不便徒涉,部队难以展开攻击。

打塘沽是上级的命令,作为负责指挥3个多纵队的战役指挥员,只要坚决执行命令就行了,但是在关系战略全局的大问题上,邓华敢于根据战场情况提出不同意见,这是需要过人胆识的。

林彪随即派四野参谋长刘亚楼亲自到塘沽,刘亚楼和特纵司令员肖华同志以及司令部作战处长和参谋人员,又同纵队首长一起重新到战场对地形进行了勘察,亦得出与邓华同样的结论:塘沽东面靠海,其他三面为水渠盐池,不能对敌形成包围,也不便大部队展开,而且北平、天津国民党军有突围的危险。因此,他赞同邓华的意见,仅以少数兵力监视塘沽,集中兵力先打天津。随后,四野首长和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接受了邓华等同志的建议,放弃攻击塘沽、大沽的计划,转而集中5个多纵队和特种兵部队,夺取天津。

天津战役打响后,邓华指挥七纵、八纵,并配属特种兵部队地炮67门、高炮8门、坦克10辆和工兵两个营,从天津东之民权门、民族门一线由东向西攻击。这是七纵作战以来配属火器最多的一次。外围战斗中,邓华亲自带领指挥员们看地形,指示大家要把配属的炮兵、坦克、工兵组织好协同,强调这是我纵队入关第一仗,是攻坚战,一定要打好,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

据邓多哲回忆:“扫清外围,准备攻城前,邓华又来到我们师指挥所,带领我们上到一个水塔上,观察地形、选择进攻路线和突破口。”

东野于15日电令十二纵“向塘沽进逼,相机夺取塘沽,以便打通北宁路”。于16日向塘沽守军发起攻击。当日晚,塘沽守军开始乘船向海上逃窜。17日,塘沽获得解放。

解放战争中,邓华作为一名战役指挥员,从关外战至关内,始终胸怀战略全局,反映出他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名将风范。邓华所带的部队,从抗战结束后挺进东北,在不到两年的时间,由最初的1个旅壮大成1个军,并锻造为东野名列前茅的主力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人们习惯地称辽吉纵队、七纵、四十四军为“邓华纵队”。这支部队是四野名列前茅的十大主力之一,常常担任独当一面的重任。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邓华能从人民解放军成百上千的指挥员中脱颖而出,成长为一名战役级的指挥员。■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

(责任编辑 樊燕)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