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本色任天然》——孔丹的家国记忆

韩毓海

导语:“红二代”“高干子弟”“中信集团董事长”……孔丹身上聚集了当代中国种种令人关注的元素。几乎在每一个时期,孔丹都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之上。201310月,孔丹口述《难得本色任天然》出版,书中讲述的是一个家庭的历史,一个人成长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波澜壮阔的历史。

 

 

 

196571日,是中国共产党诞生44周年的日子。这一天,两位年轻人在全北京市的中学生中脱颖而出,在西城区党校召开的大会上庄严宣誓,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一位就是当时18岁的北京四中学生孔丹。

4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在201310月出版的孔丹口述《难得本色任天然》一书中,孔丹写道:

我还记得,入党时的发言稿里有“做党的驯服工具”一句。我当时想,都经过“四清”了,还简单地做驯服工具吗?于是,在定稿时我把这句话改为了“做党的奋发有为的驯服工具”。我特意加上了“奋发有为的”修饰词,表示个人应当有一定的主动性。但是关键的还是驯服,这是少奇同志讲的。要做党的驯服工具,不是说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再有作为,头一条你要服从党的决定,服从组织纪律。我觉得基本指导我们思想和行动的,是党的传统带来的,是出于我们党多年培养的传统和对是非的判别标准。我因此还得了点彩儿,领导表示修改得好,很有思想。

共产党员必须听党的话,时刻听从党召唤。但对“听党的话”一句,则一直有不同的理解:一种是被动的,一种是主动的。一种是“肩膀软”,遇事把责任留给党、留给组织;一种就是“肩膀硬”,把责任主动担在自己肩上,为了党的事业,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危难时刻能牺牲自己,保全组织。

二者比较,前者易,后者至难,而考验一个共产党人,关键就在于后者。

“听党的话”,如果说到极致,就是“做党的驯服工具”,而“奋发有为”,用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勇于担当”。孔丹当年在入党发言稿里写的“做党的奋发有为的驯服工具”,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听党召唤,勇于担当”。

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是为人类求解放的事业,是亿万人的事业。这一波澜壮阔的事业需要每一个共产党员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需要每个共产党员为党拼命工作,同时更要求共产党人在关键时刻能够牺牲自己,保全组织,永不叛党。

从那时起,孔丹以他的行动,诠释了自己的入党誓词。

 

一、先行

 

我在北大中文系的前辈、著名学者李零在1967年底,曾和孔丹等人一起在天津汉沽的渔村打过渔。

最近,李零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不是共产党,但见过共产党,大革命时期的,抗日战争时期的,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后各个时期的,当官的也好,老百姓也好,我都见过。我听很多老人说,国民党走麦城那阵儿,共产党在学校里都是最优秀的分子,不仅学问好,连体育都好,共产党会宣传,会跟老百姓摆事实,讲道理,得人心。

李零本人不是共产党员,但他的文章提出了一个问题:真正的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得人心、老百姓为什么会诚心诚意拥护共产党?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真正的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得人心?我想,从根本上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关键就在两个字:先行。

共产党人是先行者,但“先行”的意思,并不是先知先觉,而是身体力行,是干在头里,走在前面。别人做不到的,自己要做到,要求人家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所谓党员的“先锋作用”,不是靠空说,而是靠力行,是带头去做。

青年时代的孔丹,就是李零所说的“学校里的最优秀分子”,中学时期的孔丹,“不仅学问好,连体育都好”,不但俄语好,而且英语也好,考试成绩门门拔尖。尤其是他“会宣传,会摆事实,讲道理,得人心”—他的作文几乎篇篇都是范文,还登在了叶圣陶主编的《中学生》杂志上。

20世纪50年代整风时,毛主席曾经表扬北大化学系教授傅鹰,进而批评说:现在有些学校里的党员干部,学问水平、学习成绩还不如普通群众呢,如果是那样,你去做人家的工作,人家就不信服你。

孔丹就是那个时代的学生干部,是四中的团委副书记。四中是个精英学校,大家都争着拔尖,在四中能成为得人心的学生干部,靠的是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靠勤奋磨练出来的。

为了锻炼身体,更为了节省时间,他每天早上不骑自行车,而是把外语单词卡片插在车把上,从地安门米粮胡同家里推车跑到位于厂桥的四中,一边锻炼身体,一边背单词。每天下午下课后,他要跟其他同学在操场上转圈谈心,谈完了往往操场上都没人了,然后再飞速骑车回家。中学时代,他每天读书到晚上11点。孔丹在书中回忆自己的中学时代时说:“因为你不勤奋就不可能取得好成绩,反过来说,如果你学习成绩不好,在班上你就没地位,还怎么做其他同学的工作?只有学习拔尖,你才有威信,有影响力,才不怕别人不信服。”

19692月,孔丹到陕西省延安专区延长县安沟公社高家川大队插队落户。知青下乡的第一年,一般是干不了农活的,但孔丹第一年就能拿10个工分。按照当时的计工制度,男劳力最高每天记10个工分,而陕北知青刚到农村时,普遍是从68分开始计工。孔丹好强,凡事要走在前面,他会唱歌,老乡都叫他“金嗓子”,但让老乡们把孔丹当成自己人的根本原因,是他身上这股“干在前面”的劲儿,老乡们叫孔丹是个“好娃儿”,是因为他是个“好受苦人”(陕北话,受苦的意思就是劳动)。

孔丹少年时代就读的西板桥小学,十几年没人能考上四中,这个纪录被孔丹打破了。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孔丹报考了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在300多名报考者中,他以第二名脱颖而出,成为我国恢复学位制度后录取的第一届研究生,导师是吴敬琏教授。

孔丹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先行者,当年,他六万字的毕业论文《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初探》本来已经决定刊发,但因当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契机还不成熟,文章最终被搁置发表了。但这篇文章充分显示了孔丹的理论勇气和学术功力,是一篇开风气之先的理论文章。

孔丹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在中信党委支持下,创办了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这是我国国有企业支持的第一家思想库,退休后的孔丹还是那个“先行者”。

曾有人问过我:你们这些“自命不凡”、在学术观点上经常争得脸红脖子粗的“大牛”,为什么能在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里其乐融融?

我想,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是孔丹的站位高。他主张学术的目的是为中国服务,为人民服务,大家是为了这个共同的目的走到一起的。学术为公,而不是为私,既然目标一致,具体学术观点再有分歧,自然也会求同存异,最终其乐融融。

第二是孔丹不但学问好,而且他的学问是及物的,是从事上磨练得来的,这就比我们空讲书本上的学问要深一层。陆九渊《与曾宅之书》里说:“以事实觉其事实,故言即其事,事即其言,所谓‘言顾行,行顾言’。”“古人自得之,故有其实,言理则是实理,言事则是实事,德则实德,行则实行。”孔丹总是说,自己是“实事求是派”。而所谓“以事实觉其事实”,也就是“实事求是”。

第三是虚怀若谷,即古人所谓“耳顺”。“人凡有血气者,必有争心,学有所长者,必自恃傲物。”学术讨论会上,有些“大牛”往往是自己讲完了就一走了之,但每次学术讨论,孔丹总是听到最后,连中午也不休息。他总是认真地听取每一个发言人的意见,耐心跟每一个人交流,让每个人都感觉受到了重视和尊重。

“不为名,不好胜,凡事皆公心求是。”这就是古人所谓“夫子耳顺”。

“‘先行’之训,‘予欲无言’之训,所以觉之者屡矣。”这是圣贤的修养,也是共产党人的修养。

 

二、担当

 

作为共产党人,孔丹的个人命运与我们党的命运,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中学时代,孔丹既是党组织信赖的对象,也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既是好干部,也是好兄长。作为学生干部,他需要对上负责,作为从群众中来的骨干,他要对大家负责,因此,年纪轻轻,孔丹就学会了担当。

1965年四清运动中,北京三所重点中学发生学潮,部分干部子女“先知先觉”,率先起来批判学校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而在当时的孔丹看来,教育固然需要改革,但不能采用闹学潮的方式。他坚持以理服人,在同学中进行了大量的说服、讨论工作。因为他在学生中有威信,帮助当时北京市派出的工作组平息了学潮,这是他第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也是第一次展现担当。

在孔丹看来,无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还是作为同学们信服的高年级学生,自己这样做,都是自然而然的。孔丹在书中写道:“我觉得基本指导我们思想和行动的,是党的传统带来的,是出于我们党多年培养的传统和对是非的判别标准。”

今天看来,孔丹所说的这个标准,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党员要站在群众的前面主动引导群众,而不是做群众的尾巴;二是一切工作、一切群众运动,都必须讲政策,有步骤,有组织,不能一哄而起,弄成“痞子运动”和“无政府主义”。而这就是他在书中说的,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不是说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再有作为,头一条你要服从党的决定,服从组织纪律”。

然而,当时孔丹所坚持的原则和指导行动的标准,恰恰是江青等人要砸烂和摧毁的。

19661216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召开的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大会上,江青点了王任重、周荣鑫、雍文涛、孔原和许明五个人的名。迫害随之而来。19661223日,孔丹的母亲许明含冤自尽,同一天,孔丹的父亲孔原被监禁,下午,孔丹被投入监狱。

关于“文化大革命”,孔丹在书中写道:

在一定意义上,历史的逻辑就是从反面展开,再返回到正面,再生发出来。中国没有百年来被列强打压至积贫积弱,就没有民族复兴的历史长卷展开。没有对其他各种道路的痛苦体验和幻灭,历史和人民就不会选择中国共产党。没有“左倾”路线带来的红区百分之九十五、白区近乎百分之百的惨痛损失,就没有毛泽东的正确路线的确立。没有“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给全党全国从高层领导到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冲击反思,就不可能有比较坚定地回到曾经被极大偏离的实事求是的路线上来,就没有邓小平同志提出并推动的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中国的今天,更不会有中国的未来。没有“文化大革命”,就不会让我们抛弃思想、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种种会将我们引入歧途的各种主义和主张。历史就是这样把一场空前的民族灾难转化为伟大的民族复兴。

这段论述,闪耀着历史辩证法的光芒。如孔丹所说,正是因为我们在“文化大革命”中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我们才痛定思痛、吸取教训,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共产党员必须时刻听从党的召唤,必须时刻为党担当,在党和人民的事业遭遇困难、挫折的时候,必须挺身而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正是凭着这样的担当,我们党前赴后继,披荆斩棘一路走来。我们这些人,在青年时代,凭借党的教育,凭借对党的信念,在那样困难的时候都挺过来了,如今,我们怎能不全力为党工作呢?

也正是凭着这样的担当,改革开放以来,孔丹在工作岗位上多次临危受命,果断处理了光大集团因下属信托公司造成的危机;攻坚克难,使中信银行成功在内地和香港上市;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又成功应对了中信泰富衍生品危机,使中信集团跻身世界五百强行列。

孔丹的弟弟孔栋,曾担任中航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讲到孔丹,人们往往会讲他的父母、他的家庭。孔丹在书中说:有人说起我们,“多少是以‘官本位’的眼光看待我们这父母兄弟一家人”,实际上,我们不过是中央管理的工作人员,行政级别是没有意义的。“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一家人都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兴盛,作了自己能作的贡献。”

20148月,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播出,其中有这样一幕:在历史的危难关头,邓小平同志召开家庭会,把一生最珍贵的照片分给子女保存,并以这样的方式向孩子们做交待。他把一张最珍贵的照片交给了儿子邓朴方,影片中,小平同志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说:“这是孔原,这是许明,这是爸爸、妈妈结婚的时候,在毛主席窑洞前。”

19398月,也就是这部电视剧播出的75年前,邓小平与卓琳、孔原与许明两对新人在延安结婚,婚礼是在毛主席的窑洞前一起举办的,当时因为条件艰苦,胶卷珍贵,所以两对新人共同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结婚照。

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家庭,革命的家庭。而孔丹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读孔丹的书,我们能深切地感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他个人的命运是如此紧密地与我们党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而我们民族梦想的实现,又何尝不是他个人的自我实现?■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责任编辑 王双)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