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营长金振中:卢沟桥作证,中国不屈!

徐德瑞

“九一八”“七七”“八一三”……对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来说,这些数字看似普通,却刻骨铭心。因为正是在上述这些日子里,日本侵略者在我中华大地上故意制造事端,继而攻城略地、烧杀奸淫、 抢夺财富,无恶不作,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累累罪行。我中华儿女岂能容忍侵略者恣意妄为,必定要进行坚决反抗,给敌人以痛击。本文介绍的即为打响我全面抗战第一枪的爱国营长金振中的英雄壮举及其传奇人生。

 

 

金振中,又名金霭如,1904年出生于河南省固始县城关汪塘沿,后迁居到张家街南大院。幼时家境贫寒,靠其父金玉湘开设的布店和其母金赵氏纺棉线维持生计。金振中小时候在家附近的学堂读过私塾,九岁时不幸父亲病故,家里失去了顶梁柱。为减轻生活压力,他只好辍学在家,帮母亲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稍长大后,便托关系到城内八字墙(笔者注:地名)荣家果子店当学徒谋生。那时当学徒工,是要把师傅家当成自己的家,把自己当成师傅家的仆人,每天早起晚睡,打扫店内外卫生,学做果子(笔者注:一种甜味点心)。此外,早上开门卸门板,晚上关门上门板,也是他必干的活儿。当时年仅十五六岁的金振中,身体单薄,每次上、卸门板都要使出全身力气。这年秋季的一个晚上,金振中生病发烧,早上又没吃东西,在开店门卸门板时,不巧门转子斜了一下,一块厚重的门板突然倾倒,刚好砸在摆放果子的玻璃板上,果子和玻璃碎片散落一地。幼年的金振中自知闯下了大祸,越想越害怕,跑出果子店,逃出了固始县城,向着西北方向一直走下去。他一路乞讨,不知走了多少天,走了多长的路,终于到了豫西的方城县。正巧那时该县保安团正在招募新兵,金振中便报名参军了。入伍后,他训练刻苦,头脑灵活,人缘不错。1924年,冯玉祥来河南扩招新兵,20岁的金振中遂投奔冯部,不久又考入冯在张家口创办的西北陆军军干部学校,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1926年毕业后,金振中先后任冯部的排长、连长,后升任少校团副等职。1930年,金振中被编入宋哲元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担任第三十七师二一九团三营中校营长,后升任上校团长、一一六旅副旅长、七十七军军部上校副员等职。抗日战争时期,金振中先后在长城喜峰口、北平西部斋堂及宛平卢沟桥等战斗中,身先士卒,不畏艰险,与日寇拼死战斗,立下了赫赫战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侵略军加速侵占我大片领土。至1932年1月,我东北三省相继沦陷,日本侵略军继续向关内推进。1933年3月,日本铃木师团直逼华北,向长城喜峰口、罗文峪一带进军。华北危急,平津危急,战云密布。当时驻防长城一带的是宋哲元领导的第二十九军,它原属冯玉祥将军的西北军。在民族存亡之际,该军官兵爱国热情高昂,士气旺盛。

为堵截日军进犯,宋哲元急令冯治安的三十七师赶往长城喜峰口迎击敌人。该师一一○旅二一九团三营营长金振中,奉命率部从河北蓟县日夜兼程,于3月8日抵达喜峰口前线,抢先占领其东侧制高点烟筒山。日寇为夺取此高地,多次发起进攻,均被我三营官兵击退。当时战斗异常激烈,双方伤亡惨重。营长金振中为确保烟筒山制高点不丢失,一面将营部所有人员都组织起来,堵击来犯之敌;一面亲自率领敢死队队员,挥舞着大刀,向敌军阵地猛冲猛攻,从而牢牢地控制住了烟筒山高地,并为当日午夜旅长赵登禹率领尖兵迂回到敌人炮兵阵地突袭,歼敌上千人,创造了有利条件,赢得了喜峰口大捷。

这次大捷,挫败了敌人不可一世的锐气,一时震惊中外,大大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士气。而三营营长金振中因率部死守制高点烟筒山及冲入敌阵拼刺刀,受到师长冯治安的通令嘉奖。

金振中在抗日战争时期率部打的另一个漂亮仗,是在除夕之夜奇袭斋堂,一举俘获大汉奸宁雨时及大批伪军和枪支弹药,及时摧毁了一个尚未出笼的汉奸傀儡政权。日寇侵占我国领土后,为弥补其兵力不足,每占领一地,就会扶植汉奸卖国贼,建立伪政权,以补充兵员,掠夺财富。继大汉奸殷汝耕在河北蓟县成立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之后,1936年春,大汉奸宁雨时又率反动民团3000余人,蹿到距北平(今北京)西部一百余里的斋堂遥相呼应,妄图策划成立“冀西防共自治政府”,并不时蹿扰北平西部一带,妄图破坏平汉铁路交通。1936年除夕,宋哲元命令二一九团火速赶往斋堂,趁敌人过节疏于防范之际,围歼大汉奸宁雨时及敌伪军。团长吉星文即命令金振中率三营为前锋,趁黑夜出发奇袭斋堂。经过数小时的急行军,金振中一行在天亮之前赶到了斋堂,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敌伪军紧紧包围住。此时还在酣睡中的敌伪军,做梦都没有想到在如此风大雪紧的除夕之夜,会有神兵天降。敌伪军听到枪响后,个个惊慌失措,乱作一团,毫无抵抗之力,大部分敌伪军束手就擒。据统计,此次大捷,共俘获大汉奸宁雨时及其属下1800余人,日军顾问4人;缴获步、手枪1200余支,轻、重机枪百余挺,迫击炮4门及大量军用物资,同时还收缴宁雨时妄图成立伪政权所筹措的活动经费40余万元(伪币)。收到捷报后,宋哲元、何基沣等对金振中坚决执行命令,按时完成歼敌任务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奖励。

 

 

二十九军在长城喜峰口、罗文峪等地痛歼日本侵略军之后,敌人恼羞成怒,继续增兵遣将,加大对整个北平城的围攻之势。1936年9月,日寇侵占丰台之后,对宛平城和卢沟桥虎视眈眈,妄图乘虚而入。当时,在喜峰口与日寇交战的二十九军二一九团(团长为吉星文)奉命移防宛平、卢沟桥一带,而金振中所部的二一九团三营则具体负责卢沟桥的防务。三营是个加强营,其编制除了4个步兵连之外,还配有重机枪连、轻迫击炮连和重迫击炮连各1个,官兵共计1400余人。大家爱国热情高,团结互助精神好,加之平时训练有素,战斗力一直较强,因而被派到宛平和卢沟桥一带加强防务。而这时的日本侵略军,自占领丰台之后,气焰十分嚣张,他们不分昼夜,荷枪实弹地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所谓的“军事演习”,训练攻城术;同时日寇还圈占当地农民耕地,践踏良田,以修建机场、兵营为名,企图切断宛平和北平的交通及通讯联系。金振中及三营全体官兵,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种种暴行和险恶用心,无不怒火中烧,积极抢修工事,加强练兵,密切关注敌人的动向,准备随时还击来犯之敌。官兵们抱着“宁为战死鬼,不当亡国奴”的决心,誓与宛平城和卢沟桥共存亡。

卢沟桥事变的导火线是日本侵略军搜寻一个所谓的“失踪”士兵。7月7日晚,驻丰台的一个日军中队,在距卢沟桥北一公里处的龙王庙,举行所谓的“军演”。到夜晚10点40分结束后,点名时,借口少了一名叫志村菊次郎的士兵,武断地声称是中国军队胁迫其进了宛平城,蛮横无理地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寻。这一要求当即遭到吉星文团长和金振中营长的严词拒绝。为预防日军借机突袭,金振中旋即登上宛平城城墙观察敌情,并命令提前关闭城门,严阵以待。日军遭我严词拒绝后,恼羞成怒,开炮鸣枪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射击。守城的金振中营长面对敌人的猖獗暴行,怒不可遏,遂下令开枪奋起应战。这划破夏日夜空的枪声,即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开始,史称七七事变。

卢沟桥战火既开,就很难控制事态的发展。中日双方虽几经谈判,但由于日方要求无理,我方断然予以回绝,卢沟桥战事继续扩大。我军军、师、旅、团各级指挥官层层下达命令,要求“我全体官兵应与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战斗在最前线的金振中三营1000余名官兵,个个义愤填膺,同仇敌忾,打退了日军一次次地猖狂进攻。

战斗坚持到7月11日夜晚,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派来了援兵,三营官兵和援兵一起,又一次与日军进行着殊死拼搏。营长金振中亲率九连、十连官兵,趁着黑夜,向敌营发起突袭,我军又一次收复了被日军强占的铁路桥头和龙王庙阵地。但令人痛心的是,一隐匿之敌先是朝金振中营长投出一枚手榴弹,接着又射出一发子弹,使金振中身负重伤,左腿被炸断,手枪子弹从左耳旁射进,又从右耳下穿出,他当即昏倒在地。幸被士兵及时抬下战场,后又迅速送往河北保定斯诺医院抢救。在长辛店转乘火车的担架上,金振中在忍着巨痛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铿锵有力地喊出这样九个字:“卢沟桥作证,中国不屈!”

金振中英勇抗击日寇身负重伤的消息,经中外媒体报道,很快传遍了全国,各地纷纷发出慰问电,并派出慰问团,带着慰问品赶赴保定,向金振中营长及为守卫卢沟桥而负伤的官兵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向英勇殉国的将士们表示沉痛的哀悼。一一○旅旅长何基沣对三营官兵不畏强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誓死捍卫宛平城和卢沟桥的壮举,给予了高度的赞扬,称赞金振中不愧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在卢沟桥事变中身负重伤的金振中,经过保定斯诺医院大夫们近一年的精心治疗,总算闯过了生死关,逐渐恢复了健康,后又返回到抗日战争的前线,先后在七十九军、七十七军中担任上校参谋、上校副员、上校团长及上校副旅长等职,多次参与对日作战。尤其是在保卫汉口外围战中,为固守大界岭一带防线,曾与日军厮杀长达3个月,进行肉搏战达100多次,其战斗之英勇不减当年。

解放战争时期,金振中于淮海战役开始后不久,随国民党第五十九军及七十七军张克侠、何基沣两位将军,于1948年12月8日在贾旺前线起义,加入到了人民军队的行列。之后,金振中又被安排到我鲁南军区高教团学习了三个月,后因其战时留下的腿伤,根据其本人意愿,我有关部门为其颁发了起义证明书和路费,这位抗日英雄营长,于1949年春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河南省固始县城关,与家人团聚。

金振中返回故乡后,因其身份特殊,在“文革”时期,遭受到了冲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金振中的命运有了新的转机。随着拨乱反正的开始,当时的中共信阳地委及中共固始县委,根据中央的有关精神,为金振中按照起义人员落实了政策。1980年春,准予其全家5口人由农村迁回固始城关,并恢复了城镇户口。不久金振中又被安排到县文化馆工作,其工资定为行政20级,两年后又调升为行政19级,同时还被推荐为河南省政协委员和固始县政协常委,其子女的工作等问题也逐步得到了解决。

1985年3月1日,金振中在其家乡河南省固始县城关逝世,终年81岁。根据金振中生前遗愿,经有关部门批准,其骨灰于1985年8月14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安葬于卢沟桥东头北侧一处空地上。2008年,为迎接奥运会,永定河需要放水,金振中骨灰安葬地可能被淹没,故卢沟桥管理部门会同其亲属,将金振中的骨灰重新移葬于距“卢沟晓月”题字仅咫尺之遥的一处苍松翠柏之中,墓前立有一方大理石石碑,上书“抗日英雄国民革命军第29军219团三营营长金振中之墓(1904—1985年)并以此碑纪念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壮烈殉国的29军将士”。

斯人已逝,其精神长存。“卢沟桥作证,中国不屈!”80年前,金振中这振聋发聩的誓言,至今犹在耳畔回响……■

(责任编辑 王双)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