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杰:从江陵走出的元帅夫人

姚贤玲

编者按:大型文献纪录片《忠贞》(原名《开国元勋的夫人们》)制片人姚贤玲,根据自己的拍摄记录,整理成书《忠贞:开国元勋的夫人们》,真实记录了16位开国元勋夫人的光辉人生。本刊将对此进行编选刊载。

 

黄杰,1910年10月4日出生于湖北江陵县郝穴镇的一户书香门第,两岁时父亲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后考入黄埔军校,成为黄浦军校第一批、也是唯一一批女子学员。黄杰与丈夫徐向前二人相互敬重,相伴一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开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的斗争在全国拉开了序幕。黄杰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慢慢长大。1924年,年仅14岁的黄杰,被伯父许配给了当地一个浪荡公子。少女黄杰耳濡目染了不少革命道理,不愿就此被封建婚姻束缚。她选择了抗婚,逃离家园。这个选择改变了黄杰的一生。

离开故乡江陵,黄杰来到大革命的中心武汉。在那里,她意外得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准备开办一个女生队,正在招收女学员。同许多受封建社会压迫和束缚的妇女一样,黄杰也加入了报考队伍。经过激烈竞争和严格挑选,黄杰从众多的报考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黄埔军校的首批女学员。期间,她认识了一批著名的共产党人:周恩来、李富春、郭沫若、项英、恽代英、蔡畅、陈毅,以及后来成为她丈夫的徐向前。少年黄杰在这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并在心里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公开与中共决裂,叛变革命,并大肆捕杀共产党员。第一次国共合作也随之结束,无数共产党人倒在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下,全国弥漫着白色恐怖的气氛。当时的黄埔军校聚集着的一批共产党精英,也是蒋介石急于“解决”的人。

彼时,黄杰还不是共产党员,她本可以脱掉戎装,买一张船票回乡。但黄杰没有选择那样一条路,在革命进入低谷、一些人畏缩动摇甚至叛变的时候,她打定主意留了下来,选择在这个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18岁的黄杰受组织委派,女扮男装前往鄂西,到湖北省松滋县担任第一任县委书记。她在一所乡村学校以教师身份做掩护,开始着手恢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白天,她在学校教书;晚上,在夜幕的掩护下,她走村串户,秘密发动群众成立农会、组织赤卫队,扩大力量。

黄杰的行动引起了敌人的注意。一天,黄杰上完课回到办公室,刚刚坐下,屋子里就闯进几个人,黄杰认出来为首的是县团防局的局长。他在屋里转了一圈,最后站在黄杰身边,上上下下打量一番,问道:“你就是新来的黄家二小姐?”黄杰抬头看了他一眼,答:“是。”就又低头整理教案。来人继续问道:“听说你们家是江陵的,家境也不错,放着家里的大小姐不做,跑到我们这穷地方来干什么?”“我喜欢乡村的安静和清新的空气,怎么,不可以?”黄杰反问道。团防局局长一愣,马上又皮笑肉不笑地回答:“可以可以,欢迎欢迎。”黄杰的从容让满心狐疑的团防局局长实在挑不出什么问题,只好离开。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松滋县的各级党组织、农会、妇女会和赤卫队相继建立起来。在黄杰的提议下,县委决定搞一次有影响力的行动,杀一杀敌人的威风。当时,松滋县的禁烟局局长欺压百姓,引起很大民愤。于是,县委决定从他下手,也就此开展一次禁烟运动。黄杰直接策划和组织了这次行动。一天晚上,禁烟局局长正卧在烟榻上吸着大烟,吞云吐雾,一群愤怒的学生和群众闯了进去,捉住了禁烟局局长。同时,他们冲入禁烟局私设的牢房,释放了所有蒙冤被关押的老百姓。愤怒的人们焚烧了民团的烟枪和大烟土。

这一次斗争取得了胜利,但是也引起了敌人的警觉。为了镇压共产党,对付日益觉醒的老百姓,团防局秘密筹划购买枪支弹药。黄杰等人得到消息后,决定夺取敌人的武器来壮大自己的力量。

这一天清晨,江面弥漫着大雾,江中一只时隐时现的小船引起了正在岸边巡逻的几个团丁的注意,他们吆喝着让小船靠岸接受检查。小船划到一个僻静的地方靠了岸,团丁们跑过去搜查,可是不等他们的脚踏上船板,就被船上几个化装成学生模样的赤卫队队员缴了枪。

拿着刚刚缴获的这几杆枪,黄杰带着赤卫队员们埋伏在公路旁守候。过了一段时间,团防局购买武器的押运队伍出现在了公路上。大概是一路上没有什么情况,又离自己的地盘越来越近,加之走了一路又累又饿,团丁们放松了警惕,看到路边有个茶棚,就走过去歇脚。埋伏在附近的黄杰看到时机成熟,指挥着赤卫队员冲出来,那些团丁还没反应过来,就糊里糊涂地成了俘虏。

这一仗没费一枪一弹,赤卫队就把团防局新买的武器全部变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团防局局长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地带着团丁到学校来抓人,岂知这时黄杰与赤卫队早已撤往山里了。团防局局长带着人一路追击,战斗过程中,黄杰被一颗子弹击中,眼看敌人越来越近,危机时刻,身材高大的女警卫员背起黄杰钻进了密林,甩掉了追击的敌人。

学校是回不去了,黄杰就在山里办起了学校,在教大家认字的同时,传播革命的道理。

黄杰的这些行为,引起了盘踞在山林中“袍哥会”的猜忌,以为黄杰和他们争地盘,准备对黄杰采取行动。得知这个情况,黄杰决定亲自上门解释清楚,并争取说服他们加入革命队伍。县委其他同志知道黄杰准备“单刀赴会”,都很为她的安全担心,让她多带几个人去。黄杰不同意,她说:“这些人大多是些被‘逼上梁山’的穷苦百姓,咱们可以把他们争取过来,壮大革命的队伍。我一个年轻女子去会他们,说明我们对他们信任,也表明我们没有占山头的野心,我相信他们不会把我怎么样。”在说服大家之后,黄杰只身一人前往“袍哥会”。

“袍哥会”的头儿看到一个瘦弱女子没带一兵一卒来了,暗暗佩服其胆识。交谈中,得知黄杰就是焚烧禁烟局的女共产党,不由抱拳道谢,并请黄杰留下吃饭。此时,团防局局长闻讯赶来,质问黄杰为何来此。黄杰从容回答:拜访朋友。团防局局长没有忘记劫枪之痛,转脸示意手下把50两大烟和500块大洋放到“袍哥会”的头儿面前,请其一起联手对付共产党,并污蔑黄杰是来此处抢地盘的。黄杰说道:“如果是抢地盘,我今天就不会赤手空拳一个人来。”并对“袍哥会”老大说:“你心里应该有数,他给你送礼,无非是想笼络、利用你为他们卖命,一旦你们没有利用价值,他们就会翻脸来对付你们。”黄杰的话似乎说到了团防局局长的要害处,他一拍桌子,吆喝着团丁们将黄杰拿下。一直在旁边观察的“袍哥会”老大站出来调解,团防局局长眼看着自己占不上什么便宜,只好悻悻地走了。

黄杰继续劝说“袍哥会”老大:“我知道你们都是些穷苦人,被逼得走投无路才干这帮会的事儿,可你们这百十来号人,力量有限。天下的穷人都团结起来,那才劲儿大。”“袍哥会”老大当即表示“愿意跟你们一起干”。黄杰高兴地握住他的手说:“好,我这次上山就是请你们参加我们的赤卫队,从今往后咱就是一家人了。”就这样,黄杰用她过人的胆识和真诚,赢得了“袍哥会”的信任,使他们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由于共产党不断组织和发动群众,斗地主、分田地,于是一些地主老财组织民团办起自己的武装,和反动势力勾结在一起对付共产党,气焰嚣张。1929年,中央鄂西特委决定由松滋、枝江、宜都三县举行联合起义(即九岗岭起义),打击敌人。这次行动的总指挥就是年仅19岁的黄杰。     

起义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秘密进行。但离起义的日子还有几天时,却出了意外,一个地下交通员被捕叛变,供出了起义的行动计划。团防局局长立即带着人四处“清剿”共产党,情势十分危急。面对这种情况,黄杰果断决定提前起义。

一天深夜,一个黑影飞越墙头,翻身跃入民团大院,轻轻地将大门打开。早已候在外面的赤卫队队员和群众举着梭镖、镰刀等,呐喊着冲了进来,还在睡梦中的团防局和参加“清剿”的民团团丁们,来不及穿衣服,一个个抱头鼠窜。这次暴动不仅缴获了敌人的武器,还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使人民群众受到很大鼓舞。黄杰领导指挥了这次暴动,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1930年,在组织的安排下,黄杰只身来到上海。当时,上海白色恐怖十分严重,党中央的同志坚持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进行斗争,危险随时都会出现。黄杰到这里之后,被指定为周恩来等人的秘密交通员,这是一个十分重要又充满危险的工作。

一天,周恩来交给黄杰一份重要的军事情报,让黄杰将情报送给刘伯承。黄杰化装成教师来到刘伯承的住处附近,在周围转了两圈,确认没有“尾巴”跟着,这才往刘伯承住的小巷走去。到了楼下,黄杰装作漫不经心地往楼上看了一眼,发现窗户上系的一根红带子没有了。那是他们约定的安全信号,没有红带子就表示出现危险,不能接头。黄杰迅速离开,并将情况向周恩来做了汇报。周恩来听后说:“我刚和伯承通过电话,他说没有发现异常,怎么会突然出现情况呢?”恰在此时,刘伯承来了。原来,那天刘伯承的家人从乡下来到上海,给刘伯承带了一只老母鸡,因为怕母鸡乱跑,就用窗户上的红带子把老母鸡绑了起来,刘伯承等不到送情报的交通员,才发现是红带子没有了,猜测是交通员以为出现意外,所以没有来接头,于是赶了过来。一场虚惊过后,大家悬着的心踏实下来,但黄杰的机警却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印象。多年以后,在一次国庆宴会上,周恩来向黄杰敬酒时,又提到此事,夸奖黄杰做事认真负责。

不久,党中央撤离了上海,搬到苏区,黄杰留了下来,先后在闸北区和沪东区任女工部长,继续在白区坚持地下斗争。

1933年,黄杰不幸被捕。在狱中,无论敌人如何威逼利诱,黄杰都一口咬定,自己是到上海找工作的。由于她始终没有暴露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敌人抓不到证据,只好以“危害国家”的罪名判了她五年。组织上得到消息后,立即展开营救。当时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受中共委托,积极和有关部门交涉。在她的斡旋和努力下,黄杰于1935年提前获释。出狱后,她仍然继续坚持在上海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1940年,黄杰离开上海,来到延安,继续从事妇女工作,不久后担任延安第一保育院院长。

在延安,黄杰与当时的妇联秘书长张琴秋非常熟,在黄杰担任妇联组织部长时两人常有工作上的来往,也结下了友谊。张琴秋的丈夫苏井观当时担任卫生部长,因为张琴秋的关系,黄杰和苏井观也很熟。苏曾是徐向前的部下,当他看到三十多岁的黄杰仍是单身时,便有意撮合她和徐向前二人。其实,黄杰与徐向前早就认识,只是少有交往。早在黄杰在黄埔军校学习时,就见过同在黄埔军校读书的徐向前。来到延安后,这些过去在一起学习工作的“黄埔生”,有时会在一起聚会,黄杰和徐向前接触的机会多了。现在,有了苏井观和张琴秋的牵线搭桥,两人有了进一步的接触,他们很快就建立起信任并产生了感情。

1946年,黄杰与徐向前结婚了。延安大生产运动期间,夫妇俩也积极响应号召,心灵手巧的黄杰很快学会了纺线,织布,织毛衣、袜子,还带出一个徒弟,就是徐向前。

1947年,蒋介石下令进攻延安,中共中央经过研究,决定暂时放弃延安。病中的徐向前带着身怀六甲的妻子,向晋绥解放区转移。不久,他们来到了晋东南,刚安顿好没几天,就赶上农历新年。伴随着声声爆竹,儿子徐小岩降生了,这让黄杰尝到了初为人母的幸福与喜悦。

这时候,解放战争进入了关键阶段,抱病在身的徐向前坐不住了,在他的坚决要求下,组织上批准他重返太行前线。徐向前告别妻子和出生不久的儿子,带着部队首先拿下运城,为部队创造了城市攻坚的宝贵经验。

1948 年,经过我军的浴血奋战,除临汾外,整个晋南全部解放。敌人依靠坚固的防御,在临汾负隅顽抗。攻克这个据点,对整个西北战场以及孤立晋中、太原守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啃下这块“硬骨头”的任务落在了徐向前的身上。临出发前,徐向前对妻子黄杰说:“这次的任务是块不好啃的硬骨头,打不下临汾我决不回来,你也要做好思想准备,孩子就靠你一个人了。”“放心,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我和孩子等着你胜利的消息。”黄杰坚毅地回答丈夫。

徐向前带着部队在前线战斗了整整72天。在这72个日日夜夜里,黄杰的心每一刻都牵挂着丈夫,时常打听前方的消息。在前方的徐向前也时常想念着她们,在即将攻克临汾的时候,他给妻子写了一封信:“离冶陶时积雪满地,现已麦穗如浪。时光虽快,而临汾将下,思之心将释然矣。”

不久,临汾攻破。拿下临汾之后,徐向前又带着部队东征西伐,以势如破竹之势打赢了晋中战役和太原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黄杰先在青岛纺织厂和青岛纺织工会做领导工作,后又调到北京担任纺织工业部人事司司长等职。

1955年,徐向前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丈夫做了元帅,黄杰的生活并没有因此改变,她一如既往地做着自己的工作。有一段时间,徐向前、黄杰夫妇在城里没有房子,暂时住在颐和园,而黄杰上班是在城里,于是她每天天不亮就坐公共汽车进城,到了晚上再坐公共汽车回来,从不搭乘丈夫的小车。在儿子徐小岩的记忆中,只有在节假日和周末,才能够看到母亲,平时母亲都是早出晚归,几乎见不着面。

对于子女,黄杰也从不娇惯。徐小岩当时在八一学校上学,每次到学校也和母亲一样坐公共汽车,从学校到家大概需要2角3分钱,黄杰给儿子的钱从没有超过2角5分。虽然对自己和孩子比较“抠门”,但黄杰对别人却不小气。徐向前老家生活很苦,解放后,徐向前就把一些生活困难的亲戚接到家中。每次,他们家总是十几口子人吃饭,黄杰总是先照顾大家,自己最后一个上桌,从无怨言。逢年过节,她还张罗着给徐向前身边的工作人员备一份礼物或年货。

在单位里,黄杰也从不搞特殊化,和同志们一起出差,总是和大家一样,住在最基层的招待所。一次,黄杰和几个同事出差,从北京到郑州、西安,再到成都、重庆,一路都是住在条件很差的招待所。到武汉后,也是找了一家小旅馆住了下来。当时的湖北省委书记曾是徐向前的老部下,听说黄杰到了武汉,就赶到旅馆去看望黄杰。当他看到老首长的夫人住在那样一个简陋的旅馆里,就要把黄杰接到宾馆,黄杰婉言谢绝,说:“现在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在这个时候,我不能撇开大家去搞特殊,这样会脱离群众,影响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影响不好,还不利于团结。”

尽管工作繁忙,黄杰还是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对丈夫也总是照顾得无微不至。战争年代,徐向前的身体受到损害,留下了后遗症,但在妻子的精心调理下,他从没有因身体的原因而影响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徐向前受到冲击,黄杰也因曾经进过国民党的监狱而受到诬陷。对此,黄杰十分坦然,外调的人找她了解情况,她都如实提供。尽管如此,“四人帮”一伙的爪牙仍然不依不饶。为了保护徐向前的安全,黄杰向丈夫提出离婚。徐向前坚定地对妻子说:“这么多年来,我还不了解你吗?你对革命事业的忠贞,是任何人也不能歪曲的,我相信你,也相信党。”丈夫的信任,给了黄杰巨大的力量,夫妻俩携手共同渡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1990年,徐向前元帅因病在北京逝世。此后,黄杰将自己的生日改为丈夫出生的日子,以示怀念。2007年6月,黄杰在北京逝世。■

(责任编辑 王双)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