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的诞生与嬗变

张庆军

 

1924年10月,一艘苏联舰艇满载着援助中国革命队伍的军火枪械直抵黄埔,长短枪、轻重机关枪、山炮野炮等武器一应俱全,各种弹药也配备充足。早在黄埔军校成立之初,孙中山就打算“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所以,舰艇到来后,孙中山当即发出指示:“新到之武器,当用以训练一支决死之革命军。其兵员当向广东之农团、工团,并各省之决心革命的同志召集,用黄埔学生为骨干。”这就是黄埔教导团的由来。这支部队,由最初一个团变为两个团,后又扩建成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再由此枝枝蔓蔓生发开来,最后构成整个“中央军”集团。因此,在国民党军界,它有“千军之源”之称。

在黄埔教导团建立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兵源上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组建一支队伍,而且对士兵的素质要求很高,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共产党人得知孙中山的建军计划后,立即予以积极响应,发出了第六十二号通告:

各级同学们:

广州黄埔军校正拟招收三千名入伍生,望各地速速多派工作不甚重要之同学、少校同学及民校左派同学,自备川资和旅费,前往广州投靠,以免该校为反动派所据。此事关系甚大,各地万勿忽视。

钟英白  1924年11月1日

这是一份绝密通知。“钟英”是(中共)中央的谐音,意为中央告白;“各级同学”指“各级党组织”;“少校”指“共青团”;“民校”指“国民党”。动员群众,发动群众,是共产党得心应手的工作。通告发出不久,各地组织选送来报考的青年们络绎不绝,到处可见这些充满朝气、身健体壮的青年身影。

教导团采用党代表制。这不仅是孙中山、廖仲恺的意思,蒋介石也同样赞同。蒋介石在苏联参观红军时,曾对党代表制产生过浓厚的兴趣,认为这有助于加强军队的管理与建设。而根据孙中山此前制订的建军计划,党代表的权限十分宽广,“除实施政治训练外,凡军队一举一动,一兴一废,都要受其节制,以示党化云”。因此,1924年11月11日,由孙中山下令,将教导团改称为“党军”。

教导团采用三三编制,每团三营,每营三连,每连三排,另有特务连、侦察队、机关枪连、辎重连、通讯队、卫生队等,均在团建制内。随着新兵的不断补充,教导二团也很快地组建起来。另外,“党军”还辖有教导团炮兵第一营和暂编独立营。

这是一支充满朝气的队伍。全团建制满员,绝无吃空额、喝兵血的现象。滇军首领杨希闵曾派人打探过虚实,返回的消息称,这哪里是两个团,一般的军阀武装调两个军也打不赢它。

 

“党军”成立不久,即走上了东征战场。

陈炯明自叛变革命,被孙中山赶出广州后,依然图谋不轨。1924年11月,孙中山离穗北上商讨国是,后在北京疾病缠身,广东政府群龙无首。陈炯明借机起兵十万,于1925年1月下达了反攻广州的命令。

广东革命政府不甘示弱于叛逆,决定施以镇压和讨伐,1925年2月1日,发布总动员令,宣布第一次东征开始。东征军的进兵计划是分左中右三路进击,右翼军由黄埔校军作先锋,直指淡水、平山。黄埔军教导一团乘福安舰驰离黄埔岛开向前线。2月5日,黄埔军行至东莞,与敌首次接触,敌稍战即溃。此后一路顺风,石龙、樟木头、平湖等地次第收复。14日,黄埔军兵临淡水城,这是出征以来的第一场硬仗。

淡水守敌是洪兆麟的一支精锐部队,由翁辉腾指挥,他把淡水城修筑得如铁桶一般。防御工事有上中下三层,每当进攻部队迫近到200米左右,城垣上的三层枪眼就喷射出火网。担任攻城主力的是教导一团一营。枪炮声大作,双方相持之际,在黄埔军方攻城步兵的后面,突然跃起一队人马,直向淡水城扑来。这支敢死队由110人组成,十名带队长官除了营党代表蔡光举、连党代表冷欣之外,其余都是中共党员。枪林弹雨中,敢死队冒死突击到城墙火力死角处,但由于缺乏攻城经验,并未携带攀城工具,现在面对着高耸的城墙,都束手无策。

就在此时,后方指挥将领的望远镜里,出现了一个壮观的场面。一名战士手舞军旗、穿过弹雨,率先攀爬登上城墙,而紧随其后的黄埔勇士们则奋勇冲杀,颈间的红巾在朝阳下格外鲜艳夺目。敢死队员们迎着弹雨,一往无前,而大部队随后跟进,视死如归。淡水城终于被以共产党人为先锋的勇士们攻破了。    

战事仍在继续,形势不容乐观。当两个教导团回师棉湖时,敌方将领林虎也正率精兵,分数路疾扑棉湖。

这是一场生死战。3月12日,东征军总攻击令下达。次日凌晨,教导一团一营与敌万余人遭遇,被团团围住。但他们面对着叛军如浪如涛的进攻,咬着牙死战不退。近中午时,敌前锋已离团指挥部仅二三百米远,东征军只能依靠陈诚指挥的炮兵勉强支撑。战至下午,敌发动最后进攻,团指挥部只剩下数十人,在前沿指挥作战的蒋介石、廖仲恺、周恩来和苏联顾问都焦急万分,此役“万一惨败,不惟总理手创之党军尽歼,广东策源地亦不保”。危急关头,刘峙的第二营终于适时赶到,拼命挣脱了林虎的纠缠,投入了主战场。反击开始了,黄埔军终于腾出手来,教导二团自经湖迅即增援,林虎腹背受敌,不得不落荒逃跑。

棉湖之战,黄埔军损失惨重,仅一天功夫,教导一团阵亡官兵就超过了300名。但同时,黄埔军也打出了威风,严明的纪律与无坚不摧的战斗力,令陈炯明部闻风而逃。教导团连续攻克五华、河婆,于3月21日进入兴宁县城,第一次东征遂告一段落。

第一次东征结束后,校政治部将第一期同学录编辑成集。开卷即见全体师生之合影,让人百感交集。东征烈士,音容笑貌犹在,却已归诸九泉,昔日同生死共患难者,至今几不足十之七。

第一次东征后期,联军内部出现了分裂。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病与世长辞以后,杨希闵、刘震寰二人拥兵自重,乘广州空虚,图谋作乱,背叛广东革命政府。如同疾风扫落叶般,这场叛乱很快就被平复。广州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

概言之,教导一团二团相继成立后,随即投入了第一次东征。它们奠定了“党军”的基础。1925年4月6日,国民党中执会第七十七次会议根据廖仲恺的提议,通过了建立“党军”案。4月13日,国民党中央决议以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为基础,建立国民党“党军”,将教导一二团编为“党军”第一旅,何应钦为旅长,全旅仍归蒋介石节制调遣,随后又任命廖仲恺为“党军”党代表,蒋介石为司令官,组建了司令部。4月21日,教导三团成立,也属第一旅建制,不久,整支部队即宣布“与军校分离”,形成单独系统。因当时黄埔军事干部中,钱大钧资历学问俱佳,遂被任命为三团团长。

1925年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8月28日,军事委员会决议编组国民革命军,以黄埔学生为骨干、不久前刚编组的军事力量列入国民革命军系列,为第一军。同时编入国民革命军系列的还有原建国湘军(第二军)、原建国滇军(第三军)、原建国粤军(第四军)、原福军(第五军)。

这次军队改组,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不仅使军队趋于正规化,便于管理和指挥,而且以国民革命军名号取代那些冠以地区名称和带有军阀时代遗留痕迹的部队,显示了广州国民政府统一全国的决心和大志。

第一军几乎集所有国民党军事精华之所在,高级军事将领凡不出自该军的,即难称嫡系。后来庞大之中央军,竟从这几百人的学生队伍发轫。在蒋介石的军事生涯里,挑选军事干部的一系列重要标准中,按“黄、浙、陆、一”标准取舍,是很重要的一条。用黄埔人,用浙江人,用陆军大学的人,用第一军的人。而第一军的前身教导团更是珍中之珍,那都是标准的子弟兵。而在1925年夏秋之际,尽管彼时在国民革命军序列中资历最浅,但它代表了国民党军的建军模式和方向,潜力无穷。第一军“天之骄子”的地位已于此时奠定。

国民革命军成立以后,第一个开刀祭旗的目标依然指向陈炯明。由于广东军政各界人心惶惶,陈炯明借机重新调兵遣将,再度兴兵犯境。

广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匆忙之中决定再度东征。1925年9月28日,东征军决定采用中央突破的办法,直捣陈炯明的老巢惠州。

惠州城三面临水,一面临山,飞鹅岭横亘于南,形势险峻,加之城高墙坚,雄险无比,易守难攻,是东江的要塞,兵家必争之要地。传说自宋代以后几百年里,曾发生过37次攻城尝试,全无功而返。惠州守敌杨坤如正是倚仗这险要地形,率300人据险固守,他要把这惠州城变为黄埔军人的埋骨之所,创造第38次惠州城不破之纪录。

然而历史没有重演,仅两天的功夫,在付出了重大牺牲后,惠州城踏在了黄埔军的脚下。

自惠州以后,东征军即长驱直入。当时陈炯明的叛军主力林虎的部队集中在华阳,靠近总指挥部行动的第三师系刚由粤军改编而成,师长谭曙卿在未明虚实的情况下便向华阳冒进,与敌遭遇,结果在人数、火力均占优势的林虎军前,陷入苦战。叛军部队乘机迂回冲击,先锋直抵指挥部脚下。

华阳遭遇战的第二天,东征军终于在梅林、安流、河婆一带顶住敌人主力,一纵队与二纵队联手夹击,终使敌军大败。陈炯明的叛军也从此一蹶不振。

自此,东征军胜券在握,“鼓檄”而定。1925年11月6日,部队抵汕头,随即发表收复东江通电。

第一军的声望已是如日中天。

 

 

东征奏凯,广东统一。然而,蒋介石与各方面的关系却陡然紧张起来。

他越来越不能容忍共产党的力量在黄埔以及在第一军中继续发展壮大了。

共产党最初在黄埔的影响并不大,人数大约有五六十人,只占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此时,陈独秀执掌中共大权。为了避免刺激国民党右派,他严格限制党在军队和军校中的活动,因此,黄埔岛一时处于相对平静之中。而当时的形势也不利于共产党积极开展工作。黄埔岛孤悬城外,杨希闵、刘震寰等各路诸侯虎视眈眈,继而商团叛乱。黄埔师生学习训练重压在肩,枕戈待旦,不敢稍懈。因此,军校内共产党的活动未能积极展开。

但是,蒋先云、陈赓、李之龙等一批中共党员毕竟为中共在黄埔军校的事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在黄埔历史上,第一个中共支部成立了,由蒋先云任书记,王逸常、杨其纲分别为宣传干事和组织干事。他们接受“明星”的领导,“明星”是广东区军委的代号,常由周恩来直接将党的指示传达给他们。

根据周恩来的意见,在蒋先云等人的奔走和努力下,成立了青年军人联合会,它旨在以革命的黄埔学生来影响各军官学校的学生,以免他们成为各军在广东争夺地盘、各霸一方的工具。青年军人联合会的影响很大,引起了黄埔军校内部一些右派人士的嫉妒,蒋介石的心腹王柏龄如此攻击青军会道:“年青认识不清,意识不定的人,都加入了青军会,在我们各组织中,发挥其党团作用,弄得鱼目混珠,简直为他人做嫁衣。有心人,悬然忧之,如任其发展,不必一两年,共产党就可以偷天换日了。”为了与青军会相抗衡,右派组织孙文学会也随之成立,并公开打出了反共旗号。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