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栏目:首页 | 春秋笔 | 发现雷锋

发现雷锋

倪良端

导语:“雷锋精神”作为中国精神领域独特的文化符号,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始终传承在我们的社会中。在任何时代,社会都不乏学雷锋大军。当年雷锋是怎么被发现的?又是怎么被树立为典型的?谁是最早宣传雷锋的人?今天我们重温发现雷锋的过程,是对雷锋最好的纪念。

 

新兵代表

 

1960年1月8日,雷锋与一同入伍的新兵战友们抵达辽宁营口。入伍第一天的新兵欢迎大会,他就被选为新兵代表上台发言。

主持欢迎大会的团俱乐部主任陈广生按照议程,在请团首长致欢迎词和老兵代表讲话之后宣布:“请新兵代表—雷锋同志讲话!”并向全体第一次介绍雷锋,“雷锋同志是湖南人,务过农,入伍前是鞍钢先进工人……”雷锋登上主席台,站在话筒前,陈广生发现话筒比雷锋高,急步上前调低话筒。这时,本来就有些紧张的雷锋,显出几分窘态。但他很快恢复平静,并把原本准备好的讲话稿收起塞进口袋,来了一番即兴演讲:“我们这些新战士,能在60年代刚刚开始的日子穿上军装,扛起枪,都有说不出的高兴。我们中有工人、有社员、也有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可我们只有一个心愿:学好本领,保卫祖国,当个像样的兵。刚才,团首长讲人人争当‘五好战士’。依我说,有在座的领导、有老同志的帮助,莫说五好,有个十好八好的,也保证当上……”台下发出一片笑声,雷锋抓住话筒补充一句:“大家笑什么呀!我讲的全是实话。”

全场传出热烈的掌声。战友们认识了雷锋。

 

全团标兵

 

雷锋按照“讲的全是实话”的诺言,在第一年里做出许多好事、实事,当上了“五好战士”。

辽阳地区发生水灾,雷锋向灾区人民捐款100元;所在连队驻地的和平人民公社成立,雷锋送去100元。而那时雷锋一个月仅有6元钱的固定津贴费。经过了解,才知道入伍前的雷锋有几年的工作经历,他是捐出了个人的全部积蓄。领导和战友们还注意到:新兵参加修钢厂都发新军装,雷锋所在的特别营每人发两套,可是雷锋只领一套。他说,一套够了,旧的补补还可以穿。

当时全国农业生产遭到破坏,老百姓吃不饱饭,军粮也供给不足,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丰富的团政委韩万金从这样的社会背景中,看到了雷锋克勤克俭、任劳任怨的闪光点。于是,决定宣传雷锋。如何宣传雷锋?韩万金认为首先应该对雷锋的事迹进行调查、总结,然后整理材料上报。由谁写材料呢?他想到了俱乐部主任陈广生。

陈广生来到雷锋所在连队与雷锋面对面交谈,深入驻地找群众细致访谈,还向和平公社党委的同志了解情况。根据这些第一手素材,他整理了一份题为《雷锋同志模范事迹》的材料。团领导审读了初稿,韩万金提出要求:“一是一,二是二,不许有水分。真的就是真的,不是真的就不要写进材料里去。”陈广生又将初稿交与雷锋及其所在连队的领导和战友作近一步核实。当雷锋瞧见标题上的“模范”二字时,很不高兴地说:“我模范啥?我哪儿模范?我是新兵呢!当兵不到一年,这些事儿都是我应该干的。这有啥模范不模范的。”陈广生解释说:“这是团党委对你的表现的认可,也是集体决定的宣传工作。你好好看看,认真改改。”听过一番解释,雷锋在读完全文后,说:“标题不好,我不要这个‘模范’!”并在原标题上方写下“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初稿完成后,陈广生接到上级通知参与电影《地雷战》创作,去了北京。

就这样,由陈广生采写、雷锋修改了标题的材料《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经团党委审定后报上级党组织,随后下发至团所属部门和连队,新战士雷锋便成了全团指战员中的模范人物。

全国榜样

 

1960年10月的一天,《前进报》总编辑稽炳前找来新华社驻沈阳军区军事记者李健羽和佟希文,说:“最近,报社收到一篇自然来稿,写的是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新战士雷锋,在辽阳发生水灾时,拿出100元钱救援灾区人民。这种精神不简单,这里面可能有点儿文章可作,你们作些准备,去那里挖挖。”

接受了任务的李健羽和佟希文从沈阳军区政治部获悉:沈阳师范学院请雷锋于近日到该院作忆苦思甜报告。两人决定去现场采访雷锋。报告会还未开始,他们听到部分师生议论:解放军小战士作报告,他能讲啥呀?李健羽和佟希文也心存疑虑:这么个新兵给大学生、大学教授讲,他们能听下去吗?

报告会开始了,一身戎装的雷锋走上讲台,大声对着台下说:“领导、老师、同学们,我不是来给大家作报告的,我是来向大家汇报我怎样当兵的。”雷锋从自己参军报名时如何因体重、身高等不够条件,就加大饭量增加体重讲起,到后来如何缠着征兵干部讲自己的苦难家史,又讲他入伍前在农村、工厂的经历以及到部队后的感受……这一席肺腑之言,引起了广泛共鸣,报告会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亲闻雷锋讲话的李健羽和佟希文拿定主意:这个人物值得写!

两天后雷锋就要回抚顺,他们决定和雷锋坐一趟沈阳至抚顺的列车。在列车上,李健羽和佟希文对雷锋的采访总是被打断。认识不认识的乘客都寻着雷锋所在车厢、座位来聊聊。列车长见两位记者一副不明就里的样子,走近他们解释说:这一路的老百姓都熟悉雷锋,都喜欢与雷锋打招呼。因为雷锋常乘坐这趟车,他一路上不是打扫卫生,就是替旅客打开水;不是为刚上车的旅客找座位,安放行李,就是替站着的嫂子抱孩子;列车每到一站他就扶老人或有困难的人上下车、搬行李……李健羽和佟希文这才恍然大悟,也深刻体会到对雷锋的采访,还有很多素材可以挖掘。

随后,李健羽和佟希文在雷锋所在部队呆了3天,最终写成了《党的好后生》一文。稿件送到《前进报》总编辑稽炳前案头,经他审阅后转报军区副政委杜平。杜平又将标题《党的好后生》改为《毛主席的好战士》。同时拟写了一段批语:“雷锋同志的苦难,是整个阶级、民族的苦难。在解放前像雷锋同志那样遭遇的人比比皆是,他只是千千万万受苦受难人中的一个。解放后,全国人民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彻底翻了身,正为建设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忘我地劳动。可是有的人竟在短短的十一年中忘了本,身在福中不知福。因此,雷锋这种精神显得十分重要,值得学习……”《毛主席的好战士》一文和杜平拟写的批语,发给了新华社。不几天,新华社发了通稿。

雷锋,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典型。

 

融入人民

 

一年后,陈广生从北京返回。韩万金找到陈广生说:“你的文章—《向阳坡上长劲苗》得想办法打出去。”这一提醒,勾起了陈广生的回忆。当时把雷锋的事迹材料上报团党委后,总觉得雷锋的模范事迹确实感人,他就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37000字的报告文学—《向阳坡上长劲苗》。政委说:“你去北京一年多了,知道雷锋现在是啥样?我建议你到雷锋班去,在那里生活一段时间,把这一年来雷锋是怎样当班长的?怎样成为抚顺市人民代表的?怎样作为少先队校外优秀辅导员受到共青团抚顺市委表彰奖励的?怎么参加军区首届党代表会议等等这些事,都搞清楚补充到文章里面去。”

陈广生随即到雷锋所在连队了解情况。得知雷锋带着十几个战士、几辆车在铁岭执行国防施工任务,陈广生决定跟随雷锋出一趟车。山区盘山公路弯多、路窄。雷锋手握方向盘,很专注。经过一段复杂道路后,陈广生终于开口问道:“我写的文章印出来了,读了吗?写得怎么样?像不像你?你把这一年多来的事儿再给我说说。”雷锋说:“陈主任,别再写我了!说心里话,如果不是新中国、不是共产党救了我,我早就死了。我没有别的心情,就想把党给我的工作干好,把部队首长交给我的任务完成好,多做点实事,报答党对我的抚育之恩。就这么简单!”

采访归来,陈广生根据几天的观察和思考,将《向阳坡上长劲苗》进行补充,改写成《雷锋的故事》。这部专著出版后,全国人民得以完整地了解到雷锋的生平事迹。

(作者单位:中共宜宾县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 樊燕)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