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研究者对毛泽东人民战争理论的评述

姜春良

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创立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理论及其战略、战术。人民战争理论不仅使中国革命夺取了胜利,而且在其指导下的抗美援朝战争和保卫祖国的历次反侵略战争实践中也得到了证明。人民战争的基本理论,对中国的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具有长期的指导作用,同时,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军事研究和战略指导中,毛泽东的战争理论是学习和运用的重要内容。美国1993年出版的《国际军事与防务百科全书》在“毛泽东”条目中这样注解:“在20世纪,没有哪位领导人能像毛泽东那样,对现代政治、军事战略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长达83年的生涯中,这位革命家、普通战士、战场指挥官、军队统帅、战略思想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绝对领袖,给他的时代打上了永不磨灭的印记。无论是非功过如何,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毛泽东领导了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最大的共产党和规模最大的武装部队。”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研究员、军事历史专家马克斯·布特(MaxBoot)在其2015年著的《隐形军队:游击战的历史》一书中指出:“毛泽东在20世纪堪称卓越的游击战争实践者和理论大师,他有着深刻的洞察力,明白要动员人们进行大规模的革命战争,就必须得到农民在政治上的支持。毛泽东的许多战争理论,比如说‘人民群众是水,而军队是鱼’至今仍被广为引用,而他的相关著作,如《论持久战》如今也为人们所广泛追捧,毛泽东对许多其他国家的革命者,尤其是亚洲国家的革命者带来了鼓舞和帮助。”

美国陆军将毛泽东的十六字诀列为其2009年4月正式颁布的FM3-24.2号野战条令《反暴骚乱行动战术》,用于指导美陆军旅以下战术部队组织实施反暴骚乱行动。

 

兵民是胜利之本

 

军队是进行战争的骨干力量,人民群众是进行战争的主体,军队和人民的团结奋斗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条件。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这是毛泽东对人民战争原理的高度概括,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战争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谁真正代表人民、依靠人民,动员和组织起人民群众,并将斗争的胜利果实归之于人民群众,谁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就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只有依靠人民群众进行战争,才能越战越强,取得最后胜利。

毛泽东指出:战争的80%是政治工作,剩下20%才是军事工作。这也是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巴格达黎明—一位美军旅长对伊拉克战争的回顾》一书的作者曼苏尔旅长的深刻体会。曼苏尔1982年从西点军校毕业后加入美国陆军,2003年7月至2004年7月,任美军第一装甲师第一旅旅长,在巴格达执行作战任务。后回到西点军校任教,现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曼苏尔指出,战争最终的胜败取决于与民众的关系和人心向背。

加拿大的斯隆曾任加拿大国防部防务分析专家,他在《现代军事战略导论》一书中认为,毛泽东认识到革命战争在本质上有别于正规战争,最重要的就是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他认为游击战在本质上是革命战争,因为游击战争如果要做到不失败的话,其政治目标就必须同人民群众的意志保持高度一致。帮助、合作至少是同情,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游击战源于群众,受群众拥戴,如果脱离了群众支持,那么游击战将不复存在。在毛泽东的语录中有这样的名言。为了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或者至少不要有敌意,毛泽东颁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包括待人和气,不偷窃或破坏东西,损坏东西要照价赔偿等。

马克斯·布特在《隐形军队:游击战的历史》一书中认为,在革命战争中,毛泽东指出战斗力水平不同的军队其任务不同,村民兵小组,其次是区小队、县大队,再次是地方武装,最后是正规军。只有最高级别的部队才能够承担运动战,战斗力较低的民兵武装只能对敌进行袭击或提供情报和后勤上的保障。人民军队的首要原则是集中,民兵武装则要高度分散。毛泽东补充指出,在第三个也是战争的决定性阶段,大多数战斗都要由从游击队升级而来的野战军承担,但是要完成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转变。

马克斯·布特在书中认为,毛泽东与其他游击战的先行者不同的是,他大大发展并细化了自己的理论,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理论,而不是纯粹的理论家,毛泽东本人就领导着一支传奇般的游击队,所以他并不仅是理论家,同时还是个实践者。在接下来的年月里,毛泽东利用了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来传播他的理论:他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领导人。毛泽东的战争经典理论成为有史以来传播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游击战争著作。

 

毛泽东首次把游击战争

提升到战略地位

 

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英文版《毛泽东论游击战》一书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准将塞缪尔·B·格里菲斯在序言中指出:中日战争最有意义的特点之一,是中国人民组织起来参加广泛的游击战,战争按照毛泽东以及合作者在《游击战争》这本小册子里定下的格局发展,《游击战争》于1937年出版,在中国广为发行。历史上还不曾有过像中国游击战争那样组织完善的游击战争的战例。毛泽东首先对人民战争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的研究现在具有权威性,增加了一个领导过历史上最彻底的革命的人的著作的价值,并将继续在孕育着变革的世界上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是实现政治目的手段,人民战争可以在任何地区、任何天气中进行,也可以在丛林、沼泽、山区和沙漠中进行,人民战争的基本因素是人,而人要比其他的任何机械装置更为复杂。格里菲斯进一步指出,在美国,我们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使士兵不过问政治,而毛泽东的游击队却恰恰相反,他们竭力保证士兵们有政治修养,在危险情况下也能认清问题。一名经过训练、有纪律的游击队员就会有很强的战斗力。游击队领导在组织、教育、鼓动、宣传工作上花的时间要比他们在作战上花的时间多的多,因为他们最重要的工作是争取人民。毛泽东恰如其分地把人民比作水,把游击队比作水中的鱼,只要温度合适,鱼虽少,但会茁壮成长,迅速繁殖开来。因此,一切游击队领导人主要关心的,是让水具有并保持适当温度。人民战争中的武装斗争必须与其他多种斗争形式相结合,他强调只有游击队和人民之间保持牢固的团结,才能战胜敌人,夺取战争胜利。侵华的日本人,侵略越南的法国人和美国人也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不懂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是一种政治手段,是政治的继续,侵略者只靠军事手段是赢不了人民支持的人民战争的。

加拿大的斯隆认为,对于毛泽东来说,游击战是武器和军事装备落后的民族用于抗击强大侵略者的有效方法。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当中,把游击战争提到战略地位,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一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战中战役战斗的速决战。二是把游击战与正规战结合起来,把军事斗争和政治等方面的斗争形式结合起来战胜敌人。三是建立根据地。四是实行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五是向正规战争发展。六是战略的集中指挥和战役战斗的分散指挥。这是毛泽东的重大军事创新。

日本研究战略理论的学者伊藤宪一在1985年出版的《国家与战略》一书中,把毛泽东的持久战思想归结为:“以动员人民的战略和游击持久的战略,来实现弱者对付强者的战略。”日本的山崎重三郎1965年撰文说,世界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游击战争,但只有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共产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进行的游击战,堪称历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游击战,他的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在中国打败了日本人。

 

毛泽东是第四代

战争理论的创始人

 

美国2004年出版的《弹弓与石子—论21世纪的战争》一书专门列有一章“毛泽东与第四代战争的诞生”,作者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上校托马斯·海默斯,他的这部著作也是系统研究第四代战争的首批军事著作。他认为现代战争的第一代战争是法国大革命背景下出现的,基本要求是向主要作战地点集中兵力,以1815年拿破仑战争中滑铁卢战役为代表的大规模军队的运用达到顶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二代战争的标志,主要是阵地战和消耗战。第三代战争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闪击战,主要作战形式是机动战,以1991年的海湾战争为标志。

海默斯告诉读者,第四代战争是长期战争,而不是所谓高技术、高强度的速决战争。海默斯认为毛泽东是第四代战争最早的践行者,他不仅提出了人民战争的理论,并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了人民战争的胜利,第一次成功实践了第四代战争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海默斯认为毛泽东屡战屡胜,他最重要的和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彻底改写了共产党的战略方针,在1949年取得了彻底胜利。

毛泽东制定了长期有效的积极防御战略,以实现力量对比的转变,早在网络发挥威力的几十年前,毛泽东就将党支部建在连上,就在政府和军队中运用组织网络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是一次重大演变,它不同于西方的战略和作战思想,即认为作战纯粹由正规军参加;不过,他并没有彻底脱离只有通过正规部队,消灭敌军才能赢得战争的思想。毛泽东在改变克劳塞维茨关于政治力量与军事力量相对关系的同时,依然把运用军事力量看成决定革命胜败的最后一步。毛泽东是把政治力量设想为反侵略战争关键要素的第一人,他认为反侵略战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通向最后胜利的道路上,有高潮也有低谷。他还认识到相互连接的网络化群众组织是建设政治力量的关键。第四代战争正是建立在他的战略持久、战役战斗速决的基本战略思想之上。

 

 

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理论

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

 

美国的基辛格对毛泽东的战略理论给以高度评价。他认为毛泽东善于实施持久战,在战役战斗中集中优势兵力实施游击战和运动战,正规作战与非正规作战相结合,通过力量转化由弱变强,达到消灭敌人的政治军事目的。基辛格在《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一书中认为,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完全遵循了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战略。他认为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写的《论持久战》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两篇文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阐明了今天世界上权力最大的人物的军事理论,而且也因为毛泽东的战略在中国内战和朝鲜战争中都被中国共产党不断地贯彻着。毛泽东的战略是持久的有限战争,因此他的战略反对那种以纯军事考虑为基础而进行的速决战。基辛格认为美国没搞懂毛泽东游击战争的基本原理,打游击战的非正规军队没输就算赢,而正规军没赢就是输。

基辛格在2011年出版的《论中国》一书中指出中国的战略有三个特点:精心分析长远趋势,仔细研究战术选择,冷静探讨行动决定。中国人是实力政策的出色实践者,其战略思想与西方流行的战略与外交政策截然不同,在陷于冲突的时候,中国绝少会孤注一掷,而依靠多年形成的战略思想更符合他们的风格。西方传统推崇决战决胜,强调英雄壮举,而中国的理念强调巧用计谋及迂回策略,耐心累积相对优势。

 

持久战是弱国战胜强国的指导方略

 

美国空军大学空军研究所所长德鲁在《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一书中系统论述了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理论。毛泽东的战争理论在美军看来特别重要的特点有四个,一是革命战争都是持久战;二是政治组织起核心作用;三是在革命中,军事行动只起辅助作用。毫无疑问,军事行动在革命中能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战场上的胜负并不能决定革命的成败,这说明为什么起义军队可以输掉几乎每次战斗,却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成功革命的第四个特点是运用游击战战术。

德鲁认为革命军队采用的战法与正规战战法大相径庭。在正规战争中,参战部队总是不停地寻找时机,以便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集中兵力迅速取得决定性胜利,而过去两个世纪尤为如此。革命军队的做法却完全相反,他们在空间上分散行动,在时间上进行持久战,以避免决定性失败。正规军总是力图通过先敌行动去夺取胜利,革命一方的游击队却靠比敌人更灵活地采取行动、打败敌军。正规军队总是试图不给敌人以充足的时间,游击队却常常与敌人比耐心,时间是他们的武器。

美国1986年出版、著名军事专家彼得·帕雷特主编的《现在战略的缔造者—从马基雅维利到核时代》一书中指出,不管我们可以从其他地方找到多少关于革命战争的思想,他们的基本内容是在毛泽东的著作中,更多的是在1937年以后他们对日本人的战斗中。毛泽东围绕发动一场依靠农民的游击战争的策略和战术,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革命学说,游击队弱于敌人,如果缺乏强有力的组织、良好的民众支持就无法有效地行动,甚至无法生存下去,发动着一只与其说是军事任务不如说是政治任务,而政治统帅军事,成了毛泽东关于战争理论建树的一个特征,在这方面他显著地有别于传统的西方军事思想,西方将战争与和平,政治与军事相当僵硬地分离开来。毛泽东与西方相反,他研究、倾听、学习、思考、评估、再评估,理论结合实践,这些就是毛泽东的胜利秘诀。

日本防卫研究所研究员伊藤皓文在1967年12月号《防务论集》上发表的《毛泽东战争论》一文中指出:毛泽东的战争理论是一种独创的理论,他不仅研究了一般战争,一般革命战争,而且研究了中国革命战争,并在充分认识了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基础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自己又置身于长达约30年之久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漩涡之中,凭借自己的亲身经验,形成了他的战争理论。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政治学教授明克勒在2002年著的《新战争》一书中指出:新战争几乎所有的参战方都按照毛泽东的持久战原则来进行。当然,在毛泽东的游击战学说中,运用在短时而快速的进攻之后就分散撤退的战术,仅仅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消耗数量上以及武器装备上远远优于自己的敌人,逐渐把敌人的兵力耗尽,从而与敌方达成战略性的均势;随后,一开始处于劣势的一方就能逐步转入战略进攻,并寻求军事决战。与此不同,新战争的进行者中大多数都满足于毛泽东所说的战略防御,他们使用军事力量,从根本上来看是在自卫,他们从未认真地进行军事决战以结束战争。游击队如果没有在军事上失败,那就会在政治上赢得战争的胜利,而他们的敌人如果没有取得决定性的军事胜利,那就会在政治和军事上输掉战争。也就是说,游击队这一方要坚持打持久战,只要他们在军事上没有被消灭,那么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他们就会让敌人付出高昂的代价,从而促使敌人愿意结束战争。

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选编,1976年美国出版的《剑与笔—世界最伟大的军事名著文摘》一书中选收了毛泽东的两篇著作,一篇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另一篇就是《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法国陆军上将、军事理论家安德烈·博福尔(1902—1973年)认为毛泽东是持久战的主要理论家和持久战战略运用最为成功的统帅。他在1963年出版的《战略入门》一书中,高度评价了毛泽东的战略理论。博福尔认为毛泽东既是持久战最重要的创造者和理论家,也是采用这种战法最成功的军事统帅。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采用游击战的战术,是不断削弱敌人,积小胜为大胜、弥补物质手段不足的有效战法。

美国唐纳德·丹尼尔、凯瑟琳·赫伯格主编,1981年出版的《战略欺骗》(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翻译出版)一书中专门用两章论述了毛泽东的战略理论及成功实践,认为中国的战略威慑应该获得高分,因为,中国一直在与一个或两个核超级大国的斗争中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成功地维护了国家主权。

马克斯·布特在2014年出版的《隐形军队》一书中指出:毛泽东在延安的十年间(1937—1947年)详细阐述了其主要的战争理论,最著名的著作就是1938年的《论持久战》。毛泽东另外一篇与《论持久战》类似但并不完全相同的文章其中文版已经找不到了,但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塞缪尔·B·格里菲斯将其翻译成了英文版《论游击战》,在西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毛泽东的战争理论之所以影响当今世界,是因为其理论来自于战争实践,经得起战争的考验。法国著名的学者、法兰西学院院士蒂埃里·德蒙布里亚尔,在《行动与世界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翻译出版)一书中指出:战略是实践学的核心,战略学家和战略家有所不同,前者是理论家,后者是战略的实践者。20世纪中期之前,大部分战略理论家都是军人或外交官。很少有人既是伟大的战略理论家又是伟大的战略家。在以其卓越的行动和传世著作而闻名的少数特例中,毛泽东就是其中的一位。毛泽东是持久战的人民战争理论的创建者,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参考资料:

1.[美] 马克斯·布特: 《隐形军队:游击战的历史》,赵国星、张金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2.[加] 斯隆:《现代军事战略导论》,邢焕革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

3.[美] 托马斯·E·里克斯:《大国与将军》 ,吴奕俊、孙文峰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4.[美] 托马斯·海默斯:《弹弓与石子—论21世纪的战争》,阎卫平等译,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法] 夏尔-菲利普·戴维:《安全与战略—战争与和平的现时代解决方案》,王忠菊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

6.[英] 巴塞尔·利德尔·哈特、阿德里安·利德尔·哈特选编《剑与笔—世界最伟大的军事名著文摘》,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7.美国陆军军事学院编 《军事战略》,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8.[法] 安德烈·博福尔:《战略入门》,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9.[美] 亨利·基辛格:《论中国》, 胡利平等译,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

10.[德] 明克勒:《新战争》,章林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11.[澳] 戴维·基尔卡伦: 《意外的游击战—反恐大战中的各类小型战争》, 修光敏 、王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13.[美] 罗伯特·S·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陈丕西等译,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14.[日] 近藤邦康:《毛泽东—革命者与建设者》,宋志勇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15.[加] 阿兰·D·英格利施等:《变化中的战争》,王彦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7.[美] 贝文·亚历山大:《统帅决胜之道》,尹宏义、荣守俊译,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18.[美] 罗伯特·盖茨:《责任,美国前国防部部长罗伯特·盖茨回忆录》 , 陈逾前等译,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6年版。 ■

(责任编辑 陈晓红)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