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洒大青山的国际主义新闻战士汉斯·希伯

何立波

导语:汉斯·希伯是德国共产党员,优秀的国际主义新闻战士,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积极宣传者。他曾参加过北伐军,以笔为枪,积极宣传中国革命。抗战爆发后,汉斯·希伯前往延安采访,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汉斯·希伯曾两次赴新四军采访,撰写了许多极有影响的新闻作品,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国际影响。19419月,汉斯·希伯主动要求去往山东抗日根据地采访,随八路军一一五师活动,不幸在大青山战斗中牺牲,成为身着八路军军装、持枪同日本法西斯战斗而牺牲的欧洲第一人。

 

 

1981年,八十高龄的秋迪在汉斯·希伯牺牲后第二次来到大青山吊唁她深爱的丈夫。她说:“希伯,你的军装我已经补好,看着它就像看到你一样。不过,这恐怕是我最后一次来看你了,因为上帝不会再给我二十年,就让我带这几棵小草回去,让它种在祖国的土地上吧。”

“奔走欧亚、血染沂蒙”,这是对希伯一生精辟的评价。20149月,民政部公布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其中就包括外籍战士汉斯·希伯。

 

以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

在延安受到毛泽东的接见

 

1897613日,汉斯·希伯诞生于奥匈帝国的克拉科夫(现属波兰),在德国学习、生活。一战爆发后,因积极参加反战活动,汉斯·希伯遭逮捕入狱。出狱后,他加入刚组建的德国共产党,并弃医从文,成为国际教育和学术组织“太平洋学会”的一名记者。

汉斯·希伯十分憧憬中国,也关注和同情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1926年,他来到中国,参加了北伐军,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机关刊物《中国通讯》的编辑。身着北伐军军装的汉斯·希伯,在政治部里格外引人注目。1927年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汉斯·希伯愤然返回欧洲。回到德国后,他写成《从广州到上海:19261927》一书,以“亚细亚人”为笔名,于19282月在柏林正式出版。

九一八事变后,汉斯·希伯在《世界舞台》撰文,揭露日本法西斯势力的得势过程,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扩张政策。1932年秋,他携新婚妻子、德国共产党员秋迪再次来到中国,暂居上海租界内,随后与上海英文报纸《大美晚报》编辑巴林博士共同发起组建了由美国进步女作家史沫特莱、医生马海德和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等人参加的上海第一个国际“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并与上海地下党组织联系,为我党安置秘密电台,掩护我地下党同志工作。

抗战爆发后,汉斯·希伯和夫人秋迪化装成医生和护士,把药品送往敌占区的新四军交通站,以实际行动支援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在此期间,他还作为“太平洋学会”记者在《太平洋事务》等报刊上发表了《中国正越战越强》等有影响的文章。

1938年春,在中共南方局国际宣传组负责人王炳南的安排下,汉斯·希伯来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并踏上了赴延安采访的行程。据王炳南在1978年接受采访时回忆,汉斯·希伯抵达延安后数日仍未得到毛主席的接见。直到临走前一晚才接到通知,毛主席请他去谈话。毛泽东饶有兴趣地向他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好形势,赞扬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写的《西行漫记》,说这本书是外国人报道中国革命斗争很成功的著作之一,出版后立即轰动了全世界。在谈到汉斯·希伯在《太平洋事务》上发表的对《西行漫记》的批评文章时,毛泽东说,斯诺已经真实地向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英勇奋战的情况,并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斯诺不是共产党人,不应该对他的作品求全责备。汉斯·希伯感到毛泽东的谈话使他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对他的教育也很深刻[1]

在延安期间,汉斯·希伯还采访了许多边区干部和普通群众,参加了一些集会和活动。延安蓬勃向上的革命生机,使汉斯·希伯深受感动。他在一篇文章中满怀深情地写道:“在这里我看不到任何悲观消极的情绪,而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为夺取抗战胜利而紧张工作、战斗的景象。”他对中国共产党真诚无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表示衷心拥护,对广大军民的抗战热情给予高度赞扬,对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充满了胜利的信心。

 

深入新四军采访,

积极撰文声援抗日

 

1939年二三月间,汉斯·希伯与美国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美国记者杰克·贝尔敦等,由新四军军医处处长沈其震陪同,从上海到达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进行采访。在云岭,汉斯·希伯见到了当时在新四军指导工作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和新四军领导人叶挺、项英等同志。37日,周恩来在新四军军部礼堂,向驻云岭的排以上干部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提出要把反对妥协投降危险作为当时的首要任务。汉斯·希伯聆听了周恩来的报告,并作了记录。314日,新四军军部欢送周恩来,希伯应邀参加了合影。

汉斯·希伯原名波兰文为CRZYB,德文名为Muller,英文名为Hans Shippe。汉斯·希伯的这个名字,就是此次在新四军采访期间,沈其震为他的名字所作的中文翻译。

19411月初,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25日,重建的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陈毅任代军长,他听说汉斯·希伯夫妇住在上海,就派人去上海请他访问新四军根据地。5月中旬,汉斯·希伯夫妇在新四军驻上海办事处的安排下,通过戒备森严的日寇哨卡,于数日后顺利到达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盐城。531日晚,盐城各界举行盛大的欢迎晚会,热烈欢迎汉斯·希伯和秋迪夫妇前来新四军驻地参观和采访。陈毅代表新四军向汉斯·希伯作了简短的欢迎词,指出:“今天,在新四军所奋斗坚持的根据地中心盐城,举行这个紧张而兴奋的欢迎晚会,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在全国弥漫的反共倒退的逆流中,新四军并不孤立,我们不但得到国内广大人民的支持,而且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外朋友的支持,德国记者希伯和夫人从欧洲来到中国,又从敌占区的上海来到盐城,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新四军是正义之师,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是得到全世界人民支持的,因而我们的事业必胜!”汉斯·希伯在会上作了答词:“今天这个盛大的晚会对于我并不是第一次。因为我到过八路军,也到过皖南的新四军军部,我能在这两支中国前进的队伍里行走,研究中国革命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实在是我平生最自豪的事了。”[2]汉斯·希伯对新四军和苏北人民的盛情欢迎深表谢意,他热情赞扬苏北抗日根据地建设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要把新四军的抗战介绍给世界人民。

汉斯·希伯在盐城采访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工作非常繁忙。仅从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报《江淮日报》的报道上,就能看出他在盐城留下的足迹。530日,汉斯·希伯参加盐城各界代表纪念“五卅”运动16周年大会,和夫人秋迪在大会上盛赞盐城新气象和根据地军民英勇斗争的业绩,并作了《新四军是永远胜利的保证,团结合作是新中国的保证》的演说。618日,汉斯·希伯在盐城参加抗大第五分校文艺工作团成立典礼,并在会上致词。提出“把文艺武器使成为大众运用的武器”“文艺要向大众化道路发展”等观点。620日,汉斯·希伯夫妇又随鲁艺华中分院师生从盐城到黄家巷。鲁艺分院召开纪念高尔基逝世5周年的大会时,希伯在会上介绍了高尔基对世界革命文艺事业的突出成就和杰出贡献,论述了文艺与革命、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希望鲁艺师生以高尔基为榜样,致力于无产阶级的文艺工作,用文艺的形式把新四军战斗的事迹写出来,而不致使其湮灭。7月初,正在盐城西北进行采访的汉斯·希伯,听闻盐城学生夏令营即将开营,冒雨从五六十里路之外赶到夏令营活动营地,认真考察新四军驻地学生的抗日活动。他赞扬盐城学生夏令营是“战火纷飞岁月中的新生事物”,向全体学生讲述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问题,勉励青少年努力学习民主革命理论,注重实践,以“给苏北人民留下最佳印象。”77日,汉斯·希伯参加盐城各界举行的抗战四周年大会等等。[3]

为了便于汉斯·希伯的采访活动,新四军军部安排了一名曾在圣约翰大学读过书的中共党员陈志存当他的翻译,还安排了两名警卫人员。汉斯·希伯随身带了一台英文打字机,白天采访,晚上在打字机前不停地工作,疲倦了,就吃些兴奋神经的药丸。正如秋迪后来回忆所说:“希伯与别人不同,别人在夜晚吃点药往往是为了睡好觉,希伯晚上吃药是为了夜以继日的工作。”[4]

1941622日,苏德战争爆发,国际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刘少奇、陈毅等军部领导特召开记者座谈会。汉斯·希伯应邀出席,并发表了对时局的看法。他认为,德国入侵苏联,苏联失利,但决不会亡国。相反,只能加速希特勒的灭亡。中国、苏联和世界人民一起,前赴后继地进行斗争,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刘少奇、陈毅赞同汉斯·希伯的看法,鼓励他写些文章,以帮助人民认清形势,鼓舞人民坚持抗战。

在新四军苏北根据地活动的三个多月里,汉斯·希伯撰写了许多充满战斗激情的通讯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问题的论文和专著。这些文章有的转寄海外,有的发表在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报刊上。

著名记者以一个战士的身份

在战场上牺牲

 

留田突围以后,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日寇,保卫抗日根据地,一一五师和中共山东分局领导决定将部队、机关和抗大学员组成许多工作组,分赴各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汉斯·希伯随“战工会”进入沂南县西梭庄。

194211月下旬,沂蒙山区突降大雪,日寇趁机加强了“扫荡”步伐。汉斯·希伯跟着八路军队伍,在东蒙山中与敌人“推磨”。大家曾多次劝他早日离开山东,但他坚决不肯,一再表示:“现在正是最需要我奋斗的时刻,我要和你们在一起。”

1129日到30日,即发生了鲁中南地区抗战史上最悲壮的一次战役——大青山战役。

1129日晚上,山东分局机关和山东省战工会接到命令,向沂南县和费县交界处的大青山转移,那里是抗大分校的驻地。海拔只有700米的大青山在沂蒙山区的众多山岭中并没有太引人注目的地方。然而,敌我力量悬殊。日寇多达五千多人,而汉斯·希伯所在的部队却只有三千多人,这三千多人中绝大部分是机关和后勤等非战斗人员。有战士后来回忆,仅从他们的穿戴,就可以看出这不像一支有统一指挥和训练有素的作战部队——抗大的穿灰军衣,一一五师的身着绿军装,民兵穿的是老百姓的便装。敌人的武器有重机枪、六零炮和掷弹筒,而八路军后勤机关使用的还是射程不远的步枪。汉斯·希伯对军事是外行,但他知道这必将是一场血战。

1130日晨,汉斯·希伯所在连队于沂南费县大青山五道沟下的獾沟子附近与敌遭遇。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连队战士与敌展开殊死搏斗。汉斯·希伯也持枪参加了战斗。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太大,领导当机立断让连队分3个小分队向西南突围。汉斯·希伯被安排在第一分队先走,但他不肯。第二分队开始突围时,他又要求战斗到底,领导虽未同意,但汉斯·希伯拔出手枪,加入最后突围的第三分队。这时,日寇扑了上来,突破口被封锁。指战员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打退了敌人多次猖狂进攻,但伤亡很大。汉斯·希伯从牺牲者身边捡起枪来向敌人射击,不幸中弹。在汉斯·希伯最后的时刻,他对身旁的翻译方百练说:“我死后,请你帮我把身上的军服脱下来,洗干净,交给秋迪同志。你告诉她,衣服的领口破了,让她给缝一缝……”“我没能兑现我的承诺,叫她要好好保重身体。”汉斯·希伯说完就闭上了眼睛,壮烈牺牲,时年44岁。

汉斯·希伯牺牲后,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发表了题为《纪念国际战友——希伯同志》的社论,高度赞扬了希伯同志殉身于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国际主义精神。汉斯·希伯用鲜血和生命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在山东抗日战场上最严峻、最困难的一段时间里,他不避危险,与中国人民同生死、共患难,他是中国人民真正的朋友。

1942年,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为了纪念汉斯·希伯烈士,专门建了一座白色圆锥形的纪念碑,碑上刻着罗荣桓等人题写的“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奔走欧亚、血染沂蒙”等题词。196310月,烈士的遗骨又迁至临沂地区烈士陵园,并专为汉斯·希伯修建了一座陵墓[5]

 

 

注释:

[1]王火:《汉斯·希伯:—个牺牲在中国的国际主义新闻战士》,载《新闻研究资料》1990年第3期。

[2]汉斯·希伯研究会编《战斗在中华大地》,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00页。

[3]李孝民、史滇生主编《江苏抗日战争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430431页。

[4]李孝民、史滇生主编《江苏抗日战争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431页。

[5]中共临沂市委编《沂蒙英烈颂》,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页。

[6]谷牧:《深切怀念汉斯·希伯同志》,《中国抗日战争史料丛书·八路军·回忆史料》第五册,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版,第40页。■

(作者单位:陆军装甲兵学院军政基础系)

(责任编辑 樊燕)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