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老校长”周诒春

陈劲松

 

导语:清华老校友们说:“没有周诒春,就没有梅贻琦;没有梅贻琦,就没有蒋南翔”。周诒春倡导“造就完全人格”,梅贻琦强调“通才教育”,蒋南翔要求“又红又专”,总之是须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翻开清华百年校史,此三人对清华影响至大至深,而奠定清华之基础,在清华校史上独享“老校长”这一尊称者,唯有被誉为“清华种子”的教育家周诒春。

 

 

清华最年轻的校长,树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精神

 

周诒春祖籍安徽休宁,这个皖浙赣三省毗邻的古县,1800多年来走出了19位状元,素有“中国第一状元县”之美誉。周诒春的父亲周聿修深受徽文化的浸染,加之长期在外的商贸经历让他对当时的国内形势有着深切的了解,因而极为重视子女的教育,希望孩子们都能成长为通晓中外知识、明了国内外情况的有用人才。

1895年,周诒春进入上海圣约翰书院学习。在校期间,周诒春成绩优异,深受书院主持人卜舫济和教师颜惠庆器重。卜舫济1864年出生于美国一个富有的基督教家庭,先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神学院学士学位,1886年来到上海圣约翰书院任英文教师,后任院长(校长),长达52年。他在圣约翰推行以宗教教育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教育,制定严格的校纪校规,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积极倡导体育运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美育的作用。周诒春后来实施的教育理念,就有着卜舫济教育实践的烙印。卜舫济对周诒春极为欣赏,1915年,美国圣约翰大学最早开始在中国授予名誉博士学位,第一个即授予周诒春,周诒春因此成为中国本土第一个名誉博士学位获得者。颜惠庆则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先从事教育事业,后转向政界,历任清政府驻美使馆参赞、外交部部长兼清华学堂总办,北京政府外交总长、内务总长、国务总理并摄行总统职务,后任南京政府驻英、驻苏大使。鉴于清华学校属于外交部管理,周诒春在清华的任职辞职,都与颜惠庆息息相关。1903年,周诒春毕业留校任教。

1907年,在两位恩师及家庭的帮助支持下,周诒春赴美留学,先入耶鲁大学学习教育心理学,获学士学位;后转入威斯康辛大学学习,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在美国学习期间,周诒春积极参加各项活动,1908年入选耶鲁Alpha-Chi-Rho联谊会,次年再获选耶鲁优等生。1910年秋天,周诒春从威斯康辛大学学成归国,先后在上海的中国公学、复旦公学任教,教授心理学、论理、文学等课程。并参与耶鲁大学校友、复旦公学教务长李登辉先生创办的寰球中国学生会工作,该会以扶助学生、服务留学为宗旨,影响遍及政商学各界,是公认的“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中心之一”。19112月,周诒春当选该会12名会董之一,曾在集会上发表“强迫教育”演说,为时人称道。鉴于当时的留学生学历并不被政府认可,10月,周诒春参加清政府组织的留学生考试,与李四光、丁文江等59人获“最优”等次,王绍鏊、钱永铭等123人获“优”等次,被授予文科进士,其中周诒春等最优者被点为翰林,俗称“洋翰林”。在这一时期,周诒春参与颜惠庆主持的《英华大辞典》编辑工作。民国肇始,周诒春被推荐到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工作,并担任孙中山先生的英文秘书。

19124月,为继续辛亥革命中停课的原清政府创办之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的教育,北京政府外交部任命唐国安为清华学堂监督,周诒春被聘为教务长,51日重新开学。半年后,按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清华学堂易名清华学校,唐国安任校长,周诒春任副校长。19138月,唐国安以自己病情“渐入膏肓,势将不起。校长职务重要,未可一日虚席”为由,向外交部请辞,称赞周诒春“老成练达,学识皆优,自充任副校长以来,苦心孤诣,劳怨弗辞。国安虽病,该副校长兼理一切,颇能措置裕如。若以之升任校长,必能胜任愉快”,力荐周诒春继任清华学校校长。22日唐国安即病逝,外交部任命周治春为清华学校校长,时年周诒春29岁。此时,周诒春正率领110名学生前往美国入学报到。自入职清华以来,每年暑假,周诒春都亲自送学生赴美,将他们安排好才回国。

191310月正式执掌清华始,至19181月离任清华,作为清华史上最年轻的校长,周诒春用4年多的时间,刷新清华之校园,树立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精神,奠定清华之基础。

 

由校园规划入手,推动清华办为一所完全大学

 

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办学经费来自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周诒春亦深知,清华学校毕竟是利用美国庚子退款为主要经费进行运转的,到庚款还清之后,经费将难以为继,必须早定久远之计。经过长时间的慎重思考,周诒春认定将清华逐年扩充至大学程度,是今后发展的当务之急。执掌清华后,他即邀请毕业于耶鲁大学建筑系的美国建筑规划师墨菲对清华校园进行规划设计。在周诒春的主导下,清华校园规划的主要特点是一个校园中布置两所学校:8年制的留美预备学校和4年制的综合大学。以工字厅为中心,东部为留美预备学校,后来基本按规划完成,包括“四大建筑”基本建成;西部校园规划以荒岛为中心,在荒岛建图书馆,环湖建教学楼,北面建学生宿舍、体育馆、运动场及可容4000人的礼堂。另有农业试验场、教师住宅用地。

校园规划可按完全大学未雨绸缪,但改办完全大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大事,绝非一蹴而就。至1916年,清华建校满5年,克服创建时期的各种艰难,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16727日,周诒春正式向北洋政府外交部提交报告,建议将清华改办为一所完全大学,可以“增高游学程度,缩短留学年期以节学费”;可以“展延国内就学年限,缩短国外求学之期,庶于本国情形不致隔阂”,才谈得上贯通古今中西,学以致用;可以“谋善后以图久远”,否则“退款”没有了,清华的经费将无以为继。要用缩短留学年限所省费用,尽早扩充学校规模,建立完全大学,才可能谋得清华的长远发展。周诒春认为:“我国地大物博,已设之完全大学,寥寥无几。当此百度维新之候,尤宜广育人才,以应时需。”落后中国对人才的渴望,经费到期无以为继的压迫,让周诒春决心“要在庚款尚能有效运用时期,将清华设备成一所完善的大学,将来我们的学生可在国内读大学,留美后即入研究院,研究高深学识”。在社会各界留学归来人士的支持呼吁下,不到半个月时间,外交部即批准了清华学校改办大学的设想,并令周诒春悉心规划扩充办法。此后在周诒春、曹云祥等校长的持续推动下,1925年清华学校成立大学部,次年正式设立国文学系、物理学系、政治学系、工程学系、哲学系等17个学系,其中体育军事学系尤为独树一帜,彰显清华之体育精神。

清华大学的物理格局,可以说是周诒春一手经营出来的。建校之初,只有教室、宿舍、医院、礼堂等建筑,共计1100余间。当时的图书馆,仅有“大房一间,小房两间,藏书甚少”。但到1920年,这里“恰像一个由美国移植到中国来的大学校”。其中,周诒春于1916年开始主持修建的“清华四大建筑”: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和大礼堂尤为突出。大礼堂是模仿哥伦比亚大学的建筑,图书馆则是模仿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图书馆建造。图书采购经费则占全校预算的20%,有的年份甚至达到11.5万元之巨,而当时全中国也没有一所大学的图书经费超过2万元。清华大学的藏书,很快由民国元年的“中西文共仅二千余册”,达到中西文藏书14万多册,其中西文藏书4万多册。后来的清华国学研究院之所以能汇集众多当代大师,这些藏书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此时的清华校园,体现出“中西文化,荟萃一堂”的特点。

但至今仍是清华校园中最美风景的“四大建筑”,当年却为周诒春招来漫天诽谤。191710月,北京教育界黄正明、刘文治等向外交部上书,指控周诒春“妄靡巨款,营私害公”九大罪状,并将原文以《北京清华学校之黑幕》为题,刊登在报纸上。同时,校董事会也给正送学生赴美的周诒春发电报,质疑他此前拨付给驻美监督处的一笔购买钢材、图书仪器和聘请美国教员路费和薪酬的款项存在问题。12月,刚回到国内的周诒春便致信清华董事会,详尽说明这笔款项的用途,精确到每角每分,且会计手续完整。

191814日,心力疲惫的周诒春以“力微任重,劳顿成疾”,向外交部提出辞呈。18日,清华学生“着制服、擎枪致敬”,含泪送别周校长。3年后,《清华周刊》10周年纪念号上刊发文章,指出“学校一个时代的精神如何,就看校长的态度怎样。我们不必细究周寄梅(周诒春字寄梅)先生的履历,确实我们承认他是有宗旨、有计划、有理想、有希望的人。清华以前享有的盛誉以及现今学校所有的规模、层层发现的美果,莫不是他那时种下的善因。”再10年,《国立清华大学20周年纪念刊》这样评价:“周诒春任职四年余,建树极众,历任校长无出其右。”

现如今,清华的百年历史证明,周诒春确是富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

 

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体育教育和职业教育,推行“完全人格之教育”

 

在清华,周诒春推行“完全人格之教育”。什么是完全人格呢?1914年《清华周刊》给予回答:“完全之人格谓何?其人之一切行动均在法律之内是也。”即将学生培养为现代国家公民,德智体三育并重。对此,周诒春说清华“素以养成完全人格为宗旨,故对于三育所施教育之功,不遗余力”。可见,那时周诒春即以“三好学生”的标准,教育要求清华学子了。

鉴于清华学校是利用庚子赔款退款建立,周诒春认为“明耻”“爱国”应当是清华学子自觉而清醒的认识。因此,他极为注重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掌校期间,他经常强调,清华学生当奋发有为,力戒虚骄自大;当耐劳忍苦,力戒贪安好逸;当以学问经济为目的,不以学位为目的;当群策群力,同气同声,以挽救国家。对清华学生择业,他提出三条标准:一是天性之所近,二是国家所急需;三是可造福于人类。他将对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贯穿在教育实践的点点滴滴之中。1917年从清华赴美国康乃尔大学深造的近代建筑名家裘燮钧回忆:“到芝加哥之前夜在火车上开座谈会,周校长希望此次同来美国之全体学生,学成后回国服务,并期望每人能创办一项新事业。假定一项新事业能使五十人有就业机会,如此则此次同来之七八十人,可能为国家创造数千人就业机会。”正是这种春风化雨般的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培育了清华学子强烈的爱国精神与责任意识,激励一代代清华学子报效祖国。

周诒春在清华倡导的爱国教育,在抗日战争中尤为彰显。抗战中,为国家之战后重建,清华教授在西南联大培养了大量可用之才;清华学子效命抗日最前线,血洒疆场。这其中,以孙立人为首的清华抗日团队最为国人骄傲。1914年秋,14岁的孙立人考入清华中等科,由父亲孙熙泽带着入校,亲手交给老乡同行周诒春。至19238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继续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他在清华度过了9年(休学一年),深受清华德育润泽。抗战中,他浴血淞沪,喋血印缅,打通战时中国运输大动脉中印公路,率部共毙伤日军10.8万余人,其中击毙3.3万余人,是抗战时期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被西方军事学家称誉为“东方隆美尔”。

周诒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事业,将社会事业定义为“以有余之时间,有余之财力,有余之心思,谋他人之幸福”。191612月,他在对学生的演讲中提出,从事社会事业是中国社会根本改革的途径,也是个人生命的扩展。他认为当时中国积弱积贫,“其总因在生计之艰难”,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振兴实业、普及教育、改良政治法律、整顿金融等社会事业,而中国教育又存在着“学生实行精神之缺乏”的大弊。因此,要将二者融合起来,培养学生“养成实行之习惯,他日毕业应世,自不甘清净无为矣,此社会事业有造于学生之实行力者也”。在他任职清华期间,发起并赞助成立了青年会社会服务团、通俗演讲团、校役夜学、成府职业学校、星期日学校、补习学校等多个社会服务性团体。北京城至清华园之间的石桥、清华园后河床上的道路,都是清华师生自己修筑的。在服务社会的活动中,清华学生“共策进行,纯然以公益为怀”,既深入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又很好地锻炼了社会工作能力。

周诒春倡导“坐而言者可起而行”,鼓励学生组织各种研究学识团体,编辑出版各类期刊杂志,要求须有集体精神与合作意识,着眼于大体,不谋小团体利益,加强联络,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在周诒春任职期间,清华有孔教会、达德学会、国学研究会、清华学会、科学会、国情考察会等30多个专门性团体成立,创办全校性的《清华周刊》《清华学报》《清华年报》《益智》等中英文期刊,一些年级、班级亦办有自己的出版物。19155月,清华学会创办《清华月刊》,由严复题写“清华”二字刊印于封面,11月,改名《清华学报》,由清华学校主办,但学生担任总编辑,周诒春题写刊名,宗旨是“博通今古,融贯中西”,学生时代的叶企孙曾担任英文编辑,梁思成担任校对。这是中国创办最早的中英文两种版本出版的高校学报,也是“学报”二字首次出现在中国高校期刊名中,早期作者名单中更是不乏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这样的大师级人物。最有意思的是,从1915年至1919年《清华学报》每期都有广告刊出,因有中英文版间出、随留美学生传至海外、华洋文“悉听尊便”等特色而盈余可观,成为中国早期高校学报最为成功的广告经营与传播范例之一。通过这些活动,“行胜于言”逐渐成为清华校风,历久弥坚。

为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认识自己,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周诒春最早将西方的职业辅导引入国内,在清华建立完善系统的职业教育辅导体系。为此,他平时即注意观察与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与志趣,在校内推行职业演讲,辅导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各类职业,帮助高等科毕业班学生进行专业和学校的选择,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评价,被誉为“国内学校推行职业指导的鼻祖”。这种职业辅导,对清华学子智育发展帮助极大。中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奠基者陈鹤琴、国学大师吴宓等,他们的专业都是周诒春帮助确定的。

1916年《清华周刊》刊文云:“国弱者何,民不强也。民胡为而不强,体育之未普,而民力无由振也。”周诒春治校期间,将体育作为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倡体魄与人格并重。在他看来,“体质之强壮,与心力之健康,常成一种比例”,人格、体魄健全的人,才能担负起强国的重任。“于此竞争之世界,欲保存我中国不亡,业与新世界、新社会之人士竞争,以挽救我极危险之老大国,非于德育、智育之外,将前此文弱之旧习,一一扫除而廓清之决不能有济也”。在他的支持下,来自美国的休梅克博士在清华建立现代化的体育训练体系,使清华成为“中国最早设正规西式体育的学校”。

周诒春甚至提倡强迫体育,规定学生体育不及格者不准毕业,不能留洋,以在风气未开的情况下,通过形式上的约束,改变学生的思想认识,最终培养出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他规定每天下午4点到5点实行强迫运动,到时学校就将图书馆、教室、宿舍的大门全部锁起来,学生都要穿上短衣到操场或体育馆去运动。当时,清华的体育馆有篮球场、手球场、悬空跑道以及各种运动器械,甚至还有室内游泳池、暖气、热气干燥设备等,这些在当时的中国高校中是仅有的。学校成立了篮球队、足球队、棒球队等多种运动社队,对学校体育代表队的伙食也予以照顾,保证每天有鱼肉。

“三育”并举获得同学们的热烈响应,并自发组织“三育研究会”,以“联络感情、练习口才、锻炼身体为宗旨”。清华还设置三育奖,对在德、智、体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周诒春也常常深入到学生中间,或者把一些学生叫到他的办公室,除了检查学业外,还要闻闻他们口中有无异味,问问是否经常洗澡,参加不参加体育活动。周诒春的体育精神深深浸透清华园,让万千学子受益无穷,很多清华校友回忆校园生活时都说,“清华每天早晨十五分钟的体操,严寒盛暑,风雨无阻,活动四肢、深呼吸,是一生受用不尽的好训练”。

如果说“造就完全人格”是周诒春教育思想的终极目标,那么严格行为加包容思想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手段,“重以学校管理法,无不以培养完全人格为怀”。为此,他制定关于教务、总务、斋务、游学、考试、学生课外活动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英国哲学家罗素来清华讲学时,曾赞誉“一进校门就可以发现中国惯常缺少的所有美德都呈现在眼前,比如清洁、守时和高效”。

这其中,斋务处就是严格管理学生的专门机构。梁实秋回忆,当时学生身上的钱要存在学校银行里,平常的零用钱可以存少许在身上,但一角一分都要记账,月底结算后送斋务处审核。学生勤奋俭朴,布衣布鞋,即便达官富商子弟,在校园内也绝不着华服。学校每天早上720分实行早餐点名,迟到者被记学号;晚上10时熄灯睡觉,如说话被发现,第二天就要去接受训示。学生每星期必须洗澡一次,不洗澡的,在星期五集会上要被当众点名。点名后仍不洗澡的,斋务处就要勒令洗澡,并派人一旁督看。据清华史料统计,1911年至1923年清华共招生1500人,毕业636人,仅占42.4%;开除301人,占比高达20.1%。其余为肄业383人,退学135人,死亡45人。由此可见管理之严格。

周诒春禁劣习,却不禁思想。得益于清华的留美预备学校之名,外籍教师较多,尤以美籍为最,加之周诒春掌校期间形成的开明开放之风,校内思潮活跃。同时,学校也有心邀请各领域的名家来校演讲。在周诒春任职期间乃至稍后一段时间,从国外的杜威、罗素、泰戈尔,到国内的梁启超、蔡元培、颜惠庆、胡适、林纾等,均是清华的座上宾。因为周诒春鼓励学生自建社团,校内社团众多,甚至出现基督教青年会与孔教会“打擂”场面。因为思想自由,思潮活跃,校内辩论风气盛行,班级对班级,社团对社团,大到国计民生,小到校内事务,均可辩论一番。这使得周诒春任内之清华,在严厉之中,显示出巨大的包容性。于今思之,也正是这一代人的魅力所在。

先生已逝,风范长存。周诒春从梁启超来清华演讲词中提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为清华校训。自此,这条校训成为清华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治心养性,奋发进取。■

(作者单位:安徽省政协文史委)

(责任编辑 樊燕)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