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焕先:精忠报国血沃中原

解海南

导语:毛主席曾说:“红二十五军为革命立了大功!这大功首先归于千百万个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也应归于缔造和领导红二十五军的吴焕先同志。”之所以这样说,是因曾被誉为红二十五军“军魂”的吴焕先所在的这支长征队伍率先到达陕北,为红军会师陕北提供了落脚点。然而令人痛惜的是,吴焕先却在长征接近胜利的时候,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8岁。一个出身于地主家庭,却把毕生精力都投身于革命,并凭借个人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成长为令敌闻风丧胆的红军杰出指挥员,他的成长都经历了哪些磨砺?且看本文为我们还原吴焕先短暂一生中所历经的重大事件。

 

 

吴焕先,1907年8月出生在湖北省黄安县箭场河乡四角曹门村(今属河南省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在他的短暂一生里,始终对党赤胆忠心,作战英勇顽强,具有非凡的组织才能和政治远见,为创建鄂豫皖和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和红二十五军的发展壮大,作出了杰出贡献。

 

“破家革命”,

积极投身农民运动

 

出生于地主家庭的吴焕先,从小天资聪慧,又温厚英俊,深得家人的喜爱和器重,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1923年,年仅16岁的吴焕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麻城蚕业学校。麻城县紧靠武汉,当时的武汉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受此影响,吴焕先在学校便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从此坚定了对马列主义和共产党的信仰。

放寒假时,吴焕先从学校带回一幅马克思的画像,挂在家中敬神的位置上。他的父亲吴维棣看到后火冒三丈,坚持要把马克思的画像扯下来。吴焕先认真地对父亲说“这位大胡子外国先生,主张消灭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解放全人类。而今,中国许多有志之士都在按照他的革命主张做,改变吃人的旧世道,创造一个新世道。”在吴焕先的再三说服下,父亲最终同意将马克思的画像供奉在家里的中堂之上。

1926年初,吴焕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出生在地主家庭的公子决心信仰马列主义,冲破自己的阶级—“破家革命”。他把自家的佃户、债户请到家里,对他们说“从今以后,你们谁租我家的田地,这田地就归谁所有,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共产党的主张办事;你们谁欠我家的租子、债款,也不用交还了,连本带利统统勾销!”为打消佃户和债户们的疑虑,吴焕先当着他们的面,划着火柴,将租地地契和债务借据全部烧掉。佃户和债户们被他的举动惊呆了,不是磕头作揖,就是激动落泪。吴焕先的这一举动在家乡引起了巨大轰动,很多老百姓在惊讶的同时,也开始接受“耕者有其田”的革命主张。

1926年秋,吴焕先在四角曹门村建立了箭场河第一个农民协会,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土豪劣绅对此感到极度不安,便勾结土匪,在初冬时节溜进四角曹门村,迫害了百十户人家。并扬言:踏平箭场河,血洗四角曹门,灭绝吴焕先全家。全家人不得不离家逃命,吴焕先的父亲、哥哥和大嫂等大小6口人,在奔逃中被匪徒杀害。亲人的鲜血,让吴焕先认识到,农民运动要取得最终的胜利,必须要有农民武装。1927年1月,吴焕先建立了130多人组成的农民队伍。在吴焕先的不懈努力下,这支农民武装后来发展壮大到近4000人,成为黄麻起义的骨干力量。

 

参加黄麻起义,

创建鄂豫边革命根据地

 

随着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为同反动势力作坚决斗争,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湖北省委秋收暴动计划,吴焕先领导当地农民武装掀起九月暴动,带领群众同土豪劣绅作斗争,没收地主财产,大力发展农民武装,为参加黄麻起义做积极准备。

1927年9月,各方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黄麻起义的准备工作期间,吴焕先在箭场河筹集了5000多元,赶制了两门土炮、100多支土枪,以及大量的大刀和长矛。在黄麻起义总指挥潘忠汝的统一部署下,11月14日清晨,吴焕先率领黄安农民自卫军,冲进黄安县城,歼灭守城匪军,活捉伪县长,把革命的红旗插在了黄安城上,有力配合了黄麻起义的行动,为起义的成功作出突出贡献。

1928年春,吴焕先与吴光浩、戴克敏、曹学楷等人,转移到河南省光山县南部的柴山保,领导当地群众创建革命根据地。吴焕先等人在这里建立党的组织,积极发展党员,领导农民群众配合工农革命军,向土豪劣绅和“清乡团”发起进攻,开辟了以柴山保为中心,方圆数十里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鄂豫边革命根据地,是党在鄂豫皖边区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乃至党的历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为后来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扩大奠定了基础。

1929年5月,河南商城南部爆发了商南起义,开辟了豫东南根据地。11月,安徽六安、霍山又爆发了六霍起义,开辟了皖西根据地。1930年2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划为鄂豫皖边特别区,并建立中共鄂豫皖边特别区委员会,吴焕先当选为鄂豫皖边特委会委员,并兼任黄安县县委书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从此形成,成为仅次于中央根据地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重建红二十五军,

坚持大别山武装斗争

 

由于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在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西撤。作为鄂东北游击总司令的吴焕先,在武装力量分散薄弱,鄂豫皖根据地斗争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向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建议,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

1932年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黄安檀树岗召开最高军事干部会议,决定以留在鄂豫皖根据地的5个红军团为基础,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吴焕先任军长,王平章任政治委员,全军约7000人。

吴焕先把全部心血投入到重建红二十五军上,他一边扩充兵员、筹备给养、积蓄力量,一边进行思想整顿和军事训练。为鼓舞指战员们的战斗士气,吴焕先亲自奔波于师、团、营、连,作宣传动员工作。他对指战员们说:“红二十五军的战斗任务,就是坚持武装斗争,坚决保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根据地不能丢,大别山的红旗不能倒!”

重建后的红二十五军,在吴焕先的率领下,很快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的新主力。他们发动和武装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抓住国民党军布防调整、人地生疏、立足未稳的有利战机,迅速对进占郭家河之敌实施打击。郭家河这一仗是红二十五军重建后的第一仗,吴焕先对打好这一仗非常重视,他要求全体指战员要英勇作战,打出士气。1933年3月6日拂晓,郭家河歼灭战打响。红二十五军迅速出击、勇猛冲杀,在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追击、夹击,全歼国民党军第一○六旅二○五团和第一○四旅二○七团,毙俘其团长以下官兵21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取得了部队重建后的首次大捷。郭家河一战大捷,给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军和人民群众以带来极大的鼓舞,增强了军民们坚持根据地斗争的信心。随后,红二十五军又取得了潘家河、杨泗寨等战斗的胜利,有力地打破了国民党军大规模划区“清剿”计划,鄂东北根据地逐步得到恢复,红二十五军也迅速发展到1万余人。

1934年4月16日,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在商城豹子岩会师,红二十八军重新编入红二十五军。整编后的红二十五军由徐海东任军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辖两个师,共3000余人。

吴焕先当军长足智多谋,冲锋陷阵。当政治委员后,作政治思想工作也深入人心。9月初,红二十五军准备攻打英山城时,发现国民党军增加了兵力,红军如果强攻,必会造成重大伤亡。吴焕先和徐海东商量,决定放弃攻打英山,改为奔袭太湖县城。太湖处于敌后方,出奇不意,利于取胜,而且太湖物产丰富,便于有效补给部队。于是,红二十五军决定只留小部分部队佯攻,由主力全速向太湖进发。为解战士们的疑惑,吴焕先亲自到连队作战前思想动员。他说:“同志们啊!东北军给咱们换了装备,可是目前还是缺吃少穿,英山的敌人又不肯给我们,可太湖的县太爷已经给我们准备好了,大家愿不愿意去领啊?愿意领,就不能怕脚板痛。”9月3日傍晚,部队出发,行军200多里后,于9月5日午夜突袭太湖县城,歼灭国民党守军安徽警备旅一部,缴获布匹、粮食、药品等大批物资。全军每人还发了一把雨伞,为经常露宿的部队挡风遮雨,战士们兴奋地说:“一把雨伞就是一间房啊!”红二十五军经过艰苦斗争,恢复和开辟了朱堂店和陶家河根据地,打破了国民党军企图在3个月内“围剿”红军的计划。

 

壮志未酬,血洒西北疆场

 

在敌我兵力极端悬殊、总的革命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率红二十五军实施战略转移。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政治委员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率领所部第二二三、第二二四、第二二五团和手枪团,共2900余人,从河南罗山的何家冲出发,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大旗西进,开始长征。

红二十五军势单力薄、孤军奋战,面对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行动异常艰难。部队越过平汉铁路,挺进河南西部伏牛山的独树镇时,遭遇了一场血战。11月26日,寒流袭击,雨雪交加,能见度极差。红二十五军第二二四团在发现敌情较晚、地势平坦暴露的条件下,面临被国民党军包围的危险。在十分危急时刻,吴焕先指挥部队与敌展开殊死搏斗。吴焕先从通讯员身上抽出一把大刀,高呼:“同志们,现在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决不能后退,共产党员跟我来!”他冒着国民党军密集的火力,率部奋不顾身冲上前与敌展开白刃格斗。在杀声连天之时,徐海东带领部队迅速增援,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拼杀,终于打退国民党军的进攻。独树镇战斗,是红二十五军在战略转移中的一次极为险恶的战斗。能否突出重围,不仅是战略转移成败的关键,而且关系到整个军的生死存亡。吴焕先等人率领部队在饥寒交迫、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竭尽全力,浴血奋战,取得了战斗的胜利,闯过了生死关。

12月上旬,红二十五军进入陕南境内。10日上午,中共鄂豫皖省委代理书记吴焕先,在庾家河主持召开中共鄂豫皖省委会议,研究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并将中共鄂豫皖省委改为中共鄂豫陕省委等问题。会议进行中,突闻国民党军第六十师先头部队奔袭而来,会议被迫中断。徐海东首先带第二二三团一路奔袭向东山,程子华、吴焕先各带一个团迅速跟上,3个团合力将国民党军击退。这时,国民党军第六十师的后续部队陆续赶到,激烈的争夺战全线展开。激战中,徐海东的面颊被敌子弹纵向穿透,从耳后打出,血流满面。程子华的手掌也被子弹击穿。在吴焕先一人的指挥下,部队殊死奋战一天,经过20多次反复冲杀,终于挫败国民党军的追击,迫使其于黄昏时分撤出战斗。庾家河战斗的胜利,结束了红二十五军历时20多天、长驱1800余里挺进陕南的战斗历程,成功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战略转移,部队暂时摆脱困境,为接下来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之后,部队连续攻占了镇安、柞水、宁陕、佛坪、雒南等五座县城,先后开辟了四块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初步建成。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开到西安,当他们从国民党的报纸上得悉中央红军有北上的动向时,作为省委代理书记的吴焕先立即召开会议,研究决定:红二十五军配合中央红军的北上行动,立即西征北上。于是,红二十五军驰骋在陇南陇东,攻占两当、秦安、隆德等县城,直逼平凉,切断西(安)兰(州)公路18天,有效牵制了川陕甘边界的国民党军,策应主力红军北上,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

8月15日,红二十五军进入静宁县以北的回民聚居区,吴焕先结合当地回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为部队规定了过回族区必须坚决执行的“三大禁令,四项注意”的群众纪律:禁止部队驻扎清真寺,禁止毁坏回族的经典文字,禁止在回民地区吃大荤;注意尊重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注意使用回民水桶在井里打水,注意回避青年妇女,注意实行公买公卖。由于吴焕先制定了民族政策且红二十五军执行得好,红二十五军在兴隆镇受到了回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得到了回族群众的信任,部队也借此宣传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及民族政策,带动了当地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后来,中央红军经过此地时,受到了回族群众亲人般的热烈欢迎。当毛泽东得知这是因为红二十五军之前经过这里赢得了回族群众的信任时,连连夸赞红二十五军民族政策执行得很好。

当红二十五军到达甘肃平凉以东地域时,遭到国民党军马鸿宾部第三十五师在泾川以西的设防阻拦。在前有堵敌、后有追兵的危难情势下,程子华和吴焕先商量,决定徒步涉水南渡汭河。8月21日上午,部队渡河到一半时,山洪暴发,河水突涨,几个战士不幸被激流卷走。此时,马鸿宾的一个团疯狂扑来,向正在渡河的红军发起猖狂攻击。这时,红二十五军的先头部队已渡过汭河,后卫部队在河的北岸背水作战,形势极为不利。危急时刻,吴焕先率领军部交通队直插敌军侧后,发起猛烈冲击。就在这场激战中,吴焕先不幸中弹,光荣牺牲。噩耗传来,指战员们无比悲愤,与国民党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将敌全部歼灭在烂泥沟里。

9月15日,红二十五军胜利结束长征,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七军组成红十五军团后,成功粉碎国民党军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把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创造了条件,也为党中央把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奠定了基础。因此,毛泽东在称赞红二十五军为革命立了大功时,更是不忘称赞吴焕先功不可没。■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

(责任编辑 樊燕)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