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治平与罗瑞卿执手走过峥嵘岁月

姚贤玲

 

郝治平,1922年生于河南临漳县(今属河北)的一个小山村,父亲为她取名宾如。在那个普遍重男轻女的年代,小宾如是幸运的,父母比较开明,让她入学堂读书。小宾如学习努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2岁那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开封省立女中,成为当时临漳县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到开封上学的女孩。

1937年,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看到日本侵略者在自己的国土上烧杀掠抢,小宾如再也无法安心读书,同千千万万热血青年一样,心中萌发了报国愿望,决定弃笔从戎,找八路军、共产党,为抗日救国出一份力。

一天,15岁的郝宾如与同学王军霞在街头看到人们围着一张布告议论,两人挤进去一看,原来是“抗日民族革命大学”的招生布告。两人很是高兴,决定一同去报考“抗日民族革命大学”。她俩一路小跑找到报名处,郑重地在报名表上签上了名字。

报名后,郝宾如瞒着父母悄悄做准备。到了年三十的晚上,郝宾如拿着简单的行李偷跑到王军霞家,叫她一起出发,但被王军霞的母亲发现了。当时王军霞的父亲刚去世,母亲哭着不让王军霞走,郝宾如只好独自一人登上了向西的火车。

郝宾如满怀希望地到了山西运城的“抗日民族革命大学”时,才发现这不过是阎锡山“挂羊头卖狗肉”的一块招牌,是打着抗日的牌子招揽年轻人才,以发展和保护自己的地方势力。一段时间后,郝宾如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结伴离开了“抗日民族革命大学”,奔赴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

寒冬腊月,衣着单薄的他们怀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踏上了从运城到延安的路。沿途到处是日寇洗劫后的悲惨景象,断壁残垣,尸骨遍地。有时他们走累了,想找户人家休息一下,可整个村庄几乎看不到人。一次,他们推开一扇窑洞门想进去歇歇脚,刚进屋就看到窑洞里躺着一具已经冻得硬梆梆的伤兵尸体。

不知走了几天,他们一行人到了黄河边。河面上结着一层薄冰,他们沿着河边走,想找一艘小船过河。郝宾如不小心踩到结着薄冰的石头,滑到河里,紧跟在她身后的一个山东大哥眼疾手快,一把将她从河里捞了出来。但郝宾如身上的衣服不一会儿还是结了冰。大家急忙找了个山洞,捡了些干树枝点着,帮她烤衣服。想到因为自己耽误了大伙的行程,郝宾如忍不住哭了。衣服烤干后,大家又继续出发寻找过河的船只。

一天,在河的一个凹湾处,他们找到了一条破旧的小船。但船工一方面觉得日机总在轰炸很危险,另一方面觉得船破损严重,怕出事,不肯摆渡。后来听说他们是要到延安抗日,船工才同意了。

船到河中心,原来修补过的地方突然漏了,郝宾如他们急忙掏出身上所有能盛水的东西,茶缸、脸盆、帽子等,往外舀水。就这样,船工划船,他们舀水,好不容易到了对岸。他们要给船工钱,船工却不肯要,说:“你们是去抗日的,我也是中国人,也有一份抗日的责任,就算我为抗日出一点儿力吧!”回望身后的黄河,再望望眼前的路,郝宾如决定改名为郝治平,真正地为治国平天下尽自己的一份力。

 

 

经历重重艰辛,他们终于到了延安。这一年郝治平16岁。

初到延安,那里的一切都让郝治平觉得美好、新鲜。可到了晚上,问题来了。当时每天都有大批革命青年投奔延安,原来的房子不够住,便又盘新炕。白天天冷,炕刚盘好就冻住了,和干炕一样。可到了夜里,人躺在上面一捂,冻了的炕便化了,湿漉漉、粘乎乎的,让人无法入睡。条件虽然艰难,但郝治平却不后悔,她告诉自己:“出来就是为了抗日,这点苦都吃不了还怎么抗日?”

新生活开始了。每天号声响起,郝治平就和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出操。开始,人们看到她年纪小,脚上又有冻疮,劝她不要出操,可她却坚持和大家一起出操训练,从未因年龄小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久,由于表现出色,郝治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几个月后,陕北公学的集训结束了,郝治平被分配到抗大第四期学习。那时,罗瑞卿已经是抗大副校长了。

不久,党中央、毛主席要求把抗大办到敌人后方去,由于路途遥远充满危险,规定女同志不准去。这下急坏了抗日心切的郝治平。她找到当时负责管理她们的领导郭林祥,向他表明自己抗日的决心:“不是说男女平等吗?为什么不让女同志去?我保证不会做累赘。要不是为了抗日,我也不会来参加八路军共产党。”郭林祥被她的坚持所感动,答应了她的请求。

从延安到太行山,抗大就像一部播种机,走到哪儿,就将抗日的火种播到哪儿。

部队到了晋察冀,郝治平被调到女兵连当排长。当时,贺龙在晋察冀,听说罗瑞卿的抗大有女兵连,就想要一部分留下来帮助工作。郝治平生怕自己被留下来而去不了敌人后方,于是,她和连长程克一起去找校领导。到了罗瑞卿的办公室,碰巧罗瑞卿不在。俩人便留下一张署有名字的字条,表明自己想继续跟着抗大走的决心。

这一次郝治平和罗瑞卿虽然没有见面,但罗瑞卿知道了女兵连有一个叫郝治平的排长。后来,有一次因为黄河涨水过不了河,部队在河边村子里住下休整。一天傍晚,郝治平独自在河边散步,碰到也是一个人散步的罗瑞卿。郝治平认得罗瑞卿,可罗瑞卿却不知对面走来的女军人就是曾给他留过字条的郝治平。罗瑞卿问郝治平叫什么名字,郝治平回答后敬了个礼就走了。这次邂逅,充满活力的郝治平给罗瑞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经过艰苦跋涉,郝治平随着抗大终于从延安到了太行山辽县(今左权县城)。抗大原来的两个女兵连合成了一个,由于斗争环境太残酷,中央决定抗大不再招收女兵。

抗大毕业后,郝治平到北方局党校深造。期间,罗瑞卿经常去讲课,好学的郝治平常常提问,一来二去两人就熟悉了,开始有一些书信往来。罗瑞卿在给郝治平的信中称她“紫萍”,自己署名“洛水清”。当时,郝治平有一个同学叫杨济清,郝治平常到她家玩儿,在那里总能碰到罗瑞卿,单纯的郝治平还觉得奇怪,怎么总是碰到罗校长,殊不知这是同学有意在给她牵线。时间长了,郝治平和罗瑞卿关系渐渐密切起来。罗瑞卿坦然地向郝治平讲了自己过去失败的婚姻,并郑重地向她提出结婚的请求。郝治平说要等到毕业才考虑结婚,罗瑞卿便问何时毕业,郝治平说4月3日,罗瑞卿说那就定在4月3日结婚。

冬去春来,1941年4月3日,刚从北方局党校完成毕业典礼的郝治平,在几个好友的簇拥下向桐峪走去,向她的新郎走去。没有父母亲人在身边,这些患难与共的战友就是她最贴心的娘家人;没有迎亲的鞭炮和花轿,这太行山烂漫的杏花就是对他们婚礼最好的祝福。

从北方局党校到桐峪路不远,不一会儿就到了。老远,郝治平就看到罗瑞卿高大、伟岸的身影,那就是要成为她丈夫、和她共度一生的人。

村里的老乡听说那个高个子首长要娶媳妇,都聚集在村口看热闹。可当他们看到郝治平穿着简单朴素的军装,两手空空与一群青年男女走过来时,觉得实在新鲜。“哪有不戴花不穿新衣不坐花轿的新媳妇哩!穷人家嫁闺女娶媳妇,也要扯上二尺红头绳扎上哩!共产党这些新道道,有意思!”

郝治平原以为,婚礼再简单也会有两床被子,所以来时也没带,哪想到罗瑞卿真的没有准备。第二天,郝治平只得回党校取自己的行李。可她回到党校,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被子。后来才知道,行李被同学“瓜分”了。幸亏后勤部了解情况后,给他们补发了一床被子。

第二年年初,郝治平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女儿。数天后,敌人突袭太行山,开始大“扫荡”。

得到敌人“扫荡”的消息后,部队赶忙转移。郝治平把出世不久的女儿包起来,绑在牲口驮架上的筐里。因为还在月子里,所以她骑马走在队伍最后面。那时天气还很寒冷,刚生完孩子的郝治平眉毛、头发全结了霜。带着队伍走在前面的罗瑞卿放心不下妻子和孩子,跑回来把自己马上的一块油布搭在孩子的筐上,给女儿挡风,之后话都没顾上说一句又赶去队伍前面。后来,路太难走,通讯员就把孩子背在背上。为躲避敌人的炮弹,通讯员背着孩子藏到路边的洞里,没想到一颗炮弹下来,把洞炸塌了。大家顾不得头顶上狂轰滥炸的敌机,赶忙把洞刨开,把人救出来。

天快黑的时候,队伍行进到一个窝铺,停下来休整。郝治平赶紧打开襁褓,只见孩子全身发紫,呼吸微弱。郝治平以为孩子没了,伤心地哭了。房东老太太看了看孩子,安慰她别着急。老太太用温水给孩子洗干净,然后,把孩子放到热炕头上,两手不停地在孩子身上摩挲,过了一会儿,孩子“哇”地哭了。女儿活过来了,郝治平这才松了一口气,急忙给孩子喂奶。没吃几口,队伍又要上路,郝治平带着孩子赶紧跟上。

部队走走停停,终于在麻田住下了。有了这一路的经历,郝治平考虑到行军打仗带着孩子不方便,和丈夫商量后,把孩子托给老乡抚养。刚把孩子送走,五月反“扫荡”又开始了。临出发前,郝治平去看孩子。老乡说:“你们去打日本(鬼子)吧,孩子交给我们。有我们在,孩子就在。”

在这次反“扫荡”中,部队被敌人包围了。一天,罗瑞卿带着通讯班、朝鲜义勇队、日本反战联盟这些有枪的同志去牵制敌人,杨立三带着后勤部突围。结果,罗瑞卿带的人中有枪的太少,敌人听枪声觉得不像主力部队,又返回去追郝治平他们。当时,连里有个13岁的娃娃兵,郝治平见他年龄太小,担心他跑不动,就让他拉着自己的衣襟别撒手。可是,跑了一阵,孩子就慢了下来,郝治平拼命拉着他走,可就是拉不动。旁边的人告诉郝治平,孩子已经死了,她才发现那个小战士早已没了呼吸。

后来,杨立三看郝治平累得走不动了,要把自己的马让给郝治平骑。郝治平死活不肯,说:“这队伍没有我还是个队伍,可要没有你,就不是个队伍了。”杨立三见她执意不肯,只好让她拉着马尾巴借力。就这样又整整走了一天。晚上,队伍到了一个山坳坳里歇息。五月的太行还是很冷,杨立三把马背上的一块毛毯拿下来,盖在郝治平身上。刚坐下,就听见不远处有人喊“赤茜”,那是郝治平当时的名字。郝治平有一些紧张,以为是敌人。杨立三安慰她说:“别急,再听听,不像是敌人。”声音越来越近,原来是刘伯承的一二九师派人来找他们。郝治平急忙打听罗瑞卿的下落,来人告诉她,罗瑞卿在前面的小村子等他们前去会合。于是,他们急忙往小村子赶。那时,就是这样聚少离多,生死也就是一瞬间。但为了天下老百姓,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无怨无悔。

 

 

抗日战争胜利了,又迎来了解放战争的炮火。当新中国的脚步越来越近的时候,郝治平主动请缨,到华北野战军子弟小学去教那些在前方浴血奋战的将士们的孩子。这时,罗瑞卿虽战事繁忙,但战斗间隙也会回家看看,每次回来,孩子们都已经睡着了,早上不等孩子们醒来,罗瑞卿又要走了。

1949年春,太原刚刚解放,罗瑞卿就接到毛主席发来的电报,让他速到北京。于是,郝治平跟着丈夫去了北京。

到北京后,毛主席、周总理同罗瑞卿谈话。周总理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马上要成立了,需要一个公安部部长,中央决定由你来担任。”罗瑞卿感到很突然,在毛主席、周总理的动员下,罗瑞卿接受了组织的安排,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公安部部长。

1949年到1965年,是罗瑞卿与郝治平过得较为幸福、安定的十几年。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但有一个工作,郝治平却不能投入热情,那就是当“夫人”。当时,为了外交工作的需要,有关部门搞了一个“夫人工作组”。郝治平想不通,干了多年革命,现在居然当起了“夫人”。

1960年,周总理出访缅甸,组织上决定派陈毅夫妇、罗瑞卿夫妇一同前往。当时,郝治平有点不愿意,罗瑞卿知道她又是因为“夫人”的问题想不通。一天晚上,周总理打电话来,要找郝治平。当工作人员请她接电话时,郝治平以为工作人员搞错了,问是不是找罗瑞卿的。工作人员说:“就是找您的。”郝治平才将信将疑地接过电话。电话那头传来总理亲切的声音:“听说你不愿出国,不愿当夫人?”郝治平回答“是”。周总理说:“你邓大姐因为身体不好不能去,你年轻,应该多去见见世面。作为夫人,是去搞外交工作的,其他国家在外交中非常注意夫人的作用,我们既然同人家搞外交,也需要有夫人啊!还有什么想不通的?”听了周总理一席话,郝治平十分羞愧,连忙说:“总理我明白了,也想通了,我去。”

几天后,邓颖超大姐亲自来“检查”准备工作。邓大姐问:“衣服做了吗?”郝治平回答说做了两件旗袍。邓大姐忙说两件不够,这是外交工作,不比在国内。回去后不久,邓大姐便让人将自己的一件黑色带有蝴蝶图案的缎子旗袍送过来,郝治平非常喜欢。在周总理和邓大姐的鼓励、帮助下,郝治平渐渐适应了“夫人”的角色。临行前,邓大姐请她帮助“监督”总理,提醒总理注意休息,郝治平欣然“受命”。

出国后,周总理活动众多,每天从早忙到晚。一天,结束了紧张的工作,代表团的同志往驻地走。望着周总理疲惫的身影,郝治平想起了邓大姐的嘱托,便说:“总理,你的工作太紧张了……”不等郝治平说完,周总理便回过身说:“是不是你邓大姐让你来关照我的,我没事。”晚上,郝治平找到陈毅的夫人张茜,商量着想一个办法让周总理休息一下。

第二天,她们找到周总理,对他说:“总理,人家的夫人都是早上出去,中午回来换换衣服,补补妆。你看,我们早上就跟着你出去,晚上才回来,汗流浃背的,衣服也没法换。”周总理想了想说:“有道理,好,中午我们也回去休整休整。”就这样,郝治平她们巧妙地让总理每天中午得到了休息。

 

 

1965年底,罗瑞卿接到去上海开会的通知,郝治平随他同去。但这次下了飞机,他们却没有被带到往常的住处,而是被送到了一栋单独的小楼。郝治平觉得很奇怪,罗瑞卿叫她别胡思乱想,要服从组织安排,相信自己相信党。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罗瑞卿、郝治平始料不及。几天后,“批罗”开始了。

每天早晨,罗瑞卿就被有关部门派来的车子带去接受批判,晚上才被送回来。看着过去伟岸的丈夫现在身心疲惫,连上楼都要自己扶,郝治平心里很难过。吃过晚饭,罗瑞卿又要写检查,每到这时,他都将窗帘拉严实,不让任何人进去。郝治平偶尔进去送水,看到丈夫的样子总是泪流满面,她知道此时丈夫内心正受着巨大的痛苦和煎熬。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一次次非人道的批斗下,罗瑞卿决心以死抗争,但没有成功。

郝治平知道后去医院看他,那一天正好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郝治平从满院盛开的海棠花中折了两支开得最好的,藏在衣服里,又用一块粉色手绢包了一个毛主席像章。到了医院,郝治平将毛主席像章别在丈夫胸前,又将海棠花拿给他。罗瑞卿望着娇艳的海棠花,再看看爱妻日渐憔悴的脸,强忍着泪水拉过妻子的手,没有再说话。从那以后,那块粉色手绢便再也没有离开过罗瑞卿,直到他去世,郝治平才从他胸前的口袋中将手绢取出,把它带在自己身上。

在郝治平家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张董寿平的“杏花图”,上面有魏传统的题诗:

铁窗外,杏花开,

一年一度报春来,

悄然劝节哀。

夏日静,秋低徊,

寒冬信息舒心怀,

新松费寻猜。

这幅字画,记载着郝治平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1968年初,郝治平作为罗瑞卿的夫人,也被关进了监狱。每天吃的都是掺着石头子的米饭、白水煮的烂白菜或糠箩卜,不准读书、不准看报、不准随便说话,甚至有半年之久没有放过风。非人的折磨并没有把郝治平吓倒,她坚强承受着,默默等待春天的到来。

一天,一个操着东北口音的战士来牢房巡视。巡视完,他问郝治平叫什么名字。郝治平说了一次,以为他没听清楚,就把名字写在一张字条上,从门缝送出去。不一会儿,那个战士写了个字条送进来,上面写着:“作为个人,我很敬佩你。”短短几个字,却温暖了郝治平的心,让身陷囹圄的她坚定了信心,看到了希望。

那以后,只要门口响起三声轻轻的敲门声,郝治平就知道是那个战士值岗,自己可以多往外看一看。

一天,这位战士要调走了,临走前,他悄悄地来与郝治平告别,郝治平想知道他的名字,但这位战士却不能说。“文革”结束后,郝治平曾多方打听,也没能找到他。为纪念那段不同寻常的日子,她请人作了这副字画,纪念那位在严峻环境中给予过她帮助的战士。

1974年,在和丈夫被分别监禁8年之后,郝治平终于出狱了。

出狱当天,郝治平就提出要去看望丈夫,但被告之罗瑞卿刚刚服了一种药,三天后才见效,如果见面太激动,会影响药效。郝治平只好度日如年地等待。医生和工作人员不断地分别给他们“打预防针”,以免在他们见面后因太激动而出问题。其实,他们俩就住在同一个招待所。

三天终于过去了。郝治平推开房门,看到罗瑞卿已经坐在那里。尽管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尽管一再提醒自己,不要因为太激动而影响丈夫的身体,但看到丈夫那空荡荡的裤腿时,郝治平还是忍不住哭了。

郝治平尽量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安慰丈夫说:“没有腿不要紧,只要心脏还在跳动,就可以为党工作。”

回家的路上,车子路过天安门时,罗瑞卿想下去看看。郝治平劝道;“你行动不方便,再说好多人都认识你,围起来不好,我们让车子开慢点,好吗?”罗瑞卿点头同意。车缓缓驶过天安门,罗瑞卿举起右手,神情庄严地向毛主席画像敬了一个礼。

1975年,二人结婚34周年时,罗瑞卿写了一首题为《忆往事书赠治平》的诗,送给妻子。

延安相识未相知,

太行始得互恋情。

艰苦备尝开颜笑,

生死与共爱更深。

藐视敌顽如草芥,

只知工作与斗争。

三十四年虽往矣,

堪幸儿女已成林。

1976年,中国结束了噩梦般的10年。罗瑞卿说要把耽误的时间补回来,为人民多做工作。

不久,罗瑞卿参加了党的十一大。会议结束那天,郝治平亲自下厨做了两个菜,等丈夫回来。可左等右盼也不见人影,于是,便打电话问他:“会都结束了,怎么还不回来?”“我又有工作了。”罗瑞卿在电话那头兴奋地说。郝治平问是什么工作,罗瑞卿回答说是军委秘书长。郝治平笑了:“军委秘书长也得回家呀。”罗瑞卿说:“好多委员和军区司令员找我解决问题,我不能不管。”“我去帮你吧。哪怕做个记录呢。”“不要,我自己记,心里更有数。”就这样,罗瑞卿又以饱满的姿态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中。

1978年,郝治平被检查出癌症,这已经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在监狱的时候,那一次,郝治平没有告诉丈夫,自己悄悄做了手术。这一次,郝治平还是决定瞒着丈夫,她不想因为自己的病影响他的工作,更不想让丈夫担心,就自己跑医院,检查、化验,为第二次手术做准备。尽管郝治平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罗瑞卿还是看出了问题,从医生那里打听出妻子的病情。他知道郝治平瞒着他是怕他担心。罗瑞卿配合妻子,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可心里却经常为妻子的病担心。他对孩子们说:“老天不公,让你妈妈又长了癌。这辈子都是她照顾我,我要好好养身体,去照顾她。”

罗瑞卿决定到德国治腿,以便今后更好地工作和照顾妻子。哪想到,这一去,竟没能再回来。1978年8月3日,罗瑞卿在德国因病逝世,享年72岁。

丈夫走后,郝治平觉得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也随他去了。每天清晨,她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丈夫的房间走走,睡前的最后一件事也是到丈夫的房间转转。孩子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劝母亲要好好活着,这也是罗瑞卿的愿望。郝治平慢慢振作起来。

1985年的一天,郝治平参加机关组织的旅游。她有些拉肚子,同事劝她回家休息,可她坚持和大家一起去。晚上,回到旅馆,她才告诉同事,那天是罗瑞卿去世的纪念日,她不能一个人在家。她想让罗瑞卿知道,她现在生活得很愉快,让他放心。■

(责任编辑 王双)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