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珍:与杨成武真情相依牵手同行

姚贤玲

 

赵志珍,原名赵秀琴,1921年出生在河北易县一个穷苦农民的家庭。父亲为了让孩子们上学,卖掉了家里仅有的四亩水浇地,靠给别人放羊的微薄收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懂事的赵志珍从小就知道帮父母干活分担家庭的重担,砍柴、挖野菜、摘棉花、做针线活、洗衣服,凡事都抢着做。祖母格外心疼懂事的小志珍,常常在晚上搂着劳动了一天的小志珍,给她讲故事。那是赵志珍童年最快乐的时光,故事里的英雄岳飞、花木兰等,都是她崇拜的偶像,她立志要做那样的人。

赵志珍读完小学后,入北平女子第二中学读书。1935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决定在12月9日当天,举行一次声势浩大的抗日请愿游行,在黄敬、姚依林、郭明秋等共产党人秘密领导和组织下,一场抗日救亡运动蓄势待发。12月8日,赵志珍所在的学校接到通知,第二天全市学生将举行大游行,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激动、愤怒、兴奋之情在年轻学生们的心中激荡。当天晚上,同学们做小旗,写标语,一夜未眠。

12月9日,寒风凛冽,气温突降,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同学们的抗日爱国热情。大家手挽着手,高呼着口号前行,许多市民也加入游行的队伍中。

然而,在学生们接到通知的同时,军警也得到了消息,为阻止请愿游行,在各主要路口实行了戒严。游行队伍到来的时候,迎接他们的是军警的木棍和高压水枪。赵志珍等中学生跟在北大等大学生的后面。看到前面的大哥哥大姐姐面对军警的木棍和冰冷的水枪,却没有丝毫退缩,她们深受感动。前面的人倒下去了,她们毫无惧色地冲上前。队伍被冲散,很快又聚在一起。寒风中迎面冲来的冰冷刺骨的水柱打在她们年轻的胸膛上,却浇不灭她们胸中的怒火。那一天,赵志珍经受了战斗的洗礼,心中反帝爱国的热情更加高涨。

在老师张苏等的引导下,赵志珍积极地参加地下党组织的各种抗日救国的活动。1936年,中共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宣告成立,赵志珍的名字出现在首批队员名单中。同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赵志珍的家乡在太行山麓、易水河畔的冀西山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发生在那里。抗战开始后,在民族危亡的关头,燕赵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赵志珍也回到家乡,与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加入到家乡人民抗击日寇的战斗中去。

回到家乡后,赵志珍常听到人们提起一个名字—杨成武。那时,杨成武是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骁勇善战的团长。他的英雄事迹在冀西是家喻户晓。赵志珍从人们口中听到了许多有关他的故事,知道他14岁就参加闽西农民暴动,17岁担任团政委,在红军五次反“围剿”中冲锋陷阵,长征中率红四团担任中央红军的开路先锋,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巧取天险腊子口。就在赵志珍回家乡不久,杨成武带领独立团打赢了驿马岭阻击战(腰站阻击战),从而有力地保障了平型关战斗的胜利。杨成武打仗很有特点,身背冲锋枪、驳壳枪、手枪三种武器,有时警卫员还替他背把大刀,子弹打光就用大刀砍。赵志珍对这个战功赫赫、威名远扬的团长,充满了敬慕和崇拜。

易县有个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一日,杨成武率队路过易县,想顺路去看看这个古迹。到清西陵的路正好经过赵志珍所在的村子,应当地邀请,杨成武作了一次报告。那是赵志珍第一次看到人们口中的大英雄。不过是他在台上讲,她在台下听,两个人没有什么接触。不久,赵志珍参军了。因为有文化,参军后赵志珍当上了干部,在团里经常刻蜡版、演话剧。杨成武对这些有文化的干部特别重视和尊重,经常到赵志珍所在的西斋堂看望她们,并邀请她们到东斋堂司令部所在地去玩。之后,赵志珍和其他几个女同志就相跟着一起去司令部玩。杨成武那里有好多书,她们便跟杨成武借去读。杨成武对这几个常来借书的女孩子很关心,鼓励她们要趁年轻好好学习,不要虚度年华,还为她们制定了学习计划。就这样,他们慢慢熟悉起来了。

有一次,杨成武打了胜仗后,驻扎在涞源北城子村休整,而赵志珍她们就在不远处的马跑泉,这样两人交往就又多了起来。随着渐渐加深的了解,赵志珍愈发爱慕杨成武,杨成武也愈发喜欢这位勇敢的姑娘。一天,赵志珍收到一封信,那是杨成武用了整整一夜的功夫写给她的:

我在很久的时候就想和你谈一段私话,因为环境及其他种种的原因,总未找着一个好机会,结果直到今天仍然未达到我的愿望,把这件重要事情拖长到今天,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可惜的事。现在为达到我那长久的愿望,我写这个简单的信来与你作第一次的谈话吧!

我们都是共产党的干部,我们的任务和目的是一样的,虽然我们有南北方籍贯的差异,但我们是在一条战线上、一个任务上斗争的,在以上等的原因下,我今天向你提一个建议—我们亲密地拉起手来做一对异性朋友,好吧?同意吧!盼你给我一个答复。

已到半夜了,大家早已睡觉休息了,因为时间的关系,无法一下子把我要对你谈的一切一切,今晚在这短纸上说完,只好留着以后谈吧?祝你进步与健康!

接到自己一直敬仰的人写来的这样一封信,赵志珍有些不知所措。这时,政治部主任罗元发找到她,问杨成武师长提出的事情,她考虑了没有。赵志珍支吾地说还没有考虑好,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些事,自己特别敬佩杨成武,只是从来就没有想到他会追求自己。罗元发笑道:“这就对了嘛,敬佩就包含着爱,现在就往这方面想想,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事。”罗主任的话点醒了赵志珍,她点头同意了。

1938年11月28日,在涞源北城子村,杨成武、赵志珍借用当地一对新婚夫妇的新房,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处于战争年代,婚后的赵志珍生活依旧不安定。丈夫睡觉时,枪从来都是放在枕头下,一接到命令立刻上战场。1939年,杨成武率部接连打了两个大胜仗,雁宿崖和黄土岭两场漂亮的歼灭战,共歼灭日军1500人,击毙了日军将领阿部规秀,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信心。

阿部规秀被击毙,日军恼羞成怒,对河北易县狼牙山地区的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当时赵志珍已怀有身孕。一日,赵志珍挺着大肚子跟着部队走了将近一天,傍晚突然觉得一阵剧烈的腹痛,这是临产的迹象。幸亏不远处有一个小村子,大家急忙进村找了一户人家,烧水准备为赵志珍接生。但水还没烧开,就接到情报说敌人来了,马上就要包围村子。大家七手八脚地把赵志珍扶上一匹骡子,走了约五六里地,又接到敌人没有来的情报,于是又返回小村子里。一番折腾下来,已经是夜里了,赵志珍又累又疼,而此时丈夫在指挥部队,不能陪在她身边。折腾到大半夜,赵志珍终于在那个偏僻的小山村生下了女儿。

生下女儿才两三天,敌人真的来了。没有担架,村里的老乡听说是杨成武的夫人和孩子,二话不说,卸下自家的门板制成担架,抬着赵志珍母女俩走。因为孩子太小,山路又难行,老乡们便把母女俩绑在担架上,以免掉下去。那天夜里,几个人轮换着抬着担架走了几十里山路。天亮了,敌人的飞机又在狂轰滥炸,赵志珍让老乡把她放下,赶紧隐蔽起来。可老乡们说,杨司令员和八路军在为了百姓浴血奋战,说什么也不能扔下他的家人自己逃命。就这样,一连几天,老乡们抬着担架走了七个县,爬了两座山。后来辗转到一个相对安全的村子,离司令部不太远,杨成武才顾得上抽空过来看一眼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

由于战事频繁,赵志珍与丈夫商量,决定把女儿易生暂时放到西谷县村。可是不久,就有汉奸告密,敌人包围了村子,逼着老乡们交出杨成武的孩子,但没有一个老乡肯说。敌人就把村长赵中山拉出来绑在树上严刑拷打,赵中山始终不开口,最后被敌人当众残忍杀害。敌人的淫威并没有吓倒善良的老百姓,大家仍咬紧牙关不吐口,而这时,小易生正藏在人群中,躺在奶娘的怀里吮吸着香甜的乳汁。

五峰寨与狼牙山是两座相对的山。当时杨成武的部队原本主要在五峰寨与敌人周旋,从小就听祖母讲武侠故事、熟读水浒的赵志珍,建议丈夫仿照“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在地势险要的狼牙山修盘陀路,改造好后就能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有力地打击进攻之敌。杨成武在经一番细致勘查后,采纳了妻子的意见。

1940年,杨成武率队来到狼牙山,在地势险峻、路径复杂的山上修筑防御工事和盘陀路。改造工程刚刚完成,就赶上1941年日军的秋季大“扫荡”。敌人每年进行两次大“扫荡”,春季一次,秋季一次。为了阻止老百姓收割粮食,秋季“扫荡”的时间一般要比春季长。那次反“扫荡”战斗中,我军五个战士倚仗着改造好的防御工事和盘陀路与敌人“捉迷藏”,牵制了3000多敌人。日军以为遇上了八路军主力,调集大量兵力和火力,死咬住不放。在五个战士的掩护下,狼牙山的三四万干部和群众得以安全转移。五个战士一直与敌人周旋到弹尽粮绝,为了不当俘虏,他们砸了枪纵身跳下悬崖,敌人方知上当了。

杨成武率领部队在五峰寨和狼牙山之间与“扫荡”的敌人周旋了两个月,因过度劳累,染上了疟疾。当时部队没有什么药,只能硬扛着,过了几天病情不见好转。这时部队得到消息,敌人又要攻打狼牙山。杨成武带了几个战士到五峰寨找了一个僻静的小村庄,想在那里养几天病。赵志珍也化装成老百姓,带着女儿易生赶了过去。她从老乡处找了一些草药,替丈夫治病。没过几天,敌机又来轰炸。侦察员前来报告消息,敌人从汉奸那里知道了杨成武的位置,正在往这边包围,必须赶紧撤离。赵志珍抱起孩子,一边往外推丈夫,一边催促道:“你走,赶快走,不要惦记我们,部队需要你,我们还可以在这里吸引敌人掩护你,快走。”看到丈夫安全离开,赵志珍才放下心来。房东过来抱起易生,催促赵志珍也赶紧走。赵志珍跟在老乡后面往外跑,由于当地老百姓熟悉地形,等敌人包围了村子时,赵志珍等人已经躲到山洞里去了。日军扑了一个空,恼怒地放火烧了房子,一无所获地回去了。

1944年,晋察冀边区转入攻势作战。中央决定重建冀中军区,杨成武被任命为冀中军区司令员。上任那天,杨成武在易县小兰村和妻子女儿告别。我们从杨成武当年的日记中,可以看到在战争年代,为了守护更多的家庭,他不得不无数次与妻女分开:

志珍与孩子送我到大门前,女儿易生继续往前走,志珍却两手背着,似乎无主意地依傍在门墙上,两眼不敢正视我的形影。在那恋恋不舍的情况下我们暂别了。我说:“你们回去吧,以后再见,祝你们好!”志珍只说了一句话:“路上要小心些。”她似乎还有很多话要说,但当时的心情是不可能说了。易生追着我,送到土台前。我说:“易生,你回去呀。”她一句话不说地大哭起来。年仅五岁的孩子舍不得离开爸爸,不愿分开。我当时钢铁一般硬的心,看着她哭而什么话也说不下去了。我走了几步又回头望她,她仍然站在土台上哭着,没有回去。

继易生后,赵志珍又生了三个女儿,每次孩子刚满月,就交给老乡抚养。望着襁褓中尚不懂分离之苦的孩子,赵志珍忍不住落下眼泪,但是干革命不能拖家带口,舍不得也得舍。两个女儿燕生、珍生就是这样分开后再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1945年,赵志珍又生了一个男孩儿冀生,赵志珍舍不得送走,一直在身边带了好几个月。当时,杨成武到了前线,而她则担任留守处政委,繁忙的工作使她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只好把儿子也送到了老乡家。老百姓听说是八路军的孩子,都不要报酬,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养。但不久,冀生不幸生病夭折。听到消息,赵志珍悲痛欲绝。孩子死后,留守处主任提议把孩子的事告诉杨成武,赵志珍不同意,说抗日高于一切,杨成武此时正在前方,不能因为家里的事情干扰他。留守处主任认为杨成武是孩子的父亲,而且特别疼爱这个儿子,还是要把事情告诉司令员,赵志珍只好给在前线的丈夫发了个电报。杨成武接到电报时,部队正整装待发,他看了一眼后,把电报揣进了衣兜,对着战士们大手一挥:“出发。”杨成武把一个父亲痛失爱子的悲伤化作杀敌的力量,投入对敌的战斗中。

 

 

1949年新中国成立,赵志珍想把自己寄养在老乡家的几个孩子接回来。但几经战乱,要找回孩子们并非易事。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经多方打听,寄养在外的五个女儿,只有三个活着回到了父母身边。当赵志珍去接孩子的时候,女儿俊生死死拉着养父母的手不放,不愿跟赵志珍走。赵志珍内心除了感激老百姓对孩子的养育之恩,更多了一份对孩子的歉疚。而她的另外两个女儿,燕生与珍生早已夭折,赵志珍甚至不知道的孩子尸骨葬在何处。

抗美援朝开始后,杨成武受命赴朝鲜前线。为保密起见,他的代号为“九号”,从此,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工作场合,赵志珍都称呼丈夫“九号”。

在与杨成武共同生活的几十年里,赵志珍做了两件看似平常、实则不简单的事情。一件是她多年来一直坚持写日记,杨成武每一天的活动,她都记录下来。另一件是她把丈夫多年来的日记、讲话稿、来往信件等资料全部保存起来。无论生活多么动荡,她都跟工作人员交代,什么都可以丢,这些资料一定要保存下来。抗战最危险、最残酷的时期,带着这些资料实在困难,赵志珍就领着工作人员在太行山找了一个山洞,在洞里挖了一个坑,把这些资料掩埋起来。新中国成立后,赵志珍重返太行山,找到那个山洞,把这些资料取出来。后来,这些弥足珍贵的资料为编辑《杨成武文集》等提供了很多一手材料。

“文革”开始后,杨成武一家被囚禁在河南洛阳龙门香山寺。一生戎马的杨成武在战争年代总是在前方打仗,新中国成立后又因工作繁忙,很少在家,一家人很少有团聚在一起的日子,倒是“文革”时的囚禁生活,使这个经常分离的家庭聚在了一起。在香山寺的那段日子,最让赵志珍忧心的是几个正当年华的孩子,大的二十出头,小的才十三四岁,正是读书上学的年龄。看着他们每天被囚禁在家无所事事,赵志珍十分忧虑。在和丈夫商量后,他们决定自己在家里办一所学校,叫“狼牙山革命学校”,由赵志珍担任校长,大一点儿的两个孩子,一个是清华的学生,一个在哈军工上学,赵志珍让这两个大孩子教弟弟妹妹文化课,自己和丈夫则给孩子们讲革命历史。孩子们在紧张有趣的学习中,逐渐长大成熟,为今后的人生之路夯实了基础。

抗战时期,赵志珍失去了母亲、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共四个亲人。“文革”中,赵志珍又失去了婆婆和女儿易生两个亲人。

“文革”结束后,赵志珍恢复了工作。除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她的核心依然是丈夫杨成武。丈夫感动于她的付出,在她71岁生日的时候,杨成武亲笔给妻子题词:

风风雨雨几十年,海枯石烂意志坚。

居家操劳人人赞,辅佐大事吾内贤。

看着丈夫给自己的题词,赵志珍十分感动,她对杨成武说:“我没有帮你做多少工作,都是我应该做的,我很惭愧。”

1998年10月27日,是杨成武的生日,而11月28日则是他们夫妻结婚60周年纪念日,全家人商量把两件喜事合在一块儿办。赵志珍颇费心思地琢磨着,送什么礼物才最能表达自己这60年对丈夫的一片真情。终于,她想到了一件最具有意义的礼物。

那天早晨,杨成武、赵志珍在子女们帮助下,梳洗打扮得格外精神。赵志珍对丈夫说:“我今天要送你一件礼物。”

杨成武问:“什么礼物?”

赵志珍拿出一个陈旧的信封,将它送到杨成武面前,说:“你自己看吧。”

杨成武接过信封,掏出里面的信,眼眶顿时湿润了。原来那是60年前杨成武写给赵志珍的第一封情书,没想到六十年里,经历了南征北战、枪林弹雨,妻子依旧将其保存得完好无损。这薄薄的一张信纸,承载着60年的人生风雨,也承载着妻子对自己60年如一日的挚爱。

离休后,赵志珍与杨成武把为革命老区人民办实事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每年他们都回老区看一看,他们还常把老区的人民请到家中做客。当年曾把自己的新房腾出来给赵志珍和杨成武做结婚新房的那对夫妇,多年后,被赵志珍请到家里做客。他们还到处奔走,为老区筹措资金,架桥、修路、办水电站。在他们夫妇的带领下,全家先后为亚运会、宋庆龄儿童基金会和闽西、河北、内蒙古灾区捐款十几万元,还为河北、山西、福建、江西等贫困地区筹集资金,建成了10多所希望小学。

2004年2月14日,杨成武因病与世长辞,赵志珍悲痛万分。这位燕赵大地的坚强女儿,努力从失去丈夫的悲痛中走出来,以开朗、自信的生活态度告慰丈夫的在天之灵。■

(责任编辑 王双)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