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戈壁建基业——记导弹卫星发射试验基地第一任政委栗在山

逯守标

茫茫戈壁,万里无垠,人烟罕至,寸草不生。然而,栗在山却与这荒凉的戈壁滩结下了缘分。

1958年2月12日,空军干部部部长朱虚之给空三军政委栗在山打电话,让他马上赶到北京,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要同他谈话。在朱虚之的陪同下,栗在山来到肖华同志家里。肖华向栗在山转达了中央军委的决定:国家需要发展尖端武器,准备筹建个导弹靶场,陈锡联(炮兵司令员)、孙继先(志愿军第二十兵团代司令员)同苏联专家在大西北选了个点,军委决定让他到这个靶场当政委。肖主任说完,就写了个纸条给栗在山,让他到总参第三招待所去找孙继先。导弹试验是国防科学尖端技术,党中央把这样重要的任务交给他,栗在山深感责任重大,无限光荣。他虽然连导弹是什么样子都没见过,但在他看来,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好工作,出色地完成任务,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和期望,为发展我国的国防尖端科技事业作出贡献。

见到孙继先后,孙继先开玩笑说:“欢迎党代表到来。万事开头难,你来了就好了,现在一大堆事情都不知该怎么办了。”那时,炮兵还组建了一个靶场筹备处,已选几名干部开展工作,军械科学试验靶场场长张贻祥同志被调来主要负责靶场的勘察、定点和工程;火箭炮二十一师政委曾留学苏联,主要负责苏联专家的接待、协调及靶场的设计。孙继先、栗在山二人交换意见后,决定先选调几位领导干部,把靶场的领导机构组建起来,然后再分头抓工作。就这样,先后调来了李福泽、张志勇、徐明、张乃川、曾凡有、孙明远、闫五福、田园、崔子高、杨学礼、蔡剑桥、高震亚等同志。

1958年2月25日,经毛主席和中央书记处批准,我国第一个陆上导弹试验靶场选定在地处西北的额济纳旗青山头地区。为了了解掌握靶场情况,4月初,栗在山第一次来到浩瀚无垠的戈壁滩。在那里,他首先见识了戈壁滩春天的风沙。当地有句俗语,“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戈壁滩风沙起时,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栗将军没有被恶劣的自然环境吓住,反而傲然挺立,决意在这戈壁荒漠上创造出人间奇迹。

为加快靶场工程建设的施工进度,中央军委决定组织靶场“特种工程指挥部”,陈士榘兼任司令员和政委。从1958年4月起,10万大军的施工队伍浩浩荡荡地陆续开进戈壁滩,开始了前无古人的国防工程大会战。后来,总政治部批准组成“特种工程联合党委”,陈士榘任第一书记,孙继先任书记,黄文明、栗在山任副书记,共同负责靶场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二兵团回国后,经总政治部批准,又组成了新的兵团党委,孙继先任书记,栗在山任副书记。兵团党委成立后,提出了“边组建、边训练、边试验”的原则和打好“组织桩、思想桩、进行桩”的要求,保证1959年6月1日进入场区执行试验任务。党委副书记主要抓组建机构、选调干部工作。在国务院、中央军委、各总部的大力支持下,栗在山派人分成几个组,分别到总参、总政、总后、空军、海军、各军事院校、地方各大专院校选调干部和学员,迅速组建了地地、空空、地空、岸舰、飞行勤务、测量等6个大部和司、政、后机关。1958年10月,国防部批准靶场机构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训练基地,任命孙继先为司令员,栗在山为政委。

1959年10月至1960年3月,基地分批进驻靶场。当时,正值严寒季节,戈壁滩终日狂风呼啸,最低气温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寒冷刺骨。再加上戈壁滩气候干燥、缺水少菜,很多人都嘴唇干裂,不停流鼻血。面对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栗在山与广大干部同甘共苦,冒严寒,战风沙,喝苦水,吃干菜。他以共产党员的使命和航天战士的职责激励大家,在基地常委会上提出了“以场为家,以苦为荣”和“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战斗口号,激励广大干部和科技人员扎根戈壁,献身国防尖端科技事业。

为早日掌握导弹发射试验技术,基地党委要求各试验部的科技人员跟班向苏联专家学习。根据中苏关系发生的变化,依照聂荣臻元帅提出的“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技成果”的方针,栗在山向广大科技人员明确提出:我们向专家学习,不是依靠洋拐棍,而是为了甩掉洋拐棍,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导弹试验技术上。1960年2月,国防科委下达命令,要求5月底至6月初,发射苏制近程地地导弹。正当大家紧张地进行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时,苏联专家突然提出中国生产的液氧不合格,拒绝使用中国的燃料发射苏制导弹,要求我国订购苏联的发射燃料。栗在山知道这件事后,与孙继先、李福泽等基地领导严厉指出苏联专家这种行为不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技术的合作,并带着专家组长赶到基地特燃库,让他们看了燃料各项指标的化验结果,证明中国液氧合格。面对铁的事实,苏联专家哑口无言。7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撕毁协定,照会我国政府要撤回全部援华专家,终止签订的所有援华协定和技术合同。基地举行了欢送宴会。宴会上,栗在山在讲话中既对苏联专家对我国初期导弹试验技术给予的帮助和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又对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定的行为予以严厉谴责。

9月3日,中央军委秘书长罗瑞卿批准发射计划。基地立即召开动员大会。在会上,栗在山代表基地党委提出了“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精细操作,克服一切困难,打响第一炮,为祖国争光”的口号。9月10日7时42分,导弹点火起飞,按预定弹道飞行7分钟,准确命中目标。这是在中国土地上、用国产燃料、由基地独立操作、成功发射的第一枚地地导弹。看着广大参试人员挥臂欢呼的场面,栗在山也热泪盈眶。

为检验仿制的国产地地导弹的战术技术性和工艺质量,中央军委批准年底前发射国产近程地地导弹的计划。导弹进场后,栗在山与基地其他领导深入基层,深入阵地,深入机房,要求广大科技人员沉着冷静,严谨操作,精心测试,保证不出任何差错,不留一点儿隐患,确保首发成功。临近发射,聂荣臻元帅亲临基地主持发射工作。孙继先、栗在山、李福泽等领导同志向聂荣臻汇报了试验工作、场区建设、部队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受到了聂荣臻的高度评价。11月5日,栗在山等领导同志陪同聂荣臻、张爱萍、钱学森、陈士榘、赵尔陆等人来到发射场,接见了发射中队的全体参试人员,为我国第一枚国产导弹举行了发射剪彩仪式。9时2分,导弹喷射着浓烈的火焰,在雷鸣般的轰响中,直刺蓝天。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在基地举行的祝捷宴会上,聂荣臻兴奋地说,今天,在祖国的地平线上起飞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导弹。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基地的物质生活极其困难。一天,栗在山接到环卫部门的报告:空空导弹试验部驻地经常发生失窃事件。他责成政治部组成工作组去专门调查此事。调查发现,当地的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掩体,生活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栗在山将当地群众生活的困难情况如实向聂荣臻作了汇报,经基地党委研究,号召全体官兵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粮支援当地群众。基地则组织部队挖野菜、打沙枣制成代食品充饥,还组织狩猎队打野兔、沙鸡,以克服生活上的困难。为战胜困难,基地党委决定开展大生产运动,进行生产自救,向戈壁滩要粮要菜。同时,基地还修水库、挖水渠、植树造林,绿化场区。基地干部战士的那种艰苦创业、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就是在那时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的。

1961年7月,为贯彻“科研14条”,基地党委明确提出了“为科学技术工作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指导思想,指导实行“五定”“六五”制,为科技人员钻研业务、开展技术培训提供全方位的保证。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对知识分子切实做到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放手、生活上关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干部的工作积极性。1962年至1966年,基地的试验工作硕果累累,先后进行了多种型号地地、地空、空空导弹和探空火箭的发射试验。在实践中,摸索和积累了较丰富的试验经验,培养了一支技术过硬、思想坚定的试验技术队伍。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也连续获得成功。1966年3月11日,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15次会议,决定进行导弹、原子弹结合试验,西北导弹试验基地作为发射首区。这次大型任务由周总理亲自部署,聂荣臻和国防科委统一领导。栗在山与基地其他领导组织有关部门细致研究了发射试验与安全的组织方案,制定了各种计划。为确保试验万无一失,栗在山与一部政委高震亚、发射团政委张永鸿下到发射二中队,与中队全体参试人员同吃、同住、同操作,做好大家的思想政治工作。二中队全体干部战士怀着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信念,工作时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格做到不误发一个口令,不误做一个动作,不读错一个数据,不放过一个疑点,保证了测试质量和绝对安全。临近发射,聂荣臻、张震寰以及李觉、钱学森等人去到发射场。李福泽向聂荣臻汇报首区的测试和各项准备工作后,聂荣臻说:“我来之前,毛主席对我说,你是常胜将军,这次试验也不可能打败仗,打了败仗也不要怕。毛主席的意思是让我们不要打无准备之仗。”“热试”发射前,栗在山陪同聂荣臻始终在发射阵地,哪里最危险他们就在哪里坐镇,给参试人员以极大的安慰与鼓舞。10月27日9时,导弹点火起飞,按预定弹道飞行,核弹头准确在靶心上空的预定高度爆炸,试验圆满成功。聂荣臻在敖包山指挥所向周总理作了汇报。这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是中国人民在加强国防力量、保卫祖国和平与安全方面取得的又一个新的重大成就。

“文化大革命”中,基地少数人受“左”的思潮影响,肆意扰乱中央军委确定的“坚持正面教育”的方针,张贴大字报,进京上访,围攻基地领导和机关,背着基地党委搞大批判,把基地搞得乌烟瘴气。栗在山顶着各种压力,勇敢与坚持搞“四大”、搞串联、搞武斗、煽动群众的捣乱分子作斗争,说服群众与基地保持一致,使基地保持了稳定,保证了试验、训练、战备及部队建设等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这期间,基地的体制编制发生了很大变化,扩建了东风靶场的试验工程和导弹落区工程。在每一项新的工作开始、新的机构组建之前,基地党委都缜密研究,反复考察,科学组织,使基地逐渐发展成一个多场区、多射向、多落区的导弹发射试验领导机构。

“两弹”结合试验结束后,聂荣臻元帅从弹着区又返回基地,召见基地领导。他对栗在山、李福泽说:“我这次专门来,是有件事要和你们商量,现在科学院乱了,国防科委机关也乱了,为不影响整个人造卫星发射试验的进度,卫星地面测控台筹建工作要交给你们负责。我回京后,让总参发文件,各个台站的工程建设由各大军区组织实施,实行双重领导,站址勘察、设备安装、业务工作都由你们负责。你们抽出技术骨干,到各个台站负责技术工艺性建设和设备安装。科学院的‘701’工程处也交给你们。人造卫星发射试验1970年一定要实施,不抓紧卫星地面台站的建设,就赶不上了。”聂荣臻还鼓励基地领导不要有畏难情绪,说:“你们先吃后吐嘛,先接收过来,再慢慢消化。卫星地面观测台站总体设计、设备抓总、机构组建、管理使用都要交你们管。”于是,基地接收了卫星地面测控台站的全面工作。有一天栗在山找到司令部技术部部长王盛元,对他说:“基地准备筹建卫星地面测控站,需要组建一个测量部,基地党委决定让你当部长。”王盛元信心十足地接受了任务,卫星地面测控台站的勘察、设计以及机构组建等各项工作全面展开。1970年2月,国防科委下达了执行“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试验任务,确定由李福泽、栗在山统一指挥卫星发射试验。基地随即制定了发射方案,组织试验队伍,展开试验设备质量检查和综合操作演练。基地党委还下发了试验任务指示:要求各参试单位和参试人员全力以赴,紧密协同,做到稳妥可靠,万无一失。4月1日,两颗“东方红一号”卫星和“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运至基地发射试验场,开始进行发射前的各种测试。栗在山等基地领导深入试验第一线,全面了解试验情况。每当试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都及时向周总理和中央专委汇报。24日21时35分,运载火箭点火发射,托举着“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扶摇直上,沿着预定轨道飞向太空。全国各卫星地面测控站跟踪良好,及时通过调度报告跟踪情况。十几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入轨。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响彻云霄,震撼全球。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可以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之一,是我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5月1日国际劳动节,栗在山、李福泽带领基地的王盛元、鲍厚国等同志作为发射卫星的代表,在天安门城楼上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责任编辑 王双)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