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与张元济的老师陈鼎

刘开生

    《炎黄春秋》杂志2016年第9期刊登了《蔡元培的上海“朋友圈”》一文。文中蔡元培的这个朋友圈中也包括张元济。文中称,蔡元培“完成了从清朝翰林到革命党人的重大人生转型。这种转变的完成,与蔡元培当时所处的时代、城市,以及他的朋友圈均有很大的关系,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等综合因素之结果”。我认为,文章未提及蔡元培与张元济共同的老师陈鼎的影响,而这个人的影响是不应该被忽略的。

 

陈鼎其人

 

湖南衡山(今衡东)的陈氏家族是当地有名的耕读世家,陈氏家族中的许多人,对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华文化作出过杰出贡献。陈家以人数多、声势大、影响广,成为晚近中国文化世家,在湖湘文化世家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到陈鼎这一代,陈家已是四代官宦了,而陈鼎本人,则是晚清很有代表性、很有特色的知识分子。当百日维新高潮到来之际,他响应光绪皇帝的号召,大胆陈言,直抒胸怀,触到守旧派的痛处。在此之后,他的境况十分凄惨,不久就撒手人寰。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孔祥吉先生在他的《晚清知识分子的悲剧—从陈鼎和他的〈校邠庐抗议别论〉谈起》一文中指出:“在早期洋务派思潮研究中……很少有人涉及过在百日维新中有过重要表现,却又落得一个悲惨下场的翰林院编修陈鼎……这实在是一个不应有的忽略。”

陈鼎,字刚侯,号伯商,其父陈钟英与曾国藩的机要幕僚赵烈文交好,娶了赵的妹妹赵蕉雨而定居江苏常州。陈鼎生于1854年,少年时刻苦励学,26岁时即中进士,并且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陈鼎虽官居京朝,却不骛时名往政治方面发展,而是一如既往地闭户读书。光绪十五年(1889年),由于光绪大婚、亲政,特开恩科,陈鼎被选派为浙江乡试副主考官,录取了包括蔡元培、张元济、汪康年、吴士鉴、徐珂、汪大燮等一批名人学士,他因此成了这些人的老师,这也给他的京官生涯增添了一抹亮色。有文章指陈鼎任军机处行走,恐不属实,一般学术性文章,包括《陈衡哲传》都未提及这一点。陈鼎实际上长期在政治上落魄失意,经济上拮据清贫。他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初六日写给汪康年的信中称:屡欲乞假归,总未能自决。又历年多病,懒动怕事,近复吐血,而鬓发益白,年未五十,已如六七十岁人,境遇所迫,以至于此,亦可叹矣。他对封建官场的种种弊端有深刻的了解,不愿意趋炎附势、随波逐流,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予以批评匡正。晚清官场极为腐败,京官们以观剧饮宴为乐,酒醴笙簧,每月数次聚会。尤其是城南士大夫,每借同年团拜相约聚饮。陈鼎对这种酒食争逐的风气深恶痛绝,在给友人的信函中建议将团拜撤销,而把省下来的钱支持贫寒的士子家庭。这件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陈鼎的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的性格。

 

陈鼎的维新主张及悲惨结局

 

当百日维新的号角在京师吹响之后,陈鼎一反此前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也跃跃欲试。但他虽然赞同改革,痛斥守旧,却很少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往来。从他与汪康年的往来信件中,可以看出他与这些维新派在改革科举制度方面存在分歧。他认为“变法中人高谭雄谈,而仍不能脱八股窠臼”,康、梁所要改革的只是八股这种形式,还没有涉及考试的内容。陈鼎则“要尽烧宋人之书,使天下士人一以真面目相见”。这涉及到彻底否定当时所流行的科举考试内容。不言而喻,陈鼎在改革科举制度方面,与康、梁存在着很大分歧,陈氏比维新派走得更远。

陈鼎对改革的渴望及其变法主张,系统地反映在他向清廷呈递的《校邠庐抗议别论》一书中。《校邠庐抗议》是近代思想家冯桂芬的一部政论集,作者针对清咸丰朝以后的社会大变动,以及当时科技水平落后于西方国家的状况,向当权者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虽然这部著作写于30年前,但对洋务派产生了很大影响,对维新派也有所启迪。戊戌变法时光绪帝将该文印发群臣阅读,并要求他们阅后签注,提出改革的可行意见。签注冯氏的《校邠庐抗议》是百日维新中的一件大事,在京师官场上引起一番骚动,但签注的结果并不如光绪的预期,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观望者,签注者也很少。

陈鼎却将这次签注看成一个陈述改革方略、推动维新事业的机会。他不但对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进行认真思考,而且联系实际,仿照该书体例,撰写了一部《校邠庐抗议别论》。陈氏的《别论》四卷,四十八篇,分为四册,用十分工整的楷书进呈光绪皇帝。

年轻的光绪皇帝见到陈氏的《别论》之后,深深被其中许多新颖论述所吸引,于是当机立断,颁布御旨称:翰林院奏,编修陈鼎进呈《校邠庐抗议别论》四十八篇,据呈待奏一折,该编修所著论说,其中有无可采之处,着军机大臣会同总理衙门王大臣,悉心阅看,妥议具奏。非但如此,光绪帝还下令陈鼎再将《别论》誊写10部交翰林院代呈。

为了实现赶超欧美列强的目标,陈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变通之策,认为是自强的当务之急。

第一曰变服装。陈鼎认为,中国人把西方人称作鬼子,并非出于政治方面的原因,而是因为他们的衣服奇异而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假若中国人亦改穿西服,则自顾与之等,无所容其畏矣。这种看法,在今人看来,未免有些幼稚,但在清朝末年,却不失为大胆的建议。当时许多维新派人士,都认为中国流传的服装,应该改一改,但一直为守旧派所反对。陈鼎却将此主张直陈君王之前,当然招致守旧派的忌恨。

其二曰合宗教。他认为,地球上信仰基督教的有2/3,而信仰儒教的只有中国人。“基督教的教义是以祸福之说惑愚民而无绝伦灭俗之事,且又时缘饰中国之经术,以文其浅陋之处,更能实行其爱力,以胜我假仁假义之伪儒,故其教之根柢虽不正,其创教之人虽不圣,而自此以后且有日甚一日之规。”因此,陈鼎认为不应使两教相仇相杀,而应彼此融合,并且他提出了两教融合的具体办法。

其三曰通语言文字。语言是人们沟通思想、联络感情的工具,中西隔阂,首先是语言造成的。陈鼎作了一个比喻,福建方言极为难懂,他省人遇之,几乎与遇西人同,故闽省人与他省人往往格格不入。忽然有一操闽语者厕其中,福建之人且革命行动,其殷勤之意,或更胜于同省之人。此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理也。

其四曰通婚姻。陈鼎把通婚姻作为一个加强中西沟通、中西融合的手段。他认为自中西通商以来,西人源源来华……我之虚实,彼固无所不知者,而我于彼事则多懵焉。此又何能不败耶?因而,他提出了一个十分新奇的建议,即中西通婚。他解释说:如果能使中外互通婚姻,那么中国对西方的了解会日益加深,则彼之虚实,我且渐以得知也……他称此为不得已而出的变通四术之“末策”。

陈鼎的《校邠庐抗议别论》进呈之后,由于当时正值百日维新高潮之际,军机处与总理衙门需要议复的条陈甚多,因此一直悬而未议。此后,政治风云突变,六君子血洒菜市口,康、梁等亡命日本,许多与变法有牵连的人士都被革职监禁,京师一片恐怖。有文章说陈鼎被押送刑场陪斩,这并不合实际。实际是陈鼎因为在百日维新中与康有为并无瓜葛,而且,他的《校邠庐抗议别论》是奉召进呈,因此,慈禧等守旧势力当时并没有对他进行处置。

陈鼎的改革建议可说是惊世骇俗,对守旧派说来,这是绝不能容忍的。1900年元月底,陈鼎的厄运终于来临,清廷颁布密令,从严惩处陈鼎等人。二月初九,清廷再次密函:编修陈鼎等永远监禁在省,迅饬管狱各官仍不时认真巡查,毋任与地方人往来交接。

蔡元培、张元济被录取后也相继被授为翰林院编修。陈鼎、蔡元培、张元济师生三人同在翰林院,相互的交往和思想的交流在所难免。张元济当时也因提出改革主张而遭革职处分,或许也有陈鼎的影响。只是与陈鼎相比,罪行看起来轻多了。

陈鼎被赶出京师之后,处境每况愈下,身心俱受摧残。三年后虽遇大赦获释,但次年就与世长辞。

 

陈鼎的弟弟陈范亦为蔡元培的朋友圈中人

 

其实,陈鼎的弟弟—《苏报》馆馆主陈范也是蔡元培上海的朋友圈中人。陈范早年任江西铅山县知县,由于他在任上秉公执法,引起上司不满,又在处理当地一桩教案问题上与上司意见冲突而遭弹劾落职。此后,陈范心情十分抑郁,梦想的仕途断了,须谋新的人生道路。他于1887—1888年间来到上海,打算在上海找到一条谋生之路。一日,他从朋友处得知《苏报》欲出售,正在寻求买主。出于自己对文字工作的兴趣,陈范准备尝试一下,于是筹资买下该报,成了《苏报》馆主。

“思以清议救天下”的陈范买下《苏报》之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对报纸不断地进行改造,使报纸愈来愈趋于革命。他聘请章太炎、蔡元培、吴稚晖等轮流为《苏报》写评论,自己也积极参与他们的进步活动。如1900年1月26日,蔡元培、黄炎培等联名上书总理衙门,要求光绪帝亲政,陈范就是其中一员。1902年4月,蔡元培、蒋智由、黄宗仰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蔡元培为会长,陈范就是成员之一。教育会开会,陈范担任评议员。这年11月16日,教育会开办爱国学社,蔡元培任总理,陈范参加了开社典礼,并合影留念。爱国学社成立后不久,又酝酿成立爱国女学校,陈范还是四个发起人之一。

陈鼎被清廷判永久监禁,心身受摧残之后,陈范极为愤慨,他暗下决心要利用《苏报》设在租界有言论自由之便向清政府开战。他聘请章士钊为主笔,与蔡元培等几支健笔将《苏报》打造成全国革命言论的枢纽,影响遍及大江南北。官府为之惊恐万状,终于向《苏报》下毒手了。在官方的协查电文中,还特别指明说“上海苏报系衡山陈编修鼎胞兄(按:实应为胞弟)所开,悍缪横肆,为患非小”。在同情革命党的官员的帮助下,陈范与女儿陈撷芬等避走日本。至此,他已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了。在日本他与孙中山会面,并参与革命活动。两年后,他回到上海,又遭清政府逮捕,关了一年多,经多方营救出狱后,还继续从事革命和文化活动。他于1913年5月在贫病交加中去世。死后竟“无以为殓”,靠着亲友捐赠,才将其遗体装殓,置棺于上海西门斜桥的湖南会馆。

蔡元培多次为陈范抱不平。他还专门将情况告诉了临时大总统袁世凯,请求抚恤陈范及其寡媳;吴稚晖等也多次呼吁政府给予救济,但都没有结果。后来,南京国民政府终于有“追怀先烈,特予明令褒扬,用彰潜德”之举时,已是陈范去世24年之后的事了。■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