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侠父:黄埔军校培养出的共产主义勇士

江叶

 

宣侠父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第一个遭受国民党黑手的中共高级干部。让人吃惊的是,直接凶手竟是他的老师兼同乡、黄埔系的骨干人物蒋鼎文。

宣侠父、蒋鼎文相识于黄埔岛。宣侠父是黄埔一期学生队学员,蒋鼎文则是该队队长,最初,他们彼此间的印象非常好。宣侠父很尊敬蒋鼎文,他知道蒋鼎文上黄埔岛之前已经官居上校,却宁愿辞职到黄埔当个大兵头。这等慷慨的气概,就如同黄埔军校门口那副对联所描绘的:升官发财行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而蒋鼎文也很欣赏宣侠父—个人履历很精彩,曾经留学日本。这在黄埔一期生中已属于凤毛麟角。但蒋鼎文最看重的还是宣侠父的籍贯,居然和他同乡,也是浙江诸暨人,自然多了几分亲切感。

他将宣侠父的情况汇报给蒋介石。蒋介石沉吟半晌,告诉蒋鼎文,宣侠父是共产党员。对此,蒋鼎文表示怀疑。他如此年轻,竟和中共有了瓜葛?

蒋介石说得没错。早在1920年留学日本期间,宣侠父就开始接受了马列主义,1922年回国后,在浙江水产学校任教,开始从事革命工作。1923年即在杭州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蒋介石对共产党人总是少不了这种偏见。

众所周知,孙中山最初建立黄埔军校与陈炯明的叛变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纵观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一个很大的遗憾就是未能及时地建立具有坚定信念的革命武装。他时而利用会党,时而发动新军,就是没有培养建设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比如,他对待陈炯明很真诚,培养之,扶掖之。为了壮大陈炯明的力量,孙中山连自己在上海的寓所都抵押出去,以便接济其军队。但陈炯明最后的报答,却是在白云山对他的大总统府架起了大炮。这就让孙中山太伤心了,“文率同志为民国奋斗垂三十年,中间出生入死,失败之数不可缕数,顾失败之惨酷未有甚于此役者”。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及时地给他提出两条建议,让他从困境中走了出来,一是联合工农,二是办军官学校,建设一支革命的武装核心。而黄埔军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孙中山办军校有个原则,那就是“以党治军”,再不能让军队演变成私人的工具。所以,在黄埔开学不久,即准备在黄埔岛成立军校特别支部。

选举工作很快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一切进行得都很顺利,蒋介石、严凤仪、金佛庄、陈复、李之龙等五人当选为执委。蒋介石对这一名单既喜且忧。他很高兴以最高票数当选;但让他隐隐感到不安的是,在这五人中,除去他外,其他四人都是具有共产党员身份的跨党分子。虽然他身为校长,但在特别支部内,也只是一名普通的执委,并没有其他特权。

蒋介石因此感到十分恼怒。他认为,军校特别支部的选举本是国民党的家务事,却插进来这么多不相干的人。而共产党人讲原则,根据孙中山“以党治军”的理论,如果特别支部由共产党人占了优势,他蒋某人在黄埔也就不能为所欲为了。他决心改变这种状况,扭转局势。于是,当即以校长和特别党部的名义下发了一道文件,直接指定各党小组长,还规定各党小组长每周直接向校长书面报告党内活动及工作情况。在他所指定的党小组长名单中,宣侠父也在其中。

说实话,蒋介石这道文件并没有在黄埔引起多大风波。那时在黄埔的共产党人,有斗争经验的也不多。既然国共合作,那就应一心维护合作的局面。另外,因为刚刚开学,工作训练任务也比较繁忙,大家的心思一时没有集中在这些方面,也就未能体会到蒋介石私心打算。只有宣侠父敏锐地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若果真如此,蒋介石势必凌驾于党之上,孙中山的“以党治军”则成了纸上文章。

为了纠正这种情况,宣侠父十分正规地给校特别支部写了一份报告,毫不客气地将矛头指向了校长蒋介石。他认为校长此举是企图以军权代党权,把党的基层组织变相地化作手中的工具,成为强权下监督同志的特务机构。他要求特别党部否定蒋介石的决定,组织基层分部的选举,并监督进行,以确保党在军校的威信和权力。写罢,他在报告书后规规矩矩签上自己的名字。

按理说,宣侠父此举完全符合程序和规定,行使的是一个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但蒋介石却怒不可遏。自从踏上黄埔岛,还没有人敢这样对他不恭,真是恨不得立马将宣侠父赶出黄埔岛。但他忍住了这口气。兹事体大,处理不好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况且又不占理。于是,他唤来了宣侠父,想来个以柔克刚。蒋介石以校长和老乡的双重身份接待了宣侠父,一口宁波官话说得婉转亲切。他批评宣侠父少不更事,不能体会到当前严重的形势,体会不到校长的良苦用心,应该改正自己的错误,收回报告。说这些话的时候,蒋介石是费了心思的。他的语调平和,就如家长批评自己的孩子一样,没有让人下不了台,如果宣侠父见风使舵,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偏偏宣侠父是个认理的人,他摇摇头,说:“校长的话有所偏颇,‘以党治军’是中山先生当作命脉的东西,难道以前的教训还少吗?陈炯明的叛变就是例子。”

宣侠父这话说到了他的痛处,蒋介石勃然大怒,顿时咆哮起来,限令宣侠父在三天之内写出悔过书,不然卷铺盖滚出黄埔岛。谈话不欢而散,蒋介石本心也不想把事情闹大,毕竟曲在自己,传出去不好听。因此,他授意蒋鼎文,做做宣侠父的工作,只要他认个错,一切风平浪静。

蒋宣之争中,蒋鼎文一直忐忑不安。他生怕蒋介石责备他带兵无方,尽惹乱子,也埋怨宣侠父惹是生非,管些闲事。但他确实不希望宣侠父被逐出黄埔岛,让这个先例发生在他的辖下,何况还是他的老乡,于情于面子都不漂亮。所以,蒋鼎文才耐着性子劝道:亲不过家乡人,甜不过家乡水。如今校长就是浙江老乡,骨子里亲啊,又是雄才大略,跟着他干,有奔头,还闹什么呀。听着这些话,宣侠父皱起了眉头。他知道蒋鼎文是真心从利益上为他考虑,胳膊肘是往里拐的。但是他投身革命是为了什么?来到黄埔又是为了什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自打他加入了共产党,就把这些身外之物抛到了一边。所以,他反问蒋鼎文,从黄埔军校成立那一天起,不都是一再教诲我们,来到此地,不是为了做官、为了个人前程,而是为了事业,为了中国的富强和解放吗?如果不是这样,那挂在军校门口的对联最好是撤下来,黄埔军校与保定军校及各式各样的讲武堂之类的旧式军校又有什么区别,还不是培养军阀的私人走狗。这番话说得蒋鼎文哑口无言。他的暴脾气也上来了,拍着桌子警告宣侠父,三天之内,写出悔过书,向校长认不是,不然,从此断交。

三天转眼即过,蒋鼎文不断派人打听宣侠父的举动。据报告,这几天宣侠父没闲着,总是找他的共产党同学商量,精神比较沮丧。事实也是如此,由于这时中共在黄埔尚未建立起组织,所有共产党员也是从各地组织派来的,没有一个稳定的核心(这种情况要等到周恩来上岛后才有所改变),因此意见也不统一,他们大多数都没有认识到这一事件的严重性,纷纷劝宣侠父,当前广州形势危急,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要维护这种团结的局面,尽早训练出一支有战斗力的革命军才是当务之急。虽说自己的意见遭到否定,但宣侠父不准备向蒋介石让步。既然真理在手,何悔之有。黄埔军校刚成立不久,开除一名学生不是小事,必然要引起轰动。他希望以自己为导火索,让人们对蒋介石产生警惕,防止黄埔军校演变成蒋介石的私人王国。

眼见宣侠父要对抗到底,蒋介石恼恨之余,长叹了一口气,从校长特别经费中抽出一笔款子,托蒋鼎文转交给宣侠父。眼见自己的学生被逐出门墙,蒋鼎文将蒋介石的赠款递了过去:“瞧,校长还是关心你的,他让我告诉你,虽说你离开了黄埔岛,但他还记得你是他的学生,有什么困难言语一声,他一定会帮你解决的。”宣侠父拒绝了蒋介石的馈赠,也让蒋鼎文转告给蒋介石几句话,自己与蒋校长的矛盾并非私人性质,而是关系到革命前景的大原则。他希望今后能在共同的事业基础上继续奋斗,而不愿分道扬镳成为战场上的对手。说罢,他一挥手,扬长而去,口中高吟:“大璞未琢终是玉,精钢宁折不为钩。”

而这,正是宣侠父一生性格的写照。

 

 

“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宣侠父离开黄埔不过十余年光景,中国的形势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共产党的帮助下,黄埔军取得了北伐的胜利。但蒋介石为了建立个人独裁,背叛了革命。直到抗战,国共开始了第二次合作。

蒋鼎文同样很风光。他追随蒋介石东征西讨,已经挂起了陆军二级上将的肩章,是蒋介石身边的红人。抗战爆发后,他又被任命为西安行营主任,开府封疆,成了坐镇一方的大员。

宣侠父的变化也很大。自从离开了黄埔岛,他经李大钊的介绍,以左派国民党员的身份到冯玉祥的国民军中从事政治工作,并在部队中秘密发展中共党员,建立了党的组织。另外,他还在驻军所在地,参与组建了甘肃最早的党组织—中共甘肃特别支部,并任特支委员,积极在甘肃藏族中开展革命活动。北伐开始后,他随冯部东征河南,并配合武汉政府举行第二次北伐,还被任命为第二集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中将主任。

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冯玉祥追随蒋介石的“反共清党”政策,将宣侠父、刘伯坚、刘志丹一批共产党员“礼送”出境。根据上级的指示,宣侠父回到了家乡浙江诸暨,从事农民运动。1929年春,他辗转于济南、武汉,并完成了自传体小说《西北远征记》,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颇有影响。接着又完成一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入伍前后》,描写一个贫农出身的青年,参加了国民党军队,但最终接受了革命思想,率部投奔红军。在国统区写这样的内容,当然不可能出版。因此,他自费印了200本,赠送给“左联”成员和一些同道中人。许多知名作家都很惊讶,过去只知道宣侠父出身行伍,没想到写小说也如此出色,堪称佳作。但宣侠父的心思毕竟不在文坛。很快地,他应第25路军总指挥梁冠英的邀请,前往江苏淮阴,任该部总参议,秘密从事兵运工作。1932年夏,第25路军奉蒋介石之命参加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宣侠父当然不能随队与自己人过招,一跺脚离开了该部。他的熟人多啊,当年的许多黄埔同窗、师长都出将入相了,都争着要提携一下老同学。特别是蒋鼎文,专门面见蒋介石,请求启用宣侠父。

此时,蒋介石认为蒋鼎文的建议有道理。自从他背叛革命后,黄埔师生也发生了分化,一部分跟着共产党,走上了他的对立面;另一部分则犹豫彷徨,不知所依。要知道,蒋介石政权的奠基石就是以黄埔系为核心的武装力量,他不能让自己的基石产生动摇。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