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在世界黑暗之处点亮一盏灯

任文静

   晏阳初,不是一位“名人”,作为文科生的我是在大学的专业课上才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从1893年10月26日出生至1990年1月17日逝世,他活了近一个世纪,但在漫长的一生中专注做了一件事——平民教育。在此过程中,他不过是教人识字书信,平凡到在历史课本上找不到记载,但在我的心中却是一位真正的伟人。他无惧一切默默践行着“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诺言,在世界黑暗之处点亮一盏明灯。

 

 

一、晏阳初的童年与求学时期

 


1893年,晏阳初生在四川巴中一书香家庭,又名遇春、云霖,家境小康,生活安定。其父晏美堂深受蜀学“讲求实用”思想影响,设私塾亲自教导孩子,他秉承“以循循善诱、温暖慈爱的态度感化学生”这一原则,从不疾言厉色苛责孩子,使他们对他敬而不畏。晏阳初从小便习读经史子集,接受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其母吴太夫人操持一家人的生活,慈爱中又有威严,要求子女生活规律、为人守礼。晏阳初受父母言传身教,克己守礼、仁爱他人。用晏阳初自己的话说就是:孔孟之道给予他作为中国人要有“仁爱”的基本性格,耶稣不惜牺牲自己的积极战斗的精神指引他为国为民服务的道路。

1903年,仅10岁的晏阳初便跟随兄长离开家乡,远赴保宁府城阆中县境“中国内地会”创立的西学堂求学,接触到基督教,深受耶稣博爱世人的伟大精神感召,第二年便受洗礼,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1907年,14岁的晏阳初到省城成都进入美国美以美会设立的华美高等学校进修,因不满该校校风,两年后退学。在做了一年的中学英文教师后,晏阳初受邀到英国传教士史梯瓦特(史文轩)在成都筹设的辅仁学社担任副主任,组织成都青年开展益智娱乐活动等社区服务工作。1913年初,在史文轩的帮助下远赴香港,在圣史梯芬孙学院补习,准备投考圣保罗学院(香港大学前身)。可能由于英美学制不同,晏阳初在数理化方面比较薄弱,圣史梯芬孙学院校长告诉他大约需要3年时间才能完成全部课程。晏阳初不屈不挠,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和战胜万难的勇气,咬牙凑钱聘请家庭教师,每天学习12小时以上,当年即参加圣保罗学院秋季入学考试,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他本可享受1600元的英皇奖学金,因需以加入英籍为条件,被他拒绝。在圣保罗学院读书期间,晏阳初结识了著名布道家艾迪(SherwoodEddy)与波克曼(FletcherS.Brockman),对他的基督教思想以及今后赴美深造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香港,晏阳初深切地感受到了殖民地下社会等级的悬殊和作为中国人的屈辱。1916年1月,史文轩在法国战场为英军祷告时被炸身亡,晏阳初深感身受史文轩牧师教益良多,以其第一个英文名James作为自己的英文名,永远纪念这位良师益友,坚定了为民服务的初愿。同年夏天,晏阳初由上海启程赴美深造,入耶鲁大学政治系。在这所宗教气氛极为浓厚的纽英伦名校,晏阳初如鱼得水,不但在思想上受到民主的洗礼,而且是校园生活的活跃人物。他成为学校唱诗班的第一位中国人,深刻领会耶稣精神。此外,他还参加演讲比赛,在课余时间贩卖抽纱刺绣,并在学校食堂帮忙以赚取学费。他还参加了中国留学生组织“成志会”,曾担任留美中国基督教学生会的会长,参与了国际基督教青年会的一些活动,结交了许多日后成为风云人物的朋友,还在纽约的第一所华人教堂结识了他的终身爱侣——牧师千金许雅丽(纽约市华埠首先创立基督教堂的许芹牧师次女)。1918年6月初,耶大毕业典礼的第二日,晏阳初即应基督教青年会之召踏上了奔赴欧洲战场帮助旅法华工的征程,当时的他并未意识到这次法国之行将决定其今后的人生道路。

 

 

二、法国战场华工服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弥补劳力不足,法国陆军部于1916年春与中国惠民公司签订招募华工赴法协约,之后英国也在中国各地招募工人运往法国战场,先后有约15万名华工赴法,主要从事军需生产工作。长期从事农业劳动的华人很难适应法国环境,因语言不通导致沟通障碍,1916年11月8日至13日,法国各地华工队连续发生罢工、暴动等事件。直到1917年9月,华工罢工、恐吓事件都时有发生。英国基督教青年会发现:华工问题主要是由于语言不通、习惯不同、双方缺乏有效沟通与理解而产生的,必须解决这一问题才能使华工保有精神与体力,以增加工作效率。于是,他们向英国军方提出娱乐计划,设立多所工作中心服务华工,成效显著。与此同时,北美青年会也在法军雇佣的华工中提供相同服务,先后成立40所工作中心,担任干事的中国留学生为美国人的两倍。他们开设类似于茶馆的俱乐部,为华工提供一些中国传统游戏,帮助他们写信、寄家用等,极大地安慰了华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同样作为中国人的晏阳初十分理解远在万里之外的华工无法与家人联络的痛苦,他在法国普兰的服务中心非常热心地从事为华工代写、代读书信服务。“身居异地,生活艰难,回首祖国,则山水茫茫,终年信断,不禁凄然欲绝”,写信、汇款、了解国内和战地新闻的实际需要刺激了华工读书识字的愿望;身处现代文明发达的西欧所产生的强烈反差的体认使识字与维持国格带上了浓重的爱国和自强色彩,强化了学习的愿望。晏阳初敏锐地发现了识字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能性,1918年6月起,他选取一千余字作为基本内容编写了《千字课》等,开设课堂教授华工识字写字。课业完成后,他们大都能用这一千余字书写书信,自由跟家人联络。因晏阳初一人精力有限,无法全部教授数量庞大的华工,于是推行“由已识写字的华工教不识字的华工”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效率,这也是定县平民教育运动中“导生制”的起源。

为了巩固华工识字成果,并且能在他们回国后充分发挥作用,进而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晏阳初开始了另一项艰难的计划——手写拓印周报。1919年1月15日,基督教青年会《驻法华工周报》创刊,声明此刊宗旨“为开通华工的知识、辅助华工的道德、联络华工的感情而办”,开设“祖国消息”“华工近况”“世界奇闻”等栏目,流通范围更广,信息内容更全面。该报还在华工中开展征文比赛,让华工有发声和表达的机会。晏阳初更是多次在《华人周报》上发表文章,其中《革心》一文最具代表性。他在《革心》中说:“今日最急需的不是练兵、不是开学、不是开矿,也不是再革命,我们全国上下人民最急需的,就是革心。把那自私自利的烂心革去,换一个公心。把那老心老肠革去,换一颗新心。有新心而后有新人,有新人而后有新社会,有新社会而后有新国家。”他首次提出指导他一生行为的“三C精神”——孔子(Confucius)、耶稣基督(Christ)、苦力(Coolie),即以“儒家的仁”和“基督的爱”为指引,致力于解除苦力的“苦”,开发苦力的“力”。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令他终生感动的事。有一位在法国扫盲的劳工写信给他说:“自从您编的报纸出版后,我开始知道天下大事。但是,您的报纸很便宜,一生丁就能买一份。我怕您的钱赔完了会被迫停刊,因此,我把自己在法国劳动3年节省下来的365个法郎随信附上。”这封信使他更加坚定了从事平民教育的决心。1920年7月,在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晏阳初即束装归国,开始在他的故国从事为平民服务的事业。

 

 

三、定县平民教育运动

——乡村建设的实验

 

20世纪初,中国饱受外国列强欺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许多青年知识分子都在努力为改造中国寻求出路。1920年8月,晏阳初从美国抵达上海,彼时五四运动所开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方兴未艾,工人意识觉醒,民主教育、平民教育蔚然成风,针对平民开设的贫儿学校、补习学校、夜校等遍地开花,经过知识分子的着力提倡而正在日趋普及的白话则成为推行平民教育的利器。晏阳初接受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余日章之聘,负责该会“平民教育部”工作。随即着手开展大规模的扫盲工作。在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晏阳初从中国众多的汉字中挑出1000个常用字编成《平民千字课》作为教材,他们于1922年年初首先在长沙进行扫盲试验。3天之内,得学生1900余人,招募教员120人,借学校、公会、庙宇等70多处,在各处设立识字班,每晚教2小时,每周教6晚上,共计教92次。7月15日,举行毕业考试,应试者1200人,其中有960人合格,由省长亲颁文凭。接着,又在烟台、曲阜、南京、杭州、武汉等地发动平民识字运动,所到之处,盛况空前。其后,陶行知负责组织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重新编纂《平民千字课》,使其更加适合平民使用。在新版《平民千字课》扉页明确说明了该课本的目的:一是培养人生与共和国民必不可少的精神和态度;二是训练处理家常信札、账目和别的应用文件的能力;三是培养继续读书看报和领略优良教育的基本能力。此课本也成为日后平民教育运动的基本工具。

1923年夏,晏阳初与陶行知、朱其慧等人在北京成立以“除文盲、作新民”为宗旨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以下简称“平教会”),晏阳初任总干事。不久,有18个省及32个市相继设立了平教会分会,“甚至各县亦有平民教育促进会。识字运动可谓盛极一时。”同年9月,发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宣言》,平民教育是建立普及教育的基础,是解决生计、消弭乱机,奠定国本的方法,同时倡议广大同胞捐款帮助。平教会下设乡村教育部,明确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对象——乡村农民。1924年9月,晏阳初决定就近从华北农村开始平民教育的实验。这一年的11月,他们在直隶(今河北省)保定道的20个县宣传平民教育。在当地人士及美国公理会教士的协助下,经过半年努力,各县均建起平民学校,招收学生6000余人。随后,他们又将实验点扩大到宛平、获鹿等县,以及京兆区(即今天的北京市,但辖区比北京市大)。实地考察让晏阳初认识到:乡村的精神和物资都是今日中国的主干,也是中国未来的基础。同时,在乡村推行平民教育比城市有更多便利,如乡村农民贫穷的物质生活、紧密的宗族血亲联系、强烈的家庭责任意识等特点都更适合平民教育的开展。除基本的识字教育外,平教会还在乡村开展普及农业科学的活动,设立普及农业科学院,研究本地动植物的育种和选种,研究改进农具,改进农民的衣食住行。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