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得澄清的一桩重大史实

马沛文(遗稿)

  什么重大史实?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下简称《实》文)一文的横空出世,与"中央领导同志"有没有关系?

  我参与了《实》文从收看初稿到反复修改到最后发表的全过程,我认为绝对没有关系。可是,有一个中央级的研究单位,还有两个中央级的重要媒体,白纸黑字地写着有关系。

  一是,1988年5月5日,即《实》文面世将近10周年的时候,《人民日报》要闻版发表了题为《伟大的转折,辉煌的序曲》的本报评论员文章,其中写道:"在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和组织下,有关同志亲密合作,撰写和修改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

  二是,《实》文发表已经超过19年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电视台主创的12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的第6集有这样几句解说词:"1978年5月11日,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支持下,经过许多理论工作者的反复推敲、修改,《光明日报》公开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1997年1月出版的《邓小平》127页)

  可是,所谓"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支持",所谓"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和组织",纯属子虚乌有,压根儿就没有这档子事!

  在《光明日报》理论部修改《实》文的过程中,在把《实》文送请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帮助修改定稿的过程中,大家都承受着不小的来自上面坚持的"两个凡是"的政治压力,如果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支持"和"组织",我作为理论部的负责人怎么会不知道呢?总编辑杨西光怎么可能不向理论部传达呢?

  为什么要"无中生有"?不仅耐人寻味,尤其发人深省!

  从1977年12月中旬《光明日报》理论部收到南京大学政教系教师胡福明应《光明日报》哲学组组长王强华约稿,寄来了《实》文,到1978年5月11日《实》文发表,在长达近5个月的过程中,看到这篇文章的原创稿、多次修改稿和最后改定稿的只有《光明日报》理论部和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七八位同人,再加上《光明日报》的总编辑杨西光,中央党校副校长胡耀邦,《实》文始终没有越出这个范围,其中职务最高的也就是党的部级干部(当时,胡耀邦已兼任中央组织部部长),这里边哪有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呢?

  我敢断言,1978年5月11日之前,中共中央的任何一位领导人都不可能看到或者知道有这样一篇文章,从何"关怀"?怎么"支持"?更别谈什么"组织"了。可见,这些子虚乌有的东西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编辑部,精心"创作"出来的。他们为什么要"无中生有"呢?

  这些"无中生有"的"创作"者,紧紧地被极其陈腐的思维束缚着,在他们看来,一个大学教师,几个在中央部门工作的理论宣传和理论研究者,加上两个中央部门的领导者,居然能写出意义如此重大,影响如此深远的理论文章来,实在不可思议。因此,他们认为写这段历史,必须体现党中央的领导,于是,所谓"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支持",所谓"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和组织",就被"创作"出来了。

  那么,究竟"关怀""支持""组织"《实》文的"中央领导同志"是哪一位呢?连"创作"者自己也绝对说不出来。

  记得1997年1月6日晚上看完电视纪录片《邓小平》第6集,我怀着一腔愤懑,与一位朋友通话,谈到"关怀和支持"《实》文的"中央领导同志"是哪一位时,我说:这句解说词不是明目张胆地歪曲历史,甚至是捏造历史吗?那位朋友略一思索说:那所谓"关怀和支持"是不是指胡耀邦呢?因为他后来成为"中央领导同志"嘛!我说:你这个解释是不郑重的,也是不能成立的。我认为,这部电视片的撰稿人、改稿人、定稿人,绝对没有这个意思。因为,第一,胡耀邦后来成为中央领导同志这是事实。可当时他不是中央领导同志也是事实,怎么可以歪曲甚至捏造这个事实呢?在他们看来,好像一切重大的创新的见解,只有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支持""组织"下才会产生似的。中央领导以外的人们,包括党的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都是"群氓",都是"阿斗",都是任凭他们扒拉的"算盘珠"和随意松紧的"螺丝钉"。这是对党的领导的现代迷信,也是反历史唯物主义的"英雄史观"。第二,如果说他们有这个意思,那为什么连胡耀邦"关怀""支持""组织"这篇文章的一个镜头也没有,一句话也没有呢?而不是"中央领导同志"的胡耀邦是当时"关怀""支持""组织"《实》文发表的高级干部中最突出的一个。■

  (作者为《光明日报》原副总编兼理论部主任)(责任编辑杨继绳)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