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次计算机为我国首次洲际导弹试验立大功

张俊科

    导语:19539月,我军第一所工程技术院校—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在冰城哈尔滨成立,简称“哈军工”。1955年作者入哈军工学习。1959年至1960年,学院设立计算机系,作者提前毕业,留校任教。从此,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巨大航船从哈军工扬帆起航。1970年,哈军工主体院系搬迁至长沙。文章回忆了在长沙马坡岭时期,哈军工研制的151型百万次计算机为我国第一次洲际导弹发射试验立大功这一历史事件。

 

 

创建哈军工

 

朝鲜战争打响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武器远远落后于美国。毛泽东认识到军队现代化的紧迫性,意识到在现代战争中军事技术与现代兵器的重要性。

19526月,正在朝鲜前线指挥作战的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陈赓收到一纸调令,奉命回国述职,同时邓华被任命为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

1952623日,毛主席、周总理、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在中南海召见了陈赓。毛主席说:“我们要建立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培养技术军官。你来当院长兼政委。”陈赓当时没有丝毫准备,忙说:“不行,不行,我是行伍出身,办学与打仗隔行,我恐怕办不好。”毛主席说:“有困难找总理给你解决,还有苏联顾问的帮助,凭你陈赓的才智和干劲,一定能干好。”周总理也说:“你上过黄埔军校,办过红军步兵学校,还带过红军干部团。你干不了,别人恐怕连你这点儿经验也没有。”陈赓不再推辞,接受了任务。为了保密,周恩来建议去掉“技术”两个字,就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19538月,毛泽东在为军事工程学院签发的训词中写道:“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专门技术……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迫切而光荣的任务。”

19539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因强国兴军的需要而诞生,学校位于哈尔滨,简称“哈军工”。学院按军兵种设系,含空军、炮兵、海军、装甲兵、工程兵五大系,陈赓任院长兼政委。

1955年我高中毕业后,有幸考入了哈军工,在海军系学习。但一毕业,我便“改了行”。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研制出全球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学院领导预感到未来战争及国家发展中,计算机必有重要作用,决定创办计算机专业。此前哈军工是没有计算机专业的,当然也没有可教计算机的老师。经研究,决定从将要毕业的高年级学生中抽调一些人,提前毕业,分配到计算机专业教研室来,当时叫“拔青苗”。我是其中之一,还有康鹏等十来人。教研室主任为胡守仁,副主任为陈亚希。哈军工计算机专业属电子技术系,代号为404教研室,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口号是“边干边学”“在战斗中成长”。

 

初到马坡岭

 

由于历史原因,1966年学校退出军队序列,1970年学院主体院系南迁长沙,改名为长沙工学院。

因城里校区房子少,计算机系200多人住在郊区马坡岭。那里有一个“文革”时期停办多年的“农业机械化学校”,校区不是很大,仅有一座教学楼和一栋两层的学生宿舍。宿舍楼约有五六十间房,每间原住8名学生,走廊是露天的,楼中间是厕所。“文革”数年,这所农业机械化学校早已荒废,校教职工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人去楼空,水电全无。“文革”时,学校被用作红卫兵接待站,后来又被附近农民占去用作养鸡养鸭场,到处是垃圾,到处是鸡粪鸭粪,臭气冲天。

我们到后,不管一家几口人,每家分一间房。走廊临时安装了水管,隔几户有一个水池,家家门口有一个烧蜂窝煤的炉子。

长沙雨水多,湿气大。我们刚迁到长沙时是11月份,总是阴天下雨,大约一个月没见到太阳。冬天气温常在0℃—10℃左右,又没有烤火的设备,阴冷潮湿。到了夏天,气温经常在35℃—39℃左右,酷热难耐。那个年代还不知什么是空调,买什么都要“票证”,家里想买电扇都做不到,只能是手里拿着一个椰树叶做的扇子不停扇。个别办公室里有电扇,还是吹计算机用的。那时我家中有张竹子床,午饭后,脱了上衣躺在床上,汗水从肚皮向两侧流。夏天蚊虫多,卫生条件差,很多人经常拉肚子。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从东北来的,对南方的气候很不习惯,每到夏天都像大病了一场,过了三年才渐渐适应。

那时候吃的也不好,肉、油都限量。一周就休息一天(星期日休息)。生活虽然困难,但大家的心是连在一起的,生活态度是乐观的。刚到长沙那会,家家户户烧蜂窝煤做饭,每次做完饭,要压好一块新煤。但有些北方人不会用,压不好,火经常灭。第二天早晨一开炉,火灭了,又要重新生火,麻烦得很。这时候邻居总会主动让我们去他家的炉子上点一块蜂窝煤,又简单又省时间。北方人爱吃饺子。谁家要是包饺子,相邻的两家也会送上一碗。生活条件虽然差,但邻里间很少有矛盾。谁家的小孩、老人病了,邻居们都会帮忙送去医院。

 

151机为我国首次洲际导弹

试验立大功

 

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掌握了原子弹制造技术后,决心发展洲际导弹,但这种导弹的射程超过中国陆地国土范围,一旦进行实弹试验,就必须射向远海。而洲际导弹的数据测量与飞行姿态观察,必须出动海上测量船。国防科委向中央军委提出报告,要搞测量船、护航舰艇和后勤补给船只。因为开会的时间是1967118日,所以工程就叫“718工程”。

1970年,国防科委正式下达“718工程”任务书,明确其中“百万次航天测量中心处理计算机”(代号151)由长沙工学院计算机系研制。

早在20世纪60年代,哈军工的计算机系就已全国有名。可以说,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巨大航船就是从哈军工扬帆起航的。195898日,中国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在哈军工诞生;慈云桂等研制的“441-B”系列计算机,是我国当时最可靠的计算机,使用国产磁芯存储器,采用了康鹏设计的硅晶体管推拉触发器,保证了整机运行的快速、稳定,运算速度达到5万次,以连续运算七天七夜,168小时不停机的国内最好成绩被投入两弹一星的工程应用。之后,由“441-B”构成的指挥仪还装备了高炮部队,前往越南抗击美国空军,使击落美机数量不断上升。

经过全系人员的共同努力,151机这一每秒百万次的大型计算机研制完成。1979年,151机被安装在2万吨级白色“远望1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上。19802月,中央专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会议,听取“718工程”汇报。这是我国首次向太平洋发射“东风5号”洲际导弹,中央指示“一次成功”,要求“东风5号”导弹是优等的,发射安全可靠,弹头打入预定海域,测量舰队安全开出去,安全开回来,计算机计算准确无误,弹头落水后顺利收回。

19805月,执行“东风五号”洲际导弹海上测量控制任务的中国航天测量船队在中国海军护航舰队护送下,浩浩荡荡地向南太平洋海域进发。

518日深夜2时,“远望1号”进入8小时前准备。10时整,“东风五号”洲际导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计算机及时收到并显示,正确引导船上雷达、激光经纬仪、遥测装置精确捕获和跟踪目标,准确算出导弹落点与时间,引导打捞直升机飞向预定海域。导弹落水后不到两分钟便顺利收回!

我国第一次发射洲际导弹试验成功了!国防科大(1977723日,邓小平同志以战略家的远见,提出在哈军工基础上组建国防科技大学)参试分队圆满完成任务。回到学院后,全校师生在校大门口敲锣打鼓,列队欢迎。

除了参与我国首次发射洲际导弹测控任务外,151百万次大型计算机还圆满完成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发射测控以及我国核潜艇首次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测控的光荣任务。

回忆战斗在马坡岭的生活,那时30多岁的我,“一切听党指挥”,“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脑子里想的只有如何完成科研任务。

那时我负责“转换”任务,即数字/模拟变换(D/A)及模拟/数字变换(A/D)。因为当时处在“文革”时期,没有对外开放,使用的电路必须自己研制。在形势和条件逼迫下,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执行任务过程中,我需要一种精密模拟开关电路,但在做试验时,用单管总有1mv3mv的误差。我突发奇想,将两种类型的晶体管(PNPNPN)并联使用,将实验中的误差调为0mv。实际上这一电路是个小发明,1975年被张家口桥西无线电厂制成“薄膜集成电路”,作为该厂的正式产品。之前工厂因无好的产品,处于破产状态,有了这一产品后,几十人的小厂重获新生。一个小小的电路救活了一个厂。

战斗在马坡岭的五年,有苦难,但更多的是辉煌。

(作者单位:长沙科大佳园军休站)

(责任编辑 王双)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