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和平接管保护中山陵的难忘经历

刘迎新口述 赵占豪整理

编者按:刘志诚,河南省获嘉县人,1919年11月3日出生。1937年11月参加革命,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初期,先后在延安陕北公学、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39年12月参加新四军,历任新四军政治部巡视团巡视员、新四军军直政治部组织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军区特务团政治处主任、第三野战军第三十五军一○五师三一一团政治委员、三一五团政治委员等职。1949年南京解放之初,奉命带领所部完成接管中山陵的特殊任务。刘志诚女儿刘迎新向笔者讲述了父亲亲历的这个过程。

我的父亲刘志诚,1919年11月3日出生于河南省获嘉县一个曾经富裕的家庭,到他出生的前几年,家中生意倒闭,讼事连绵,入不敷出,日渐破落。14岁时,因缴不起学费,不得已而辍学。随后经亲戚介绍,到山西省新绛县大益成纺织公司庶务处当学徒,牛马般的工作使他逐渐认清了旧社会黑暗而残酷的现实。他开始积极阅读进步书刊,接近进步人士,接受进步思想,对国民党政府日益不满,热切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队伍。1937年11月,父亲毅然离开家乡,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经艾思奇同志介绍,先后在陕北公学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39年3月,父亲从中共中央党校毕业,随即被派往中原敌后参加抗日武装斗争,从此投身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项工作。在父亲一生的革命征程中,有一件事使他终身难忘,他晚年曾写文章回忆,我也多次听他讲述过,那就是在1949年4月南京解放之初,他奉命圆满完成和平接管中山陵的特殊任务。

1949年4月21日晨,随着北平国共和谈宣告失败,人民解放军在江西湖口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江面上发起了渡江战役,一举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天堑。国民党军残兵败将纷纷向南逃窜。4月23日,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三十五军一○五师三一五团副政治委员的父亲找到师首长请示:“我团经过两天多战斗,伤亡不多,士气正旺,我想先过江去了解一下南京城内的情况,组织部队追击敌人。”师首长研究决定,由父亲和副团长石玉龙带领第三一五团前卫营(第二营)渡江执行这一任务。

当日黄昏,父亲带了一名参谋先行渡江到达下关江边,石副团长带领前卫营官兵紧随其后。到24日凌晨2时,全部人员顺利渡江完毕,在下关轮渡码头附近集结。父亲向前卫营全体官兵交代了任务后,便带领部队沿中山路开始向城内进发。据父亲回忆:“行进中,沿街电灯时明时暗,四周冷冷清清,偶尔听到不远处有零乱枪声和人的呼喊声,但想到后续部队会进行搜索和处置,我们不能耽误时间,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追歼逃敌。”队伍进挹江门,过鼓楼,行至新街口时,看到了街中心树立的孙中山先生的铜像,父亲说他当时不禁肃然起敬。

经过两三个小时的急行军,前卫营入城后一口气走到了中山东路上的中央医院(现东部战区总医院)门口。此时,天色开始蒙蒙发亮,官兵已急行军20余里地。考虑到大家身体疲劳,父亲命令部队停下来稍事休息。他回忆说:“刚坐下不久,团里的侦察员就急匆匆前来报告:距此地不远的中山陵门外,还有一支国民党部队未走,约三四百人,武器装备很好。听到这一情况,大家迅速做好了战斗准备。我想,中山陵园是伟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陵墓所在地,在此地用兵一定要慎重,决不能贸然行事。于是一方面叫侦察员继续侦察,弄清这个大队的番号,一面向师里请示。我们的请示很快反映到军部,军首长指示说,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他的陵园一定要保护好,避免遭到破坏,你们要想尽办法取得和平解决,这是一项特殊任务,你们要完成好。”

这时,侦察员又来报告说,陵园内的武装是守卫中山陵园的拱卫大队。父亲凭借多年打仗的经验意识到,这个拱卫大队一定是一支特殊的武装,既然负责警卫孙中山先生陵墓,就不同于其他国民党军队。于是,立即派人展开了政治攻势,大声向对方喊话:“拱卫大队的弟兄们,解放军打过长江来了,南京解放了,我们是来接管中山陵园的。”“请你们的长官快出来和我们谈判。”听到不断地喊话,国民党中山陵园管理处、拱卫处代理处长范良上校和拱卫大队长王全中校走了出来,表示愿意谈判。范良和王全都是孙中山先生生前的警卫人员,一直在中山陵守卫。国民政府撤出南京时,他们奉命留下看护中山陵,早已做好了交接准备。因此,父亲与他们很快达成了和平接管协议,他随即派人将此情况上报,上级迅速决定解除原定的由父亲率部追击敌人的任务,改命他带领前卫营控制紫金山、中山陵和天文台,并安排好警卫工作。随后,范良向父亲汇报了有关情况,然后把枪枝弹药清册、拱卫处编制人员清册以及资财档案等移交给父亲,正式完成了交接手续。父亲接收了有关资料之后,又提了几点要求:拱卫大队的枪支弹药全部上缴集中封存;大队官兵继续徒手执勤,配合解放军一起守卫中山陵,防止破坏事件的发生;陵园内所存物资设备,要看管好,听候军管会接收。范良、王全表示完全接受。接着,父亲召集拱卫大队的全体官兵讲话,宣传了我党的政策,要求他们听从解放军的指挥,尽职守责,保护好陵园。

与此同时,前卫营官兵在石副团长的指挥下也开到了中山陵园广场集结,并划分了各连担负的任务:四连进驻天文台,卫护天文台的安全;五连守护中山陵,对通向南京市区的各条路口派出警戒;六连进驻灵谷寺,向马群和孝陵卫方向派出警戒;营部驻明孝陵附近的中山植物园。任务布置完毕后,父亲对全营指战员讲话,着重强调了守卫中山陵和紫金山天文台的重要意义,并要求大家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入城守则,做到秋毫无犯。

讲话完毕,石副团长具体指导连队哨位设置和安排巡逻队工作,父亲就在王全的陪同下,到陵园内的要地进行察看。他们先去了蒋介石的官邸,这是一栋俄国宫殿式的西式楼房。据王全介绍,这栋别墅又叫“美龄宫”,是蒋介石和宋美龄做礼拜的地方。蒋、宋二人一般礼拜天来祷告,第二天回城内官邸,平时不大来。从“美龄宫”出来,王全又引导父亲去了孙科公馆,孙科公馆又叫“延晖馆”。看过两处公馆后,父亲对王全说:“中山陵内所有国民党要人的公馆,我们解放军全不进驻,仍由你们陵园管理处负责看管,听候南京市军管会前来接收。”

此时,已到了中午时分,父亲来到营部驻地中山植物园,受到技术员吴敬立和潘祖恒等人的热情欢迎,他们一直坚持工作,保护园内的各种设备,终于盼到了解放军的到来。父亲看到他们已经腾出好几间房子,安排了营部人员住宿,对战士们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

下午,范良陪同父亲和石副团长上中山陵拜谒。父亲回忆说:“路上我看到,哨位上都有两人值勤,一个是持枪解放军战士,一个是徒手拱卫队员,相对而立。我们沿台阶上山,进到中山陵的祭堂大厅内,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孙中山先生坐像鞠躬默哀,然后进入墓室绕着中山先生的卧像和遗体环行一周。半天多来,我留心观察,中山陵园苍松翠柏,碧瓦银墙,维护完好,中山先生陵寝内外整洁有序。我对范良说:‘为了迎接解放,你的工作做得不错,现在南京解放了,你要带领陵园拱卫大队的全体人员,认真守卫执勤,把工作做得更好。’范良听了很受鼓舞。从那天起,我们就建立了友情。”

当天傍晚,父亲和石副团长到师部汇报了谈判接管中山陵的情况,以及接管后对部队的部署和要求,师首长完全同意他们的安排,并告诉他们说:军部最初的计划,本来是把控制紫金山、保护中山陵和天文台的任务交给一○四师的,由于你们带领前卫营进军迅速,先期到达并和平接管了中山陵,军部就改变了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们去完成。师首长还强调说,南京刚刚解放,城内外秩序混乱,对中山陵是否保护得好,关系十分重大,党中央和总前委对此都非常重视。最后,师首长决定让石副团长回团部主持工作,父亲继续留在中山陵园内,领导第二营完成守卫任务。

此后几天,父亲集中精力完成了大量接管善后工作:把接收来的有关表册档案等一一核实后进行上报;为了确保中山陵的绝对安全,把各连暂时不使用的武器也一律收缴,集中保管;同时,马不停蹄地召集中山陵留守人员开会或谈话,摸清其思想底数,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中山陵的留守人员除了拱卫大队官兵,还有不少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人员,根据之前的协议,拱卫大队的官兵统一改编为解放军,而对行管后勤人员的出路却没有明确安排。父亲在谈话中发现,这些人最大的担心就是“换了朝代,丢了饭碗”。为保持中山陵管理工作平稳运行,父亲经请示上级后向他们郑重宣布,如果愿意继续为中山陵工作的,新的南京市政府会全部留用。此外,父亲还积极帮助留守人员排忧解难。当时,由于国民政府行政院财政部提前逃跑,范良没有领到中山陵留守人员的薪水,很多留守人员家里缺粮,生活已经难以为继。父亲了解查明后,当即与上级联系补发薪饷,缺欠多少,补发多少,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留守人员的生活从此安定下来,无不感激地说解放军好。

作为驻守和保卫中山陵的解放军最高级别指挥官,父亲非常清楚自己肩负的重任。南京虽然解放了,但形势还很紧张,国民党军队不断派飞机进行轰炸。一天,突然来了个姓蒋的家伙,自称是“江南挺进军”司令,到陵园找到范良,说是代表解放军来接收中山陵园拱卫大队的武装的。范良感到为难,就去找父亲,说又有一个解放军要来接收中山陵园拱卫大队的武装,问该怎么办。父亲一听就感到不对,觉得可能有人冒充解放军的名义趁火打劫。于是,他一面交代扣留此人,一面向师里汇报情况。师里告知,二野的同志还没有到达南京,“江南挺进军”也不是共产党的地下武装,要求父亲对来人进行审问。果然,此人是国民党的散兵,企图趁乱骗取枪支弹药,组织土匪武装,进行破坏活动,结果不但没有得逞,反而自投罗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一次危险来自国民党军暂编第四师。父亲回忆说:“该师共有3000多人,原驻扎在汤山一带,师长叫张荫堂。南京解放那天,这支部队见大势已去,无处可逃,就索性不再逃窜,主动派人和我第三十五军联系谈判,要求和平改编。他们声称早已看清形势,一直在等待大军过江;还说他们部队中有我们党的地下组织,要求保留建制,作为起义部队加入解放军。军部迅速派人调查这支部队的底细,经调查,该师并无任何起义之实,并且历史上张荫堂还是新四军的叛徒,军部决定不能答应他们的无理要求。”

此时,敌暂编第四师已转移到了距离中山陵咫尺之遥的孝陵卫一带,妄图“挟持”中山陵与解放军“讨价还价”。为了确保中山陵园的安全,解决这支部队必须智取。军部决定,由父亲和另一位干部以军部派驻干部的身份,立即进入暂编第四师,麻痹并稳住敌人,同时摸清这支部队的真正面目。

出发前,父亲命令驻陵园部队加强对孝陵卫街方向的警戒,并增调一个加强班进驻“美龄宫”,日夜监视敌暂编第四师的动静,以便一旦有事能紧急接应。进入敌暂编第四师后,经多方周旋调查,父亲发现这支部队确实是一伙顽固的与人民为敌的危险敌人。于是,父亲以参加师里的报告会为名,返回师部汇报有关情况,师部随之决定,立即拔除这枚埋在南京城郊的定时炸弹!

这是一场特殊的战斗,整个过程扣人心弦。为确保中山陵园及附近地区的安全,第一○五师党委制定了周密的战斗方案,决定把敌人调到江宁县城南的桥头村、横岭村一线,那里远离中山陵地区,并且地形对于围歼顽敌十分有利。任务部署完毕后,父亲和师政委宋献章又详细研究了行动的具体时间和细节,然后才匆匆赶回敌暂编第四师,传达军部指示,命令该部在指定期限内移防到桥头村一带。张荫堂见父亲等几位解放军干部并没有撤走,以为万无一失,便满口答应,带领暂编第四师准时进入了移防地区。按照预定部署,第一○五师师部人员通知张荫堂,要他带领暂编第四师排以上军官到大祠堂开会,听宋献章政委讲话。张荫堂事先派人到祠堂周围查看了一番,发现没什么异常之后,才带领全师数百名军官如约来到大祠堂参会。等敌人全部坐定之后,宋献章政委走到台前宣布命令:“只有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才是你们唯一出路!”刹那间,台下的敌军官乱成一团,有的目瞪口呆,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大声叫骂煽动反抗……敌师长张荫堂正要拔出武器,窗口、门洞突然闪电似的伸出一挺挺机枪,早已埋伏在内厅的第一○五师师部警卫连战士齐声高喊:“缴枪不杀!”敌军官见大势已去,只得乖乖地举手投降。

与此同时,父亲在敌暂编第四师联络副官的陪同下,来到横岭村附近一块空旷的平地上,该师的三个步兵团和师直属队约3000名士兵全部肩挂背包,手持武器,整队完毕。父亲看时间已到,便站在一处高坡上下达口令:“立正……枪放下……向后转……起步走……”等士兵离开武器二十米左右,父亲又高喊:“立定……向后转……放下被包……坐下!”这正是事先约定好的发起战斗的口令,父亲话音刚落,隐蔽在周围树林和农舍里的解放军战士便如猛虎一般冲了出来。联络副官来不及反抗,全被摁倒在地。待骚乱平定之后,父亲才大声向国民党士兵宣布:“你们的师长拒不投降,已经被扣押了。上级决定暂编第四师解除武器,全体军官由一○五师师部处置,士兵由所属各团接收,愿意参加解放军的,欢迎你们加入人民军队的行列。”说完,放下武器的士兵就由事先准备接收的干部分别带走,短短几个钟头,没有一声枪响,这股国民党残部全部归顺我人民解放军。

南京解放之初,社会秩序混乱,中山陵周围的一些不法之徒,也趁机对陵园的树木乱砍乱伐。面对这一情况,父亲组织工作队深入群众进行大力宣传,教育群众要保护好陵园;同时,还组织了巡逻队加强警戒。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后,父亲又向军管会提出申请,派公安部队进驻陵园,协助守陵部队共同巡护,抓获和处理了一些不法分子。此后,盗伐中山陵林木之恶风才渐渐平息。

1949年4月24日和平交接,到1949年8月1日撤出中山陵,父亲带领部队圆满完成了接管和护陵任务。在这期间,总前委的负责同志也到达了南京。一天,司令员陈毅等首长拜谒中山陵,当了解到中山陵和陵园周围的各种名胜古迹保持完好时,司令员陈毅欣然写下了“保护中山陵”的手令,并称赞说,解放南京一役,“中山陵接管得最好”。■

(责任编辑 樊燕)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