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的五个重要决策

黄迎旭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打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对手是美国这个世界头号强国。这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既考验了新中国的国力和军力,更是考验了新中国的领导者们。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体先后作出的五个重要决策—定下出兵决心、部署第一次战役、实施第三次战役、进行重大战略调整、实行边打边谈—构成了这场战争的基本脉络,保证了我方的战略主动地位,体现了指挥这场战争的意志力和决断力。

 

定下出兵决心

 

1950年9月15日,美军第10军在朝鲜半岛三八线附近的仁川登陆,与固守釜山的韩国军队和美军第8集团军相配合,对已渡过洛东江的朝鲜人民军第1、第2方面军形成夹击之势,战局急转直下。美军和韩军于25日恢复汉城,29日压到三八线,30日后开始陆续越过三八线,剑锋直指中朝边境。此时,朝鲜人民军主力被隔断在三八线以南,已组织不起有效防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危在旦夕。29日金日成向斯大林发出求援信,请求苏联给予“直接军事援助”。斯大林10月1日凌晨收到信后,于当日致电苏联驻中国大使转告毛泽东、周恩来,建议中国“将五、六个师迅速推进至三八线,以便朝鲜同志能在你们部队掩护下,在三八线以北组织后备力量”。同时,斯大林发文指示苏联驻朝鲜大使史蒂可夫和军事总顾问马特维耶夫向金日成、朴宪永转述意见,表示关于“直接军事援助”一事,要“同中国同志商量”。当天夜里,金日成紧急约见中国驻朝鲜大使倪志亮和政务参赞柴军武,正式请求中国出兵援朝。3日,朝鲜内务相朴一禹抵达北京,向毛泽东面呈金日成、朴宪永联合签名的求援信函。

朝鲜战争于6月25日爆发后,中共领导层在第一时间作出判断,认为这场战争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朝鲜人民军速战速决,统一半岛全境,结束战争。这是最理想结果,对朝鲜最有利,美国想干涉也很难出手。再一种是美国迅速大规模投入兵力,朝鲜人民军进攻受阻,战争陷入僵持状态;如果美国进一步增兵,战局将发生逆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有可能不保,而且美国还有可能把战争扩大到中国来。无论发生哪一种情况,中国都必须有所准备。7月7日,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召开第一次国防问题会议,10日召开第二次会议,正式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确定以第13兵团所属的第38、第39、第40军,以及驻东北的第42军和炮兵司令部所属3个炮兵师,共计2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值得注意的是,会议决定正承担着解放台湾前线总指挥责任的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这表明中国把军事战略重心从东南转移到了东北。还值得注意的是,东北边防军所做的准备是出境作战。首先,用邓华所率领的第15兵团部代替黄永胜的第13兵团部,组成新的第13兵团部。其次,东北边防军组建后,从作战、装备、后勤以及政治动员等方面的准备都着眼于入朝作战,甚至连指挥员的名字也拟用朝鲜人名。当朝鲜战争陷入僵持后,毛泽东立即着手二线、三线兵力部署。8月20日,毛泽东批准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关于将第19兵团移至陇海线东段或津沪线待命的报告。9月8日,毛泽东又命令第9兵团开至徐济线整训,作为战略后备队。

中国未雨绸缪,为援助朝鲜做了必要准备,但最终定下出兵决心,却是一波三折。10月2日下午,毛泽东主持召开书记处会议讨论出兵援朝问题。会前,毛泽东致电高岗和邓华,指示他们进京开会,并令部队做好随时出动准备。同时,毛泽东起草了致斯大林的电报,准备政治局作出正式决议后发出。从这封电报稿看,毛泽东主张出兵援朝,并对战争的目的、力量使用、作战方针、战略战术以及连锁反应等重要问题有了深入思考。然而,书记处会议却作出了暂不出兵决定。会后,毛泽东通过苏联大使罗申转告斯大林:中共中央的许多同志认为,对此必须谨慎行事;目前最好还是克制一下,暂不出兵。同时又表示,这不是最后决定。4日下午和5日下午毛泽东连续主持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经过充分讨论,终于作出了出兵援朝的决定。8日毛泽东下达命令: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并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日,毛泽东致电倪志亮,要他转告金日成“我们决定派遣志愿军到朝鲜境内帮助你们反对侵略者”。同一天,周恩来、林彪秘密赴苏,就援朝问题进行协商。彭德怀拟定了出动计划,确定志愿军于15日开始出境,20日迟至22日全部集结于朝鲜北部预设战场。毛泽东批准了这个计划。但随后又出现了波折。11日毛泽东接到周恩来从莫斯科发来的电报,得知苏联不打算兑现出动空军的承诺,这就意味着志愿军将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作战,这让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不得不重新考虑出兵问题。12日毛泽东电示已赴东北的彭德怀:“十三兵团各部仍就原地进行训练,不要出动。”13日毛泽东召集进京的彭德怀、高岗以及其他政治局委员开会,再次讨论出兵援朝问题。经过深入讨论,认为即使苏联不出空军支援,我们仍应出兵援朝。会后,毛泽东给周恩来去电,通告会议决定。至此,出兵援朝的决心最终定了下来。

1970年10月10日,毛泽东对来访的金日成说:“那时候,我们虽然摆了五个军在鸭绿江边,可是我们政治局总是定不了,这么一翻,那么一翻,这么一翻,那么一翻,最后还是决定了。你不帮助,怎么办啊?不仅你们没有发言权,我们也没有发言权了。”[1]毛泽东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作出过许多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战略决策,但都没有像决策出兵援朝这么难。

难在哪里?主要是四个问题。首先是利害权衡。战争必有损害,出兵援朝带来的损害显而易见,不仅有可能把战火引到中国本土,而且更主要的是会迟滞中国业已开始的经济恢复进程,甚至会使这个进程归于失败,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将引起民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人的不满,动摇国家的政治基础。毛泽东看到了这一点,但认为不出兵损害更大。他说:我们急切需要和平建设,如果要我写出和平建设的理由,可以写有百条千条,但这百条千条的理由抵不住六个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现在美帝的侵略矛头直指我国东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鲜搞垮了,纵不过鸭绿江,我们的东北也时常在它的威胁中过日子,要进行和平建设也有困难。所以我们对朝鲜问题,如果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还凶。它要把三把刀插在我们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们的头上,以台湾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腰上,把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脚下。天下有变,它就从三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许它的如意算盘得逞。“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2]这就是说,中国置身事外,眼下可以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军事对撞,继续执行自己的经济建设计划,但却不能遏制国际战略格局朝着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不能消除压在自己边境的战争威胁,甚至不能确保战火不蔓延到自己的国土上来,最终还是会被迫卷入战争。抗美援朝以暂时的牺牲,换取长久而稳定的和平环境。所以,毛泽东在10月13日给周恩来的电报中说:“我们认为应该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3]而且要早参战,如果等朝鲜彻底垮了,中国再想出兵就没有理由了,也没有机会了,而只能做在境内迎战美军的准备。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中国在战略上将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还有一个是苏联军事援助问题。中国对苏联有三个要求:一是尽快出动空军,提供空中掩护和支援;二是供给武器装备,提升志愿军装备水平;三是供给武器装备最好用租借或贷款的办法,以减轻出兵援朝给国内经济造成的压力。苏联答应提供武器装备,并同意采取信用贷款的方式支付,但不同意立即出动空军。彭德怀回忆说:“周总理、林彪赴苏联,苏联答应出枪、炮、弹……但不出动飞机。毛主席这时候就以此为由又问我,可不可以打,苏联是不是完全洗手?我说:‘这是半洗手,也可以打。’最后是毛主席讲:‘即令打不过也好,他总是欠我们一笔账,我什么时候想打,就可以再打。’”[4]出兵援朝虽然是应苏联和朝鲜的要求,但却是基于中国自身战略利益独立自主作出的郑重决策,苏联“半洗手”也好,“全洗手”也好,这一仗已是箭在弦上,即使打输了,中国也取得了朝鲜半岛事务的“发言权”,可进可退,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因此,不管苏联出不出动空军,中国出兵援朝决心不变。

再一个问题是,有没有胜算的可能。志愿军的装备和美军装备相比,差距甚大。美军是一支高度机械化的现代军队,而准备入朝参战的志愿军却基本上还是小米加步枪,火力、突击力、机动力和后勤保障力都远落后于美军,特别是美军有强大空军,掌握着制空权,能有效压制地面行动。毛泽东后来对金日成说:“过去我曾经同跟着你们军队到过南朝鲜的中国新闻记者谈过话。我问他,究竟美国的炮火和空军杀伤力哪个大?据他说,主要杀伤力还不是空军,还是陆军。我说这样就好办了,因为我们没有空军,有的只是陆军。”[5]毛泽东对自己的陆军充满信心,认为陆军同陆军较量,志愿军并不一定处于下风。因为,战争并不仅仅是物质力量的较量,更是精神力量的较量,人心、士气以及指挥能力可以弥补武器装备的差距。毛泽东相信,拥有高昂的战斗精神、丰富战争经验以及高超指挥艺术的志愿军,是可以打败“铁多气少”的美国军队的。

第四个问题是,中国一旦参战,战争能否被控制在朝鲜半岛。毛泽东一开始就想到了这个问题,认为这取决于志愿军能否在朝鲜境内歼灭美军。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朝鲜问题便在事实上解决了,即便美国会在很长时间内不承认失败,甚至与中国公开作战,但战争的规模不会很大,时间不会很长。最不利的情况是两军打成僵局,美国使用其空军轰炸中国许多大城市和工业基地,使用其海军攻击中国沿海地带。毛泽东对战胜美军有信心,因此认为有把握把战争控制在朝鲜境内,最不利的情况可以避免。定下出兵决心后,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请示是否把地处沿海城市的航空学校迁往内地,毛泽东批示“不要迁移”,正是表明这样一种信心。而这种信心,对于定下出兵决心也是至关重要的。

 

部署第一次战役

 

在最终定下出兵决心后,朝鲜战场的态势已非常严峻,美、韩军的进攻速度超出预想。毛泽东曾预估美、韩军越过三八线后会停留一段时间,因此设想志愿军入朝后,在平壤至元山铁路线以北,德川至宁远公路以南地区,构筑两至三道防御阵线,先打防御战,歼灭小股敌军,把敌军阻止在北纬40度线以南,不让其进入中朝边境地区;如果敌军固守平壤、元山,我军也不去进攻,待接收了苏联武器装备并完成训练后,再配合朝鲜人民军举行反攻,这大概要在6个月以后。中央军委据此拟定了志愿军入朝参战的第一期作战设想。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