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成成中学的峥嵘岁月

贾国振

山西太原的成成中学,创建于1924年,迄今已走过了94年的光辉岁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成成中学举校从军,共赴国难,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乐章,被誉为“全国青年运动的一面旗帜”。

 

一、建校初期

 

1923年至1924年间,北平师范大学的山西籍校友,创办了一所私立中学,校名取《中庸·自成》中“成己成人”之意。1924年9月,学校在太原正式挂牌招生,成成中学由此诞生。

1924年至1931年,成成中学以“教育救国论”为主导,组织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建校初期的成成中学,很快就以办学水平高、教学质量高、学校门槛高而蜚声三晋。

受革命思潮的影响,成成中学在校学生阅读各种进步刊物,积极参加各项进步活动。学校中的革命力量也开始萌芽,出现了学生党员吕调元等一批爱国热血青年。吕调元是山西静乐县人,1925年考入太原成成中学。他与山西共产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政治活动家高君宇是同乡。受高君宇的启迪和影响,他走上革命道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成为职业革命者,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后来被反动当局残酷杀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青年学生爱国热情日益高涨。而学校的管理者则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他们以严谨治校为名,行严格控制之实,要求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禁止参加校内外一切抗日救亡活动。因此,学生与校方的关系日益激化,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斗争。此时的太原已经先后出现了学生社团和学生读书会。“左联”“社联”“反帝抗日大同盟”等群众革命团体也先后在许多学校成立。在全市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和冲击下,建校后风平浪静的成成中学此时已经被推到爱国运动浪潮的风口浪尖。

 

二、党的领导

 

1930年以后,在党的领导下,成成中学出现了第一个共产党员教师刘墉如,第一个共产党员校长武新宇,成立了第一个学生党支部。

刘墉如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应聘来到成成中学后,先后介绍了党的外围组织成员焦国鼐和共产党员武新宇等来校任教。刘墉如是成成中学教师队伍中的第一个共产党员。

武新宇是成中第一个共产党员校长。他是山西省阳高县人,1923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在校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九一八事变后来到太原,组织领导“抗日反帝同盟会”。初到成中时,任教务主任兼英语课。校长萧静庵调离后,在刘墉如等人的活动下,校董事会推选他担任成中第二任校长。这对于当时的成成中学来讲,是一个重要事件。

武新宇担任校长后,刘墉如任训育主任,受聘来校的中共党员刘丹敦任教务主任。共产党员开始掌握了学校领导权。在党的正确思想引领下,校园的政治氛围悄然改变。一批地下党员和进步教师陆续来成成中学任教,并以教学工作为掩护开展革命斗争。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课堂外,黎明社、曙光社、前进社、十月读书会等各种各样的学生进步社团先后成立。

刘墉如接任第四任校长后,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党对学校的领导。1933年暑期,他又从北师大同学中聘请中共党员杜心源和张柏园来校任教,从而使教师队伍中的党员人数更加壮大。杜心源来校后担任教务主任,焦国鼎担任训育主任。许多青年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出现了高祯庆、严峻、王唐文、姚培林、王珍、张守敬等多名学生党员。

1936年10月,经中共太原市委批准,成成中学建立了第一个学生党支部,共有六名学生党员组成,由高祯庆同学担任支部书记。学生党支部在中共太原市委领导下,团结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此时,党的外围组织“教联”“左联”“文总”“社联”和一些爱国进步团体也在学校发展起来。成成中学的办学思想真正实现了从“教育救国”向“革命救国”的蜕变。

 

三、抗日救亡

 

1932年以后,成成中学成为在阎锡山白色恐怖下唯一由共产党员掌握领导权的学校。鉴于当时太原的革命形势,学校党的领导主要以地下活动为主,与对师生的引领和教育也是在隐蔽的方式下展开。这段时间,成中师生把思想觉悟转化为自觉行动,国民师范、女子师范并驾齐驱,站在山西太原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最前线。

1934年春天,时任中共北平地下市委书记的林枫同志为躲避敌人的追捕,临时来成成中学任教。在此期间,他对学校党的工作和学生运动提出了建议。

1934年暑假,太原国民师范停止招生,全市大中学生爱国运动的中心开始转移到成成中学。成中师生在党的领导下多次引领了省城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王庆生是学校最早的学生自治会主席,他于1933年就牵头组织成立了太原市“抗日反帝大同盟”,并担任组织部部长;1935年,学校“社联”组织学生参加全市声援北平“一二·九”运动的示威大游行;1937年学生党支部书记高祯庆等三名同学组织建立了太原市“暑期学生抗日救国会”;1937年夏天,成中学生党员王唐文等在学校党组织的支持下,组织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太原市第二次“反会考运动”。

西安事变爆发后,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领导指挥北方的抗日战争,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中共山西工委三大机关进驻成成中学。朱德、刘少奇、邓小平、杨尚昆、彭真、彭德怀、徐向前等党和军队领导人先后在学校居住和工作。太原成成中学一度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北抗日战争的前线指挥部。

1937年9月5日,周恩来来到太原,居住在太原成成中学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周恩来在成中经常与师生见面,广泛宣传抗日救亡主张,积极支持学校师生的反帝爱国斗争。为了进一步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抗战爆发后,中央北方局派遣林枫同志的爱人郭明秋到成成中学担任教工党支部书记。

日寇铁蹄占领北平的消息传来,山西教育当局要求中学以上学校疏散外迁,成成中学迁移到离太原70华里的清源县城。同学们半天上课,半天参加爱国救亡的实践活动。他们撰写文章,印制传单,编演活报剧,出版每日新闻,发表时事评论,还经常去农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此时的全校师生,已经是满腔热血,随时准备奔赴抗日前线。

 

四、举校从军

 

平津沦陷后,正当成中师生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并酝酿建立学校抗日武装时,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将军来到清源接见了全体师生,并做了战前动员报告。他介绍了当前的抗战形势,着重强调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指出了抗战发展的胜利前途。这次报告在全校引起强烈反响,广大师生更加坚定了抗战胜利的必胜信念,纷纷要求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

中共北方局对成成中学筹建革命武装的要求给予大力支持,专门派富有实践经验的曹振之同志到学校担任政治教员,负责战前思想动员工作;战争动员总会武装部长程之华也派曾在红军担任过营级干部的冯福厚同志到学校担任军事教官,负责师生的军事训练。与此同时,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的参谋张震把60余支步枪、冲锋枪及弹药也发到同学们手中。

1937年10月10日,经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同志亲自批准,成成中学师生抗日义勇队在山西省清源县成立。参加义勇队的学生最大的十八九岁,最小的十三四岁。其中有父子兵刘墉如、刘海青;兄弟兵焦国鼐、焦国柱,石国柱、石国干,秦赞中、秦赞贵,李仁富、李恩富,高重生、高铭生,还有阎焕景、阎焕耀、阎焕春。同年11月,师生抗日义勇队改名为师生抗日游击队,12月再次改编为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刘墉如任支队长,曹振之任书记,开赴晋西北抗日前线配合八路军贺龙的一二○师作战。

“沙沟事件”是师生游击队成立后取得的第一个辉煌战果。1937年11月,师生游击队转移途中遇到国民党部队的包围,表面上是收编“联合抗日”,实质上是胁迫占山为王。在处理这个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刘墉如队长运用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不仅成功地化解了所处的危险困境,而且团结和争取了国民党两个团跟随师生游击队一起抗日。邓小平同志闻听此事后给予高度评价:“赤手空拳带出两个团,这个功绩很大。”

1938年2月,游击四支队师生在晋北抗日前线发表《为号召全国青年参战宣言》,表达了抗战到底视死如归的决心。

1938年3月10日,一二○师收复岢岚,日军弃城北逃,游击四支队奉命阻击逃跑的日军。副支队长冯福厚率领一部分兵力隐蔽在公路一侧有利地带,以猛烈火力袭击逃敌,彻底消灭了逃窜的日军,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让游击队师生经历了一次真正的战争考验。

在转战晋西北的过程中,游击四支队的战斗力不断提升,先后配合主力部队参加了收复晋西北七县城的战斗,为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做出很大贡献。著名作家周立波在采访贺龙一二○师时,对四支队的师生是这样描述的:“这些学生和先生的确使人尊重,他们不但没有逃难,而且背起了武器。他们胸前佩着的两个黄色手榴弹,表现了他们的英勇,他们脸色完全黑了,不像书生,真像战士。”这篇战地报道发表在法国《巴黎时报》上,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它把师生游击队的光辉形象永远定格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上。

 

五、血沃青山

 

1938年5月,党中央做出关于建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战略决策,并组建了八路军一二○师大青山支队。根据贺龙师长的命令,游击四支队与新组建的大青山支队一同北上,挺进绥远敌占区,创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队伍出发后边行军边战斗,跋山涉水,历时数月,终于将抗日旗帜插到大青山上。

1938年9月抵达大青山到1941年正式编入八路军建制,游击四支队的师生们无论是开辟绥中还是挺进绥西,不管是回师绥南还是留守青山,都圆满完成了任务。

在开辟绥中的群众工作中,他们不仅在绥中地区广泛建立了乡、村动委会组织,而且为开展持久的抗日战争打下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挺进绥西的统战宣传中,他们点燃了国民党“绥远民众抗日自卫军”官兵的抗日热情,扩大了八路军在绥远地区的影响,保卫了游击战争的革命成果。在回师绥南的英勇战斗中,他们组建了绥南骑兵支队,保护了大青山与晋西北之间的生命交通线,为我党向绥南平原地区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留守大青山长达六年的岁月中,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了抗战的胜利果实,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立下了功勋。

在大青山革命英雄纪念碑上,浸透着成中英烈的鲜血。著名的“阎氏三兄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大哥阎焕景任四支队二连连长,1938年底为掩护战士们突围时壮烈牺牲,年仅24岁;二哥阎焕耀任四支队一连排长,1939年在反扫荡时献出宝贵生命,年仅21岁;三弟阎焕春任四支队3连指导员,1942年在武川与日军激战时光荣献身,年仅22岁。

1940年,四支队队长刘墉如同志因革命斗争需要,调回晋西北工作。《新华日报》著名记者郁文同志采访他时是这样描述的:“近四十岁的年纪,在他饱经风霜黑黝的面孔上,留短短的髭须,着一身残旧的灰军衣,炯炯的两目放射着尖锐的光芒。我们紧握起了两手,畅谈着大青山敌我搏斗的故事。一副雄赳赳的气概,谁又能想到抗战前他是热心服务多年的校长和教育家呢?”

1941年12月,游击队四支队奉命改编成为大青山骑兵支队独立营。在步兵变骑兵的过程中,队员们虚心学习,刻苦训练,很快掌握了马上杀敌技术,成为驰骋在草原上的一支英勇善战的抗日劲旅。巍巍青山,活跃着抗日英雄的队伍;茫茫草原,传颂着成成师生的美名。游击四支队犹如镶嵌在塞北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光艳照人。

1941年,游击四支队正式编入八路军建制,虽然番号改变了,但是调离出四支队的原成中师生仍然分布在大青山地区的各条战线坚持斗争,直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全国取得了最后胜利。

十四年抗战,共有200多名游击队员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岁月的河流未能湮没红色的记忆。2011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先后在山西太原和内蒙武川组织了隆重的《成成烽火》电影首映式。《成成烽火》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后,引起很大反响。至今,成成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的英雄事迹和献身精神仍被全国人民传诵。■

(作者单位:太原成成中学)

(责任编辑 陈晓红)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