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 血火疆场

喻岩

巍巍太行山,以其险峻磅礴的气势、雄伟壮丽的姿态,纵贯中国华北广袤的土地。在日寇入侵、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太行山见证了中华儿女浴血奋战、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辉煌历程。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和华北儿女为抗击日寇,用鲜血和生命立下了赫赫战功,谱写了伟大的英雄篇章。

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主力开赴华北敌后抗战前线。中共中央多次发出指示,要求八路军认真执行洛川会议制定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以分散兵力、发动群众、创立根据地为主,而不是以集中兵力打仗为主。太原失守后,华北战场上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规战基本结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三大主力开始向敌后逐步实施战略展开,发动了广泛的游击战争,并以太行山区为重心,在广袤的华北土地上点燃抗日烽火,发展革命力量。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长期驻扎在太行山区,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杨尚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转战于此,克服了重重困难,领导和指挥敌后抗日军民在华北建立起众多抗日根据地。

平型关战斗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深入敌后,在晋察冀边区开展游击战争。随后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成立了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四个军分区。随后,经过艰苦作战,粉碎了敌人的八路围攻,收复了大面积失地。1938年1月,在河北阜平召开了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经过民主选举,成立了临时行政委员会。这是八路军在敌后建立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它的成立,标志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此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强敌围攻中不断发展壮大。

八路军第一二○师在晋西北开展游击战争,发动群众抗日。1938年3月,一二○师开赴同蒲路作战,日寇乘机调集万余人的兵力向晋西北进攻,侵占了七座县城。一二○师立即急行军回师,经过二十多天激战,收复失地,打败了日军对晋西北的第一次围攻,奠定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同年8月,一二○师派一个支队北上绥远,进入大青山地区,与当地抗日武装相互配合,开辟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经过进一步发展,大青山根据地与晋西北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统一的晋绥抗日根据地。

太原失守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八路军总部命令第一二九师创建以太行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又称太行抗日根据地)。1938年4月,第一二九师粉碎了日寇的九路围攻,奠定了晋冀豫根据地的基础。1939年7月,日军以重兵打通白晋路,在沿线建立据点,把晋冀豫区分割为两个区域。1940年1月,经中共中央批准,白晋路以东为太行区,以西为太岳区,并在南面建立了晋豫区。8月1日,在涉县成立了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简称冀太联办,下设行政委员会,杨秀峰任主任。在开辟晋冀豫根据地的同时,第一二九师还派出部队由太行山区东进冀南和豫北平原,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第一一五师一部也到达冀南和冀鲁豫边区,先后建立了多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为开创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经过与日伪艰苦的斗争,1941年1月,成立了冀鲁豫边区行政公署,选举产生了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7月,晋冀鲁豫边区临参会选举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后,统一了冀南、太行、太岳、冀鲁豫四个区域。

1937年10月,日军向山东进攻,全省大部分地区被日军占领。共产党在山东的地方组织在十几个地区发动起义,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建立鲁南、胶东、清河等抗日根据地。1938年底,起义部队统一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1939年3月,罗荣桓率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进入鲁西,与之会合。经过艰苦斗争,建立了包括渤海、鲁中、鲁南、胶东、滨海五区,以及河北、江苏各一部分的山东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三个师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直接领导下,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山东等四大抗日根据地,涵盖山西、山东、河北三省之全部,绥远、热河、察哈尔、辽宁、江苏、河南之一部,总面积约333万平方华里,总人口约8300余万[1]。这些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成为在华北抗击日寇的主要力量,也成为中国坚持长期抗战的中坚力量,打乱了敌人作战的前线与后方的划分,形成了敌我双方军事态势复杂的包围与反包围的战争形态,为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生存,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军事上积极开展游击战争,粉碎日军进攻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各个抗日根据地,还注重加强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发展党的组织,改造旧政权,建立统一战线组织,发动妇女等各界群众组成抗日团体,发展生产,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等等。根据地军民在对敌斗争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中,创造了极为丰富和宝贵的经验,不仅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还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历史时刻,无数革命先辈战斗在太行山区和华北大地,浴血奋战、抗击外辱,爱国、救国,他们这种不畏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敌后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深刻的爱国情怀,永远值得铭记!

 

 

注释:

[1]魏宏远、左志远主编《华北抗日根据地史·前言》,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

(责任编辑 刘曾文)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