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

申海良

1946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依仗军事优势,对解放区实行全面进攻,我军奋起自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粉碎敌军企图。国民党军队被迫改全面进攻为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根据战争形势发展,刘邓大军遵照“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的指示,打破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从黄河岸边跃进至大别山,把战争从解放区引到国民党统治区。这是人民军队发展壮大史上的一个创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战争双方力量对比

发生明显变化

 

蒋介石自恃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有美国援助和美械装备,冒险发动全面内战。但在战争中,国民党军却整师、整旅不断被歼,屡战屡败,士气低落,“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而战”,“自动缴械者日益普遍”,厌战情绪日益严重。解放战争的第一年,我军通过紧张激烈的内线作战,歼灭国民党正规军97个半旅共计78万人,歼灭伪军以及保安部队等杂牌部队计34万人,合计112万人。国民党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430万人降至373万人,正规军则由200万人下降为150万人,“故从建制、人员、武器来说,蒋军都损失了约1/3,若从质量说,则实不止降1/3”。国民党军队在第一线集中了220多个旅,既想集中组织进攻,又要防守重要城市据点及维护漫长的补给线,必然顾此失彼,导致机动作战兵力严重不足,后方兵力空虚。

从战场态势来看,国民党军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我军在这两个战场暂时还处于防御地位。19475月,华东野战军抓住战机,在鲁中孟良崮地区集中5个纵队的兵力,歼灭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7月,华东野战军主力分兵在鲁南、鲁西、鲁中三个方向机动作战,打乱国民党的进攻部署。东北民主联军于513日至71日,发动夏季攻势,歼灭国民党军8.3万余人,收复城市42座。我军一面作战,一面建军,队伍不断壮大,士气日益高涨,在给予进犯国民党军坚决军事打击的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政治攻势。鲁西南战役后,刘伯承讲,“蒋军上下士气之消沉,现已更加明显,因此更容易被消灭”。19467月—19476月,我军共俘虏国民党官兵67.7万人,其中争取了34万余人补充部队,有效充实了人民解放军的数量。

我军总兵力由解放战争初期的127万人上升到195万人,虽然在绝对数量上比国民党军少175万人,但我军的野战军人数接近100万人,且全部可以用于机动作战。大量国民党军被歼,也客观上改善和加强了我军的武器装备。以火炮为例,经过一年多作战,人民解放军共缴获国民党军各种火炮6100余门,仅华东野战军在莱芜战役中就缴获各种炮350门。各野战军分别成立了炮兵司令部、特种兵纵队或炮兵旅、炮兵团,各步兵纵队普遍建立了炮兵团或炮兵营,师、团也大都建立了炮兵分队,基本形成了预备炮兵和队属炮兵的体制。除火炮外,也缴获了大量步枪、机枪、坦克等武器装备,缩小了我军与国民党军在武器装备上的差距,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军的作战能力。

 

二、我军在解放区作战的困难

日益增加

 

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战略就是进攻解放区,把战争扭在解放区打,摧毁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使人民解放军失去依托变为“流寇”,进而穷追猛打,消灭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的第一年,解放区的人力物力遭到严重破坏。一来是因为战役战斗主要发生在解放区,大部分地区遭受战火洗劫;二来是因为自然灾害的影响,如1947年,重要粮食产区太行山普遍干旱,晋绥解放区发生40年来最严重旱灾,山东、华中解放区也发生严重的旱灾。冀鲁豫边区政府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用于军事开支。邓小平说,冀鲁豫解放区,“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农民的鸡、猪、牲口看见的不多了,村里的树也少了,试问,扭在解放区打,我们受得了吗?如果我们只想在内线作战要舒服一些,就中了敌人的毒计”。

陕北和山东解放区是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地区,遭战争的破坏更加严重。胡宗南占领了陕北解放区的所有县城,战前耕地面积为1600余万亩,遭破坏后减少400万亩,只剩1200余万亩,粮食产量下降一半,棉花产量减少七成,畜力减少三成。毛泽东讲,“边区受胡军蹂躏,人民损失颇大,粮食缺乏,又加天旱,人口减少至九十万”。根据鲁中14个县统计,国民党抢走耕畜8.39万头,使得120万亩农田因无力耕种而荒芜。地里种不上粮食,再强的军队没有饭吃也是打不了仗的。沂蒙山区纵横50余里的地区国共双方投入总兵力多达百万,交战非常激烈,支援解放的军工就有130万。粟裕讲,“人力、物力的消耗空前巨大,山东的水都几乎要喝干了”。

“一切服从战争需要”“一切为了前线”的思想指导下,为了支援战争,各解放区不得已增加了人民的公粮田赋。这个阶段既是我军物资粮食供应最紧张最困难的阶段,也是农民负担最重的阶段。1947年,山东解放区全区的粮赋负担比例为20%,陕甘宁边区为27.33%,东北解放区平均为23.98%(其中吉林省达33.55%),均超过华北财经会议提出的“人民负担最高不能超过其生产量的20%”。除了粮赋负担外,村款的负担也很重。据晋察冀、冀鲁豫和山东各地的报告,村财政负担在中心区或老解放区约占公粮的50%,在边沿区或新解放区约是公粮的一倍甚至更高。

1947年,我军除了面临财政经济困难和物资粮食匮乏外,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还面临着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巨大压力,形势十分严峻。3月,国民党军集中34个旅25万人的兵力,进侵陕北解放区,妄图摧毁我党、政、军指挥中枢。西北人民解放军仅有两万余人,装备极差,补给困难,敌我兵力对比悬殊。西北人民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实行运动防御,抗击国民党军的侵扰。我军凭借陕北群众基础好、地形险要的有利条件,针对胡宗南急于决战的心理,牵着国民党的部队在陕北游移,把敌人“肥的拖瘦,瘦的拖垮”。我军一般都是在运动中歼敌,避免打硬碰硬的阵地战,但是陕北解放区的面积缩小,人民在减少,回旋余地也大为缩小,兵力悬殊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729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给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刘伯承和政治委员邓小平等的电报中提到,“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730日,毛泽东又就作战问题致电刘邓,“胡(宗南)军主力进行游击性‘清剿’,六月由安塞北至横南端,又南至富县太白镇,七月南至关中,又北至保安”,“胡拟八月由保安向靖边”。

 

三、国民党战略部署

中间薄弱后方空虚

 

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损失大量有生力量,再加上战线延长,守备兵力增加,敌我力量对比有了明显变化。虽然国民党的进攻尚未被全面粉碎,我军的人员数量、武器装备还落后于国民党军,但毛泽东基于对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筹划“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利用敌人在战略上的漏洞和弱点,发动局部反攻。19471月,中央军委致电刘伯承、邓小平,“根据现在情形,打退敌战略进攻和自己的必要准备,战略出击须在今年六月或更迟一点,但各项准备工作即须分别轻重缓急开始进行”。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被迫放弃全面进攻的战略,改为集中94个旅(约占进攻解放区总兵力的43%),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在其他战场上采取守势。进攻陕北解放区的兵力有34个旅计25万人,进攻山东解放区的兵力有24个整编师60个旅约45万人,两大解放区承受巨大压力。

中央军委与刘邓就进攻中原战略通过电报往返商讨后,确定“刘邓十万立即开始休整,巳东(六月一日)以前完毕,巳东后独力经冀鲁豫出中原……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别山,均可因时制宜”。后因豫北攻势作战尚未结束,时间推至6月底。那么突破口选在哪里呢?此时正好在晋冀鲁豫解放区出现了空当。国民党军自恃黄河天险可抵40万大军,不断从中原抽调兵力,加强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兵力,导致联系东西两战场的中间地带兵力十分薄弱。国民党军仅在南岸构筑滩头阵地和野战工事,部署两个师的兵力扼守河防,另外摆一个师在嘉祥地区机动,形成了两头粗、中间细的“哑铃”式战略态势。另外,国民党军后方空虚,担任守备的只有21个旅,并且大部分在新疆、四川、甘肃、西康等地。在闽、浙、赣、湘、桂、黔等6个省,没有正规军,只有一些地方保安部队。为补充兵员,国民党军强抓壮丁,“要一百二十万才能抓来六十万”,甚至“把和尚、道士也抓来当兵”,逃亡率较高,战斗力大为削弱。

 

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

重大战略意义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推动中国革命战争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揭开了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76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共12万人,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歼敌6万余人。刘邓野战军“下决心不要后方”,击破国民党军20多个旅的围追堵截,越陇海路,涉黄泛区,跨沙河、涡河等天然障碍,到达大别山。陈赓、谢富治率领太岳兵团在鲁西南渡过黄河,进到豫西,转战豫陕鄂边区。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对陇海、津浦铁路展开破击战,寻机歼敌。108日,党中央在给许世友、谭震林的电报中指出,“自从你们转入反攻后我军业已毫无例外地全面转入反攻,敌人已没有任何一处再能进攻。我刘邓、陈粟、陈谢三军共四十八个旅约四十万人业已在长江、黄河间立住脚跟”。三路大军分别以大别山、泰山和伏牛山为依托,完成在中原的战略展开,形成“品”字形战略态势,“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调动和吸引蒋军南线全部兵力160多个旅中约九十个旅左右于自己的周围,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

(二)打乱了国民党军原定战略部署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一步“险棋”,更是一步“妙棋”。在这之前,战争都是在解放区打的,战争的消耗甚至是兵员的补充,敌我都是取之于解放区。蒋介石坚持“战略取攻势,战术取守势”。所以,国民党军有248个旅的正规军,蒋介石将其中227个旅用于进攻解放区。全面进攻受挫后,蒋介石依旧坚持进攻战略,采取“双矛攻势”,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以摧毁我党的三个重要根据地:政治根据地延安、军事根据地沂蒙山区和交通供应根据地胶东。1947年,国民党军侵占延安,但是没能消灭中共中央首脑机关和指挥中枢。蒋介石力求尽快控制另外两个根据地,进一步占领冀中冀南和鲁北地区,以断绝解放军的兵源补充和粮食供应。蒋介石的“如意算盘”就是战争要在解放区打,彻底破坏解放区经济,让解放军失去依托,而同时又可确保国民党军队后方的人力物力财力供应充足。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并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彻底打乱了蒋介石的原定战略部署。

(三)减轻了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压力

大别山地处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战略地位独特,“中原正当敌人大门,而大别山是大门边”,是敌人战略上的敏感区和薄弱区。刘邓大军在鲁西南地区,面对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堵,突然挥兵南下。蒋介石错误判断,认为“共军溃不成军,向南流窜并判断共军以北渡黄河之公算为大”,一面命令军队尾追,一面派兵防止我军北渡黄河。直到刘邓大军渡过黄泛区赶到沙河,蒋介石才判明刘邓大军是有目的地直奔大别山。蒋介石急令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从开封移至郑州坐镇指挥,调集各路军队部署堵截,最终刘邓大军历经20多天的艰难跋涉和激烈战斗,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粉碎了敌人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于8月末先后进入大别山。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犹如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使得蒋介石十分恐慌。蒋介石此时已经顾不上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立刻调回5个师10个旅,加上大别山原有的9个师23个旅,共计33个旅,由国防部部长白崇禧统一指挥。毫无疑问,大别山地区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兵力,减轻了陕北、山东及其他解放区的压力。19478月上旬,西北野战军发起榆林战役,随后又遂行沙家店战役,一举歼灭胡宗南部整编第三十六师6000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 王双)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