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文忱与抗联密山红色交通线

何志明

《红灯记》可以说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部京剧。它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东北地区的地下工作者为传递情报而与敌人进行顽强斗争的故事。这部戏的剧情始终围绕情报的传递,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塑造的交通员李玉和一家三代的艺术形象,更是令观众印象深刻。九一八事变后,中共领导下的东北抗联始终坚持抗日斗争,为便于联系各地以及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建立了众多红色交通线,并涌现出了大量为抗战英勇献身的交通员。《红灯记》这部戏的故事人物原型之一,是密山国际交通线的杰出情报交通员傅文忱。

 

 

傅文忱,原名傅文臣,曾用名宋志远。1904年出生于黑龙江双城县镶白旗二屯,9岁移居密山县。他家境贫苦,12岁开始务农。1933年结识共产国际交通员李发,在李的影响下参加革命工作,并担任密山至海参崴的国际交通员,后经李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后,为了便于同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取得直接联系,中共满洲省委和抗联建立了为数众多的秘密交通线,承担中共中央、满洲省委、东北抗联与共产国际之间的重要情报联络与人员护送工作。

1934年4月起,上海中央局迭遭破坏,使中共中央与抗联之间的直接联系中断,中共代表团加强了对抗联工作的领导。因此,这条国际交通线也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国际决定从人力、财力等方面加强东北地区的国际交通组织,并于1934年成立了哈尔滨国际交通局,为此还在中东铁路东、西两线和中苏边境区接管和建立了5个交通站和5个联络处。5个交通站分别是满洲里交通站、扎来诺尔交通站、满洲里直通交通站、博克图交通站、密山交通站。5个联络处分别是满洲里及扎来诺尔联络处、满洲里直通联络处、外国人会见处、哈尔滨特委联络处、密山联络处。密山方面又可分为3条交通线,即桦木林子区域第21号中苏界碑、绥芬河北沟、密山二人班;5个交通站,即横道河子、牡丹江大同医院、绥芬河、八面通田家澡堂子、下城子保安屯、密山二人班。当时密山联络站、联络处在整个抗联交通网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密山县位于中苏边境,在传递情报方面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因此,密山交通线除了负责护送经哈尔滨前往苏联的工作人员前往海参崴外,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传递情报。该交通线由此成为国际交通局在中东铁路东线设立的重要联络通道,来自中共代表团和共产国际的各种重要文件、共产国际的指示及中共派往苏联学习培训的干部,大都经过这条关键交通线输送。它也由此在抗联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傅文忱就是在这条交通线上来回奔走,成功传递了众多情报。

 

 

傅文忱是密山共产国际交通站唯一的一个地方人员。在这条著名的红色交通线上,傅文忱曾以猎人的身份作掩护,担任二人班国际交通站的秘密交通员,并出色地完成了中共代表团、东北党组织的各种文件和共产国际指示的传递,以及中共派往苏联学习的领导干部杨松(抗联领导人,后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秘书长)、李范五(密山抗联领导人,后任林业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黑龙江省省长)等人的护送任务。

除上述人员外,还有李延禄(抗联第四军军长,后任黑龙江省副省长,五机部顾问)、陈龙(原名刘汉兴,曾任密山抗联第四军副参谋长,后任公安部副部长兼政治保卫局局长)、朱光(东北抗联领导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后任五机部副部长)、方虎山(密山游击队干部,四野一六六师师长)等60多位领导干部,都曾从密山交通线前往苏联,最后辗转至延安。1949年后,他们中的许多人担任了中朝两党两国(军)的重要职务,这是密山交通线对革命事业的重大贡献。

为了及时向苏联方面传递情报,傅文忱以打猎为掩护穿行在中苏边境的崇山峻岭。由于白天经常会遭到盘查,傅文忱一般选择白天休息、夜间出发。有时遇到日伪军的边境守备队,他就需要躲卧在雪地里挨冷受冻几个小时,直到巡逻队走远,才起身继续前行。进入苏联前,他会先到住在中苏边境的表弟家里,鸡鸣时分才越过边境线到达苏联,完成任务后,等天黑再返回。

从事情报交通工作条件极为艰苦,傅文忱时常携带一个帆布袋,里面装一些简单的刀具,以便砍柴,晚上露营时生火取暖,干粮则多是玉米面饼或者炒面,饿了吃上几口。在大雪封山的时候,情况更加危险,一些交通员由于过于疲惫倒头睡着,结果造成了严重的冻伤。当时东北抗联流传着一句话:交通线是我们的生命。但对于交通员来说,身上携带的文件就是他们的生命。为保密和携运,当时的文件很少用墨水书写,而是多用米汤书写,用碘酒涂上即可显示文字。但一旦遇到有经验的警察与宪兵,也很难不被发现。为此,傅文忱将衣服内外打上补丁,将文件仔细折叠后缝在其中一个补丁里,通常是在袖口边上或衣襟底下,以便危急时拿出销毁。此外,他还采取了一个将文件捻成纸条、将其搓进麻绳的办法,起到了很好的掩护作用,提高了情报传递的成功率。依靠周密的计划,傅文忱一次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随着日伪加大对中共东北地下党的破坏力度,加之叛徒出卖,东北抗联地下交通线遭到严重破坏,其中也包括密山交通线。1937年,因叛徒出卖,哈尔滨特委、哈尔滨国际交通局及其下属遭到破坏,很多人被捕遇难。密山县的上级单位吉东局,也因叛徒出卖几乎被破坏殆尽,这种局面一度使中共代表团与东北抗联之间的联系中断。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代表团派杨松前往吉东地区视察,重建抗联与共产国际之间的交通线。杨松化名吴平,在傅文忱的护送下抵达吉东地区后,迅速组建吉东特委并担任特委书记,重建了各地的交通站。此外,在密山县半截河城东,将一个当铺建立为国际交通站,通过这个交通站,吉东特委与远在莫斯科的中共代表团建立起稳定的联系。后者发给东北党和抗联的重要文件、书刊与指示,都是通过密山县这个交通站转达,如著名的《八一宣言》等。

由于密山交通线较为活跃,引起了日伪方面的注意,日伪加强了侦破力度。1945年1月,密山交通线上的平阳镇联络站的交通员桑元庆意外被捕,交通站据点以及电台、发报机、发电机等联络设备被破获。尽管遭到了敌人的严刑拷打,桑元庆始终未吐露电报密码,用生命保卫了这条红色交通线。截至东北解放前夕,密山交通线仍然存在,并为东北解放事业贡献了重要力量。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傅文忱的优异表现引起了吉东特委的注意。1936年初,吉东特委通知密山县委,准备派傅文忱去莫斯科学习。但又突发变故。密山县委书记刘曙华在哈达河二段视察工作时,因身带“反日会”会员登记表被敌人逮捕,与他一起被捕的还有不少负责干部,此次逮捕事件对密山县委和吉东特委产生了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傅文忱冒着生命危险,把杨松等最后一批特委领导护送出国境,然后才回家收拾东西准备去苏联。临行前,他抚摸着6岁的女儿,告诉妻子:“你等我6年,如果我没回来,也没音讯,你就别等我了,改嫁吧。”结果,傅文忱一去就是10年。

在抵达莫斯科后,傅文忱经过了严格的审查,被安排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初级班学习,除学习文化课外,还学了汽车驾驶、骑兵战术、射击技术等。他非常珍惜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各科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结束了莫斯科的学习之后,1938年2月,傅文忱奉命前往延安参加工作,改名为宋志远,曾担任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党内机要交通科科长,负责延安、中共中央与外界的联系。他经常在延安、西安之间奔走,传递重要文件与情报,每次都出色完成任务。鉴于他有丰富的情报工作经验,1942年傅文忱被调任中央秘密交通部门从事交通工作,并被所在党组织评为“甲等秘密工作者模范”。

日本投降后,他于1946年3月随同大批延安干部返回东北。由于他去苏联后音讯全无,家人都以为他已经牺牲了,原配妻子无奈之下选择改嫁,他也只好重新组建家庭。这就是他称一家有“三窝人”的由来,即赴苏前他已有两个孩子,赴苏后妻子改嫁又生了两个孩子,他回东北后又结婚生了两个孩子。根据东北局的安排,他被派往鸡西工作,后于1946年6月任密山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县长兼土改工作团领导,1947年2月任东安市市长,并先后担任东北林务总局副处长、东北森工总局处长等职务。1972年4月,病逝于哈尔滨。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秘密交通线上以傅文忱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交通员的英雄事迹在白山黑水之间流传,后来沈默君(笔名迟雨)、罗国士(笔名罗静)以密山交通线交通员傅文忱等人的传奇事迹为主线,搜集了大量反映东北抗联对日斗争的故事,创作出了小说《革命自有后来人》。小说主人公李玉和一家三代人,就是根据傅文忱“一家三窝人”的特殊情况而设计的。1963年该小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为故事片《自有后来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后被改编为戏剧作品,更名为《红灯记》。■

(责任编辑 王双)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