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凤至在辽西水灾中的慈善活动

康艳华

近年来,张学良原配夫人于凤至女士,因其独特的传奇经历为众多的传记作家所关注。各类书籍文章对其的描绘,多侧重于书画造诣、治家之道与定居美国后所表现出的理财之能,而本文则通过于凤至女士在1930年辽西水灾中的慈善义举,让大家了解于凤至当年是如何进行社会公益活动的。

 

 

1930年8月2日,辽宁西部突降暴雨,罕见的大雨持续了四天四夜,至6日才结束。暴雨导致整个辽西地区发生了百年未遇的洪灾,如《辽宁省政府通电乞赈》中所述:“敝省西境各县,位于群河下游,地势低洼,频受水患,近因阴雨绵绵,山洪爆发,河流同时泛滥,堤防遂以溃决”,“西起绥中,锦县,义县,北镇,盘山,黑山,彰武,东迄新民,辽中,台安,长六七百里,宽二三百里,一片汪洋,尽成泽国,淹毙之人民万余口,冲刷之房屋数万间,被水围困无食无褐之难民,更不下四五十万,当洪水骤来,奔避不及或登攀树巅,遥作庚祭之呼”,“被水之地,复被沙压,永远不能耕种,奇灾浩劫,诚为近百年所未有。”

灾害发生后,据辽宁水灾急赈会统计,此次水灾灾民455231名,为1930年以前近百年来发生水灾灾民最多的一次,水灾中淹毙人口达2686名,这还是水灾发生后的初步统计,不包括灾后因疫病和饥饿死亡之灾民人数。11个县共冲毁房屋121415间,受灾较重的绥中县城内新旧房屋被冲塌的几近80%,形成空前的洪水惨状。辽西受灾各县冲毁田亩达2663567亩,被水冲过的田地,高粱仅露二三尺,谷豆等作物则完全淹没。更为严重的是,洪水过后,土地复被泥沙覆盖,几年内无法耕种,这等于是断了灾民的生存之本。

水灾发生后,东北地方当局筹集赈灾资金,开展救助行动。各类团体及个人的救灾捐款活动亦开展。作为东北要人,张学良率先捐助2000元,其夫人于凤至则以个人名义捐助红米90包,作为粥厂之用。

于凤至出面邀请各机关团体首脑、工商金融界人士及社会文化名流成立辽西水灾协赈会,有组织地号召大家捐款捐物,救助灾民。经过精心筹划,9月10日,协赈会于沈阳南市场交通饭店召开成立会议。会上,推举张学铭为总干事,朱秀卿、邹希古、冯武越、赵雨时、王小隐、宁向武、沈能毅等为干事,拟定简章十条,下设庶务、交际、文牍等股。

作为协赈会的发起人,于凤至当即表态,所有会内筹办之一切开支,均由其一人承担。因考虑到会务急待进行,第二天,又在东北文化社召开第一次常务干事会议。会上聘请吴泰勋、李宜春、张学曾等十一人为常务干事。

组织机构确立后,于凤至利用多种手段报灾募捐,其主办的辽西水灾协赈会迅速为广大民众所认知,市民对募捐有了充分了解。

除在辽沈大地进行募捐外,于凤至还利用她的资源和优势,向各地通电乞赈。各地显贵、夫人收到于凤至的通电,纷纷向辽西水灾协赈会捐款:何成夫人捐3000元,孙科夫人捐1287元,顾维钧夫人捐款1000元。对于朋友们的支持,于凤至专程回电致谢。除个人捐款外,夫人们还做些力所能及之事。据闻韩复榘夫人与孔祥熙夫人,就曾先后来电,答应广为劝募。

 

 

众所周知,张学良热爱收藏,其藏品涉及古籍、书画、文玩等领域,收藏之丰富堪与民国时期的著名收藏家张伯驹比肩。其中尤以明清字画为主,明代著名书画家沈周、唐寅、董其昌的真迹,清代意大利人郎世宁的人物,八大山人的水墨画等珍品杰作,张学良皆不惜重金收入囊中。张学良晚年在做口述历史时,亦提道:“原来我在北方,算第二个收藏家,我的东西很多。”“明代的书法、扇面,明朝有名的这些人,我差不多没有没收到的。”“我收藏的最厉害的东西,现在在日本呢,王献之写的字。”

关于张学良收藏之精、之多,《北洋画报》在介绍书画展时还给予大书特书:“张学良多年来热衷于收藏古字画,其中最称名贵者,有‘王献之舍内帖’(此帖为某总长旧藏,张学良以两万大洋将其收入囊中),宋元名家之‘天府宝藏名绘’‘御选画圃奇观’,宋拓庙堂碑,元人揭钵图,王石谷仿巨然山水,仿子久夏山图,刘松年、王廉州、王麓台、唐六如、黄鹤山樵等之山水大立轴,米元晖云山图,新罗山人花鸟大横轴,其余如沈石田、金冬心、文征明、傅青主、高其佩、陆包山、恽南田、吴仲圭、董北苑、吴渔山、仇十洲等真迹,或为立轴,或手卷,或册页,美不胜收,蔚然大观。又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手卷四轴,金廷标之‘孝经图’,亦皆稀见之品,记者与王梦天君,承该会邀约,代为编目鉴定,因得流览无遗,在东北一隅言,堪叹观止。其中精品,有为寒木堂(笔者注:清末民初大收藏家颜世清室名)及沈砚裔氏之旧藏,殆最可靠。”该报创办者冯武越,主笔王小隐皆协赈会干事,又是这批张学良藏品之接收人员,故此报道内容之真实性毋庸置疑。

但是这些精品是世人难得一见的,为此,于凤至的第一项活动,就是以自家的这些珍藏做个展览,既达到筹款的目的,又让寻常百姓有机会近距离欣赏这些无缘一见的珍品。

考虑到家中藏品甚多,实难一一展示,于凤至最终决定以体系完备、精品云集且便于展示的宋元明清书画辅以辽宁省政府所藏精品缂丝为主打展品。9月11日下午,协赈会召开特别会议讨论书画展览具体事宜,并添聘彭相亭、杜惠霖、金恩祺、卢乃赓、王化一、阎玉衡、王一丁、赵明林七人为书画展览会委员,高惜冰为首席委员,书画展的筹备工作紧张有序地开展起来。

对于这些稀世珍品,接收工作当然马虎不得。18日,杜惠霖,赵明林,朱秀峰,臧哲轩,冯武越,邹希古,王小隐等七人亲自到大帅府办理交接并押运展品至展览的举办地—沈阳同泽中学。19日“宋元明清书画缂丝展”正式拉开帷幕,242件书画缂丝作品正式与广大观众见面。

筹备之初,展览拟定在同泽女中篮球室举办,但因册页手卷过多,很多难以割舍,实在容纳不下,复又辟数室以供陈列。即便如此,仍然需每天更换,以让沈阳城百姓能欣赏到更多的名家之作。而张学良所藏的三个稀世珍品:(一)王大令舍内帖;(二)滕昌佑之花蝶禽鱼图;(三)宋刻孟子,出于各方考虑,不能连续展陈,故选在21日、28日两个星期日特为陈列,以供民众赏鉴。

此次展览票价并不便宜,每张需现大洋一元,对于特殊群体如军人、学生给予优惠,每人四角。即使是这么高的票价,观众仍是络绎不绝,一是这些珍品平时很难看到,二是愿为灾民献上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每天近千人观看这个展览,可以说是民国时期前所未有,因而很快便达到其售票万张、筹款万金的预期目标。

 

 

义演募捐在当时较为普遍,收效益佳。于凤至在协赈会成立不久即派出常务干事王小隐赴北平邀约梅兰芳、王凤卿等名角赴沈哈两地演剧助赈。二人当即应允,表示一定竭诚帮忙,并暂定演出时间为10月29日。后考虑到来沈演出往返费用浩大,同时因东北军出兵关内,而梅兰芳等人又将赴上海演出,所以决定就近在天津表演。确定天津演出地点后,为扩大演出阵容,又加约杨小楼、余叔岩等人。杨小楼爽快答应与梅合演义务戏,余叔岩虽在病中,却仍答应如能离开病榻,定当为辽灾民尽义务。消息传来,津门人士,极感兴趣,一是梅杨二人合作机会极少;二是这是梅氏归国后第一次,受社会欢迎非常之热烈。

义务戏筹备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小波折。当计划戏码角色之时,梅兰芳、杨小楼二人为达到最佳演出效果,初步设想全部班底由北平带来,细算下来共需各类演职人员约百十来人。如此众多演职人员,开销势必激增。本来是义务戏,为求赈款而演,如此大的成本开销实有违初衷。因此最终决定梅、杨二人只带必要之角色来津,其余班底由天津另备。关于费用,梅、杨等人不光尽义务不收取任何酬劳,就连食宿也是自己负责。但其他演职人员均是平民百姓,个人经济状况并不富裕,难以全尽义务,但这些演员亦有为灾民尽绵薄之力的想法,乃决定按天津戏院份子折半支付。

除此之外,张学良资助的《北洋画报》和北洋美术印刷所主动承担了三天戏单的印刷;赵四小姐的哥哥赵道生开的天津大华饭店为义务戏捐送了一万张宣传单;明星戏院鉴也当仁不让,主动请捐借院址三天。

11月2日,明星戏院座无虚席,天津戏迷票友纷纷赶来观看名角的精彩演出,剧场前排座位提前几天即全部售罄。梅兰芳、杨小楼此次来津为辽灾演义务戏,极为卖力,两人合作《霸王别姬》,演出空前成功。谢幕之时,剧场内掌声、喝彩声四起,经久不息。而梅兰芳与王凤卿珠联璧合演《汾河湾》,亦格外精彩。三天义务戏中还有一小插曲,梅兰芳出演《四郎探母》之前,曾接受友人之邀赴宴。不幸的是,在吃鱼时,不小心被鱼刺卡住。梅兰芳情急之中吞咽了三碗米饭,仍未将鱼刺带下。此时距开演仅一小时,梅兰芳大为焦灼。后经人推荐名医潘经荪(获德国医学博士后在津任德美医院院长)紧急为其以手术将刺取出,梅兰芳才能如期演出。

三天的义务戏很成功,去掉近五千元的开支,仍收入一万余元。后来,为了嘉奖梅兰芳、杨小楼等人热心公益之举,特制匾额多件,上书“慈善为怀”等字样,分赠名伶,以留纪念。

为广为劝募赈款,10月4日,于凤至又在其北陵别墅举办了辽宁水灾义捐慈善会兼跳舞会。义捐慈善会的重头戏之一是于凤至售卖的花篮。花篮因是于凤至亲自售卖,故价格高达200元一个,仍被抢购一空。此外,义捐慈善会设置了游艺抽彩等一些助兴节目,一晚捐款总额达七千元。

10月9日、10日,于凤至在大西边门外商埠游艺园内举办游艺大会,游艺会票价低廉,每张票价仅四角,一时之间,沈城内的平民百姓,皆踊跃从事,慨然解囊。

民国时期多次发行赈济水灾的彩票。因此,辽西水灾一发生,于凤至便主持辽灾协赈会发行了赈灾彩票。其上印有“张于凤至主办辽西水灾协赈会辽西赈灾奖券”字样,面值一元,共计发行五万张。

于凤至与其所主办的辽西水灾协赈会努力之下,共筹得善款14万6千余元,解救了众多灾民。■

(责任编辑 陈晓红)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