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与杨孟东之间的友谊

顾良辉

2015年3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研究中心编译的《鸿雪因缘:宋庆龄与杨孟东夫妇往来书信集》,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在杨孟东夫人杨海伦女士的支持下,收纳了宋庆龄与杨孟东自1943年至1981年的78封往来书信,更难能可贵的是,还高清影印了宋庆龄1945年赠送给杨孟东的纪念册—《鸿雪因缘》,为我们揭示了宋庆龄与杨孟东之间鲜为人知的友谊。      

孙中山、宋庆龄与杨家的友谊可以追溯到杨孟东的祖父杨著昆。杨著昆与孙中山是同乡,早年与孙中山兄长孙眉等人赴夏威夷谋生,凭借着勤奋与努力,从一名甘蔗园工人成长为檀香山糖业巨子和商界名人。杨著昆赞同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对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更是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他曾积极响应孙中山航空救国的号召,以大股东身份与当地华侨集资筹建“中国飞船公司”,并购买了4架飞机支持孙中山扩充粤军飞机队,在华侨界非常轰动。

杨著昆之子杨仙逸耳濡目染父亲的革命行动,对孙中山十分敬仰,遂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仙逸”以明其志。杨仙逸是孙中山、宋庆龄夫妇的好朋友。他听从父亲的安排在美国学习航空技术,1918年回国后担任了孙中山大元帅府的航空局长,研制了中国第一架飞机,并以宋庆龄的英文名字“乐士文”为之命名,还曾经教宋庆龄开汽车。杨仙逸后来以身殉职,孙中山与宋庆龄十分悲痛,将杨仙逸厚葬并立碑纪念。

本文提到的杨孟东是杨仙逸的侄子。

杨孟东,1916年出生于美国夏威夷,从小在美国长大,1934年至1938年期间,在科罗拉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学习并成为美国陆军后备军官训练团的一名学员。毕业后,杨孟东回到火奴鲁鲁作为一名工程师工作了一年,期间他学会了中文。此时中国的抗战已经进入了相持阶段,日军占领了大半个中国,杨孟东怀揣回国支援抗战的愿望来到中国,在昆明附近的一家钢铁厂工作。1940年初,杨孟东曾有短暂机会进入沦陷区,侵略者的野蛮暴行和满眼的战争疮痍让这名工程师极为震撼。不久,杨孟东又回到了美国。

1941年12月,日军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杨孟东应征成为美国陆军军官,并在华盛顿服役。1942年2月,刚刚成为史迪威将军副官的杨孟东追随史迪威进入了中缅印战区。

据杨孟东回忆,他是在一次招待会上遇见了宋庆龄:

有一天下午在蒋介石住宅附近的大草坪庭院里举行招待会,欢迎史迪威将军和他的工作人员……孙夫人表现得特别的轻松,事实上,她并不是与那些军事和政治人物待在一起。她坐在一位中国女士旁边,当她看见我时,就叫她的同伴邀请我加入她们。在我们的交谈中,她发现我是杨仙逸的侄子。

据《宋庆龄年谱》记载,宋庆龄是1941年12月9日由香港乘坐飞机抵达重庆的,而次年,也就是1942年8月4日,宋庆龄与史迪威第一次见面。是日,宋庆龄同宋霭龄、宋美龄等一起参加蒋介石为罗斯福总统私人代表柯里和史迪威离华赴印度而举行的饯行宴会[1]。而据史迪威日记记载,1942年8月6日,史迪威已经在前往印度德里的路上了[2]。据《鸿雪因缘:宋庆龄与杨孟东夫妇往来书信集》,宋庆龄写给杨孟东的第一封信是1943年12月1日。查阅史迪威的日记,这期间史迪威曾多次返回过重庆,多次与蒋介石夫妇会面进餐,宋美龄赴美离开重庆时,史迪威与宋庆龄一同前往机场送行,但是并未再出席类似上面那样的聚会。据此,我们可以断定,杨孟东就是在1942年8月4日蒋介石为史迪威赴印度举行的饯行宴会上与宋庆龄结识的。这是一场饯行宴会,而不是杨孟东回忆中所说的“欢迎会”。

此后两人经常书信往来,宋庆龄对杨孟东关怀备至,以至于在重庆,人们将杨孟东当作宋庆龄的养子。据杨孟东回忆,他称宋庆龄为“姑妈”[3],但是在我们所能看到的信件中,杨孟东称其为“亲爱的姐姐”。

史迪威率领盟军远征缅甸期间,杨孟东一直跟随经历了远征军撤军、密支那大捷等常人难以想象的严酷考验。宋庆龄不只一次向杨孟东表达了自己不能亲自参加战斗消灭侵略者的遗憾,鼓励杨孟东勇敢战斗:

尽管条件艰苦,有蛇、蝎、蚊、蝇,我如果现在是在前线参加战斗,一定会好受得多。因为至少我会感到我是在积极地参与消灭野蛮的日本鬼子。你一定要多杀鬼子,你一定还要为我打死他们几个。没有什么比干坐在这里,对这场为一切值得活下去的东西而进行的严酷斗争作壁上观,更令人泄气的了。但是请记住,我们的心是同你们在一起的。所有你们这些人在丛林中的一举一动,全体中国人民都以最大的兴趣密切关注着。[4]

在另一封信中,宋庆龄写道:“我不能到前线去工作—至少可以护理一下伤员—真叫我生气!”[5]

而有时候,杨孟东又成为宋庆龄的倾诉对象和快乐的分享者。

1943年,宋庆龄写了几篇争取支援救济工作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写给美国劳工[6]的:

惹得这里的大官们火冒三丈,为之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你的那位“英雄的”邻居W.T.C.让自己担起了当面申斥我的任务。他还不满足,又让H[7]将军的代表C.C.C.将军帮他来围攻我。他们闭眼不看事实,只是一个劲儿责备我呼吁解除对游击区的封锁。[8]

当得知支援延安的药品和器械突破重重阻挠,顺利抵达后,宋庆龄难掩兴奋的心情,在给杨孟东的信中特意提到:“我真是高兴,因为有200多磅医疗供应品送到了我们支援的医院,还有3架显微镜和磺胺药品。”[9]

尽管宋庆龄视自己写给杨孟东的信是“五花八门的新闻”,杨孟东却视这些信是“光明的剑”。

抗战期间,只要杨孟东从缅甸战场回到重庆,宋庆龄都会邀请他吃饭,并仔细询问战斗经历。中美联军取得了密支那战役的胜利,宋庆龄第一时间致函杨孟东,向他表示庆祝。为了招待即将返回重庆的杨孟东,宋庆龄决定举行一个烧烤宴会,为此宋庆龄还亲自研究如何砌一个烧烤坑。

杨孟东也经常将美军陆战队配给自己的香烟和威士忌以及云南的“很棒的火腿和奶酪”带给宋庆龄。美味的饮品给宋庆龄带来了很多愉快的“喝茶时间”[10]。而宋庆龄为杨孟东准备的碳烤鱿鱼,勾起了远在异乡的杨孟东对自己青少年时期在夏威夷的美好回忆。

1944年10月,史迪威离开中国,杨孟东也随着离开了中国。1945年3月,宋庆龄决定给杨孟东一个大惊喜,“它可不是件长袍”[11]。这期间宋庆龄着手邀请战时重庆的19位社会各界知名人士题字作画,希望他们能够共同表达对这位为中国抗战做出贡献的美籍华人上校的良好祝愿。宋庆龄的请求得到了积极广泛的回应,从题词册页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有国民政府要员,如于右任、居正、邹鲁、戴季陶等,有民主党派领袖、左翼文化界人士,如沈钧儒、郭沫若、胡风等,从著名书法家、画家到学术泰斗,用宋庆龄的话说:“这本提倡页掇集了当今最好的学者和诗人们的书法及诗作。”[12]

纪念册的封面,是宋庆龄专门请著名民主人士沈钧儒题写的“鸿雪因缘”四字。“鸿雪”一词,语出苏轼的诗《和子游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首诗也是“雪泥鸿爪”的典出。

人生在世,漂泊不定,像什么样子呢?如同飞来飞去的鸿雁,偶然间在雪地上留下足迹,飞鸿远去,除了留在雪地上的爪印,又有谁管它飞往何处。宋庆龄用“鸿雪因缘”四字比喻与杨孟东之间的友谊,正如宋庆龄自己所说的,“其意为一种友谊的纪念品”[13]。

同年5月3日,宋庆龄终于完成了这本纪念册,她写了一封信,连同这本纪念册一起托人带到美国送给了杨孟东。看到如此多的“要人”为自己题词泼墨,杨孟东非常感动,然而更让他难以忘怀的是宋庆龄的这番心意。

杨孟东回到美国后,辗转在联合国善后救济署工业部工作。1946年2月初,杨孟东被派往上海工作。杨孟东经常到宋庆龄位于靖江路(今桃江路)45号寓所拜访宋庆龄。

宋庆龄给予了杨孟东很多帮助和关怀。1947年,杨孟东在上海与第一任妻子胡琪珊结婚时,因为杨孟东的家人都在夏威夷,宋庆龄代表杨孟东的家人出席了婚礼。宋庆龄一直珍藏着杨孟东与胡琪珊的结婚照,她把照片用象牙镜框镶着,多年一直摆放在壁炉架上[14]。杨孟东也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为宋庆龄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接受宋庆龄的委托,向解放区运送医疗器械和药品[15]。1948年底,杨孟东带着妻子离开了中国,等他再次与宋庆龄取得联系,已经是1976年了。

1976年初,宋庆龄与杨孟东重新恢复了通信。此前的圣诞节,杨孟东写信给宋庆龄,非常希望能带着三个孩子回一趟中国。分别27年后,当宋庆龄再次收到杨孟东的来信时,非常高兴,马上回信杨孟东。而在中断联系的数十年间,宋庆龄经常看自己上海寓所壁炉架上的杨孟东与他第一任妻子的合影,希望有一天能再见,而此时,杨孟东的第一任夫人已经去世,这让宋庆龄非常难过。经过宋庆龄的协调和各方的共同努力,杨孟东终于在1977年8月5日与宋庆龄在北京重逢了。次日,《人民日报》也给予了报道。

晚年的宋庆龄在写给杨孟东的信函中,经常提及自己的身体,比如困扰宋庆龄一生的荨麻疹,摔跤后造成的骨折所带来的疼痛。宋庆龄有时也会让杨孟东为她在美国采购一些东西,比如唱片、药品。杨孟东总是第一时间买到,要么邮寄、要么托人捎带,有一次甚至让自己的未婚妻海伦·凯勒亲自带给宋庆龄。

杨孟东还曾一度担心宋庆龄对自己选择一位非中国籍的女士结婚会有想法,然而宋庆龄在北京见了海伦·凯勒后,非常满意,在写给杨孟东的信中,她称赞杨孟东非常有品味:“她看起来很可爱,是个能干的人。”[16]当杨孟东准备与海伦·凯勒结婚时,杨孟东第一时间写信告诉宋庆龄,“你是第一个知道此事的人”[17],宋庆龄也在第一时间回信,送上祝福。婚后的杨孟东带着妻子到了北京,参与了当时最大的中外合资饭店—长城饭店的筹建工作,夫妇二人经常受到宋庆龄的邀请,参加宋庆龄在北京寓所举行的各种活动。

1980年12月30日,宋庆龄写了一封简短的信给杨孟东,提到自己的身体依然饱受荨麻疹的困扰。杨孟东于1981年1月、3月、4月多次写信给宋庆龄,甚至在3月4日写信给宋庆龄时,感谢宋庆龄寄去的“两篮美味的蓝莓”。

 

 

注释:

[1]盛永华主编《宋庆龄年谱(1883—1981)》(上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18、734页。

[2]史迪威:《史迪威日记(1941.12—1944.10)》,林鸿译,北方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131页。

[3][16]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宋庆龄研究会编《回忆宋庆龄》,东方出版中心2013年版,第274页,第275页。

[4][5][8][9][10][11][12][13][14][15][17]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研究中心编译:《鸿雪因缘:宋庆龄与杨孟东夫妇往来书信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50页,第63页,第50—51页,第69页,第46页,第82页,第87页,第87页,第136页,第198页,第275页。

[6]宋庆龄:《宋庆龄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81—383页。

[7]W.T.C.指吴铁城。H,指何应钦。盛永华主编《宋庆龄年谱(1883—1981)》(上册),第773—774页。■

(责任编辑 陈晓红)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