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复初鏖战川滇黔边

倪良端

刘复初,1910年出生在四川兴文县(原古宋县),15岁投身革命,经农运、兵运锻炼,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任纵队司令员、政治委员。在艰苦的环境中,他率领游击纵队深入敌后开展斗争,掩护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和红二方面军北上抗日。

 

入列纵队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来到四川兴文县。中共宋(古宋)兴(兴文)特支组织委员杨泽久深夜得知此讯,急派人转告在另地隐蔽的特支书记刘复初。刘复初责成杨泽久以特支名义给红军总政治部写信:“我们在叙永、古宋、长宁、江安等县边区,组建了近百人的红军游击队。早想同中央红军合队,因敌多我少,各处封锁,远征困难。现在党中央来了,请批准游击队前来合队。游击队离此地数十里,今晚来不及通知,特来请示……”杨泽久派专人将信送到红军政治部时,天将黎明,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阅信后立即回复:“敌情紧张,不能等你们来合队,容后派人来找你们。”黎明时敌兵追来了,中央红军一面阻击敌军,一面向既定目标快速前进。

2月,红军在云南扎西(今威信县)整编。毛泽东指示:留下少数干部和一些武装同地方游击队合并,在敌后建立根据地牵制敌军,配合主力红军长征。中革军委执行毛泽东的指示,根据《关于各军团缩编的命令》精神,抽调红三军团六师政委徐策、干部团上级干部队政委余泽鸿、红八军团民运部部长戴元淮等5人组成中共川南特委,徐策任书记,余泽鸿任副书记兼宣传部长,戴元淮任组织部长。中革军委抽调国家政治保卫局第五连、警卫通讯和运输各一个排、一个卫生班近400余人组建成由中共川南特委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王逸涛任纵队司令员,徐策任政委,曾春鉴任副司令员,余泽鸿任政治部主任,刘干臣任参谋长。纵队辖5个大队,有共产党员100多人,建立党总支和6个党支部。

2月12日,新组建的红军川南游击纵队随中央红军行军至扎西石坎子河坝头,特委主持召开纵队人员大会。周恩来到会讲道:“根据目前的情况,红军要在川滇黔创建新的苏区,抽调你们组成川南游击纵队,一是要在川南开展游击战,牵制和打击敌人,配合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二是保护、安置好伤病员;三是创建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你们要服从中央的决定,在川南坚持战斗,直到取得胜利。”会后,纵队人员即向四川叙永县树坪乡进发。

刘复初得悉川南特委领导人率纵队来到兴文县建武场,于是动身去建武。50多华里的崎岖山路越走越黑,不仅常跌跤,而且要谨慎地通过敌人的封锁线。深夜时分,刘复初到达纵队营地附近。为避免与红军哨兵发生误会,便去老乡家买了火把照明。经哨兵通报引领,刘复初见到纵队政委徐策并说明来意。徐策请来政治部主任余泽鸿等召开特委会议,听取刘复初关于川南游击队和敌方情况的介绍,研究牵制敌军的作战方案。

刘复初介绍敌我情况后,认为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应在战略上继续佯装红军主力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态势,以策应中央红军的行动。具体建议为:一、主动威胁宜宾、泸州、重庆等城市,促成敌人重兵固守这些城市,达到牵制敌人的目的;二、在川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袭击各地川军后方军需基地,加重敌人后顾之忧,使游击队成为敌军的心腹之患,从而减少围攻主力红军之敌军;三、打着多种红军番号去摧毁国民党的基层政权和收税机关,破坏其社会基础和经济来源,迫使敌人分散兵力去守护其政治军事基础和“围剿”游击纵队,从而达到纵队掩护红军主力战略转移的目的;四、开展地方群众工作,派人打入敌军内部,组织敌军起义,瓦解和孤立敌军,壮大革命力量;五、大力宣传组织群众,武装工农赤化川南,创建根据地支援革命战争。

川南特委认为刘复初的建议切合实际,要求纵队和各支队在武装斗争中执行。特委会议决定:宋兴特支组建领导的红军川南游击队改称“红军川南游击支队”,刘复初任支队政委、郭平安任支队长,隶属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为扩大纵队在川南的影响,红军川南游击支队留在川南,配合纵队展开独立活动。

特委会议结束后,纵队向长宁县梅硐方向转移。刘复初同徐策、余泽鸿等一同行进。在梅硐分别时,余泽鸿将一块怀表送给刘复初,告诉刘复初:根据中革军委指示,中央红军要三渡赤水进入古蔺地区,纵队要向西机动进逼长宁,造成北渡长江之势。红军川南游击队要配合纵队和中央红军在川南各地迷惑敌人,打乱敌军部署,让蒋介石搞不清楚中央红军的真实意图。刘复初表示:密切配合牵制敌军,掩护红军渡赤水战略转移。

回到川南游击支队驻地,刘复初即向特支成员传达特委的决定和指示精神,决定红军川南游击支队第一大队在叙永、古宋、兴文等县边区活动,第二大队在江安、长宁、高县等县边区活动。在长宁梅硐场、兴文五村场、江安红桥坝建立中共区委。特委和支队培养宣传员大力宣传中共的政策,游击支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切实保护群众利益。

就这样,刘复初与宋兴特支创建和领导的川南红军游击队正式归属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序列,在川南特委的领导下配合川南游击纵队,投入到牵制敌军、掩护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的斗争中。

 

临危受命,深入敌后

 

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在特委领导下,声势日益扩大,因而蒋介石指使川滇黔各军对红军实行三省“围剿”,纵队的处境异常险恶。在战斗中,特委书记、纵队政委徐策,特委组织部长戴元淮相继牺牲。曾春鉴等纵队领导人负重伤,游击队员由1000多人减少到700多人。

1935年6月,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在云南长官司遭川军堵截,包括数十名红军干部在内的100多人伤亡。特委在云南威信簸箕坝召开特委会议,决定由余泽鸿、刘复初等6人组成新一届特委,余泽鸿任特委书记兼纵队政委,刘复初为特委委员兼纵队参谋长。特委通知宋兴特支率红军川南游击支队前往兴文县博旺山合队。合队后的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下辖三个支队,川南游击支队编为第三支队,由胡志坚任支队长,刘复初兼支队政委。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迅速打开川滇黔边区游击战争局面,红军黔北游击队于7月前来合队。特委朱家山会议决定川南特委改为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纵队更名“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

此后,余泽鸿、刘复初等领导指挥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打击敌军,摧毁伪政权,扩大了游击区。在川南滇北和黔西北20多个县内打掉数十个区、乡政权,在四川古佛台伏击李品山部、攻取叙蓬溪,威胁泸州市敌军。进击贵州赤水县,奔袭毕节县燕子口,袭扰云南镇雄县敌军。川滇黔三省敌军也加紧了对纵队的“围剿”。1935年春到冬,在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纵队孤军深入敌后,减员严重,人力物力得不到补充。至1935年冬,纵队由原来的1000多人减少到100人左右。

1935年11月末,在严重减员、给养供应不上的情况下,特委在长宁贾家湾召开会议决定:将纵队化整为零,分队行动,争取时间休整,待机出击敌人。分队行动伊始,不幸被敌人分割追击,致纵队减员仅存20多人。在敌军围攻中,特委书记、纵队政委余泽鸿在江安县红桥镇碗厂坡壮烈牺牲。特委在兴文县踏水桥召开会议,决定由刘复初继任特委书记、纵队政委。临危受命的刘复初,率领全纵队仅剩下的17人上连天山隐蔽休整。

刚隐蔽下来,敌人便包围了连天山,天天搜山不止,纵队战士被困于深山密林中。战士们衣裤单薄,粮食不足,弹药稀少。为了战胜困难,刘复初号召共产党员、老游击队员要经受住艰难困苦的考验,群策群力战胜目前的困难。刘复初动员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吃苦,有粮大家吃,有衣有鞋让给战士穿,主动关心抚慰有伤病的同志,大家心连心共渡难关。同时,刘复初也教导战友们不能忘记敌情,要百倍提高警惕,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切实保存自己的实力。17名红军游击队员在刘复初的带领下隐蔽了一个多月,敌军“围剿”了一个多月,始终未发现游击队的行踪。执行“围剿”的敌军头目们向上司报告:“共匪被我们消灭了,匪首阵亡了!”

1936年1月,纵队下山收集失散人员,得知纵队司令员刘干臣在养伤中不幸被捕而牺牲。刘复初带领纵队人员重返游击区,乡亲们热烈欢迎。为支持纵队重振旗鼓,游击区父老乡亲动员青年参加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经宣传发动,200多名青年参加到红军游击纵队。纵队发展壮大了,编成两个大队投入战斗。

同年2月,特委在兴文县落柏林召开扩大会议,刘复初代表特委在总结特委和纵队的工作时指出,一年多的军事斗争基本完成牵制敌军、配合中央红军长征战略转移的任务,同时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川滇黔边区的政治影响,为建设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今后要在开展武装斗争的基础上,加强地方党组织和武装的建设。大会选举刘复初、龙厚生、李青云组成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刘复初任特委书记兼纵队政委,龙厚生任纵队司令员,李青云任特派员。

会后,特委率领纵队和川南游击支队在川南各县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团结联合各抗日力量共同抗日救国。经宣传动员,兴文、古宋等县青年踊跃报名参军,纵队和川南游击支队又迅速发展壮大了。

此时,当过国民党军队旅长的珙县县长刘治国,统领全县民团500多人进攻红军川滇边区游击纵队川南游击支队。纵队立即将部队带到兴文与珙县交界的大庙山待命,派川南游击支队部分队员主动出击迎敌,交火后即且战且退诱敌深入。刘治国见红军游击队小分队退却,喝令团丁们猛追猛打,不知不觉追入大庙山中。刘复初和龙厚生视歼敌时机已到,指挥纵队战士三面夹击刘治国的团丁。在红军川南游击支队编织的火网中晕头转向的团丁纷纷投降。惊慌失措的刘治国从马背坠地,慌乱中钻进一个水沟石洞里,但因惊吓,逃回县城后没几天就病死了。此役,红军游击队俘获团丁400多人,收缴枪械500多支。游击队员将俘虏押到兴文县毓秀乡乡公所驻地,刘复初向团丁们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红军对待俘虏的政策时说:“你们中大多数人都是贫苦出身,我们给予宽大。愿意回家生产不再为国民党卖命的,每人发给大洋两块,补贴生产和生活。愿意当红军的留下,我们一视同仁。”这样,大部分团丁举手报名,要求参加红军。仅有20多人领了大洋回乡生产,表示回家后要宣传共产党的政策,不再为国民党卖力。不久,受到红军影响的国民党军驻珙县底硐边防军一连官兵,也带械起义参加了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

随后,刘复初组织特委成员研究决定:纵队继续坚持敌后武装斗争,主动出击敌军,以配合红二、六军团长征;继续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力度,广泛动员川滇黔边区各族人民共同抗日救国。根据党中央在长征路上发表的抗日宣言精神,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改称“红军川滇黔边区抗日先遣队”;将黔军民旅某营和川军教导师四团起义士兵以及当地的绿林武装共1000多人编入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由特委统一指挥行动;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与进步的少数民族官家武装建立友好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壮大革命阵营,孤立国民党反动派;加紧训练干部,组建红军川南、贵州、云南游击支队,三个支队既是武装工作队,又是宣传队,在川滇黔三个特区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开展群众运动赤化农村支持革命战争;选定滇东北为赤化起点,逐步把川南、黔西北等连成一片,争取三个特区分步分片建立革命政权和根据地。

在后来的半年多时间里,刘复初和特委认真组织实施这次特委部署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创建根据地

 

1935年2月16日,中共中央与中革军委在发出的《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中指出:“我们现在是在云贵川三省的广大地区中,我们就是要在这里创造新的苏区根据地。”根据这一精神,刘复初和川滇黔边区特委结合战争实践,于1936年初制定了《川滇黔边区革命根据地行动纲领》,为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创建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确定了目标。

虽然战事频繁,不容停下来开展建设根据地工作,刘复初和特委、纵队还是做了大量工作。1936年8月大河滩战斗后,特委制定6项措施落实根据地创建工作,秋天后又提出根据地建设的4项主张。先后建立了长宁县梅硐、两河口区委,为建立根据地创造了条件。川南、云南、贵州游击支队的建立,配合纵队行动,推动了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特委加强纵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注重游击区域的统战和民族工作。特委还颁布条例,加强对军属、红军伤病员的保护。

对于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转战川滇黔边区的革命历史,刘复初后来在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纪念碑碑文中饱含深情地写道:“……纵队在特委领导下孤军深入敌后,浴血奋战,英勇战胜了敌多我少,敌强我弱的重重‘围剿’和艰难险阻,打下了一些场镇和县城(川南筠连、贵州赫章、云南扎西等)。摧毁了一些伪区乡政权,打乱了敌人的军事部署,废除了苛捐杂税和高利贷,解放劳苦群众,动员各界爱国人士抗日救国,策动敌军起义来当红军。因为蒋介石误以为红军主力在川南,曾令刘湘加紧‘围剿’……纵队转战川滇黔边区,扩大游击区二十多县,牵制强敌十余万,有力配合红军北上抗日。1936年春夏,纵队在敌后牵制敌军,配合红二、六军团长征……纵队新建三支游击队,留在川滇黔边区开展群众运动,创建革命根据地,先后坚持敌后斗争达十三年之久。……成百上千的同志在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打散的队员分别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在解放大西南时协助人民解放军参加川滇黔边区的剿匪工作。”

 

不幸被捕,获党营救

 

1936年8月,刘复初在云南威信县水田寨主持召开特委会议,总结部署特委会和纵队的工作。为加强党的统一领导,特委会议选举刘复初为特委书记、纵队司令员。之后,纵队转战川滇黔边区打了一些胜仗,声势大震。然而,敌军又组织了三省“围剿”,使纵队伤亡增加。

12月初,纵队打了几个胜仗,缴获大批枪支弹药,战士们情绪高涨。这时,刘复初因长期转战,过度劳累,枪伤未愈又患上伤寒病,高烧不退,行动艰难。感到身体严重不适的刘复初找了一些草药煎服。后来刘复初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发高烧昏迷不醒。卫生员诊断他患了疟疾。其时纵队行军打仗紧急,为减轻部队的负担,特委将刘复初留在川滇交界的大雪山休养,由炊事员老周陪同照顾。不料,某天深夜,滇军田营与川军薛团联络会同往大雪山“搜剿”,尚在昏迷中的刘复初不幸被捕。

刘复初在由云南押解入川途中病情恶化,敌人只得把他关押在泸州监狱刑事犯牢中。敌人企图从他口中获得红军游击队的信息,进而搞垮纵队和云贵川三支游击队。敌人把刘复初抬出牢房,先以摆龙门阵的方式劝刘复初不要再冒险,称他年轻有为会被重用,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刘复初说:“欺压百姓,做贪官污吏,是可耻的!”敌人派特务伪装“难友”照顾刘复初的生活,劝刘复初放弃革命,刘复初严词拒绝。高官厚禄引诱不成,敌人便施严刑。面对酷刑拷打,刘复初大义凛然,毫不屈服。

刘复初的姐夫来监狱看望他,刘复初对姐夫说:“看来,敌人是要杀害我的,请转告游击队同志,我们要坚强,要坚决地跟敌人斗争下去!”

在后来的“文革”中,有人对刘复初被捕入狱又获释放表示质疑,前来泸州查敌伪时期档案。档案中保存一份当时的监狱官写下的文字:“刘复初被捕后,拒绝审讯,每次都以痛骂帝国主义和国民党而终,一无所得。”监狱官的寥寥数语,澄清了刘复初这段历史。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形成全面抗战局面。在全国人民一致抗日的压力下,蒋介石被迫释放政治犯。在泸州监狱中获得全面抗战消息的刘复初,即写信给周恩来,汇报川滇黔边区特委和纵队情况以及自己在狱中的情况。

周恩来阅信后立刻回复:“复初同志,来函尽悉。徐策、余泽鸿、戴元淮同志等均为革命而洒尽最后一滴血,而你又陷囵圄,殊感惋惜。望你安心等待,我们设法营救。”

周恩来委托八路军驻南京代表叶剑英,设法营救刘复初。在叶剑英等的努力下,刘复初于1937年11月24日由八路军保释出狱。

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后,刘复初进入延安抗大学习。此后,党派他在满洲里任市长、市委书记。1958年,刘复初参与创建内蒙古林学院,从此把毕生精力献给边疆高等教育事业,直至离休。■

(责任编辑 陈晓红)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