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就任北大校长前后

肖伊绯

1946年5月4日,五四运动27周年之际,傅斯年在北平就任代理北大校长。他的“代理”之职,实际上是为胡适归国后就任北大校长做准备。6月1日,胡适从美国启程,经海路归国。7月4日下午三时,胡适乘坐的海船抵达上海吴淞口外,此时距他奔赴美国从事国民外交工作已经整整九年。7月29日晨七时三十分,已经在南京、上海逗留数日的胡适,由上海乘机飞往北平。当天下午一时左右,胡适携其长子胡祖望飞抵北平。

当天的《胡适日记》中写道:“来机场欢迎者众多,李德邻主任、萧一山、吴铸人、成之弟,北大同人有毅生、孟真、锡予、召亭、华炽、素莹诸君。”他为之感叹道:“九年前今晨,二十九军退出北平。九年前昨日,我从庐山飞到南京,次早始知平津皆失陷了。”自七七事变爆发,到抗战胜利,胡适一直奔走在国际外交前线,一直在美国从事“大使外交”与“国民外交”相关工作;此刻,九年海外公务生涯暂歇,重新回归国内文教事业之中的胡适,感慨万千、意绪纷繁总是难免的。

在胡适这则日记之后,1946年的整个8月只有一天写有日记,且只是一份孙楷第为其购买《水经注》各种版本的书单而已,别无其他。整个9月也只有五天写有日记,全部都只是关于《水经注》版本研究的。那么,想要从其本人的日记着手,来探研他在1946年9月正式就任北大校长前后的种种境况及其心路历程,已无可能。但作为抗战胜利后,中国大学里实力最为雄厚的北大之复校,当时也可以说是举国瞩目的重大事件。可以想见,此时此刻,无论是作为身兼著名学者与曾任驻美大使的胡适,还是作为将就任北大校长的胡适,都注定要成为1946年北平文教界的焦点人物。

从他走下飞机,踏上北平地面的那一刻开始,各种新闻报道就接踵而至。经笔者查阅,北平《世界日报》是当年报道胡适行踪及言论最为及时、最为详尽的纸媒之一,胡适就任北大校长前的种种言行,几乎尽收于该报各版各栏之中。这就为探研1946年胡适就任北大校长始末,提供了难得的原始史料,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窥见种种历史信息与细节。

胡适7月29日刚下飞机,记者的话筒就递到了他面前(次日见报)。面对记者的现场采访,胡适的谈话意趣盎然,颇有可读之处。在此,就将这篇专访原文酌加整理,转录全文如下: 

去国九年寄慨万端

胡适昨飞抵平

对记者谈数年内将不他往

【特写】在地球那一面逗留了若干年头的胡适博士,重新回到祖国,又重新回到这古老破落的燕京了。

当中航机掠过古城上空的一瞬,我想:除了让胡先生感慨万分以外,他该怀抱着一种更欣快的心情,庆幸着故都的河山无恙。

在九年的过程中,北平市上简直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显得衰老了。然而,胡先生却显得年青。乌黑的头发,健壮的身躯,兴奋的精神,一切一切,和九年以前,没有什么歧异。

年青的胡先生,第一步踏进北平市的时候,一束鲜花,送到胡先生怀里。这是更年青的北平学生们,对他寄予的精神上的拥戴。

军政首长,和文化教育各界代表李宗仁、萧一山、吴铸人、以及傅斯年、陈雪屏、黄如今、左明彻诸公,一一和胡先生握手寒暄后,一列汽车拥护着他,离开西郊机场,开进北平市。直射的阳光,给这列车子,投下了一副直角的影子。

风度犹存

下午五点钟,胡先生在东昌胡同一号中央研究院,接见记者。

此时,胡先生已经换上了一件蓝灰色的长衫,轻轻地摇着折扇,完全恢复了九年前的恬静姿态。他开始向记者们说起这几年来的经过:“二十六年‘七七’后一日,我乘车到牯岭去开会。七月二十八日,北平沦陷了。九月二十八日,我由香港飞往美国……”他首先追述起九年前的行程。

“离开祖国九年,今日回到北平。虽然文物如故,一切没有重大损失。但是,也不免感慨万分。”

“此次主持北大,是去年九月三日发表,并且决定由傅斯年先生代理。十个月以来,接收复校,办理学生教职员从西南北上,以及解决教授生活等问题,都是傅先生办理的。返国以后,曾和傅先生见面两次,但并未详谈。所以关于北大的情形,不大清楚。以后,还希望傅先生帮助,使我明了。”

旧友多已作古

“这次来平,见到了多年老友,兴奋得很。但是,老友钱玄同、马裕藻、孟森诸位,都已作古,实在不胜叹惋……”

胡先生说着,为这些老友,轻轻地摇了摇头,话风又转到北大上去:

“北大今后的作风,仍要本着蔡元培先生的‘容忍’两字去做。我一向主张信仰自由,思想自由,发表言论自由。并且对反对方面,见解不同的意见,竭力容忍,予他人以自由。譬如:我是无神论者。但是,我仍然协助各种宗教信仰者。”

感念闻一多

谈到李公朴、闻一多的事件,他说:“对李公朴不太熟识。但是,闻一多对新诗上的成就,和旧文学的造诣很深。无论如何,总是文学界的损失。”

对于目前政局,他拒绝表示意见。他说:“究竟三方会谈的是些什么,我都不清楚,也许傅先生比较详细一些……”胡先生说着,指了一下坐在旁边的傅斯年先生。傅先生赶忙摇头说:“我和胡先生一样不清楚!”

一种进步

胡先生又补充说:“返国后二十几天里所见到的中国,确已较前进步很多了。比如共党报纸,在京沪可以随便买到。共产党在去年联合国大会中,曾有代表出席。以及在南京时,王世杰、朱家骅请吃饭,都曾邀共产党代表董必武等出席。这些,都是目前新作风的开端。”

另外,胡先生又说:“因为返国不到二十天,在北平不到十几个钟头。对于国内详情,一切隔膜,所以很想找一份九年来的报纸,从头到尾,阅读一次。”

谈到周作人

    谈到周作人,胡先生说:“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现在我们依然是老朋友。不过,我对于这事,个人不便发表任何谈话。因为在欧美,一个案件,正在进行审讯的时期,任何人不便以私人意见影响到法庭的审理。……不过,周先生从前曾向我写信表示,并且曾自己向外发表:他在北平走不开。但将来绝不会对不起大家。……究竟,这是一件伤心的事。”胡先生的表情上,显然露出惋惜的意思。

美国女记者多

这时,有人提出二十年来的女子教育问题,和三十年前胡先生所倡导的新文学运动问题。胡先生表示:“这问题太大了。”

傅斯年先生在一旁,指了彭子冈女士说:“这不是足以表现女子教育的进展吗?中国女子,不是已经站在新闻线上么?”胡先生也说:“美国的女记者,是比较多一点。不过,还是男记者更多。”

一件满意事

    至于新文学问题,胡先生认为这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说:“目前已稍觉满意。不过还有两个障碍。第一,是各政府机关往来的文书,以及法律条文,依然是古文词句,其次,是报纸上的新闻,十分之六七,仍然利用文言。但是这一点,现在已然有了相当进步。”胡先生特别引证:最近,上海大公报上胡先的星期论文说:在先先生的那篇论文里,居然发现了起码四五十句是白话文。这是我胡适之返国以后,认为第一件满意的事。”

关于美国

    关于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和印象,胡先生认为廿年来,无大变化。他说:“美国仍然采取着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主义。总之是希望中国强大。所以,美国为了中国的问题,不惜以马歇尔这样头等人物,来进行调处。”

“不讲为妙”

     “胡先生准备作公开演讲吗?”有人这样问。

    胡先生说:“因为我在二十七年到二十八年间,曾患严重的心脏病。所以医生嘱咐,不宜作长时间的演讲。尤其是在扩音等设备不健全的原则下,更是不便。”说着,他又谈起十八年十一月,在北平协和礼堂,以及后来在上海青年会的两次公开演讲,因为听众拥挤,而出的乱子。所以,结果还是“不讲为妙”。胡先生更微笑着说:“我想:最好,校长是个挂名的。同时,希望傅先生再许可我不教书。”

如此解围

记者的问题太多了,胡先生有些难于应付。连说:“傅先生是我的保护人。”傅先生似乎打算设法解围,记者群中又发出声浪说:“不希望傅先生帮腔。”于是胡先生很谦逊地说:“为了我,耽误你们很多的时间。其实,我在这几年内,打算长期留在北平,我们谈的机会很多。还是留下许多问题,慢慢的谈吧。尤其,现在有好些问题,我只好交白卷。”

终于还是“保护人”傅先生到后面搬来了胡先生的侄子“祖望”,才解了记者之围。这时,还有不少人,围了胡先生请他题字。胡先生笑着向青年的记者说:“只写个名字吧。你们成了小学生!”

这篇近2500字的专访稿,在当日的《世界日报》头版上发表后,格外醒目。记者摘录了许多胡适的谈话要点,每个要点虽只有点滴语录,但从中透露出来的历史信息还是不少的。

比方说,胡适主持北大的核心精神是“容忍”,即秉承蔡元培主校以来的一贯主张—兼容并蓄。又如,对自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学、新文化运动成绩,胡适基本认可,并举出了当年创办《学衡》杂志、形成了所谓“学衡派”以对抗新文学运动的胡先为例,认为他都开始写白话文了,可见最顽固的“反对派”已然“皆兄弟也”(后来二人曾合影,胡适为合影题“皆兄弟也”)。再如,对闻一多之死表示惋惜,对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对待共产党的虚伪态度,胡适一厢情愿地认为是开明社会的“一种进步”,称这是“新作风的开端”。另外,关于老友周作人因“汉奸罪”被捕事,虽心生惋惜之意,但还是为了维护司法公正,胡适没有在媒体记者面前作明确表态(事后曾向法庭举证周作人在北平沦陷期间确有保护校产之业绩,为其减刑说情)。凡此种种,皆是胡适阔别祖国九年后,刚踏上北平地面之后发表的感言,虽未必经过缜密思考,但也均是“第一反应”,自有其别具看点的真实面目。此外,胡适虽然盛名在外已久,但毕竟九年都未曾在国内露面,北平当地记者对他的了解,都难免有一定的隔膜。譬如将其子胡祖望认作其侄,便是明显的一例。

北平西郊机场的欢迎仪式及记者见面会之后,紧接着是7月31日举行的北大各院系教授、助教欢迎茶话会(次日见报)。这次茶话会,可以视作北大校内管理层与教学层人士与胡适的首度集体碰面,其意义等同于“碰头会”与“打招呼”。次日报道,原文如下:

北大各院系教授助教

昨开茶会欢迎胡适

胡当场修正傅斯年的“北大三宝论”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