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峰:一位重要的李大钊后事料理者

刘晓艳

近日,翻看北京档案馆编辑的《北京档案史料》1989年第3期,读到祝力军的《先烈遭残害 眷属受株连—读李大钊档案史料随笔》一文。这篇文章讲述了李大钊牺牲之后,在军警的严密看守及破坏之下,李大钊的生前好友帮助李大钊家属将烈士重新装殓,安放灵柩于妙光阁浙寺,并护送李大钊妻女等出京回乡的过程。这篇文章提到了一位关键性人物—李青峰。现录文于下:

当时任内务部佥事的李青峰上书呈报京师警察厅,竭力保释李大钊妻女:“以峰在光绪末年曾与李大钊同学,彼既无父母,终鲜兄弟,今其多病妇婴同遭拘禁,无知孩提咸濒危急,其妻久不蒙释,女仆力何能任?是罪由一人祸延六口,路人亦且酸心,校友曷忍袖手?……峰愿以性命、官职保之。”

对于手无缚鸡之力的孤儿寡母,反动当局并没有善罢甘休,仍继续派人进行监视。李大钊妻小因经常受到流氓、打手的滋扰,在自己的家中得不到安宁,只好阖家迁移到李青峰的宅中居住。

五月十日报告:“案查中二区界朝阳里四号已故共产党首领李大钊妻女及其同居之杨少屏分别迁移情形,业经报告在案。兹复据探报称,本月九日下午一时余,内务部警政司司长李青峰至朝阳里四号,用洋车二辆将李大钊书籍等物运往南池子葡萄园十号伊宅收存。五时余,崇文门内苏州胡同舜记木厂伙计国敬铭即将朝阳里四号房接收。及八时余,该杨少屏及其妻杨祁氏及李大钊之三女并女仆一名,乘京奉通车出京。李大钊之长女、次女均到站送行,旋即仍回李青峰宅。等情具报前来。除仍饬探随时注意伊等动作外,理合报告总监钧监。”五月二十日,吴郁文又报告:“据第二队队长王景有呈报第三分队长张瑞林报称:寄居南池子葡萄园十号李青峰家内已故李大钊之妻女,于本月十一日下午七时余,经李青峰用汽车一辆,将大钊之妻李赵氏及其女兴[星]华、艳[炎]华并李赵氏之胞弟赵小山[峰]等,送往东车站,乘京奉通车出京。等情具报前来。理合报告总监钧鉴。”

依文中所述,李大钊被捕时,李青峰以李大钊校友的身份,致信京师警察厅请求保释。至李大钊牺牲后,李青峰又与李凌斗、白眉初、吴弱男、周作人等帮助李大钊夫人赵纫兰料理了李大钊的后事,并且不惧京师警察厅的监视看管,做了以下事情:

一是为免除反动当局的滋扰,将赵纫兰及其子女接到自己家里居住。

二是1927年5月初,将原与李大钊一家同院居住的杨少屏及其妻子杨祁氏,安置迁出朝阳里四号。

三是1927年5月9日下午,将李大钊书籍等物运往自己位于南池子葡萄园十号家中,保存了李大钊多年精心收藏积累下来的史学书籍;并将朝阳里四号院落交由舜记木厂伙计国敬铭接收管理;晚8时,帮助李大钊女儿星华和炎华到车站,为杨少屏及妻子杨祁氏、大钊幼子欣华和女仆送行,乘京奉通车出京,再将星华、炎华姐妹带回家中。

四是1927年5月11日下午,将李大钊妻子赵纫兰、长女星华、次女炎华、次子光华,赵纫兰胞弟赵小峰等送往东车站、乘京奉通车出京,回故乡乐亭县大黑坨村。

那么李青峰究竟是谁呢?经查考,李青峰就是李采岩,即李采言(下文统一用李采言),系李大钊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读书时的同学。据崔志勇主编的《李大钊与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刊录的黎渊担任监督时期(1908年)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师生一览表记载:“李青峰,行一,采岩,二十三,直隶冀州……李钊(李大钊),行一,字铁尘(当时李大钊字),二十,直隶乐亭。”又李榘担任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监督时期(1910—1911年)预科英文一班的同学录记载:“李青峰,采岩,二十五,直隶冀州……李钊,严明(李大钊当时的字),原字寿昌,二十二,直隶乐亭”。而到了1913年政治经济科毕业时,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师生一览表里则再没见到李青峰的名字。1907年,李大钊和李采言一起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并同时就读于预科英文一班,朝夕相伴三年有余。预科毕业后,李大钊接着读正科,后又到日本留学,李青峰预科毕业后与李大钊暂时分离,后于1916年前后到北京工作生活,并与白坚武、李大钊等联系不断,共同参与北洋法政同学活动。《白坚武日记》里记载了当时他们的密切关系。摘录几则如下:

1916年7月15日,寄守常1信,李采言来信寄呈。

1916年11月17日,早,访采言,赴孙寓。

1917年1月21日,午后,同质生、守常、泽民、高一涵、采言往南下洼。

1917年1月28日,开北洋法政学会《言治》季刊编辑部同人预商会。

1917年1月30日,早刻,李采言遣使来。

1917年3月29日,访张新吾,崔叔和、林质生、刘际青、李采言,向晚来话别。

1917年5月25日,访李采言。

1917年5月27日,李采言、李泽民来谈。

1920年9月17日,李采言候谈。

1920年9月19日,张适吾请晚饭,北洋法政同学到者有王辅唐、李采言、李凝修、李则民、李守常、何麟阁、赵苻卿、康凤来、刘际青诸人,尽欢而归。

1927年9月30日,接李采言函,云守常夫人需款,转原函于张楫丞,告其将津之款酌寄。

李大钊、白坚武、郁嶷在北洋法政学校读书期间被誉为“法政三杰”,是要好的朋友,关系密切。1916年5月,李大钊由日本归国,先到上海,与孙洪伊、白坚武等见面商谈工作。7月11日,李大钊接受汤化龙的邀请,与宋仲彬、霍例白、容伯挺等人乘通州船北上北京创办报纸(《晨钟报》)。李采言关注着李大钊的消息,知道李大钊回国,写信问候,不巧的是,信件到达上海之时,李大钊已离沪,只能由白坚武转寄。

李大钊抵京后迅速着手《晨钟报》的创刊工作,白坚武也于7月25日随同孙洪伊北上天津并于28日晚抵北京与李大钊会合共办《晨钟报》。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8月15日,《晨钟报》创刊,可是因为政见不同,9月22日,李大钊发表声明辞去《晨钟报》编辑职务。辞职后,李大钊与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同学一起开展政治宣传活动。他除与秦广礼、田解等创办《宪法公言》外,还积极参与成立了法政同学恳亲会、北洋法政学会,续编了北洋法政学会《言治》季刊,李采言作为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同学参加了这些活动,与李大钊有了更多的接触。这一时期,李采言也在白坚武、李大钊等北洋法政同学的介绍之下,参加了更多的政治活动。1918年初,李大钊入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其夫人赵纫兰和孩子也由故乡大黑坨村来到北京长期定居,与同住北京的同学李采言便常有交往。

1927年,李采言任内务部警政司佥事。佥事是一种职务,负责所属厅、司的具体事务,常兼任科长,其地位又略高于科长。李采言当时虽在警政司供职,任警政司司长,却不惧危险,为料理李大钊后事做了大量工作。

李采言得知李大钊牺牲的消息后,立即来到朝阳里四号李大钊家中看望,并同白眉初、李凌斗(李时,李大钊同乡乐亭县人)等李大钊同乡、生前好友与李夫人共商后事。李夫人不愿意用警察厅准备的薄棺,大家决定为李大钊换棺,但李大钊牺牲之后,李夫人手中“仅有一元生活费用”,于是又决定募捐办理后事。

4月30日晨,李采言和李凌斗以同乡身份到警厅递交李夫人请求领回李大钊棺尸的呈书。当晚,警厅拿着字条来到朝阳里李家核实情况,向李夫人问询,称:“现有李凌斗、李采言等,请领李大钊遗骸,有是事否?”李夫人确认并画押后,方才批准领回。5月1日早晨7时,李采言、李凌斗、白眉初陪同周玉春、李星华、炎华姐妹等人,到长椿寺办理相关手续,将李大钊遗体领回,并重新装殓,联系妙光阁浙寺停放。

5月2日,李采言又陪同李星华和炎华姐妹前往浙寺祭拜父亲,李大钊生前好友及学界同仁也陆续前去祭奠,并到家中看望赵纫兰,来者无不感慨李家的凄惨生活,纷纷留下钱物以示馈赠及赙仪。也就在这一天,李采言看到朝阳里李家常有警察、密探以保护之名实行监视和滋扰,于是决定把自己的家作为办理后事的联络地点,把李大钊舅父周玉春等人请到家中,共同商议善后事情。“李大钊的同乡李凌斗及学友李采然[言],昨日(二日)在南池子葡萄园十号李宅会议善后办法。凡一切接洽事宜,即由该处办理”。之后,李采言直接把李夫人及星华、炎华姐弟接到自己家中居住生活,直至送李夫人及子女回乡。

赵纫兰及子女回乡后,李采言依然十分挂念。1927年9月,李采言写信给白坚武,请求帮助周济赵纫兰生活。李采言在信中所写“津之款”,可能是天津各界为李大钊牺牲后的捐款。1927年5月9日第六版《世界日报》曾以《津学界为李大钊遗族捐款一千余元》为题报道:“天津学界某君昨函学界,报告在津为李大钊遗族捐集现款一千余元,并拟商明李之亲属,指定银行保管,以便为李遗族作教养之资云云。”因为没有其他佐证,不敢确定是否为该款,但无论如何,正是在李采言的关心和催促之下,李夫人得以救济,暂解衣食之忧。

关于李采言与李大钊的交往,因为掌握材料有限,只能挂一漏万简单写出。期待相关人士能够提供更多素材,以便更明晰地反映出李大钊与北洋法政同学为中国革命所做的努力。

(责任编辑 陈晓红)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