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长征路上的红军墓

田竞

长征的胜利是无数红军烈士以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长征路上的每一处红军墓,都承载着一个感人的故事。长眠在墓中的英灵,既有赫赫有名的红军领袖,也有默默无闻的无名烈士;有的正值壮年,有的不过是十几岁的孩子。岁月悠悠,风雨蹉跎,当我们仰望那些高大的墓碑,或是伫立在简陋的坟茔前,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红军战士们为了信仰而赴汤蹈火的英勇气概。

 

长征路上的第一座红军墓:

洪超烈士墓

 

1934年10月21日,中央红军长征第一仗在江西省信丰县百石村打响。时任红一方面军三军团四师师长的洪超,在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时,率部担任右路前锋。战斗时,红四师十团包围了敌人据守的百石圩一座祠堂,洪超亲临前沿观察,不幸中弹牺牲,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年25岁)。战斗结束后,当地村民帮助红军掩埋了洪超的遗体,形成了长征路上的第一座红军墓—一个小小的土堆。

2005年3月,洪超当年的部下张爱萍将军之女张小艾来到百石,看到洪超墓只是一个小土堆,建议修缮此墓,得到当地政府的响应。2006年清明节,洪超烈士墓在百石村边的围栋山半腰修葺完成。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曾是洪超部下)题写了“洪超烈士之墓”的碑名。墓碑下方刻有洪超简介。

 

牺牲最为壮烈的红军师长

陈树湘烈士之墓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湖南道县,由6000余名闽西子弟组成的红一方面军五军团三十四师担任全军后卫的任务,负责阻击尾追之敌。在红军长征史上最为惨烈的湘江之战中,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后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忠诚坚韧的三十四师几乎全部牺牲。12月12日,陈树湘因伤重弹尽被俘。17日,敌人抬着他去往道县县城,企图向上司邀功请赏。行至途中,陈树湘乘敌不备,用手从伤口处伸入腹部,抠出肠子,使尽全力,扯断了肠子,壮烈牺牲,时年29岁,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写就“断肠铭志”的壮烈故事!

陈树湘牺牲后,敌人又残酷地杀害了他的两名警卫员,并将陈树湘的头颅割下,先后在道县县城西门外和他的家乡—长沙小吴门外中山路口悬挂示众。当地群众将陈树湘的无头遗体及一同牺牲的警卫员遗体悄悄安葬。

2013年,笔者和同行的老兵们在道县县城反复搜寻,终于在城中社区阴阳村靠近潇水河边的绿化带上,找到了“红军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烈士墓”的墓碑和墓穴。我们清理了陈师长墓穴周围的杂草、树枝,一起向他致军礼!2014年,陈树湘生前的亲密战友、红三十四师幸存者韩伟将军的后人捐资扩建了陈树湘墓,竖立了陈树湘雕像,并为英勇的红三十四师立碑,以铭记烈士们悲壮的故事、不朽的功勋!

 

海拔最高的红军墓:

亚口夏山红军烈士墓

 

亚口夏山亦称亚可夏山、雅克夏山,也称长坂山,在藏语中意为“不可逼近的神山”。1952年7月,奉命前往黑水剿匪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线部队轻骑兵师137团来到这里,在营地附近发现了12具头北脚南,排列整齐的遗骨,以及皮带环、铜扣之类的军用品,据说还有写着“一九三五年红军烈士之墓”字样的木质墓碑。经过缜密的分析研究,他们一致认为这是17年前长征时红军战士的遗骨。于是,战士们收殓遗骸,造坟立碑,敬献花圈,举行了一个庄重而简单的祭奠仪式,并在烈士墓前肃立宣誓:不消灭黑水叛匪,不解放黑水各族人民,永不收兵。1982年,有关部门拨款由红原县人民政府重建了烈士墓。

沿S209省道行进,就能看见道路边立有“亚口夏山红军烈士墓”黑色石碑,再往后一点就是“红军烈士墓”砖砌水泥碑。黑色石碑背面刻有红军烈士墓简介:    

红军烈士墓位于红原县南部的亚口夏山山口上,海拔为4800米,距离刷经寺镇北13公里。该墓是为了纪念1936年长征时在此牺牲的红军指战员而建,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红军烈士墓。1980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最具传奇色彩的红军墓:

红军卫生员龙思泉墓

 

在贵州遵义的红军山上,有一座青石砌起的圆形红军坟,关于这座坟墓,当地传颂着一个“红军菩萨”的故事—

红军占领遵义后,南关镇桑木垭村驻着一个连,连队有一个不满20岁的卫生员,热心为驻地群众服务。由于他医德好、医术高,经他诊治的病人无不手到病除,因此村子周围数十里的农民都纷纷前往求医、讨药。一天傍晚,一个孩子哭着跑来请他到远离驻地十多里的地方为其病重的父亲看病。卫生员不顾数天来的疲劳,冒雨赶去,连夜给孩子的父亲医治,并一直守在病人身边观察病情,直至天明。次日早晨,待他返回驻地,却发现已是人去屋空。原来,就在他为老乡治病的那天夜里,连队突然接到上级命令,必须连夜出发,连长只好托房主刘大伯转交给卫生员一张字条,让他沿着部队的方向赶上队伍。见到连长的指示,卫生员立即向连队出发的方向急追而去。不料,敌人已追赶而来,卫生员不幸落入敌手,被杀害在桑木垭场口。

刘大伯和当地老百姓悲愤不已,冒着生命危险安葬了卫生员。因不知其籍贯和姓名,只觉得是个小红军,群众就称其为“小红”,称其墓为“红军坟”。那些被卫生员治好病的乡亲们称这位烈士是“红军菩萨”。为了消除红军对百姓的影响,敌人多次想把这座红军坟挖掉。然而,乡亲们与敌人斗智斗勇,自发地想了很多办法保护红军坟,保护他们心中的“红军菩萨”。往往是敌人白天把坟破坏了,到了晚上,乡亲们又把坟堆起来了,然后放言说,红军坟会长,永远挖不掉。渐渐地,为红军坟添土、栽树、种花的乡亲越来越多,红军坟越来越大,远近闻名。

1965年,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政委钟有煌同志带领学员到遵义考察,得知红军坟的故事后,联想到当年他在红三军团五师十三团当医生,当部队紧急撤离时,确有十三团卫生员龙思泉因外出给老百姓看病未能归队之事。经过多方考证,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证实,长眠在红军坟中的烈士正是他的战友龙思泉。为此,钟有煌还写了《红军坟传奇》一文,登载在1993年9月出版的《纵横》上。

在红军坟的前方十余米处,竖立着一尊红军卫生员给孩子喂药的铜像。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特此立碑,所刻《“红军坟”纪念铜像简介》中说:

龙思泉,男,中共党员,广西百色人,自幼随父习医,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后随红军长征到达遵义,1935年1月19日牺牲时年仅18岁。“红军坟”是军民鱼水情的象征,龙思泉是红色军医的杰出代表。在龙思泉牺牲79周年纪念日重塑此铜像,并在坟前立碑记名再现史实,旨在告慰革命先烈,传承红军精神,昭示激励后人。

 

四代人守护的红军墓:

赤岭红军无名烈士集墓

 

1934年11月18日,中央红军“红星”纵队后卫部队渡过钟水河,向湖南蓝山县土市方向前进,经过嘉禾县甫口村时,与据守在此的国民党第27军一部相遇,在村外山岭发生激战。事后,村民彭助立、农协会长彭雄带着农协会员等人去山岭上察看,看到好几处都有牺牲的红军。彭助立与彭雄等人返回村里后,组织乡亲们捐钱捐米,请人在赤岭山坡上安葬了在那次战斗中牺牲的34位红军,并将合葬墓地取名为“红军墓”。

从那以后,无论刮风下雨,每年清明节和红军牺牲日,彭家人都要去红军墓祭扫,平时只要到赤岭方向的田里劳动,他们也一定要抽出时间到红军墓上看看,甚至把自家祖坟上的碑改制成了红军墓的碑。彭家几十年来“四代人守护红军墓”的事迹传为美谈。2010年,嘉禾县对红军墓又进行了一次维修,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牺牲级别最高的红军

军政委吴焕先烈士墓

 

在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汭丰乡郑家沟村里,吴焕先烈士墓就位于村东面的东宝盒子山脚下。新中国成立后,吴焕先烈士墓经过两次扩建,已成为四周有栏杆护卫的墓冢了,墓碑上是李先念的题字。

吴焕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共鄂豫陕省委代理书记、红二十五军军政委。他在泾川的汭河边反击敌军突袭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28岁。可以说,吴焕先是长征路上牺牲的最高级别领导人。

1935年8月21日,红二十五军进至泾川县城以西10余里的四坡村附近(今王村镇掌曲村),下到河道里,向南徒涉汭河。部队刚过河一多半,因大雨滂沱、河水突涨,渡河行动迟缓,军直属队和担任后卫的第223团不得不迟滞于北岸。国民党军马鸿宾部第35师104旅208团趁红军渡汭河遇阻之际,发起攻击。在这危急关头,红二十五军领导立刻命令尚未渡河的223团一营、二营全部投入战斗。军政委吴焕先观察战场情况后,率领军部直属的交通队和学兵连一百五六十人(并非主力),抄一条隐蔽小路,一鼓作气地从河边奔上塬顶,占领了制高点,插入敌军的尾部,从侧后向敌人发起攻击,迅即打乱了敌军的队形。由于吴焕先身先士卒以及果断地组织战斗,223团争得了时间,组织起重机枪火力压制并向敌人发起反击。经过激战,国民党军千余人几乎被全歼,其团长马开基被击毙。不幸的是,吴焕先率队冲上塬顶时,胸部中弹,被红军抬到掌曲村中一座土楼(今称为“红军楼”)里,终因伤重不治而牺牲。

当日傍晚,徐海东等军部领导人和战士们抬着吴焕先的遗体渡过了汭河,将遗体停放在汭河川郑家沟农民郑克昌家的上厅房。徐海东亲手为吴焕先擦洗了血迹,用白布包裹好他的身体,将一件军大衣盖在他的身上,并买了一口柏木棺材,将其安葬在郑家沟村东宝盒子山脚下。

红军走后,可恨的国民党军第35师竟然派人掘开吴焕先墓,撬开棺盖,扒出烈士遗体,将烈士身上裹着的几匹白洋布一抢而光,随后将烈士遗体扔到泾川县城一座破庙里示众,还拍下邀功请赏的照片。这些恶劣行径导致如今的吴焕先墓中并没有烈士遗骨。

新中国成立后,在红军原先安葬吴焕先的郑家沟村东宝盒子山脚下,重新建起了吴焕先墓。随着人们不断去拜祭,在相关部门重视下,墓区逐渐扩大。如今,墓区旁边的吴焕先烈士纪念馆已经建成。

 

一个老百姓的“红军”墓:

“军史布衣”陈廷贤墓

 

提到红二十五军长征过河南卢氏县,一定不能忘记货郎陈廷贤。是他带领红二十五军神不知鬼不觉地出豫入陕,让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全部落空!他是载入红二十五军军史的一位“老百姓”,被誉为“军史布衣第一人”。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