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城之战:孤军扼守三十六年

廖松

公元1259321日,西亚重镇大马士革城遭蒙古大军围攻。仅16天之后,这座被誉为固若金汤的城池便被攻破。国王纳昔儿在仓皇出逃途中,被蒙古军队俘获。至此,拥兵十余万的叙利亚阿尤布王朝彻底覆灭。在此之前,已有木剌夷国和阿拔斯王朝倾覆,而大马士革的沦陷,则意味着西亚最后一个王国被蒙古的铁蹄所征服。其实,这已经是蒙古帝国组织的第三次西征,在前两次征战中,蒙古铁骑刀锋所向,无坚不摧。而此次西征大马士革的军队统帅,是最为能征善战的旭烈兀(他是成吉思汗之孙拖雷之子,其长兄是当时蒙古帝国大汗蒙哥)。在荡平西亚后,旭烈兀把目光投向埃及西奈半岛,这里的马木留克王朝将是下一个被蒙古帝国在地图上抹去的目标。在此之后,他们想杀入欧洲,去摧毁基督文明的核心地带……

旭烈兀的这次征伐震撼了西方世界。教皇亚历山大四世在其训令中,呼吁所有基督教国家团结起来,共同抗敌:“我们必须采取有远见的行动,抵抗日渐迫近、显然要降临的危险……愤怒的上帝将惩罚这些野蛮的鞑靼人,这些犹如从神秘的地狱里突然冒出来的鞑靼人。”[1]然而,当时没有多少人相信能打败这支曾被教皇格里高利九世惊呼为上帝“罚罪之鞭”的军队。更没有人想到:历史在这个时刻来了一个重大转折,1259811日,万里外的中国合州钓鱼城(今重庆市合川区)—“上帝之鞭”在此折断,世界中古历史就此改写。

 

蒙古攻宋,四川成为重中之重

 

1259年前后的13世纪,中国大地上并存着南宋、金、蒙古、西辽、西夏、吐蕃、大理等多个政权。后经成吉思汗、窝阔台、木华黎、拖雷等人四处征讨,西辽和西夏先后于1218年和1227年被蒙古灭国。于是,宋、金、蒙三方成为彼时中国政治格局的基本版图。

1234年,蒙古和南宋的联军攻破蔡州,无路可逃的金哀宗自缢殉国,金国灭亡。对于南宋来说,攻灭金国、洗雪“靖康之耻”,足足地出了一口恶气;对于蒙古来说,拔掉横亘在中间的金国,南宋便危如累卵、唾手可得。尤其是在联军过程中,宋人文弱之气被探究得一清二楚。当年驰骋北方的女真人尚且灭国,何况“暖风熏得游人醉”的南宋。于是,快速攻灭南宋、一统中国,再腾出手西征,成为蒙古帝国的宏大战略。

1235年春,蒙古帝国第二任大汗窝阔台正式发动了对南宋的战争。在此后多年的攻防战中,两淮、荆湖和四川成为正面战场的三大战区,时人称为“三边”。其中,四川是最早承受蒙古大军压力的主要战场。

当时两国边境绵长,蒙古为何首选从四川进攻宋朝?其一,从经济社会地位上看,两宋时期,巴蜀大地社会长期安定,经济迅猛发展,有“扬一益二”的美誉。到南宋时期,四川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蒙古攻蜀前,四川每年收入接近南宋王朝的三分之一;每年供应军米两百万石以上,约占全国总军米的三分之一。因此,攻取南宋王朝重要的财赋供给地,占有四川丰富的人力、物力、财力,切断南宋重要经济命脉,对蒙古帝国来说战略作用重大。其二,从军事战略看,“陆有剑门之障,水有三峡之险;东扼长江,足为吴楚咽喉;北走秦岭,沟通秦陇肘腋;西南为高原环绕,是滇藏的必经之道”[2]。蒙古帝国若攻占四川,既可凭险据守、长期立足,又可高屋建瓴、以图东南。自秦汉以来,北方王朝的统一大业,多是以蜀为先,然后席卷中原。历史上,长江对于草原游牧民族来说,向来是一道天险。南宋初年,韩世忠便在黄天荡水战中,以八千宋兵击溃金朝名将完颜兀术的十万大军。而占领四川沿江而下,南宋王朝赖以固守的长江天险,便也荡然无存。

 

大军压境,江边山城“独钓中原”

 

翻开今天的中国地图可见,重庆市合川区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四川盆地中的三条重要河流:嘉陵江、涪江、渠江在这里汇流,“三江汇流”的景象在全世界也不多见。在陆路交通不便的宋代,在山地大规模行军,水上运输几乎是唯一可行的方略。

对于这一点,南宋朝廷自然十分清醒。南宋理宗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十月,蒙古军连破西川20城。宋理宗决定任用名将余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主持四川防务。他还诏令:余玠任责全蜀,应军行调度,权便宜施行。这等于赋予了余玠在辖区内处理军政事务的极大权力。今天的钓鱼城古战场遗址内,仍有一块明人题刻石牌,上书:独钓中原。这既说明了对于中原腹地来说,这里至关重要;也昭示着钓鱼城军民拱卫宋王朝的决心。

余玠入蜀后,第一件事便是迁“省会”。他把四川安抚制置司驻地,从无险可守的成都,迁移至有江山之险的重庆,暂时稳住了西川一溃千里的局势。然而形势依旧危急,面对满目疮痍、民生凋敝的情状,以及川中兵力不足5万的现实,余玠必须迅速组织好坚固防守,以迎蒙军接下来更猛烈的进攻。在广纳贤士、听取建议后,余玠定下治蜀总方略—构建山城防御体系。

很快,合州所属的石照、铜梁、巴川、汉初、赤水5县民众,在钓鱼山上开山采石、凭险筑垒。仅数月后,一座铜墙铁壁便在三江之口巍然屹立,城内面积达2平方公里。与钓鱼城同时修筑的,还有云顶、运山、大获、得汉、白帝、青居、苦竹7座山城要塞,均为江边山城,被时人称作“四川八柱”,而钓鱼城因处于三江汇流地,是“八柱”之根本。

城既筑毕,余玠实行“坚壁清野”战术,将合州、石照县治所迁入钓鱼城内,周边居民悉数纳入,更在城中屯兵、开垦、积粮、备战,由此拉开了钓鱼城36年抗战的序幕,被后人赞为“独钓中原”。

 

黑云压城,实力悬殊螳臂当车

 

13世纪的欧亚大陆,数不胜数的国家被蒙古帝国攻灭,何况富庶又羸弱的南宋。临时构建的山城防御体系,岂能挡住骁勇无比的蒙古大军?

1258年夏,蒙军兵分三路进攻四川,大汗蒙哥亲率主力溯嘉陵江而下—没有悬念,蒙军先后攻破苦竹、长宁、大获、运山、青居、大良等关隘。钓鱼城上游的关口悉数落陷,蒙军兵锋直指钓鱼城,不出意外的话,这里很快将被踏平。

1259年正月初一,连破数城的蒙哥心情大悦。自帝国崛起以来,无论在中亚、西亚、东欧,还是高丽、大理,都是攻无不克、所向披靡。蒙古大军所到之处,要么望风而降,要么一击即溃,料想这钓鱼城也是如此。此时蒙哥想得更多的,是尽快攻克重庆府,进而沿江而下,在襄阳与弟弟忽必烈会师,两路大军攻灭南宋、畅游西湖。

于是,蒙哥派出南宋叛将晋国宝前往钓鱼城,向守将王坚传达招降的意愿。王坚耍了个手段—他先是对于招降严词拒绝,然后遵守“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惯例,将晋国宝赶出城去,再派轻骑于蒙军大营附近将其掳回,以惩治叛臣的名义斩杀。至此,一场大战已不可避免。

应该说,这是一场看起来没有悬念的攻城战,双方兵力悬殊、高下立判。这边厢,蒙哥汗亲率精锐7万余,加上应诏从征的各地蒙军、投降的宋军,总兵力在20万人以上。其中,除蒙古帝国最高领袖外,还有亲王5人、皇子1人、驸马1人、郡王3人、总领1人、都总管万户1人、都元帅4人、都总帅1人、元帅4人、万户30余人。这支蒙古大军除骑兵、补兵外,还有军、弩军、水军和擅长攀登的山地作战部队,以及汇集了“诸色匠人”的舟桥、坑道工程兵。

那边厢,城内有兴戎司驻军、地方军和民间自卫武力共2万人左右,还有十余万老百姓。主帅王坚,兴戎司都统制、合州知州,相当于地级市一把手兼人武部长,连面圣的资格都没有。副将张珏,在以文制武的宋代,更是不值一提的角色。然而决定战争的,往往不是纸面实力,所谓“众志成城”是也。

 

久攻不克,一代骄子意外殒命

 

是年2月初,蒙哥汗下达总攻令。蒙古大军将城池团团围住,并同时在7座城门发起攻击。钓鱼城军民在王坚、张珏带领下,凭借山势地形,在城上、城下、江心、滩涂展开英勇反击。由于蒙军不善水战,且攻城多是仰攻,蒙军多次突击均遭失败。在连续发动数十次进攻后,时至二月底,各路攻城部队依旧屡战屡败。3月,蒙军在此发起十余次战斗,都被钓鱼城守军一一击退。

连续两月的攻防战,使双方体力都接近枯竭。蒙古大军仗着人多势众,本欲一鼓作气拿下城池,不料天公不作美。43日起,合州地区连降暴雨20天,蒙军不得不暂缓进攻,这也为钓鱼城守军赢得宝贵的喘息时间。钓鱼城军民浴血奋战的消息传到临安,宋理宗下诏嘉奖,赞扬王坚“婴城固守、百战弥坚,节义为全蜀山城之冠”。得到最高领袖的表扬,钓鱼城军民备受鼓舞。

422日,大雨初停,蒙军都总帅汪德臣率部发动夜袭,再次被击退。5月初,合州天气转暖,初夏晴热的气候引得蒙军大量不适,加上连连攻城不克,军士锐气大减。此时,王坚抓住敌方疲弱期,趁夜率数百勇士出城,实施“斩首行动”:目标,蒙哥汗大营!宋军的主动进攻出人意料,从来都是我打人、哪想人打我?幸得各部众人拼死护卫,王坚才未得手,但这也吓出蒙哥一身冷汗,随后便将驻跸之地迁移至他处。

时间很快来到7月,天气更加酷暑难耐。在两军对峙、千钧一发之际,钓鱼城守军还忙里偷闲,幽默了一把—军士将一条十多斤重的大鱼,和几百张面饼抛向城外,并附上纸条:任尔再攻十年,也无法攻下此城。相形之下,城外蒙军的境况就很糟了。蒙军久屯于坚城之下,又值酷暑季节,北方游牧民族本就畏暑恶湿,加以水土不服,导致军中暑热、疟疠、霍乱等疾病流行,情况相当严重,连蒙哥汗本人,也染上了疾病。时至今日,重庆都有“火炉”的称号。山城“蒸笼”一般的天气,让人难以忍受。700多年前的蒙古大军同样如此。不能再等。

811日,蒙军再次集结队伍,准备发起最后的决战。这天,蒙哥汗亲临城外一处高地,他要登高指挥、统帅全局。于是,本次战役的转折、宋蒙战争的转折、世界中古史的转折就此发生,乃至于欧亚大陆政治格局,都在这一天被彻底改变。

城内王坚已“知其计,置于其所”。蒙哥汗正专注于战事,猝不及防,被突如其来的飞丸击中。数月的激战,到此竟落下帷幕。攻城蒙军赓即回撤,“皇子阿速台以军事付统将浑海都,自随柩还蒙古”。明万历《合州志》也记载,宪宗(蒙哥)为风所震,因成疾。班师至悠军山,病甚,遗诏曰:“我之婴疾,为此城也,不讳之后,若克此城,当赭城剖赤,而尽诛之。”一代骄子,就以这样出乎意料的方式殒命在钓鱼城下,这恐怕是宋军都不曾料想的。发射那枚飞丸的宋军小卒肯定无法想象,连姓名都不曾载于史书的他,不经意间改变了蒙宋战争时局,也改变了中世纪。

 

影响深远,中古历史就此转折

 

蒙哥汗去世时40岁,正值壮年的大汗驾崩,对于蒙古帝国来说,打击是致命的。比这更重要的,是谁会成为新一任大汗?于是蒙军全线收缩,暂时停止对南宋的进攻。对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来说,兄长的去世,意味着自己离最高权力更进一步。这二人围绕汗位,各自兴兵攻杀,前后长达4年,影响深远。后续的平定诸王之乱,更是持续了35年。覆盖地球陆地面积三分之一的蒙古帝国,也由此走向分裂。

125991日,一名由亲王穆哥派出的使者,跋山涉水来到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向忽必烈报告蒙哥死讯。已为攻宋做好全面准备的忽必烈,并不想就此放弃,他命大军继续进攻,但遭到鄂州军民奋勇抵抗。不久,妻子弘吉剌氏遣人密报一个消息,让忽必烈感到震惊—幼弟阿里不哥在部分贵族和高级将领拥戴下,图谋汗位。

不能让弟弟抢了先机!忽必烈立即与南宋丞相贾似道签订议和协定,亲率大军北归。

前文已提到,万里之外的大马士革,旭烈兀在收到蒙哥汗死讯后,有着高度政治敏感的他,已嗅出蒙古高原上免不了一番厮杀。作为兄弟,忽必烈是他最要好的兄长;作为远征军统帅,手下这支百战精兵,定能助兄长拿下汗位。于是,旭烈兀停止了对埃及和欧洲的进攻,留下前锋将领怯的不花和两万军队镇守叙利亚,自己亲率10万大军东归。

旭烈兀回军途中,抵达帖必力思(伊朗大不里士城)时,得到忽必烈已即位称汗的消息,遂驻军不前。那边厢,埃及素丹眼见旭烈兀大军东归,联合叙利亚、阿拉伯、突厥曼、花剌子模等国的残兵游勇,向怯的不花发起攻击。怯的不花以1万蒙古军对抗对方12万大军,最终寡不敌众、全军覆灭。[3]得此消息的旭烈兀大怒,意欲再次西征进行复仇,却在途中卷入与金帐汗国的战争中而不能自拔。

旭烈兀被困在伊朗高原,于是,已领教过“拔都西征”的欧洲人,就这样幸运地躲过了“上帝之鞭”的再次鞭笞。至于“上帝折鞭处”的钓鱼城,其结局却充满戏剧性。蒙哥曾有遗言,攻破钓鱼城定要大肆屠戮,以泄愤恨。但讽刺的是,正因其逝世,蒙古帝国逐渐改变传统的屠掠政策,接受各地文化、宗教和语言。忽必烈在灭亡南宋过程中,也较多保留了南中国的经济和文化。

1279年,在历经36年抗战后,钓鱼城依旧屹立于三江之畔,巍然不动。而在此之前,广东崖山,陆秀夫背负幼帝蹈海而死,南宋宣告灭亡。朝廷都不在了,困守孤城显然没有意义。最终,在与蒙军有识之士接洽谈判后,经忽必烈同意,钓鱼城以和平的方式开城投降。当年蒙哥汗力战而死却不可得的城池,最终以这样的方式,保全了城中十余万人性命。而这座“独钓中原”三十六年的坚城,也为世界历史留下一个名垂千古的非凡战例!

 

 

注释: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版,第340页。

[2]陈世松、匡裕彻等:《宋元战争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59页。

[3]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下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84114页;拉施特:《史集》第3卷, 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6页。■

(作者单位:重庆合川区新闻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 刘曾文)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