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从“不毛之地”到“百里钢城”

王华

 

导语: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中央和毛主席确定的以备战为中心的国家建设战略。攀枝花因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完全符合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布局思想,被确定为最理想的钢铁工业基地。无数三线建设者在攀枝花谱写群英谱,铸就了攀枝花这一英雄城。

 

 

领导人高度关注攀枝花

 

对国际局势的忧患使毛主席高度重视三线建设,对攀枝花的开发建设给予了极大关注和支持,攀枝花也被当年的三线建设者称作是“毛主席最关心的地方”。20世纪60年代前期,国际形势出现新的动荡,中国周边形势也逐渐紧张,多个国家对我国形成半月形包围圈。在1964年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指出:“现在再不建设第三线,就如同大革命时期不下乡一样,是革命不革命的问题。”在国家计委领导小组汇报第三个五年计划设想时,毛泽东指出:“酒泉、攀枝花钢铁厂还是要搞,不搞,我总是不放心,打起仗来怎么办?”5月,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屋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会上毛泽东对相关部委三线建设推进速度迟缓很生气,表示:“攀枝花铁矿下决心要搞,没有钱把我们的薪水都拿去搞。”毛泽东特别强调,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建设要快,但不要潦草”。要求把攀枝花以及联系到攀枝花的交通、煤、电等配套设施建设搞起来。

毛泽东把攀枝花开发建设提到了关系国家民族存亡的战略高度。他反复强调:“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的,要准备上山,上山总还要有个地方。”要求工业建设要有纵深配置,强调“把攀枝花钢铁厂建起来,建不起来,我睡不好觉”,“建设攀枝花要有紧迫感,这是和帝国主义争时间的问题”,“建不建攀枝花,不是钢铁厂问题,是战略问题”。

在攀枝花钢铁厂选址问题上,毛泽东主席同样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周恩来总理等汇报的攀枝花钢铁厂厂址选择方案中,毛泽东充分肯定了中央考察组选择攀枝花钢铁厂在弄弄坪建厂的合理性。为表示对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的重视和关切,毛泽东还一度准备把中央会议拉到攀枝花去召开。

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把攀枝花作为三线建设重点项目,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主持领导开发建设攀枝花,由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建委主任薄一波具体负责,建设期间,李富春、薄一波、彭德怀、邓小平、彭真、贺龙、方毅等数十位中央领导先后亲临攀枝花工业基地,视察指导三线建设。高规格的领导机构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对加速攀枝花工业基地上马,动员全国支援攀枝花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攀枝花建设的特殊体制和措施

 

1964年下半年,攀枝花建设的前期工作已全面铺开,工业基地现场已集结有冶金、地质、煤炭、机械、林业、化工、铁路、交通、邮电以及劳动、卫生、城建等部委和西南三省的建设队伍近三万人。由于建设队伍来自四面八方,隶属国务院各部委和西南各省,现场指挥出现许多困难,生产建设的紧迫形势要求尽快解决攀枝花工业基地的领导体制问题,建立一个特殊的、权威的机构和管理体制,使各方面力量能集中统一地投入建设。1964年底到攀枝花工业基地现场视察的李富春、薄一波了解了工业基地的实际情况后,听取了各方面意见,向周总理作了专题汇报。

为保证攀枝花地区的工业建设,统一安排生活供应、文教卫生、治安保卫等,19651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示:“攀枝花成立特区政府,仿大庆例,政企合一,成立党委,由冶金部党委为主、四川省委为辅,实行双重领导。”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批复西南局的报告,要求建设采用大庆的形式,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实行政企合一,政府工作中有关企业工作以冶金部领导为主,有关地方工作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领导为主。之后,成立了攀枝花特区党委、工地指挥部,任命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徐驰为特区党委书记兼总指挥,冶金工业部基建司司长李非平为第一副书记兼第一副总指挥。在特区党委和建设指挥部领导下,实行全面规划、集中领导、统一管理的综合体制,很快就将各方面力量统一起来,开始了攀枝花工业基地开发建设的大会战。

为加速攀枝花工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对攀枝花采取了四项重大特殊措施。

第一,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体制。中共中央西南局成立“攀枝花工业基地临时领导小组”,负责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现场指挥,19652月成立特区党委、总指挥部。特区总指挥部实施一元化领导的“准军事化”的管理体制,高级别、高集中的领导机构和严密的组织系统形成了基地建设整体力量,从策划决策到组织实施都在高度集中统一的领导下有序进行。总指挥部下设冶金、矿山、煤炭、电力、林业、交通、建工、建材、地质等专业指挥部,由特区总指挥部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第二,实行项目计划单列,集中投入。国家计委、国家建委19658月联合发文《关于攀枝花工业基地基本建设计划管理体制问题的复文》,批准攀枝花工业区作为国家重大综合建设项目,根据统一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建设。核心是将攀枝花特区列为国家级综合建设项目,实行投资在计划中单独列出,由国务院各部委“切块”后纳入国家计委计划,单列“攀枝花工业区”户头,由攀枝花特区组织实施。

第三,实行人、财、物集中管理,保证建设。攀枝花工业基地被列为大三线重点项目,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直接领导,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具体负责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部委全面参与规划,从资金、科技、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上给予优先特殊政策,打破建设项目按资金平衡的惯例,而改为按物资综合平衡。攀枝花特区物资与省、国家物资部门直接对接,这就确保了攀枝花工业区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四,建设与生产承包责任制。按基地建设不同行业,分别由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和有关省市实行建设与生产承包责任制,从勘探、设计、立项、施工到投产,全部实行以老带新、沿海带内地、对口承包、负责到底。如:钢铁由鞍钢、一冶负责;煤炭由辽宁阜新矿务局、云南煤管局提供;电力由华东和华北电管局解决;建材由唐山水泥厂负责;造船由上海沪东造船厂承担;林业由黑龙江、吉林林业局负责;城市公共设施则分别由上海、天津、北京及川、滇等市和邮电部负责。通过调遣、内迁等方式,成建制地支援攀枝花,有效地保证了攀枝花工业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建设准备工作。

攀枝花三线建设的成就

 

攻克用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世界性难题。196412月,冶金部成立“高炉冶炼攀枝花矿试验工作组”,包括东北工学院、攀钢研究院、鞍钢、武钢等14个单位共计108人,由冶金部钢铁司炼铁专家周传典担任组长兼党支部书记,领导攻关,史称“一百单八将”。从1965年到1967年,先后在承德、西昌、北京等生产和试验现场进行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选矿、烧结、高炉冶炼的大规模工业试验,成功实现用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为攀钢的顺利生产奠定了基础。

“象牙微雕钢城”的设计。冶金部从重庆、长沙、鞍山等地抽调800多名专业设计人员,经过反复实地考察,多次筛选、修改,先后设计了50多个总图布置方案,大胆突破“大平地、大厂区、大铁路、人字形”的“三大一人”的苏联模式,按3个大台阶、23个小台阶布局,绘制成“象牙微雕钢城”蓝图,摆下了一个年产4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开创了在高山峡谷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奇迹。“象牙微雕钢城”的设计被国外冶金专家赞誉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为山区建设大工业走出了一条新路,198111月,该设计被评为“国家级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攀枝花工业基地是在“文革”中进行建设的,不少地方武斗不止,派系斗争不休,生产建设滞缓甚至停顿,但攀枝花十几万建设大军努力克服“文革”的冲击,在崇山峻岭中建设起了一座现代化的钢铁基地。1975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胡厥文率领胡愈之、季方、沙千里、茅以升、严济慈、胡子昂、华罗庚、周叔弢等各民主党派领袖及爱国人士参观团一行41人到攀枝花视察,不少人被攀枝花的建设成就深深感动。

作为西南三线建设战略“两基一线”的成昆线,穿越地质大断裂带,设计难度之大和工程之艰巨前所未有,沿线地形险峻、地质复杂,有“地质博物馆”之称,被外国专家断定为“修路禁区”。铁道部第二设计院、铁道部第二工程局、铁道兵及沿线民工凭借智慧和艰苦努力,在手工加半机械化施工条件下,战胜难以想象的困难,使成昆铁路在197071日前全线贯通。成昆铁路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与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带回的月球岩石、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模型一起,被联合国并称为“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

攀枝花钢铁基地是在远离大城市,没有任何城市依托的深山峡谷中进行开发建设的。1970年成昆铁路通车前,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的生产和生活物资全靠简易公路运输,这不仅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而且在世界工业发展史上也是没有过的奇迹。攀钢主体生产工艺设备98%以上完全由我国自己制造。攀钢建设的成功,使我国冶金工业的装备制造水平大大提高,在20世纪70年代被视为壮举和奇迹。在攀枝花钢铁厂建设中,冶金主体工艺和国产设备制造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台国产最大130平方米烧结机在攀钢投产使用;第一座国产最大焦炉炭化室5.5米高,单孔年产1万吨焦炭,大容积焦炉在攀钢建成投产;第一台国产最大120吨氧气顶吹转炉在攀钢建成投产;第一台国产最大初轧开坯机在攀钢投产使用;第一台国产最大轨梁轧机机组在攀钢投入使用;第一座1000立方米大型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成功,突破国际封锁的技术难关;第一台国产120吨全国绝无仅有的雾化提钒炉在攀钢投入使用,我国由钒进口国转变为钒出口国;第一台国产钢轨全长淬火生产线在攀钢投产使用,使钢轨质量大大提升……

 

攀枝花三线建设的影响

 

攀枝花作为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建设指挥部署上,毛主席亲自点将,周总理负责安排部署。在建设过程中,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亲自到攀枝花钢铁基地现场具体执行部署建设,中央13个部委和西南三省各部门集中会战攀枝花;1965年底,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亲赴攀枝花,代表党中央为建设定调;在攀枝花三线建设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数十人次视察指导,这种重视程度和建设规模在共和国工业建设项目上绝无仅有。攀枝花快速建成了中国西部第一座大型钢铁企业攀枝花钢铁厂,形成以攀钢为中心、煤炭、建工、矿山、电力等配套的现代工业体系,在一片“不毛之地”创造出“百里钢城”的奇迹。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和城市的兴起,带动了攀枝花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相关支柱产业的形成。攀枝花和成昆铁路的开发建设,至少改变了2000万人的命运,缩短了金沙江流域与内地50年的差距。■

(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王双)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