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 千里平原万古魂——“抗日烽火中的冀鲁豫”笔谈

杨建华 李春光 延峰 闫晓怀 李智勇 王聚英 欧阳青 张晓彤

 

导语: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成立抗日政权,建立敌后根据地,开辟敌后新战场,使日寇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共产党在冀鲁豫边区建立了敌后平原抗日根据地,1945年,冀鲁豫边区成为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在共产党领导下,军民浴血奋战,取得了一次次战斗的胜利,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为全国抗战局势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为纪念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继承发扬其优良传统,炎黄春秋杂志社特组织召开“抗日烽火中的冀鲁豫”座谈会,并选摘与会者发言,组成此篇笔谈。

 

 

 

杨建华:生死患难的父老乡亲

 

父亲杨得志与母亲申戈军亲身经历了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从建立到发展、巩固的全过程。这一对老八路,整整六年,在那里与日军、伪军、顽军、土匪、会道门等多种敌对武装顽强斗争,与老百姓一起熬过了沙区最困难的特大旱灾、瘟疫时期,同他们建立了亲如家人的深厚感情。

我的母亲原名申淑文,河北魏县人,是邯郸市大名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日寇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华北平原地区大乱,土匪横行,民不聊生。她改名申戈军,到河南省濮阳县投奔冀鲁豫抗日救国总会妇女救国会,参加了抗日工作。母亲她们主要根据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针对不同类型女同胞的特点,进行组织和宣传。母亲当众演讲,办骨干班,演出抗日剧,帮助女同胞们树立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决心,鼓励她们为抗日作贡献。

父亲杨得志参加平型关战役时,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团长,之后调任三四四旅代理旅长,奉命率部进入冀鲁豫,组建八路军冀鲁豫支队,领导冀鲁豫边区的抗日武装力量。冀鲁豫支队组建后,主动出击,打击日伪军,清除汉奸,很快打开了局面。不到一年时间,冀鲁豫支队就发展到近1.7万人,开辟了大片根据地。

当时八路军办事处也在濮阳县。办事处主任唐克威看到我父亲母亲那时都还未结婚,有意撮合他们组成家庭。

他们在唐克威家第一次见面不到两小时,只是认识一下。两周后,冀鲁豫区党委召开成立大会。母亲是妇女救国会宣传部部长,列席了会议。父亲作为冀鲁豫支队支队长、区党委委员,也参加了会议。这是他们第二次见面。唐克威说:“一个是出生在湖南的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团长,一个是出生在河北的有文化的进步学生,为了抗日的共同目标,现在都来到冀鲁豫,既志同道合,又历史清白。抗战艰难时期见一次面不容易,利用这次开会在一起的机会把婚结了吧!”就这样,从老百姓家买了几个鸡蛋,举行了“婚宴”,就算婚礼大成了。

19406月,母亲放弃地方县团级干部身份参加八路军,当了冀鲁豫支队一名普通战士。经短期训练后,担任报务员,收发电报和译电都是她一个人。母亲是支队唯一的女同志,身高不足一米六,随部队行军,男同志急行军一晚上,她就得小跑一晚上才能跟上,脚底板不是几个小血泡而是一个完整的大血泡。到达宿营地后,她还要继续工作,负责通联和译电。母亲还承担起了部队的文化教员工作,编写识字课本,给同志们上文化课。她虽然是学生出身,但工作泼辣,不怕吃苦,与同志们关系十分亲密。

19416月的一天,部队因故要马上转移。而就在前一天,母亲刚生下我的大姐。那天下午开始下雨,牛车在交通壕里不能走,母亲只能抱着孩子在泥水地里一步一滑地走,到天亮也只走了十几里。黎明时,母亲到了一个小村庄,敲老乡家的门想避避雨,烤烤孩子的包被。老乡从门缝里一看,雨地里站着一个全身湿透的女人,手里抱着一个婴儿,头发贴在脸上,雨水浸透的裤脚还滴着血水。老乡问:“你是人还是鬼呀?”母亲说:“日本鬼子又来‘扫荡’了,我是从邻村跑出来的。想给孩子要口水喝。”老乡才开门让她进去。孩子满月后,母亲为跟随部队行动,经组织联系,把孩子交给了一户百姓代养。几个月后,部队反“扫荡”经过那个村,老乡找到了,但孩子却已经病死了。19426月,母亲生了第二个孩子,也是女孩,孩子后来也病死了。

1944年,父亲奉命率部去陕北保卫延安,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同生共死患难的父老乡亲,离开了冀鲁豫大地。

 

李春光:一寸山河一寸血

 

今天有幸和大家一起座谈“抗日烽火中的冀鲁豫”,非常高兴。我是山东鄄城人。抗日战争初期,鄄城的党组织隶属于中共范县县委,而范县则是冀鲁豫的中心,所以,我自幼就听到一些关于冀鲁豫的故事。近几年,我又有机会看到不少关于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史料,更加深了对冀鲁豫的感情。

战争年代,冀鲁豫边区是一个独立的战略区。全区除少数山峦、湖泊外,多为广大平原,人口稠密,地瘠民贫,水、旱、虫灾连年不断,百姓生活困苦,八路军指战员往往要一面赈济灾民,一面饿着肚子打仗。此地文化落后,封建势力强大,又是会道门的发源地,许多土匪、民团、会道门都拥有武装,在日军政治引诱和军事压迫下,或在顽固封建势力操纵下,疯狂破坏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争。同时,八路军所在地区及其周边的国民党政府,都拥有自己的部队,其中有范筑先将军率领的抗日勇士,也有石友三、孙良诚之流的民族败类,还有齐子修、高树勋那样的顽军。这些人在反共方面与日伪军完全一致,常明里暗里配合日伪“扫荡”。但日伪军与他们之间存在利害矛盾,他们彼此之间、内部派系之间也有矛盾。这些人在家乡都有一定的势力,打他一下,他收敛一些,但不久后又卷土重来,不易消灭。不过,也有不少有利条件,如党组织虽然力量薄弱,但坚决执行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顽强斗争,而且发展迅速;人民勤劳勇敢,朴实正直,富有爱国主义和优良的革命传统;北平、天津、济南等地的大批进步青年学生涌向这里,对宣传群众、唤起群众抗日觉悟、激发群众抗日斗志起了重大作用;再就是这里处于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五省结合部,反动统治鞭长莫及,形成了“五管、五不管,想管无法管”的状态,为我党提供了活动空间。这就需要我们搞好党、政、军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以机动灵活的战术消灭敌人;学好、用好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除广泛团结社会名流外,还要具体分析当地国民党政府、军队乃至土匪、民团、会道门的不同情况,采取争取、瓦解、打击的办法,并以争取、瓦解为主,以打击为辅,坚决痛击那些顽固派。有了坚持斗争的地方党组织,有了养育人民军队的人民群众,八路军即使没有游击战的天然屏障,缺少后勤保障,也能从敌人手中夺取武器弹药,解决军装被服和粮食问题。即使是在饥荒之年,军队和人民同甘共苦,相互支持,战胜困难,在冀鲁豫平原站稳脚跟,最终建成抗战时期我党我军重要的敌后平原根据地。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华北的门户,是太行、山东两根据地的钳心地带,也是华北与华中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重要,发生在这里的争夺战也分外惨烈,曾有过“一寸河山一寸血”的悲壮历史。这里虽然没有山林做屏障,但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就是山,就是抵御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在这里,军队与百姓相结合,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相结合,前方斗争与后方斗争相结合,公开斗争与隐蔽斗争相结合,开展了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种种战术手段灵活运用,进行了数千次战役和战斗。这里还有数不清的抗日英雄的感人事迹,如朱程将军血战王厂、范筑先将军自戕聊城、赵基梅将军躺在担架上仍坚持指挥作战……

冀鲁豫边区根据地军民浴血奋战,牵制和消耗日伪军数十万兵力,粉碎了其百余次“扫荡”,打退了国民党顽军多次联合进攻和日伪顽的夹击。与此同时,根据地军民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据不完全统计,被日军枪杀、抓夫的有130余万人,枪伤和拷打致残的110多万人,财产损失折合小米约450亿斤。

19451月,冀鲁豫边区根据地“人口将近2000万,超过太行、太岳数倍,为敌后最大抗日根据地”,并创建了一支拥有10万多人的人民军队。广大人民群众经过抗战的洗礼,特别是通过深入开展以减租减息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民生运动,经济上有了改善,政治上翻了身,政治觉悟和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组织起来,形成在农村占据优势的政治力量,成为人民军队人力、物力的源泉和强大后盾。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又成了华北解放区的南大门,是刘邓大军揭开战略反攻序幕、挺进大别山的前沿阵地,也是第二、第三野战军逐鹿中原的大后方基地之一。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军队是英雄的军队!英雄的业绩气壮山河,光辉的篇章永载史册!

 

延峰: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史料整理工作任重道远

 

能参加炎黄春秋杂志社组织的关于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座谈会,我非常高兴。借此难得的机会,我想谈一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史料的整理和利用工作。

我们的前一辈,他们的经历值得记载、研究和总结,是应当载入史册的。因为他们不仅仅是日寇侵略中国诸多罪行的见证者,也是抗日战争中敌后战场的开辟者、建设者,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亲历者。他们那一代人,无私无畏,为老百姓打天下,建立了真正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并成为中国各行各业的开拓者。

2016年,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鲁西·冀鲁豫分会接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辑《鲁西·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卷》。这套书不是宣传歌颂某个人的,而是记录、反映抗战时期冀鲁豫党政军民这个整体的。为编好这套书,我们做了大量工作:搜集父辈写的回忆录,发动会员捐献自家的书,从网上买相关旧书;为更深入准确地了解冀鲁豫历史,组织冀鲁豫兄弟姐妹重走父辈路,到多个革命老区参观学习……

史料编辑整理工作繁杂细琐,但作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八路军的后代,我们有责任将这段历史传承下去,使之在历史研究、社会意识形态斗争、教育后代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闫晓怀:冀鲁豫是一个出干部的地方

 

冀鲁豫根据地自1938年一一五师陆续进入而建立,从最初的小冀鲁豫到中冀鲁豫,再到冀南、豫皖苏并入后的大冀鲁豫,辖75个县、2200万人口,培养造就了大批军政兼优的干部。

红色的冀鲁豫大地,不仅培育了杨得志、杨勇、苏振华、崔田民、王辉球、王秉璋、何光宇、石新安、吴忠、张国华、谭冠三、杨俊生、匡斌等一大批忠诚勇敢的猛将,也培育了赵紫阳、万里、田纪云、段君毅、任仲夷等一批改革开放的先锋。还有一批长期隐姓埋名、默默为党工作的隐蔽战线上的功臣。

冀鲁豫地区为什么出干部?冀鲁豫地区系几省交汇的平原地区,这里既无高山密林的遮掩,亦无河网水系的阻隔,贫穷落后。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与日本侵略军及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作战,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但就是在这里,成长起了大批人民军队和南下干部,人民用小推车为南下的解放大军送粮、送衣、抬担架。共产党的经验就是,取得群众的支持,发展地方党组织,发展民众武装,深入敌后与敌周旋,一个据点一个据点地铲除,一股敌人一股敌人地消灭,积小胜为大胜。之所以涌现出一大批勇于改革、勇于担责的干部,是因为冀鲁豫军区与区党委的干部了解民情民意,吃过大苦,知道百姓想什么,需要什么。这里的干部能够深入实际,不尚空谈,不讲官话,不说套话,不编假话,切切实实为民众解决困难。

 

 

李智勇:父亲一生献给了党的卫生事业

 

父亲李奕毕业于冯玉祥西北军西安医学专科学校。抗战时期,先后任一一五师肖华支队、挺进纵队、运河支队卫生队队长,教三旅、三四三旅、师卫生处处长兼野战医院院长。

19389月,父亲随肖华带领的八路军东进抗日纵队到达冀鲁豫边区,参加了潘溪渡夺炮、陆房大战、奇袭八公桥、夜袭清丰、血战南乐等战役。战场上,他在枪林弹雨中指挥战场救护;战斗结束后部队休整时,他带领医疗队到各休养所进行手术、巡诊。为减少伤亡,他要求每个战士都学会简单的止血包扎和急救技术;每次战斗前,在距离战斗沿线二三百米处设立救护所。

父亲虽然是卫生干部,但由于长期工作在一线,战场经验丰富。他带领的救护队,既能救护伤员,又能作战。他曾在战后总结:行军时要少带生活用品,多带子弹,因为只要有子弹,就能从敌人那弄来生活用品和药品器材;匣子枪第一发子弹要用水煮成“瞎火”,顶在枪膛上,防止“走火伤人”,也防止个别歹人生事;自己使用时,拉下枪机,真子弹就上膛了。而到冲锋时,动作要快,趁敌人处于麻痹中,还没反应过来,就可以有效地消灭敌人……

父亲凭借其在医专打下的医学功底,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因敌人的经济封锁,药品极为匮乏,他便根据战地需要,仿制日本的手术器械、开口器、止血带、腹带等。同时,还设计制作了各种医疗器具,解决燃眉之急。

1941年,冀鲁豫军民广泛开展地道战。地道里阴暗潮湿,通风差,卫生条件恶劣,许多人患上了皮肤病,严重影响战斗力。父亲便带领同志们把猪油熬炼消毒后,配以粉剂,制成“硫磺软膏”,用以治疗皮肤病,效果很好。当时,华北地区八路军都到冀鲁豫军区卫生部请领这种特效药。1942年,为应对日寇的毒气弹,父亲根据防毒气原理,带人把玉米芯烧成炭(活性炭),压在口罩中,使用时先用水湿一湿,即可以应对鬼子的毒气、烟熏攻势。

为保证医疗用药,父亲带领战友们因陋就简,建起了一个制药厂。根据《药典》和搜集到的有效验方,生产了不少药品,除自给自足外,还支援了其他地区和兄弟部队。在敌人“扫荡”时,他们怕连累百姓,从不把药品器械藏在村子里,而是埋进黄河堤外的沙中,伪装成若干个“坟茔”。有的“坟茔”里还埋上一触即炸的地雷,一旦被敌人发现,挖掘时就成了埋葬鬼子汉奸的坟墓。

19447月,父亲还为根据地一个有影响的患者成功切除了一个特大子宫卵巢肿瘤。当时没有药品、专用器材、血库和无菌环境,条件极其简陋。历时6个小时,父亲圆满完成了手术,在冀鲁豫地区一度引起轰动。就连当时在华的联合国救济总署医学专家、加拿大籍的哈利生也称之为“医学奇迹”!所以,时年不满30岁的李奕成了公认的权威的外科全科医生。

父亲求贤若渴。1944年他担任冀鲁豫行署卫生局局长兼哈利生野战医院院长、政委期间,冀鲁豫根据地医务人员特别缺乏,高级医务人员尤为缺乏。为改变这种状况,父亲想方设法从敌占区聘请了冯兰馨博士、留德医学博士孟广钧、留日医学教授沈成章等。他们各显其才,各尽所能,为根据地医疗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战胜利后,父亲曾任冀鲁豫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参加过平汉战役、淮海战役、陇西战役。此间,他也曾代表八路军冀鲁豫边区赴上海参加联合国救济总署工作。在那里,与国民党实行的“厚蒋占区薄解放区”的救济方针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据理力争,为解放区争得大批医疗器械和药品。

父亲生前常说国家富强、人民健康是他最大的愿望。父亲去世后,一位红二十五军出身的中央领导为他题词:毕生献给党的卫生事业!这是父亲一生的真实写照。

 

王聚英:准确认识冀鲁豫根据地的地位作用

 

炎黄春秋杂志社专门设一个专题,研究抗日烽火中的冀鲁豫,这个主题很好,因为过去对冀鲁豫的研究、宣传确实很不够。之前很多研究大多把冀鲁豫放在晋冀鲁豫里边,没有把冀鲁豫作为一个大范围的区来进行考虑,其实是把冀鲁豫的地位降低了。这里我想讲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冀鲁豫边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第一点是从地理位置来说,处于三省结合部,“东依泰岱,西靠太行,是联系山西、华中和延安的交通枢纽”。第二点,它是八路军几支部队团结协作,创建的一个独立的大战略区。第三点就是冀鲁豫边区是在华北平原建立的抗日根据地,斗争很是困难。第四点是冀鲁豫边区日、伪、顽势力众多,斗争复杂。日军在冀鲁豫平原地区实行“囚笼政策”,更增加了冀鲁豫抗日斗争的困难性。

第二个大问题是冀鲁豫地区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第一,抗战时期,冀鲁豫根据地歼灭、牵制了大量日、伪、顽军,粉碎了日军上百次“扫荡”,这样就打破了日、伪、顽对冀鲁豫的夹击。第二,创建了一块较大的平原抗日根据地。冀鲁豫根据地军民控制县城75座,人口约2000万。第三,创建与发展了一支15万人的人民军队。第四,是冀鲁豫边区群众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被枪杀或致残者100多万人,物资损失折合法币约45028亿。冀鲁豫地区不仅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还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欧阳青:沙区反“扫荡”斗争

 

19407月,毛泽东明确指出,抗战的第四年将是最困难的一年。1940年冬,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也面临着抗日战争以来最严酷的考验。

1941411日,日军先派伪“剿共军第一路”李英部南犯内黄县亳城等村,遭八路军第二纵队一部痛击,被歼200余人。后又派伪“和平军第二十四路”杨振兰部和孙步月的“反共自卫团”,侵占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安化城(二安村)。

当日晚,八路军第二纵队兼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在五华里外的小槐林村驻地,命令新编第二旅第四团、华北抗日民军第一旅第三团、军区独立团等主力部队攻打安化城,激战至当夜,敌人大部被歼。

与此同时,华北抗日民军第一旅第一团在亳城集附近阻击敌人。412日拂晓,日军第三十五师团、独立混成第一旅团、骑兵第四旅团各一部8000余人,加上伪军共1万余人,在110余辆汽车、坦克,20余门重炮和两架飞机配合下,对冀鲁豫边区濮阳以北、内黄以南的沙区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又称“四一二”大“扫荡”),企图消灭八路军第二纵队和冀鲁豫军区机关,摧毁抗日根据地。

杨得志、崔田民研究后,决定采取以分散对集中、以集中对分散和内线、外线作战相结合的方针,运用“敌打我,我不打,敌不打我,我打敌”的战术原则,打破敌人的部署。领导机关及主力部队掩护群众突出重围,只留小部分兵力配合地方武装坚持腹地吸引,打击日伪。

412日,日伪军直扑沙区,五路敌人向内黄以南、滑县以北、濮阳以西、卫河以东的沙窝基本区进行“铁壁合围”。这里沙丘连绵,无险可守,无御可防,只有遍野的枣树林、荆棘丛和棋布的村寨、土围子可以抵挡一下进攻。日伪军的坦克、汽车和骑兵蜂拥而来,炮弹接连不断地落在小槐林村周围,整个沙区浓烟滚滚。杨得志司令员和崔田民政委率第二纵队、冀鲁豫军区和区党委、行署机关,从小槐林村隐蔽地向东转移至后河村。军分区司令员朱程、政委王凤梧则率领民军主力撤向西北方向的高固、高堤沙窝地区。

13日,尾追上来的日伪军将后河村团团包围,冀鲁豫军区部队一面顽强抵抗,一面寻机突围。当日黄昏,黄泛区仍是沙尘弥漫。走在前面的伪军怕中埋伏,不敢贸然进入树林搜索,停在原地等待大部队到来。果真,杨得志就率部队隐蔽在附近的枣树林。他瞅准这一好时机,在刚刚入夜时,带领部队借助大风掩护,在后河村北寨门从两路敌军的中间穿插出去,继续向东北方向日伪军守备力量较弱的清丰六塔、南乐草帽仙庄地区转移。负责掩护的卫河游击大队等地方武装略有损失,但都突出重围。与此同时,在沙窝枣林隐蔽了一个白天的朱程和王凤梧则率特务连和第一军分区机关,向西北方向突围,甩开了敌人。部队在内黄城东沙窝稍作停留,沙区的党政群机关干部和部分群众闻讯汇集到分区部队周围。

414日夜幕降临后,杨得志、崔田民率领机关和部队部分人员,穿过南清公路,向东转移到南乐县仙庄一带,最后到豫鲁交界的鲁西观城地区,敌人歼灭我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的阴谋破产。16日夜,朱程率军分区一部,掩护机关干部和群众2000多人,跨过南清公路转移到南乐、清丰东部区域,也跳出了敌人的合围圈,完成了牵制敌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的任务。坚持内线作战的新编第二旅第四团先在安化城顽强阻敌,接着掩护主力部队渐次撤退。

第二天撤到后河村时,与尾追的敌人发生激战。布置在后河南门外和西寨墙上的第二营与数倍敌人激战。西路敌人在大炮和重机枪掩护下,冲到离西寨墙仅30米左右时,营长张树新下达射击命令。日伪军丢下30余具尸体,仓皇逃走。坚守在南门外的战士也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张营长见军区机关和群众已经向村北转移,便命令部队马上撤出战斗。二营撤出后河两里多地,又被杨固的敌人截住了,尾追的敌人也追了过来。危机时刻,张营长果断下令“上刺刀,向北冲”。就这样,二营指战员连续打退敌人的6次进攻,终于完成了掩护军区机关和群众转移的任务。与敌人周旋两昼夜突围后,二营于415日转至井店东北永建村时,遭日军第二次合击。指战员与敌几番搏杀,除第五连突出重围外,第六、第七两个连的战士在同日伪军搏斗了一天一夜后,全部壮烈牺牲。

日寇合围失败后,于1617两日,对沙区反复合击,搜索十余次。日寇未发现八路军主力,便大肆逞凶施暴,将以南张堡、薛村为中心的141个村庄烧毁,杀害群众3400余人,砍伐群众赖以维生的枣树万余株,烧毁民房1.2万余间。

此时,整个沙区,不管白天或黑夜,无论内线或外线,哪里有敌人,八路军就在哪里战斗。在安化城内线战斗时,军区独立团第六连副连长何尚及战士6人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他们在敌人四面包围下,沉着应战,主动打击敌人。在破车口附近趁敌人没有发觉,出其不意地给敌人以很大杀伤。还袭击了敌人满载衣物资财的车辆,捣毁敌汽车两辆。转移到外线的部队果断袭击敌人,有的攻城,有的端炮楼、炸碉堡、夺物资,使日伪军顾此失彼。新编第二旅第四团主力打进濮阳东关,袭击了日军医院,俘敌80余人。

第五军分区第一团在民兵配合下,打到了清丰,连克白仓、疙瘩店等据点,毙俘日伪军百余人。内黄、高陵两县的基干大队在主力部队支援下,先后攻克永建、碾头、柴庄等据点。同时,我鲁西南部队积极配合沙区反“扫荡”作战,全歼考城伪军胡罗头部。1819日,日伪军由沙区中心向沙区南北边沿地区合击,但八路军和地方领导机关已提前转移,日伪军再次扑空。19日,敌人在薛村附近沙窝反复“扫荡”时,军区独立团六连副连长何尚及6名战士打了一个漂亮的埋伏,消灭了8个日军,同时缴获一匹高大的战马,被称为“打遍沙区的七勇士”。

敌人原计划进行半个月的“扫荡”,因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的英勇反抗,在第9天就惊慌撤出了沙区,其摧毁抗日根据地的阴谋破产。

 

张晓彤: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群众工作的几点经验

 

群众工作是我党的政治优势,也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法宝。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中,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开展了丰富的群众工作,探索积累了我党在抗日根据地做群众工作的宝贵经验。

第一,坚持武装斗争与重视群众工作相统一。在日军实行“扫荡”、蚕食和“三光”的严酷战争环境下,开展武装斗争是关乎敌后抗日根据地存亡的大事。兵民是胜利之本,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各级领导机关十分重视从群众中获得夺取武装斗争胜利的源泉。193911月,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党的支部必须以群众工作为基本工作,每一个支部必须变成每一个乡村、每一个市政的群众的核心,变成一切运动、一切群众斗争的宣传者、组织者与领导者。遵照中央的决定,冀鲁豫各区党组织将深入开展群众工作作为坚持根据地斗争的中心任务。

第二,坚持党的领导的权威性与发挥群众组织的积极性相统一。共产党是根据地的领导核心,军、政、民需接受党的统一领导,党对军队的领导主要是通过对各群众救亡团体的领导来实现的。如何对群众团体进行强有力的领导?在克服一些地方党组织要么由党包办代替,要么忽视发挥其作用这两种偏差中,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既坚持党的领导,又发挥群众作用的工作指导方针。其基本精神有三个方面:一是群众团体要忠实执行党的政策决定。二是要尊重群众团体,维护群众团体的威信,保持群众团体组织上的独立性,提拔非党群众干部到群众团体中担任领导工作,使群众团体团结广大群众,开展广泛的群众运动。三是中共党员要参加群众团体,服从群众团体的决议和纪律,以模范行动率领群众进行各种斗争,做团结群众的核心和群众的模范。

第三,坚持民主、人权和人民义务担当相统一。加强对群众的教育领导,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和素质,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群众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根据地创建之初,各级党组织比较重视开展基于人民民主权利的宣传和教育。抗日政府也及时制定和实施了积极保护民众权利的政策法令,强调民主民权,唤醒了人民群众的自主意识,增强了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但少数落后群众却以此为借口,拒抗政令,不交公粮,不履行参军参战和之前的义务。根据这些情况,党组织提出了必须开展正确的民主教育工作,既强调人民民主权利,又强调为抗战服务是人民群众不可推卸的义务。

第四,坚持依靠中坚力量与团结大多数相统一。广大农民、工人群众是敌后抗战的中坚力量。根据地党组织把工人、农民作为群众工作的核心和主体,制定实施进步法令,鼓励支持工农参政议政,坚持推动民生斗争,减轻工农负担,改善工农生活。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公平合理负担、减租减息、雇工增资、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和救济灾民难民等举措,让工农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热烈拥护。同时,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将扩大和巩固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作为重大任务,提出必须照顾一切抗日阶层和阶级的利益的政策原则。具体来说,就是一般政令的颁布和推行,都吸收各阶级各阶层民众参与讨论。在民生斗争的方式上,注意协商,避免因民生斗争造成群众中各阶层的尖锐对立。对待地主富农,不过分地损害他们的利益,使之足以维持生产生活;同时,也开展教育,使其了解抗日政府也是保护他们的,不把他们推向敌人的阵营,等等。这些政策有效地巩固和扩大了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责任编辑 王双)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