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道路艰难实践的重要丰碑——回望苏区历史感悟苏区精神

陈安


导语:苏区革命的历史以1927年秋赣西、赣南、闽西地区的武装暴动为起点,在19291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之后不断发展壮大,至1934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撤出中央苏区、开始长征为一段落。苏区干部群众始终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信念,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观念和行为模式,铸就了“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容的苏区精神。

 

 

 

 

在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和红军为什么没有在挫折面前气馁?为什么能够取得一次又一次反“围剿”战役的胜利?为什么能够始终做到“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为什么能够创造“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答案就在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于拥有一支不为官、不为钱,不怕苦、不怕死,心中有信念、有理想的革命队伍。正是这样的信念融入血脉,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使中华民族有了站起来的新希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苏区军民坚持斗争、探索革命道路的根本动力。他们始终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论断和中国革命必定胜利的信念,并为之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奋勇向前。19301月,针对党内和红军内部对时局估计存在的悲观情绪,特别是林彪等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悲观言论,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近8000字的回信。毛泽东在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的悲观思想,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论断。193111月,“一苏大”在中国南部小城瑞金召开,选举成立了同国民党政权性质根本不同的工农民主专政的新型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不仅鼓舞了革命群众的斗志,推动了革命斗争的进程,更是信念之树在实践中“开花结果”。正因为有这样的信念,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以鲜血和生命捍卫红色政权和土地革命的成果,真正做到了为主义和信仰而奋斗终身。方志敏在狱中坚定有力地回应劝降者:“我们军事上是暂时失败,政治上是不会失败的。我们一定会胜利,共产主义一定要在中国实现的!”刘伯坚在狱中抱定为革命流血牺牲的坚定信念,以笔作武器,以监狱当战场,奋笔写下了《带镣行》《移狱》《狱中月夜》等革命诗篇,表达了为革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赤胆忠心。他们的坚定信念,使敌人不禁感言:“真不愧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员!”

 

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

 

调查研究和求真务实,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力倡导和实行的思想路线,也是对真理的信仰和追求。苏区时期,广大党员干部注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毛泽东更是率先垂范,进行了大量的农村调查,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写下了许多调查研究报告。为了反对党和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19305月毛泽东写了一篇题为《调查工作》(后改题为《反对本本主义》)的文章,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他在文章中指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他发出号召:“到斗争中去!”“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不久,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在毛泽东的影响下,各级党政军机关掀起了调查研究的热潮,培育了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良好作风。正是有着这样的信念,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点,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党的建设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解决了在中国革命具体条件下党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地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独创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地区执政的重要尝试。各级党和苏维埃政府十分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注意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切实帮助解决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困难。

早在中央苏区初创时期,毛泽东就曾指出:“每个共产党员要像和尚叨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为解决群众吃水困难问题,毛泽东带领临时中央政府工作人员和红军战士在瑞金沙洲坝开挖了一口井,被当地群众称为“红井”;朱德帮助农民插秧收稻,周恩来、张闻天等帮助红军家属挑水砍柴等爱民故事,至今还被广为传颂。19341月,毛泽东在“二苏大”上郑重提出,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他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苏区群众发自肺腑地说:“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当时,正是由于各级党和苏维埃政府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所以赢得了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因而能够拥有战胜强大敌人和各种困难的“铜墙铁壁”。

 

清正廉洁的好风气

 

真正的共产党人笃信共产主义,坚持为劳苦大众而奋斗,才能在个人利益和组织要求发生矛盾时、在家和国不能两全时以及公私利益冲突时,他们能够作出合乎道义的选择,舍小家顾大家。苏区时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各级党和苏维埃政府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廉洁奉公教育,并采取措施有效地惩治腐败,打响了“反腐第一枪”,培育了崇尚廉洁、反对腐败的良好风气,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除少量技术人员外,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到乡苏维埃工作人员,所有干部一律没有薪饷。

1933718日,毛泽东来到宁都县铲田区调研,在区政府住宿一晚,毛泽东坚持要交食宿费,于是铲田区财政部的记账本上有了如下记载:“七月十八日,主席毛泽东一行四人住,照章交来食宿费大洋一元八角。”这册记账本至今保存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成为革命领袖廉洁自律作表率的生动见证。

方志敏在《清贫》一文中曾这样写道:“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苏区党员干部纪律严明、不谋私利,成为廉洁自律的典范。1934911日,中央审计委员会在审计中央各部5——8月份的经费开支后发布的审计报告中,自豪地宣布:“我们可以夸耀着:只有苏维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

 

人人践行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战胜种种困难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这种优良作风的形成和保持,源于“真理的味道是甜的”,虽然革命很苦但是信仰很甜。苏区时期,由于国民党残酷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中央苏区的物资供应严重匮乏,广大军民的生活异常困难。

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到乡苏维埃工作人员每人每天只发不到一角钱菜金和大半斤粮食。毛泽东严以律己,带头节衣缩食。毛泽东有夜晚办公习惯,有时夜深了,公事没有办完,肚子很饿,他就和谢觉哉一起煮南瓜吃。1934313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通过《红色中华》提出了“为四个月节省八十万元而斗争”的号召。中央党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率先响应。在中央机关的带动下,中央苏区各省、县、区、乡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红军部队广大指战员和各工厂、企业、商店的工人、店员、职员,都积极行动起来,响应《红色中华》号召,投入节省运动。在节省运动过程中,不断推进反对贪污浪费和消极怠工的斗争,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以自己艰苦奋斗的经历,以几十万英勇党员和几万英勇干部的流血精神,在全民族几万万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

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响应党中央号召,带头带米办公,不要公家发伙食费。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老公老公,饭要我供。”他回答说:“革命成功,吃穿不穷。”两人的俏皮话在苏区传为佳话。在三年游击战突围时,刘启耀背着省委交给他保管的大量银元,自己却靠沿街乞讨维持生计,最后终于把珍藏了三年的巨款交给组织。他被人称为“腰缠万贯”的讨米人。

苏区历史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启示着我们:没有信念,就没有一切。虽然艰苦卓绝的革命时代远去,但是在坚定信念、追求主义、不忘理想、树牢信仰中孕育出的伟大苏区精神历久弥新,必将绽放新时代光芒。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苏区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

(作者单位:江西赣州市中央苏区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樊燕)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