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道义铁军铸辉煌——“新四军历史研究”笔谈

刘庭华 任全胜 石雷 刘顺发 董志铭 肖占 田玄 张军锋 黄寒冰

 

导语: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新四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挺进华中敌后,战斗在大江南北,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千千万万烈士的鲜血铸就了新四军铁军精神。为铭记革命历史,弘扬铁军精神,我刊编辑部特邀部分新四军后代、军史专家、学者围绕新四军与铁军精神展开讨论,并选摘以飨读者。

 

 

 

刘庭华:新四军是华中抗战的一支劲旅

 

全面抗战期间,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战场起到了据局部而扼全局的重大作用。

一、新四军改编、组建之后即开赴华中抗日前线,独立自主地担负起华中抗战的重任。

193712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16日,新四军抵达南昌。45日,项英率新四军军部离开南昌,移驻皖南翕欠县岩寺,来到华中抗日前线。

抗战之初,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逐步溃败而后撤,失败情绪弥漫整个沦陷区。此时新四军毅然挺进华中敌后,与华北八路军遥相呼应,与国民党正面战场实行战略配合,迫使侵华日军处于腹背受敌、首尾难顾的不利境地。在武汉失守前,新四军积极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保卫徐州、武汉的会战。

193810月武汉沦陷后,国民党政府对抗战逐渐持消极态度。而新四军则独立地担负起华中抗战的历史重任。新四军战斗在被日军占领的上海、南京、徐州、武汉、杭州、合肥等大中城市周围和水陆交通干线两侧,对于华中敌后地区的侵华日军指挥机关以及运输补给线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日军16万多人和23万多伪军困守华中占领区而不能脱身,从而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以及东南亚战场盟军的压力,挫败了侵华日军所谓“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图谋,有力地箝制了日军对中国正面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进攻。全面抗战期间,新四军对日伪军作战2.46万余次,毙伤日伪军29.37万余人,俘日伪军12.42万余人,另有5.4万余日伪军官兵投诚、反正。对频繁制造反共摩擦的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作战3200余次,毙伤俘反共顽固派官兵14.3万余人。

二、新四军创造性地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实行部队的发展与根据地建设同步进行,逐步建立起主力部队、地方部队与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使自身得到巨大发展,从而成为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

新四军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5省的苏中、淮南、苏北、淮北、鄂豫边、苏南、皖江、浙东等8块抗日根据地,先后光复国土25.3万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达3400余万,为坚持和发展华中抗战、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四军在抗战初期有1万余人,到抗战胜利时,主力部队发展到21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而新四军也为抗战的胜利付出了伤亡8.9万余人的代价。

新四军不仅是华中抗战的一支劲旅,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作出了伟大贡献,而且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内的投降派势力,为抗战胜利后争取人民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任全胜:从数据看新四军抗战

 

全面抗战爆发后,从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再到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华东、华中地区几乎全部沦陷,国民党政府逐步放弃、后撤。

新四军军部于19371225日在汉口成立。193824月向皖南、皖中集中,44日接受整编。428日,二支队副司令粟裕向苏南挺进侦察,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率队向苏南挺进,6月中旬向沪宁线展开;4月底高敬亭率四支队出大别山区向庐江、无为地区展开。512日,四支队一部在蒋家河口伏击日军,首战告捷,歼日军20余人。617日,粟裕率先遣队在韦岗伏击日军,毙伤日军少校以下20余人,击毁敌汽车4辆,缴长短枪10余支。江南首战告捷。这是在离南京和镇江非常近的地方,而且距南京沦陷仅半年的时间,我们就挺进到这儿,打了这样的战斗,足见新四军东进时的勇猛善战。

此后,仅半年左右的时间,新四军就在长江两岸敌后取得了100余次战斗的胜利,歼灭日伪军3300余人,初步实现了在华东敌后的战略展开,直接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成为插入敌后的一把尖刀。

徐州会战后仅4个月,彭雪枫即率部300余人挺进至豫东、皖北的黄泛区,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武汉会战之后仅3个月,李先念即率160余人挺进鄂中敌后,整编鄂东、鄂中各支武装力量,很快建立起4个团的豫鄂挺进支队、纵队。

新四军初建时仅1万余人,手中最好的武器也就是“汉阳造”。有的国民党败军看到我们的士兵,讥讽地说什么“老子是‘中正式’都打不赢,就你们这几条破‘汉阳造’再加上大刀长茅,纯粹是去送死”。但我们在敌后只管挺进只管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我们不但生存下来,而且发展壮大起来。到1945年新四军就发展成为拥有7个师、一个浙东纵队,共有主力部队21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人、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的武装力量,并在敌后建立了苏中、淮南、苏北、淮北、鄂豫边、苏南、皖江、浙东8个抗日根据地,光复国土25.3万余平方公里,从日寇手中解放人口达3400余万,从而在敌占区人民心中树立起抗战胜利的信心。

执政党与在野党、执政党领袖与在野党领袖、国民党军与新四军八路军、国民政府财政与延安财政、国际援华物资之于国共两党,这些方面都可以对比着看。而对于“敌、友、我”这三方面,可以认真地研究、对比一下,看看当时国民党军在什么地方,日寇侵占了什么地方,而新四军又在什么地方。只有这样的对比,才能真实地看出新四军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才能真正看出究竟谁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石雷:新四军的文化建设

 

新四军的发展壮大,除了广大官兵的浴血奋战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外,文化建设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新四军文化建设的历史同其发展壮大的历史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根据地的建设和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文化建设人才。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便是创办报刊杂志,注重使其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1940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发展文化运动的指示,指出“要把运输文化粮食看到比运输被服弹药还重要”,要求军队政治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宣传、出版、教育事业。根据这一指示精神,1941年中共中央华中局成立后,即在华中局宣传部下设立了出版科。各根据地党委宣传部下也设立了出版科,负责领导、组织本地区的报刊出版、印刷与发行工作。新四军的报刊出版,以19411月皖南事变为限分前后两个阶段。19385月,新四军军部机关报《抗敌报》在安徽歙县岩寺创刊。随后《战士园地》《抗敌》《建军》等杂志相继发行。新四军各支队也相继创办了《突击》《前哨》《拂晓》《挺进》《大江报》等报刊。两年半内共出版了30多种报刊。重建军部后,在刘少奇、陈毅的直接领导下,新四军在苏北创办了《江淮日报》《江淮文化》《真理》等报刊。当时即有“北有《拂晓报》,南有《江淮报》”的评价。为了提高办报人员的素质,新四军各部先后举办报刊工作人员训练班,培训学员。学员结业后即被分到各部队与边区各县,以加强和充实办报力量。据统计,新四军军部与各师、旅、团四级领导机关都出版了报刊,报刊总数约150种。新四军所创办报刊可分为综合报刊、信息报、政治理论刊物、文艺报刊四类。各种报刊的内容主要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刊发中央与新四军领导人讲话,发布新四军胜利消息与英勇战绩,解释边区政府法令文告,向根据地军民介绍国际国内抗战形势,揭露日寇残暴行为和国民党顽固派反共反人民的行径。同时,也对新四军指战员进行理想、道德情操、革命精神、优良作风教育以及纪律教育等。这些报刊杂志的创办,有力推动了新四军抗战文化的发展,提高了新四军指战员和根据地人民的政治文化水平,粉碎了日伪的奴化宣传和企图瓦解人民抗战意志的阴谋,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军事新闻宣传的重要举措。

新四军的报刊出版工作,在宣传、教育、团结、组织群众,揭露、打击、分化、消灭敌人,指导战争和根据地的建设工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争取抗战早日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刘顺发:对铁军精神的再思考

 

首先,“铁军”(即新四军)同“铁军精神”是两个相互关联的不同概念。

铁军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铁军是民众对新四军的爱称,也是其在华中抗战中以丰功伟绩赢得的敬称。新四军从组建之时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虽然建制属于国民革命军序列,其实质是坚持在统一战线内的独立自主原则;重建军部之后,新四军更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一支战斗部队。铁军的本质属性还有:铁军忠于党,坚决服从党的领导,绝对听从党的指挥。这是新四军的建军原则,也是新四军坚持华中抗战、取得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绝对保证;铁军来自人民,依靠人民,忠于人民,保卫人民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四军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孺子牛”,新四军是华中人民的长城。所有这些,都与工农红军、八路军、人民解放军等所有人民武装部队的本质属性完全一致。

铁军精神则是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所有抗日活动、革命传统最精准的总结、凝练和理性升华与概括。铁军精神是新四军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中形成的,是新四军在同日本侵略军的浴血奋战中千锤百炼铸造出来的,更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深切关注和精心培育下成长发展起来的。铁军精神是铁军本质属性的思想与行为的外化,是铁军本质属性的重要内容,内涵十分丰富。新四军指战员们在强敌面前,铁骨铮铮;在纪律面前,铁面无情;而在人民群众面前,则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为人民利益英勇奋战,视死如归。正是依靠这种“孺子牛”精神,才能组织发动一场规模宏大的人民战争。

其次,铁军精神同党中央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无论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有着启示意义,有着传承与发扬的现实意义。其中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值得推崇和继承。铁军精神定义具有非常直接的普世价值,具有浓郁的社会普适性。不管你是哪个党派社团、何种个人信仰,也不管你居住在城市、乡村,或者移民境外,只要你是中国人,你就必须爱国爱家,具有爱国主义情怀。铁军精神定义的社会普适性,是铁军精神得以传承与发扬的最深层的民众基础。

 

 

董志铭:用铁军精神铸魂育人

 

第一,抗战期间,民族矛盾固然是主要矛盾,但阶级矛盾仍然存在,并常以民族矛盾的形式出现。两者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很难分辨。这就要求新四军依据政策积极妥善地分辨和处理。

抗战初期,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华中战场,担负起配合正面战场、主力、会战的任务,成为“吸引敌人、扼制敌人的铁手”,从而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而在战略相持阶段,新四军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调整政策,创造性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力量迅速发展壮大,从而实现了从配合作战到成为华中抗日主力的飞跃。因此,新四军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全国抗战局势的发展变化,随着自身建设程度的提高和政策水平的提升而呈现出动态性。

第二,铁军精神与新四军的成长壮大互为表里。

从战绩、兵力及地域上看,抗战时期,新四军在党的领导下,从小到大,越打越强,一路成长、壮大为华中抗日的主力军;从时序与历史渊源看,先是大革命时期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接着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上的红四军,再后来是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和游击队。这些部队都没有脱离中国共产党的独立领导及指挥,最终培育出坚不可摧的铁军精神。而其中那些坚守在南方的留守红军和游击队,浴血奋战,坚持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这种可歌可泣的勇猛、顽强与牺牲精神孕育了铁军精神的重要思想来源与精神内涵。

第三,在当下回顾新四军成长壮大的重要历史节点、提炼新四军的历史价值、弘扬铁军精神,有助于铁军精神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打造改革开放发展的动力之源。

中国革命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营养剂。重温新四军的革命历史,弘扬铁军精神,用铁军精神铸魂育人,会使我们心中增加很多正能量,增强自信,获得前进的精神动力。

 

肖占:铁军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

 

铁军的称号最早来自于北伐中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叶挺独立团。它体现出“要红才能打胜仗”的革命精神;“敢打头阵,敢当刀尖”的先锋精神;“有进无退,有我无敌”的战斗精神;“偕主义而献身”的忘我牺牲精神。

全面抗战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后,新四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及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挺进华中敌后,战斗在大江南北,克服艰难险阻,开辟了华中敌后战场,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同华北八路军相呼应,同正面战场相配合,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军,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正是这千千万万烈士的鲜血铸就了“听党指挥、热爱人民、精忠报国、奋斗牺牲”的新四军铁军精神。

新四军铁军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在伟大的抗日战争斗争中,通过新四军将士们的忠诚和热血锻造,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升华,从而全面形成了灿烂辉煌的铁军精神。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铁军精神具有长远的价值。不论历史如何发展,社会怎样变革,人民生活怎样改善,国家怎样开放,铁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永远是提振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精神动力。它将永远激励我们,影响千秋万代。

首先,坚定党的信念不动摇。传承新四军听党指挥的铁军精神,就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党的信念,确保党长久执政的地位,不断把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其次,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在土地革命时期,红四军“孤军奋斗罗霄山上”,打土豪、分田地;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驱逐日寇于国土之东;在解放战争时期,由八路军、新四军发展而成的解放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消灭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制度,使人民群众开天辟地第一次享有了当家做主人的权利;新中国成立后,传承着新四军血脉的部队,在捍卫国家主权、支援地方建设、抵御自然灾害中,为人民再立新功。完全彻底为人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个本色永远不能丢、不能变。

再次,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抗战时期,新四军从崇山峻岭走出,进入江淮河湖之间、平原水网之地,作战对象、作战环境、作战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四军适应变化,积极探索、创新战法,从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伏击战、破袭战、运动战等战法,和敢于近战、夜战的战斗作风,积小胜为大胜;新四军开展游击战的宝贵经验,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列为教令供各游击部队参考,还传播到国外,供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作战时借鉴。新四军还在根据地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造就了一大批治党治军治国的栋梁之才。

 

田玄:新四军历史文化在新时代更加凸显价值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这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特别离不开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的认知,离不开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共同创造出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历史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既是历史物质遗存,也是价值观及文化传统,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奋斗的历史见证。

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高级党政军领导同志的带领下,在大江南北的各级党委、党的历史征集研究部门、军队的各级军史战史研究部门、各级社会科学研究者以及高等院校的历史教研机构广大从业人员的努力下,发掘整理出一批反映新四军历史文化的基础性成果。由于“文革”的错误干扰,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新四军历史文化的发掘整理事业受到了严重阻碍。改革开放后,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形成了丰硕的基础性和研究性文化成果,功不可没。

每一位伟大人物、每一个重大事件都具有回溯性的力量。因为这个缘故,所有的历史都重新被置于平衡之中,无数的秘密从其隐身处爬出而置身于阳光之下。历史科学存在的合理性即在于此。人类社会需要历史科学,而新四军历史文化的传承则大有可为。在此以新四军的情报工作为例。其“以统战带动情报”“寓情报于统战中”为主要特点,成就非常突出。自1939年华中统一战线和隐蔽战线的负责干部潘汉年在上海、香港地区建立华南情报局起,潘汉年即与新四军密切联系,打成一片。为更好地开展情报工作,1943年成立了华中局情报委员会,潘汉年、赖传珠、胡立教为主要领导成员。以潘汉年为首的新四军情报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贡献。对此,毛泽东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就敌占区大城市工作,表扬过刘少奇、刘晓和潘汉年。在新四军中,胡立教、尹耕莘领导的军事情报工作,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新四军进入山东后,情报工作更加出色,经常受到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表彰。毛泽东曾经讲过,他更加相信军事情报部门工作的可靠性。这些年来与新四军情报工作相关的历史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由于隐蔽战线的特殊要求,许多情报工作的历史真相并未公诸于世,仍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

新四军历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把这样的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赋予我们史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张军锋:应该更注重微观实证史料的搜集和研究

 

关于新四军的研究,现在成果很多,一些重大问题也都有很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同时,因为新四军的历史比较复杂,产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可待深入研究的空间和研究潜力都比较大。

对铁军、铁军精神进行理论层面的研究的确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对于新四军历史的研究,最基础的部分则是实证研究。当前在史料搜集及整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放宽研究的视野。面上的研究、整体的研究都已经有很多成果,已经很深入,但是很多历史细节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历史细节的研究发掘一个是通过老同志的回忆,一个是通过档案的记载和实物。但很多事件和人物,档案中的记载非常少,或者说有些东西都被丢掉了。

还有,很多史料留存在个人手中。比如他当年保存的很多东西,当时的什么文件,还有笔记本、日记本记录的一些东西,还有图片、照片等等,都保存在很多老人手里面。这些老人去世了,可能就在他孩子辈手里面。对于这些东西,我们应该认真地去做这方面的工作。

我们在采访老战士的过程中,他手里多多少少都会给你提供很多东西,这个东西搜集起来不是那么容易,但是这个非常有必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老同志会越来越少,而他们手中的这些史料,价值也就越来越高。至少在现在还有可能在他的儿子辈、孙子辈手里能找到这些史料。这些珍贵的史料对历史研究视野的丰厚、细节局部的精细贡献很大。

比如,对于同一场战役,老同志们的记忆常会各不相同,因为每个人,由于他所在的连、团位置不一样。将不同的人,各不相同的记忆整理出来,就会大大丰富人们对战役的理解。这种微观研究,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恰恰我们觉得现在缺的是这个东西。

《炎黄春秋》应该努力留存更多有价值的新史料,并为新史料的发现和披露留出更多的篇幅,给大家看到更多的新东西,或者在这方面多做一些文章。

 

黄寒冰:宣传新四军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抗日武装中,建军初期的新四军是一支“弱军”。10320人的员额还不如八路军一个师的人多,6000多支枪,其中有好多都没有膛线。用国民党士兵的话说就是“汉阳造”,属于国民老枪。另外也就用个梭镖大刀。

但新四军的战斗力其实并不弱。没有文化的军队那最终也是无法战胜敌人的。另外,每个连队都能自己出板报,还有那些小乐器,一休息的时候闹得生龙活虎,那种作风不是死气沉沉的,都非常活跃。

所谓“弱军”还有一层意思。抗战胜利都70年了,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新四军。为什么叫新四军?新四军是哪支部队?是国民党的还是谁的?在中国搞不清楚这些的并不在少数。过去可能有各种原因,导致宣传得不够。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作为民间团体、社团,论不够,有史缺论,这是我们研究会存在的一个问题。但除了联谊活动,在存史这方面还是做了一些工作,而且都出了专著、专辑,从1997年成立到现在,已经出版了40辑。比如新四军的统战工作、女兵工作、卫生与后勤等。能把史记录下来,我觉得我们也完成了使命和担当。我们作为党员,作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这点使命和担当还是应该有的。

研究历史的根本目的还是要为现实服务。研究党史、军史、红色史,根本问题还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执政能力、执政本领。

宣传新四军,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义务与担当。期待我们更多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责任编辑 刘曾文)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