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前中共上海局策反传奇

夏继诚

    导语:1949年元旦,新华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亲笔撰写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庄严宣告,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将要获得比1948年更加伟大的胜利”!同一天,蒋介石也发表了一份《总统新年文告》,无奈地承认“危机更加严重”。这两份新年文告表明,1949年在中国现代史上将具有非凡的意义,中国革命和人民解放战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中共上海局的策反工作由此进一步高涨。

 

 

秘密策反

千里长江防线十万国民党军

 

194812月下旬,时任中共中央上海局策反工作委员会(简称“策反委”)书记的张执一,冒着风险来到门口有国民党士兵站岗放哨的上海宝山路一号,会见从未谋面的国民党总统府军务局第四(情报)科少将科长、中共地下党员段伯宇。段伯宇的二弟仲宇时任上海港口司令部副司令官兼京沪、沪杭铁路运输指挥官。他住的宝山路一号,人称“段公馆”,后来成了上海局“策反委”的秘密联络点之一。

当时的形势发展很快。辽沈战役已经结束,东北全境解放。淮海战场上,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歼灭了黄百韬兵团和黄维兵团,将杜聿明统率的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孙元良兵团紧紧包围,即将全歼。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已将北平、天津分别包围,华北也将全部解放。整个江北局面大定,人民解放军很快将饮马长江,挥师南下,解放江南,建立新中国。

在此重要关头,上海局“策反委”把迎接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京沪杭,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张执一为此决定亲自会见段伯宇。

中共上海局并非只领导上海地下党的工作。194756日中共中央明确规定:“上海中央局管理长江流域、西南各省及平津一部分党的组织与工作,并于必要时指导香港分局。”张执一作为党的高级干部,身负重任。他当时只有37岁,却已是一位年轻的老革命。他在抗战期间参加了新四军,曾任豫鄂挺进纵队政治部联络部长、第四支队政治委员、五师第一纵队政治委员。日寇投降后,他被中共华中局和军部任命为上海市副市长、中共上海市委委员。从此,张执一活跃于上海的隐蔽战线,经历了许多重大的、惊心动魄的斗争。

段仲宇公馆楼下住着一个班的卫士。楼上即为段家所住。父亲段云峰和他们同住。段云峰,中将军衔,和蒋介石是保定军校同学(同期不同班),曾任军令部高级参谋,在保定军校执教8年之久,国民党军政大员陈诚、顾祝同、白崇禧、周至柔、张治中等均毕业于保定军校。段仲宇的顶头上司、联勤总司令郭忏亦是保定毕业生。张执一认为,段伯宇这种深厚的国民党高层背景,对党的地下工作可起掩护作用;但段公馆也可说“虎穴“,必须提高警惕,千万小心,以防万一。

段伯宇也是党的老地下工作者,时年44岁。他1904年出生于河北蠡县,在天津读中学时即参加反帝爱国学生运动。18岁考入河北大学医科,受中共地下组织影响和指导,秘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8年到延安,进抗大第四期学习,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国民党第三十二军从事地下工作,1939年到重庆后,接受周恩来秘书周怡单线领导,曾与周恩来会面,奉命打入到蒋介石身边工作,担任蒋介石侍从室上校参谋、总统府军务局第四(情报)科少将科长。后人将他称为周恩来在国共博弈大棋局中布的一颗“冷子”。

段伯宇向张执一详细汇报了他在蒋介石侍从室、军务局期间开展秘密策反初见成效的国民党部队和人员,主要有以下这些:

国防部预备干部局代局长贾亦斌(局长是蒋经国),他最近兼任预备干部团团长和预干第一总队总队长。这个总队在中山陵刚成立时只有1000余人。为了保住东南半壁河山,蒋氏父子通过国防部要求加速组建30个军的新部队,所缺基层干部要预干总队扩大招收名额。于是贾亦斌将预干总队扩大至4000余人。另外,贾亦斌又在重庆组建了预干第二总队,派得力人员前往担任正、副总队长,招收学员3000余人;在汉中组成第三总队,招收学员2000余人。三个总队的学员总数达一万余人。

国民党空军总司令部所属的伞兵第三团上校团长刘农畯。伞兵三团共有2500余人,美式装备。原驻南京近郊,将移驻上海。

国防部所属工兵第四团,团长王海峤上校。下辖三个营,拥有最新的美式装备,能修路、架桥,是国民党统帅部随时准备让它履行重要任务的一支机动力量。

第一绥靖区所属的江苏保安总队,少将总队长齐国楮和段仲宇是中央军校先后期同学。部队驻在苏南金坛、溧阳地区,总人数约万人。

国民党第八兵团所辖第九十六军(一度属第六兵团),军长于兆龙和段伯宇是陆军大学特七期同学,西北军冯玉祥的老部下。反蒋反内战的态度比较坚定。所属三个师驻在南京北边的“三浦”(浦口、浦镇、江浦)地区。国民党第一○六军,军长王修身和段伯宇也是陆大特七期同学,他是冯玉祥的老部下。所属三个师驻于安徽芜湖沿江地区。这两个军主要由宋健人、宋光烈具体联系。“二宋”也是西北军,和于、王两位军长有故旧关系,无话不谈。

青年军第二○九师少将师长方懋楷和贾亦斌还是步兵学校的同学,友情甚笃,多次向贾亦斌表示反对蒋介石打内战。

国民党第五十一军所辖的第四十一师,师长刘卫,与贾亦斌是第十军干校同学。部队驻在扬中县。刘卫曾向贾亦斌表示愿在适当时机“有所行动”。

此外,还有江苏省保安第二旅,旅长周敬亭;江苏省保安第三旅,旅长李焕阁;江西省保安总队;装甲兵部队某营营长等等,都表示反对内战,愿意与我党我军联系。

最后,段仲宇的港口司令部下属的辎汽二团和第十八团,加上从地方抽调汽车和人员临时组建起来的六个营,共有汽车一千四五百辆;其所属的船队、仓库等,总人数亦近万人。物资更是品类众多,有武器、弹药、粮食、被服、油料、通讯器材等。在战时,若没有这些物资器材,部队将寸步难行,毫无战斗力可言。

上述部队的确切人数,据估算有十万之众,形成了从上海到安庆沿江千里的一条地下战线。这是段伯宇经过两年半的深入工作,团结争取了一批进步同学,开展宣传教育所取得的初步策反成果。

张执一指示说:国民党一方面要和我们搞和谈,一方面又在长江沿线部署重兵,搞所谓的陆、海、空立体防线,妄图利用长江天堑阻止我军渡江南下,以实现他们搞南北朝的美梦。因此,配合渡江作战,迎接大军渡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光荣而艰巨。段伯宇联络了这么多部队,很不容易,很不简单,工作做得好,对配合我军渡江将会发挥一定的作用。

其后,奉张执一之命,李正文由段伯宇陪同,奔波于京沪杭地区,代表上海局“策反委”进行实地考察,对几位将军进行面对面策反。

为了加强党对策反工作的领导,经上海局“策反委”批准,贾亦斌、刘农畯、段仲宇、宋健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策反委”还派出联络员秘密进入上述国民党部队,从而在国民党长江防线上形成了一条党的地下战线。

 

堵塞京沪杭铁路大动脉

 

1949121日,蒋介石将“总统”职位交由李宗仁“代理”。行政院政府各机关仅留少数人在南京,“行政院”南迁至广州。下辖的内政、外交、财政、粮食等12个部、会、委于2月开始在广州“办公”。几十万部队所需军需物资的调运,南京国民政府大批人员、物资要“疏迁”去广州,这些都要通过京沪、沪杭铁路。它们的畅通或阻塞都关系到当时长江防线的部署、京沪杭地区的防守,以及浙、赣、闽、台等后方的“应变”,最终关系到国民党最高当局“划江而治”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两路”畅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段仲宇曾任蒋介石侍从室上校参谋,194811月调任国民党联勤总司令部所属上海港口司令部少将副司令兼京沪、沪杭铁路运输指挥官。

中共上海局“策反委”指示段仲宇:要千方百计使“两路”交通堵塞以至瘫痪,滞阻军运。但国民党高层面对交通不畅的路况,却指示其要尽力保持“两路”畅通。这使段仲宇煞费苦心。

部署于杭州的机械化筑路部队工兵第四团直属国防部,全副美械装备。团长王海峤,陆军大学第十八期毕业,为人正派,有爱国心,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十分反感,强烈反对打内战。上海局“策反委”委员李正文,在段伯宇、段仲宇陪同下,秘密到达杭州会见了王海峤,与其密商如何堵塞京沪、沪杭、浙赣铁路的问题。

工兵第四团下辖三个营,全团官兵2000余人,普遍存在厌战、反战情绪。面对局势的迅速发展,大多数官兵对国民党已经失掉了信心,感到前途无望,起义的可能性很大。王海峤坚定地向李正文表示:愿以至诚之心向中国共产党靠拢,为解放大军进军江南尽一份绵薄之力。

李正文说:“我解放大军渡过长江后,要打到沪杭地区估计还要一些时间。你们工兵四团的起义时机要很好选择,过早、过迟都不行。”

王海峤提出,对于上级的调防军令,最好的办法是以空间换时间,拖延调动,把这个团留在京沪杭地区待机起义。具体的做法是,利用当时京沪、沪杭、浙赣三条铁路军事运输紧张的客观形势,借口搞不到车辆,将该团三个营采取逐次移防的办法,一个营放在苏州至杭州的铁路线上,一个营放在杭州至鹰潭线上,一个营放在南昌至株洲线上,一直拉长一二千里。而工兵四团装备的都是笨重的筑路机械,其中有不少是修筑道路的作业车辆。对此,应由王海峤故意拖延;段仲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对该团进行催促,堵铁路就让它堵吧!

李正文代表上海局“策反委”同意此方案。于是,从南京到江西,在京沪、沪杭、浙赣三条千余公里的铁路上,工兵四团那些笨重的“家伙”横七竖八地摆在大大小小的车站上。被堵在铁路上的一趟一趟列车,列车中拥挤不堪的国军,还有满载着各种军用物资的列车……种种铁路乱状,使国民党高层大伤脑筋,虽多次严令“整顿”,却收效甚微。国防部下令通缉王海峤,中共“策反委”派人掩护他秘密去了香港,而三条铁路的混乱状态依然恶性循环,有增无减。

 

粉碎国民党组建30个新军的计划

 

194810月底的一天,国防部参谋次长林蔚把国防部预备干部局代局长贾亦斌找到办公室,说:“现在的局势你也很清楚。我们应该做最坏的打算。为此,领袖(蒋介石)决定立即着手在长江以南组建30个新的军。兵源问题可以通过征兵的办法解决;武器装备美国答应支持,问题也不大。最感缺乏的还是基层干部,尤其是连排长。你是主管预备役工作的,你考虑一下预干局能召集多少干部?”

贾亦斌这一年36岁,是蒋经国“太子系”的红人。但他深感国民党已腐败透顶,此前经段伯宇多次启发引导,已决心向共产党靠拢。此时,他立即预感到这可能是抓实力、抓兵权的一次绝好的机会,但是他又告诫自己,不能露出一点蛛丝马迹,以免坏了大事。于是他不紧不慢地回答说:“抗战胜利后第一批复员的青年军,大约有76000多人,其中还在杭州、嘉兴、重庆、汉中等地读书的有一万多人。他们都授予了预备役少尉的资格。另外还有一些人在南京、镇江等地等待就业。如果把上述两部分人加起来,召集一万人是不成问题的。”贾亦斌还表示愿意承担训练万名预备役干部之责。

林蔚听到贾亦斌能一下子召集近万名预备役少尉,心想编练30个新军的基层干部这个大难题一下子迎刃而解了。国防部很快将报告呈送到军务局。

贾亦斌事先已将此情况告知了中共地下党员段伯宇。段利用在军务局工作之便,在此报告上签注了意见,报告给局长俞济时。俞立即签字呈报给蒋介石。蒋很快批准同意。

经过多次精心谋划,贾亦斌以预备干部局少将代局长的身份,兼任新组成的预备干部团团长兼第一总队总队长。他推荐担任副总队长的林勉新少将,也是段伯宇陆大特七期的同班好友。担任大队长、队长的主要骨干,思想都比较进步,反对打内战,有爱国心,关键时刻会跟贾亦斌一起行动。这样,预干第一总队4000多学员,光荣起义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蒋介石为了把只剩100余万的国民党军扩编到350万至500万人,保卫东南半壁江山,与中共相抗衡,下令成立了14个编练司令部,着手补充和编练30多个新军。贾亦斌和他领导的几个预干总队共10000多名学员,尤其是预干第一总队,实为保卫京沪杭所急需。

预干总队和段伯宇策反的十几支国民党部队何时起义、怎样起义?张执一指示“策反委”委员李正文组织段伯宇、贾亦斌、刘农畯、段仲宇等人,多次进行秘密研究。

起初,大家的设想是:在人民解放军举行渡江作战之际,在跨越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广大地域内,特别是京沪杭地区,这十几支国民党部队同时宣布起义,里应外合,策应解放军渡江。这样做的好处是声势大、作用大,影响也大。

但张执一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这几支部队大规模联合起义的计划不现实,即使另外加上我们党所掌握的其他所有准备起义的部队,同时联合起义,在总体力量上仍然小于敌人的力量,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不可能取得成功。只能利用机会,采取小规模的形式,一个部队一个部队地单独起义。预干第一总队是蒋经国的嫡系,驻地嘉兴处于沪杭铁路的中枢,北临上海,南靠杭州,四周围驻有国民党的重兵。它一动,敌人就会像饿虎扑羊似的扑上来,区区4000之众哪里抵抗得了几十倍的敌人?

明知起义要失败,张执一却提出预干总队应该相机单独起义。他认为,预干总队的起义政治意义非常大。第一,说明蒋氏父子最亲信的嫡系也与之彻底决裂,阵前倒戈,投向人民,这象征着蒋家王朝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末日;第二,从表面关系上看,贾亦斌是蒋经国自己挑选的“心腹”,预干总队是蒋经国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准备用来支撑蒋家王朝的“擎天柱”,如不经过武装起义,就进入解放区,可能得不到解放区人民的信任,这对贾亦斌和整个预干总队官兵都是不利的。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把蒋经国嫡系的干部拖过来,在当时的条件下,一时也难以消化。不如在蒋的京沪杭命脉地区,来一次起义,可以起到动摇蒋家王朝总基地的作用;或把这支嫡系队伍拖垮,起到威慑敌人、瓦解敌人的作用。

贾亦斌坚决拥护张执一的指示,分析了在嘉兴起义的利弊。他认为,从嘉兴东往浦东或西往天目山,都是国民党政权核心地区,重兵云集,正规军就有四五十万,加上交警、保安部队和宪兵警察特务,总数号称七八十万人以上。其次,嘉兴地区水网纵横、湖沟密布,起义部队无山区可以依托;敌人却据有铁路和公路,可以运用现代化交通工具迅速调动部队围追堵截。起义部队只有数千人,要对抗几十倍敌人的“围剿”,在军事上取胜的可能性确实很小。但事在人为,如果我们能出敌不意,以最快速度越过京杭国道进入天目山,加上我党苏浙皖游击队的接应,再加上驻溧阳、金坛一带齐国楮的保安总队进行策应和配合,那么胜利的希望也是很大的。关键在于组织指挥的严密和行动的果敢迅速,在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把部队拉上天目山。

通过深入讨论,贾亦斌最后表示,虽然起义的风险很大,但党组织认为有必要,就应当干!干革命不能不冒风险,即使起义不能在军事上取胜,也可以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政治上在蒋政权的“心脏”来个大爆炸,震撼其神经中枢,并以此向国内外宣告蒋氏政权内部已经众叛亲离;二是军事上在国民党京沪杭防御体系炸出个大窟窿,打乱其部署,动摇其军心,粉碎其京沪杭防御“固若金汤”的神话;三是从组织上使蒋氏父子依靠预干总队编组30多个新军的计划彻底破产,打破其扩编大批国民党军固守东南半壁河山的迷梦。

方案确定后,贾亦斌在上海局“策反委”派出的联络员张文藻协助下,加紧了一系列的起义准备工作,包括派人沿起义路线暗地勘察了地形,绘制了详细的行动路线。

正当起义准备工作紧锣密鼓进行之际,突然发生了一起意外事件:蒋经国从溪口打电话要贾亦斌去一趟,说是蒋介石要亲自召见,随后又多次来电催促。

难道东窗事发,蒋氏父子要对贾亦斌下毒手?去,还是不去?

李正文和段伯宇认为,党组织领导的起义准备工作,非常谨慎,机密保守得很好,迄今未发生过人员被捕等事件。蒋氏父子叫贾亦斌去溪口,未必一定抓到了把柄,否则何不对贾采取断然措施呢?其次,去溪口,固然是“鸿门宴”,有巨大风险;但如不去,则更增加蒋氏父子怀疑,对我们不利;再次,去溪口见蒋氏父子,还可亲眼看看那里的动静,取得第一手的情报资料。

权衡的结果是,李、段、贾一致认为贾亦斌应该去,争取变被动为主动,并获取更多第一手战略情报。张执一听取汇报后,批准贾亦斌去溪口。

贾亦斌在溪口三天,蒋经国亲自考察,指定预干总队从陆路开往福建建阳。贾表面佯装坚决执行。蒋介石还亲自接见了贾亦斌,一同观看了京剧。

从溪口回到上海,“策反委”认为预干第一总队不能去福建,必须尽快在嘉兴起义。

张执一指示李正文秘密赶到嘉兴指导预干总队起义。46日,李正文和贾亦斌在南湖的一条游船上,敲定了起义的有关重大问题。最后,李正文代表中共上海局“策反委”当面批准了预干第一总队起义计划。当天午夜,3000多名学员以进行军事演习为名,开往浙西地区。一场震惊国民党朝野的预干第一总队起义,就这样爆发了!8日的《申报》进行了如下报道:

驻禾陆军预备团一总队千余学员叛变

(本报杭州7日电)国防部预备干部第一总队,原驻嘉兴,总队长贾亦斌,副总队长黎天铎,官佐士兵4000余人,上锋原定计划开往闽省整编。该部忽于7日擅自行动,扣征快班及民船,离禾(嘉兴)去崇德、德清等地,可能往武康、安吉、孝丰、苏浙皖边,与该处土共取得联系。浙省周主席闻讯后,即派兵追截,并令该沿途各县自卫队驻军严予监视……

(本报嘉兴7日电)预干一总队之叛变,据悉为前总队长贾亦斌所策动……口号为反对共产党暴力,不满国民党腐败,共同创造,自力更生……

在溪口的蒋氏父子很快得到了贾亦斌“叛变”的报告。蒋经国痛哭流涕,向其父检讨“用人不当”。蒋介石下令围追堵截,还悬赏5万银圆“缉拿”贾亦斌。

“国防部”接到蒋介石的指示后,下令调遣部队“围剿”预干总队,包括几个正规师和江苏、浙江、安徽的保安部队及交警总队,兵力多达几十倍。起义学员少数英勇牺牲,千余人被打散,2200余人被抓回。贾亦斌只身跳崖,负伤后被老百姓救起,送往中共浙西游击区,后辗转到了江苏丹阳,受到了陈毅的接见。

这次国民党预干第一总队嘉兴起义虽遭失败,但达到了中共上海局“策反委”原先设想的目的,影响极为深广。张执一称它“起到了震撼京沪杭后方的作用”,挫败了蒋介石组建30个新军的计划。

 

伞兵第三团海上起义,

毛泽东朱德致电表扬

 

19493月上旬的一天,上海局“策反委”委员李正文奉张执一之命,在“段公馆”秘密召集段伯宇、段仲宇、贾亦斌和国民党伞兵第三团上校团长刘农畯,再一次研究了该团的起义方案。

伞兵被称为“天之骄子”。蒋介石将多次执行战略机动任务的伞兵视为“掌上明珠”,几次亲自检阅。蒋介石“引退”前的一天,特地召见伞兵司令张绪滋和三个伞兵团长进行“慰勉”,要他们在“危难之际毋忘党国期望”。

可是蒋介石哪里知道,在场的刘农畯已和中共地下党员段伯宇暗中联系,表达了要求参加中国共产党并率领全团起义的强烈愿望。

段伯宇诙谐地说:“老蒋真是看错了对象、选错了人。他的特务机构也是一群无能之辈。他没有想到,站在他面前的四个人中,农畯学弟早已向共产党表示,要在南京也搞一个‘西安事变’,把老蒋抓起来,以谢国人。”

李正文说:“是啊,一切反动派的倒行逆施,总是造成众叛亲离,自己培养和制造了自己的掘墓人。历史的规律就是如此。蒋介石也难以逃出这个历史法则。”

鉴于伞兵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早在全面内战爆发后即开始了秘密策反。华中军区派遣的陈家懋,原在国防部二厅潜伏,1948初奉命到伞兵司令部搞情报策反,公开身份是中校军械主任。伞兵三团中校团附李贵田和表侄孟虎(上校团附姜健的贴身卫士)都是华中军区这条线上的地下党员。1949年初伞兵第三团移驻上海郊区,上海局策反委先派李正文、段伯宇到该团密访,后又派联络员周其昌秘密进入该团卧底。

3月上旬,李正文约定周其昌碰头,掏出一张名单交给周其昌说:“你把这几个人的组织关系接过来。”周其昌一看名单,不禁哑然失笑。原来有本团中校团附李贵田和三营准尉副排长孟虎,还有地下党员陈家懋和谢易清。虽常见面,却不知他们也是共产党员。

伞兵第三团的起义方案,“策反委”曾进行过多次密商。鉴于上海周围地区国民党大军云集,一个团要揭竿起义并取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起初设想将该团往第七十五军防地靠近。第七十五军军长吴仲直多次邀段仲宇到该军任参谋长。待将来解放军进攻上海时,争取七十五军和伞兵三团一起举行阵前起义。可是国防部下令将伞兵第三团撤往闽、台,那只有在途中起义或到福建后再待机起义了。

几天后国防部决定伞兵部队从海路撤往闽台。225日,国民党最大的巡洋舰“重庆号”,驶出吴淞口后在海上英勇起义,驶往解放区,给伞兵三团爱国官兵带了一个好头。

刘农畯是个血性汉子,年轻时参加过CY,早就向往共产党。他建议利用南撤的机会,在海上起义。他说:“如果撤往福建后,再待机起义,夜长梦多,恐易生变。只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才有成功的可能。海上起义风险虽大,但只要精心组织,沉着冷静,也许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即使起义不成功,死而无憾。”李正文对此大为赞许,在最困难、艰险的时刻,展现了爱国军官的高尚情怀。

上海局“策反委”书记张执一批准了伞兵第三团在海上起义的方案。

人的十个指头也不一般齐,何况2500多人的一个团,人心怎么可能一致?国民党长期灌输的反共教育,使少数官兵对蒋介石抱有愚忠思想,对起义持反对态度,例如团政工室中校主任等少数人思想就比较顽固。一旦上了船,他们裹胁一部分人反对起义,双方在船上发生火并,问题就大了。因此刘农畯和地下党支部决定,让这些人以“先遣人员”的名义,派他们先去福建设营,免得碍手碍脚。

另一个难题便是派船问题。要找一条船恰巧装下伞兵第三团和军械处的全部人员和武器装备,的确是难乎其难,不是船大了,就是船小了。

“策反委”指定段仲宇解决此难题,因他的港口司令部负责各种军用和民用船只的调拨以供军需。经过段的机智谋划,顺利解决。

预干总队起义后,因国民党特务到处搜捕李正文,奉组织之命,李正文撤离上海去了香港。对伞兵三团的起义工作,改由中共上海局策反工作委员会委员田云樵领导。

田云樵于49日晚在中正东路(现延安东路)大沪饭店与埋伏在伞兵的中共地下党员开会,代表党组织肯定了大家过去所做的工作,批准了行动计划,向大家表示慰问,对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答复,并特别强调了以下几点:

一、我们的这次行动是利用伞兵南调的机会在海上起义。我们在三团的力量还是比较强的。一定要牢牢掌握主动权,把伞兵部队带到解放区。

二、在解放区登陆的目的地是连云港。若遇紧急情况,也可在苏北的八滩及其他任何一个港口登陆。

三、关于伞兵第三团即将行动的情况,中共上海局已与华东部队有电报联系。华东部队方面也已作了布置。

四、起义工作具体由打入伞兵团的中共地下支部领导。刘农畯作为这个团的团长,应该更多地负些责任。

五、在行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密,加强警戒,控制好要害部位。对任何胆敢反抗起义的顽固分子,必须采取断然措施,决不可手软。

田云樵还重申了党对起义官兵和船员的政策,要求多做些发动群众的工作,团结绝大多数,胆大心细,争取起义的完全胜利。

413日下午2时,满载着国民党伞兵第三团全体官兵、伞兵司令部军械处官兵的大型坦克登陆艇中字102号,徐徐离开黄浦江码头,向茫茫大海驶去。

航行途中,地下党支部进行了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排除了一个又一个障碍,终于保证了起义的成功。15日早晨,靠近苏北连云港码头时,散发了起义宣言。

当天上午,中共新海连特委负责人苏羽专程到港口看望了起义部队。下午,特委书记谷牧又专程到团部,会见了起义领导人员。18日,新海连军民召开了热烈隆重的欢迎伞兵三团起义大会,谷牧致了欢迎词。起义官兵向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了致敬电。518日,毛泽东、朱德发来了致伞兵三团起义官兵的回电,全文如下:

刘农畯团长、姜健副团长、全体官兵们:

庆祝你们脱离国民党反动集团而加入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举动。希望你们努力于政治上和技术上的学习,为建设新中国的新伞兵而奋斗。

毛泽东朱德

五月十八日

伞兵第三团起义的成功,从政治上来说,连蒋介石最宠信的“掌上明珠”也投向了共产党,表明蒋介石已成为孤家寡人;从心理上来说,进一步动摇了京沪杭地区以至东南半壁江山的军心和民心。仅仅几天以后,在党中央、毛泽东指挥下,人民解放军一举突破长江天堑,取得了渡江战役伟大胜利。■

(责任编辑 刘曾文)



相关链接东方网新华网中青网凤凰网21CN新闻中经网中广网南方周末博客日报新民网中国网大洋网南都网中华网
凯迪网南方网文新传媒人民网中新网文史天地星岛网千龙网环球网
E_mail:yanhcq@126.com